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大兴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奇奇和妙妙学习了民间故事单元后,学校文学社让他们做一期专刊。下面是准备的材料,请你赶快来帮忙,完成问题。

【材料一】民间故事是动态的民间文学,是当地百姓向社会表达情感愿望的重要渠道,主要特征有:时代久远,口头传播,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多采用象征手法。由于故事口耳相传,为百姓所承认和保存,所以地方方言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一个故事常有多个版本。

民间故事内容丰富,情节完整,语言生动,深受群众喜爱。它们既保留了当地民间故事资料,传承了历史文化典故,同时也丰富了旅游文化资源。

【材料二】《××民间故事集》部分目录

第一章(   )

十二生肖的故事…………3

鲤鱼跳龙门………………6

义犬救主…………………8

幸福鸟……………………10

年兽………………………13

第二章  幻想故事

宝草帽…………………20

夜明珠…………………23

飞来峰…………………26

湘妃竹…………………30

神奇的红石榴…………36

第三章(   )

巧媳妇…………………52

徐文长难倒窦太师……57

三个和尚………………62

阿诗玛的故事…………68

阿凡提斗国王…………74

【材料三】

顾况钉鞋

顾况自幼聪明,得到周围人夸奖后,便有些骄傲。一天,顾况从学堂里溜出来玩,鞋钉掉了好几颗,便到鞋铺去修。修鞋师傅见他是个少年书生,有心考考他,就对顾况说:“我有一联,你要是能对出下联,修鞋的钱我就不要啦。要是对不出来,可得给我双倍钱!”顾况满不在乎地答应了。修鞋师傅说道:“铁钉钉钉鞋,钉钉停停,停停钉钉,牢。”顾况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好的下联,急得头上冒出了汗。这时,隔壁油漆店里走过来一个伙计。他一手拿刷,一手拿盘,边走边说道:“树漆漆漆盘,漆漆歇歇,歇歇漆漆,亮。”顾况听了,禁不住拍手叫好:“真是一个好下联,以俗对俗啊!”从这以后,顾况发奋读书,终于成为唐朝有名的大诗人。

(改编自民间故事)

(1)、根据材料判断对错,用正确或错误表示。

①奇奇听奶奶讲《顾况钉鞋》时发现和材料三情节不同,肯定是他奶奶说错了。

②《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主人公化为蝴蝶是民间故事时代久远的体现。

③民间故事口耳相传,往往寄托了当地百姓的美好情感与愿望。

(2)、为宣传家乡民间故事,学校文学社正在编写一本《××民间故事集》。

①妙妙应选择作为第一章目录的标题,选择作为第三章目录的标题。
A.生活故事                        
B.民间寓言                       
 C.动物故事

②材料三也被选入了《××民间故事集》,奇奇应该把它收录在更合适。
A.第一章                        
B.第二章                                
C.第三章

(3)、奇奇读完《中国民间故事》后,特别想和大家分享,请你完成下面两题。

①用斜线给对联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铁钉钉钉鞋 , 钉钉停停,停停钉钉,牢。”

②请你根据读书卡中奇奇的阅读感受,把推测的民间故事名称填在下面书名号中。

举一反三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张骞出使西域

[材料一]

张骞(?一前114年),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国东)人,曾两次出佼西城,加强了中原和西城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二]

汉武帝听说西迁的大月氏(zhi)与匈奴有仇,为了寻找讨伐匈奴的同盟军,派遗张骞出使西域。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100余人从长安出发,但不久就被匈奴捕获,并押送到漠北的单于庭,扣留十多年。后张骞逃离匈奴,继续西行,历尽辛苦,才辗转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人安居乐业,不再考虑向匈奴复仇之事。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始终没有说服大月氏。然而,张骞带回的中原汉人闻所未闻而又丰富的西域知识,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河西之战,汉军打通了河西通道。在此形势下,张骞建议汉武帝与乌孙结盟,共同打击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西行,企图招引乌孙东归。此时的乌孙国家分裂,国王年老,既对汉朝缺乏了解,又惧怕匈奴,张骞再次未能如愿。但乌孙使者随张骞来到汉朝,“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从而两国实现交通往来。而张骞派遣出使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副使,几年后多与出使之国的使臣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改编)

[材料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频道曾播出古装史诗大片《凿空者》。电影以“空西域”第一人张骞破题,再现了那一段艰难跋涉却意义重大的历史。

 凿,开也;空,通也。语出《史记》的“凿空”二字是司马迁对张骞的高度评价,更是张骞精神与张骞文化的形象写照。

 2000多年前,张骞历经千难万险“空西域”、开辟丝路,为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选自《陕西日报》,有删改)

对比阅读。

片段一: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片段二:

