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八号镇中心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活中的鲁迅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他——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推  堆】满了笑。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细活”地做。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毫  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jiǒng)。

(1)、文中带点字正确的读音是(   )。
A、zhe B、zhuó C、zháo
(2)、从括号中选择正确的汉字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满      

(3)、照样子写两个词语。

例如:大喜   大惑   大窘

(4)、下面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他——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A、意思转折 B、解释说明 C、意思递进
(5)、下面关于鲁迅的信息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B、课文《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C、课文《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野草》。 D、现代诗《有的人》是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而写的。
举一反三
认识国之栋梁——阅读短文,完成相关练习。

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

ㅤㅤ①少年时代的于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也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愿望。上学后,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ㅤㅤ②20世纪60年代初,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意味着自己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于敏欣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开始新的研究。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再加上我们的设备不足,国内当时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有95%的时间是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的,只留下5%的时间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是,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就人手一把计算尺,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计算,直至获得所需的数据。从1960年到1965年初,在艰难的科研攻关中,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5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ㅤㅤ③20世纪80年代,在原子弹、氢弹等技术相继突破后,一些曾经和于敏共同奋战在核武器研制一线的骨干相继离开第九研究院。于敏也曾在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回去做基础研究。但是,他稍加权衡就放弃了离开九院的想法。他对别人说:“虽然下面还有不少人,但掌握物理设计全面的也就是自己了。在这个时候把任务全交给下面,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他知道,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发展第二代核武器。于是,他留了下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正是由于于敏等科学家们的先见之明,中国在禁止地上核试验后及时转入地下核试验,随即又在全面核禁试前取得了应有的试验数据,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可以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ㅤㅤ④于敏为人谦虚,待人诚恳。他给同事讲东西从来不保留,从来不怕别人超过自己。改革开放后,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在他的启迪下,写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论文,写上他的名字请他审阅时,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抹掉。由于极为平易近人,于敏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们亲切地称为“老于”“于老爷子”。

ㅤㅤ【资料卡】“学术如山,性情如水。”于敏不仅以其学术贡献令后辈们高山仰止,更以平和善良的性格赢得了身边人的爱戴。学生蓝可说,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国。儿子于辛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父亲的座右铭,父亲从我们小时起就教育我们“只有淡泊名利潜心做事,才能有所成”。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抗日小英雄王璞

佚 名

王璞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住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王璞出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让王璞的心中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抓起来,王璞也在其中,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璞:“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璞吧?”王璞理都不理这个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粮食、弹药藏在哪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鬼子和你这个汉奸!”王璞面不改色地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指挥刀,指着王璞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说,不说就杀了你!”

王璞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下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他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大声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打倒汉奸!”

就这样,王璞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根据相关材料编写)

阅读理解。
西门豹罢官

魏文侯任命西门豹担任邺地的长官,他到任初期,勤政为民,做官清廉,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很得民心。

批注1:读了题目,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____

但是,他从不去讨好魏文侯的亲信。所以,这些家伙对他怀恨在心,勾结起来,在魏文侯面前说了西门豹的许多坏话。

到了年底,各地官员向魏文侯述职的时候,政绩突出的西门豹本应受到嘉奖,却被魏文侯收回了官印,罢了官。

西门豹心里非常明白自己被罢官的缘由,他向魏文侯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缺乏为官的经验,现在我想明白了,请君侯允许我再干一年,如果治理不好邺地,我甘愿受死。”

魏文侯答应了,又将官印给了西门豹。

西门豹回到任所后,越想越生气,他开始懒于处理政事,一反常态,极力巴结逢迎魏文侯的左右亲信。

又到了年底,西门豹和各地官员又到国都去述职,虽然他的政绩比上年下降了很多,可魏文侯却对西门豹赞誉有加,给他的奖赏也很丰厚。

批注2:①我能用横线画出两处西门豹说的话。②通过西门豹的语言我体会到西门豹是一个____的人。

照理,西门豹的官可以继续做下去了。 可是,西门豹却严肃地对魏文侯说:“去年,下官为您尽忠,为百姓做事,为官有政绩,您收缴了我的官印。这一年,下官注重亲近您的左右亲信,所以,君侯对下官印象好,对我大加褒奖,礼遇有加。 可是,下官的实际功劳大不如过去,我心里不明白,这种奖罚不明的官我不再做了。”说完,西门豹把官印还给魏文侯就走。

魏文侯顿时醒悟过来,立即对西门豹表示歉意,他说:“过去,我对你的人品不了解,有偏见。今天,我对先生真正有了认识,希望先生继续做官,为国出力。”

长衫老者

冯骥才

①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原来这是条死胡同!好晦气!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

②怎么办?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了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枉路。正像俗话说的:贪便宜者必吃亏。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从胡同里走出来,哈,一准知道是撞上死胡同了!

③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𨄮进来,这就热闹了。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叫车轱辘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没人打扫它,打扫也没有用,整天土尘蓬蓬。人们气急时就叫:“把胡同顶头那家房子扒了!”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就这样,乱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④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久就返回来。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

⑤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常人。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此路不通。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⑥咦,谁料到这张纸一出,立刻出现奇迹。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转身就走;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胡同陡然清静多了。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仿照这四个字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下来。

⑦胡同自此大变样了。

⑧它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情景: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逢到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散步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

⑨于是,我挺奇怪,本来这么简单的一举,为什么许多年里不曾有人想到?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动手来做的长衫老者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