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阅读真题60篇】小语六上 52.航天

航 天

材料一:

神舟十三号完美升空:实现多个“首次”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的工位上,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正式点火升空。此次发射的主要任务,是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及其中的三名航天员送至天宫空间站。

此次的飞行乘组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其中翟志刚担任指令长。三名航天员共同担负空间站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

在火箭升空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次日清晨6时56分,神舟十三号成功完成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节点舱的径向交会对接,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宫空间站。在随后的半年内,他们将肩负验证中国空间站建造相关技术的重任,为我国空间站后续建造及运营任务奠定基础。

本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创下多个“首次”。

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对接时,其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

任务执行中,首次进入中国空间站并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将与另外两名男性航天员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完成中国男女航天员首次出舱。

更为重要的是,三名航天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曾表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主要有五大目的,分别为:一是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二是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作准备;三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四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材料二: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亲自授课!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亲自太空授课。

本次授课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了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三名航天员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同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王亚平重操旧业,担任第一位老师。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2013年神舟十号上她曾在聂海胜、张晓光的协助下,对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过太空授课。

这一次将是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的首次授课,后续将会有更多的航天员来授课,这种太空授课模式能够激发青少年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在一个个祖国的花朵心中撒下科学的种子。

(1)、【整体感知】想知道神舟十三号完成了哪些“首次”,需要阅读材料(选填“一”或“二”);想知道“天宫课堂”有哪些内容,需要阅读材料(选填“一”或“二”);想在电视机前观看神舟十三号升空直播,需要在2021年的日之前,搜索了解关于这方面的消息。
(2)、【形成解释】材料二中的“天宫课堂”开讲,标志着材料一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五大目的”中第个目的的实现。
(3)、【形成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2013年她曾在神舟十号上,对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解释】材料二中说航天员王亚平“重操旧业”,是因为
(4)、【形成解释】下图可以作为材料的插图。

(5)、【创意运用】如果你想转发个微信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知道神舟十三号发射的“与众不同”,你会写怎样的介绍语?填写在图片中。(提示:可以围绕“首次”写排比句)

取消

这一刻的想法……



神舟十三号完美升空:实现多个“首次”

举一反三
文段二:读懂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张骞(qiān)从长安出发开辟了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六百多年前,我们的先辈郑和开拓远航,闯荡出连接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这一倡议,深刻反映了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发扬,立意高远,意义重大。

——节选自《北京日报》客户端,有删改

【材料二】

    “一带一路”域内有60多个国家,约4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63%。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契合亚欧大陆尤其是亚洲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仅能够带动区域内各国的经济,更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这是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也是为人类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跨欧亚的铁路、公路已经逐步延伸,航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日益发达。丝路文明走出历史,走下蓝图,走进日新月异的今天。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其进展几乎超出所有人预期,“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证明,各国都有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世界的愿望,都想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而“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将这些理想变成现实。

——节选自《国家治理》,有删改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材料一:垃圾分类

材料二:____

①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②减少污染。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污染环境。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垃圾还可以减少危害。

③变废为宝。我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亿~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千克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

在垃圾成分中,金属、纸类、塑料、玻璃被视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不低于33%。

材料三: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曲翔)站在屏幕前刷一下脸,智能垃圾箱即自动开启,村民们将厨余垃圾、旧衣物、塑料瓶、废玻璃等分类投入,机器称重后积分自动计入家庭账户,积分可以兑换日用品,这在浙江省衢州市的农村已不是稀罕事。隔着玻璃站在一座偌大的垃圾山前却没闻到一丝异味,工作人员坐在驾驶椅上推拉操作杆,两个巨大的抓斗把垃圾投入焚烧炉投料口,产生的电力源源不断并入电网,这是衢州市对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一个缩影。

阅读理解

材料一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材料二

美国大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从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对于事业的勤劳,乃是不厌不倦。”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富兰克林出身贫寒,从小没上过多少学,12岁便进了印刷厂做印刷工人。他的读书方法是:

一借。 由于家境贫寒、印刷工的报酬也很少,他便从自己认识的几个书店的学徒和一些藏书多的人那里借书读。借来之后,他赶快回到家,点起一盏小油灯来读。读得疲乏了,他就用冷水洗洗脸,坐下来继续阅读,直到读完为止。第二天,他准时把书还给朋友,朋友们称赞他是一位守信用的“读书迷”。

二摘。 富兰克林除借书读之外,对特别好的书,他会去买。 买下的书,他在读的时候,总是勾勾画画、圈圈点点,把最精彩的字、词、句、段等抄下来。他读过电学、地学、植物学,数学、化学等学科的许多书,光摘抄下来的读书笔记就有满满好几筐呢!

三背。富兰克林读书,有一个好习惯:对于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他总要背下来。

四写。除了写读书笔记之外,富兰克林还常常练习写作。他写作的方式有二:一是仿写,读完一篇文章他仿写一篇。写完之后,他把自己写的文章与原文对照,发现自已写作上的问题之后,再进行修改。二是创作。在读了许多书之后,富兰克林结合自己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练习写自己的研究与发现,阐述自己的观点。

富兰克林这样读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雨后,院里来了只麻雀,刚长全了羽毛。它在院里跳,有时飞一下,不过是由地上飞到花盆沿上,或由花盆上飞下来。看它这么飞了两三次,我看出来: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它的左翅的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长,似乎要脱落下来。我试着往前凑,它跳一跳,可是又停住,看着我,小黑豆眼带出点要亲近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气。我想到了:这是只熟鸟,也许是自幼便养在笼中的,所以它不十分怕人。可是它的左翅也许是被养着它的人或别个孩子给扯坏,所以它爱人,又不完全信任人。想到这个,我忽然很难过。一只飞禽失去翅膀是多么可怜!这只小鸟离了人恐怕不会活,可是人又那么狠心,伤了它的翎羽。它被人毁坏了,而还想依靠人,多么可怜!它的眼带出进退为难的神情,虽然只是那么一只小而不美的鸟,它的举动与表情可露出极大的委屈与为难。它是要保全它那点生命,而不晓得如何是好。对它自己与人都没有信心,而又愿找到些倚靠。它跳一跳,停一停,看着我,又不敢过来。

(选自老舍《小麻雀》,有删改)

【材料二】这是群精明的家伙。它们贼头贼脑,似乎心眼儿极多,北方人称它们“老家贼”。它们几千年来生活在人间,精明成了它们必备的本领。你看,所有的麻雀不都是这样的吗?

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不叫人接近,哪怕那个人并没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它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张在空中的透明的网等。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目光远远地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的勇气。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选自冯骥才《麻雀》,有删改)[材料三]麻雀虽然在播种时或农作物成熟时糟蹋一些粮食,但在其他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特别是在育雏期,麻雀更是大量捕捉害虫哺养幼雀。这里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麻雀的功过:18世纪,普鲁士国王曾因麻雀啄食他所喜欢吃的桃子,悬赏在全国消灭麻雀。由于麻雀被捕灭得所剩无几,结果毛虫泛滥成灾。19世纪时,美国波士顿的毛虫给庄稼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人们为了消灭害虫,从欧洲引进麻雀专门对付毛虫,使庄稼得以摆脱虫患。为此,人们在当地建起了一座“麻雀纪念碑”。我国现在的问题不是麻雀多了,而是少了,某些地方甚至听不到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选自谈宜斌《蓬间雀不可少》,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