传统的抢鸭子竞赛是龙舟会上精彩纷呈的项目之一,也是白天活动的高潮。一只只鸭子抛向空中,嘎嘎叫着在水面扑腾。龙舟上敲着急促的锣鼓,划桨者奋力击水,围追堵截,鸭子扑打着翅膀纷纷逃窜。只见抢鸭子勇士跪蹲船头,双眼凝视着猎物,一旦接近目标,便眼疾手快地跃入水中。眼看鸭子在劫难逃,不料它们狡黠异常,竟然一下子潜水遁去,消逝得无影无踪。然后,鼓锣暂停,船上、岸边的人们聚精会神地扫视着水面,鸭子一露面,立刻喊声乍起,各船迅速拔转船头重新“围剿”,水面立时锣鼓喧天。就在小伙子跃入水中的一刹那,鸭子再度潜入水中逃出重围。观众中响起一片掌声,为抢鸭者鼓劲加油。那些抢到鸭子的勇士们,激情满怀地把捕获物高高举起,赢来了船上和岸上的阵阵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1)阅读片段,请分别为这两个片段拟写小标题。

片段一:____

片段二:____

(一)实用性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

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书籍就成了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书籍是如何演变的呢?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是什么?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经验、延续文明的重要媒介。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发展时期

早期

商周时期

两晋南北朝

宋至清代

形式演变

用甲骨、青铜器、石头记录文字

简牍

古代写书本

印本图书

【材料二】

①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用刀把文字刻在削平的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牍,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盛行。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60千克重。西汉时期,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②近年来,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奇妙的新型图书,“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四十八分之一。使用的时候,再通过阅读器放大到原来大小。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们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微缩以后的胶片只有15千克。

【材料三】在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但是,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电子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引起视力的下降……

参观大熊猫基地

下面两则材料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交通线路指南和门票指南,请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完成练习。

材料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交通线路指南

成都双流机场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从双流机场2号航站楼乘坐地铁10号线在“太平园”站下车转地铁3号线至“熊猫大道”站下车,出地铁(D出口)乘坐公交 408路(区间)至“熊猫基地”站即可到达。耗时约1小时20分钟。

成都火车北站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从火车北站乘坐地铁7号线在“驷马桥”站下车转地铁3号线至“熊猫大道”站下车,出地铁(D出口)后乘坐公交 408路(区间)至“熊猫基地”站即可到达。耗时约 50分钟。

材料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门票指南

开园时间:07:30—18:00(全年开放)  售票、验票时间:07:30—17:00

门票价格:1.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全票55元/人,半票27元/人。

2.免票及优惠:

(1)60—65周岁(不含65周岁)的老年人国家法定节假日半票,其他时间免票;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免票。

(2)6周岁及以下或身高1.3米及以下的儿童免票,6—18周岁(不含18周岁)的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在校学生半票。

(3)现役军人、残疾人免票。

票务电话:×××—××××××××(可预订)

(材料信息仅供做题使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藜麦

【材料一】印加文明的“粮食之母”
ㅤㅤ藜麦故事的开端,要从安第斯山脉出发。安第斯山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也是南半球第一高峰。它镶嵌在南美洲西岸,从北到南全长8900多千米,平均海拔3660米。安第斯山的高原地区并不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但藜麦是个例外:它耐寒、耐旱、耐盐,强大的适应性让藜麦成功在此扎根。上万年前,安第斯山脉南部已有野生藜麦广泛生长,至今山脉间散落的藜属植物,也被证明是藜麦的祖先或野生近亲。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喀喀湖流域被植物考古学家认作藜麦的发源地。
ㅤㅤ安第斯山人认为藜麦是太阳神赐予他们的食物,因此他们也有藜麦崇拜。在印加璀璨文明留下的文化礼仪、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常常能看到藜麦的身影。时至今日,对于安第斯山区的原住民和印加人的后裔(yì)来说,藜麦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从出生、人生重要仪式、重大节日和宗教活动,到每日的饮食烹饪,都少不了藜麦。可以说,藜麦贯穿了安第斯山人的文明,也贯穿了安第斯山人的一生。
ㅤㅤ【材料二】藜麦成我国“健康新宠”
ㅤㅤ我国的藜麦种植从青藏高原开始。1978年,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农科院首次引入藜麦进行试验种植研究,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时,西藏境内已有小范围种植成功的藜麦。21世纪初的青海柴达木盆地一带,出现了一片片人工种植成功的藜麦田。之后十年,规模化的藜麦种植在山西和甘肃等地出现。
ㅤㅤ近些年,藜麦也被引种到北京的房山区、延庆区、密云区等高海拔地区。光鲜艳丽的藜麦田极具观赏价值,且观赏期长达1个月。因此,北京还设计了京郊休闲游,打造“藜麦特色沟域,体验藜麦美食”景观。
ㅤㅤ藜麦除了优良的营养特性和景观价值,还有很好的医学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藜麦是最好的碳水替代品。因为这些优势,随着藜麦在中国的广泛种植,藜麦开始走上中国人的餐桌,并迅速成为人们眼中的“健康新宠”。
ㅤㅤ【材料三】婴儿食品用上藜麦
ㅤㅤ近些年,婴儿食品市场也开始盯上藜麦。据了解,国外婴儿食品市场之所以大力开发藜麦产品,除了藜麦本身营养全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藜麦本身不含麸(fū)质。这对于容易对麸质过敏且不容易排查过敏原的宝宝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福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