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阅读真题60篇】小语三上3《常香玉为国捐飞机》

阅读理解

①“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从街头到巷尾,从舞台到荧屏,总能听到喜欢看戏的人或戏曲演员在哼唱常香玉大师留下的经典戏曲《花木兰》。

②常香玉家境贫苦。 幼年时,她每天都吃不饱,跟着母亲靠乞讨度日,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③常香玉学戏十分勤奋刻苦。9岁时,父亲就让她学戏。在学戏的日子里,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常香玉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大都用来学戏。1936年,常香玉随父在开封闯荡,她首次担任主演的《泗州城》一日之内连演3场,轰动全城。 从此以后,常香玉正式成为舞台上的主演,开启了戏曲大师的道路。

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常香玉从广播里听到战场传来的消息:我军某高地遭受百余架敌机狂轰滥炸,全连战士壮烈牺牲。她悲愤难眠,对丈夫陈宪章说:“咱能不能为志愿军做点儿事?”□美国就是凭着先进武器才这么猖狂的□陈宪章说□咱就想办法为志愿军捐一架飞机吧□

⑤当时买一架喷气式飞机需要很多钱,常香玉手里没多少钱,但她有一股不认输的劲头。 她说:“我们现在还买不起飞机,但我们剧社可以到全国各地演出,只要有人看戏,我们就能挣到钱,一点点地攒,我就不信办不成!”她____卖掉了用来拉戏箱的卡车,取下金戒指,____拿出多年积蓄,作为筹备演出的费用。 因没时间照顾孩子,她把孩子们送进托儿所。 陈宪章也很快写出剧本,这就是后来唱响大江南北的豫剧《花木兰》。半年时间里,常香玉带领剧社的演员们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武汉、广州等地演出,走遍大半个中国,终于把钱凑齐了,实现了捐献一架战斗机的愿望,战斗机就叫“香玉剧社号”。

⑥常香玉为国捐飞机的事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在看完常香玉的演出后,毛主席兴奋地说:“你这个香玉了不起嘛! 我该向你学习!”

(1)、在文中的“□”内,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
(2)、第⑤段括号内应该填写的关联词语是(   )。
A、不是……就是…… B、不但……而且…… C、因为……所以……
(3)、遇到一些难懂的词语时,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请在表格中填入所给词语的理解方法和词语意思。

词语

理解方法

词语意思

食不果腹

悲愤

(4)、从“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常香玉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大都用来学戏”中可以知道(   )。
A、常香玉吃饭睡觉时也学戏 B、常香玉学戏时常常忘记时间 C、常香玉坚持学戏,特别刻苦
(5)、借助关键句,梳理短文内容。

(6)、常香玉和丈夫陈宪章两个人一条心,成功为志愿军捐赠飞机,让我们想到俗语“”。
(7)、读了短文后,我认为常香玉是个的人,因为
举一反三
念鲁迅 阅读作家萧红的短文,怀念鲁迅。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儿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梅雨季节,很少有晴天。一天上午,天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跑上楼还喘着气。鲁迅先生问我:“有什么事吗?”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③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了,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④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⑤“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忙……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青年的信,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⑥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老医生是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

    ⑦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所以要多做,赶快做。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

【资料】 萧红,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短暂的一生留下近百万字的经典作品,终成大器,未曾有负鲁迅的期许。萧红从鲁迅那里不仅得到了慈父一般的关怀和爱护,更是得到了导师般的鼓励与引导。1936年9月,鲁迅的病已经很严重了,55岁的他在等一个女孩的来信,然而那个女孩却奋无音讯。10月,病榻上的鲁迅给好友茅盾写信:“萧红一直没写信来,也不知道她怎么样了。”

课外阅读。

站在自己座位旁的小伙子

ㅤㅤ    ①回家过年,归心似箭。
ㅤㅤ    ②出了检票口,我登上列车来到硬座车厢,找到自己的座位号,倚着窗子坐了下来。刚坐定不久,一个头戴老头帽、满脸皱纹的乡下老汉提着一个蛇皮袋,一屁股在我身边的空座上坐了下来。老汉弯腰把蛇皮袋推进卡座底下,然后冲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老汉也许很累,一坐下便把头歪靠在椅背上眯上了眼睛,不一会便响起了鼾声。
ㅤㅤ    ③这时,一个20多岁、学生模样的小伙子,提着一个拉杆箱,站在了老汉的座位旁。他先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闭眼睡觉的老汉,嘴唇翕动了几下,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然后,他举胳膊把拉杆箱塞进行李架,手扶着椅背,站在老汉座位的旁边。火车上的人越来越多,车厢里拥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空气闷得要死。
ㅤㅤ    ④火车开动了。我把头转向窗外,看窗外流动的风景。老汉依然闭着眼睛在呼呼大睡。小伙子站在过道里,身体被挤来挤去的旅客撞得歪歪斜斜。一开始,小伙子身体还能站得笔挺,过了一个多时辰,小伙子的腰便自然地佝偻下来,胳膊肘支撑着椅背,分担着整个身体的重量。
ㅤㅤ    ⑤不知过了多久,那老汉终于睡醒了。他揉了揉眼,看了一下四周,对小伙子说:“站累了吧,快坐下歇会吧。”小伙子推辞着:“我不累,大爷,还是您老坐吧。”老汉笑着说:“我马上就要下车了!其实这个座位也不是我的。我今天有点感冒,脑子昏昏沉沉的,所以一上车我想找个空座先歇一歇,等人来了再还给他,谁知我一坐下就睡着了,这个座位的主人也没来。”小伙子开玩笑地说:“大爷,看来这座位是上天特意给您老准备的!”老汉哈哈笑着,和小伙子快乐地交谈起来。原来老汉为了给念大学的儿子挣学费,跑出来打工。小伙子是个大学生,放假后也没有立即返乡,而是在城里找了份事做。
ㅤㅤ    ⑥没多久,老汉提着蛇皮袋下了火车。小伙子坐在了老汉的座位上,用手捶着腰部和双腿。我说:“你真幸运,站在了老大爷旁边,要不然一路站着可够你受的。”小伙子却笑着说:“其实这个座位本来就是我的。”说着,从兜里取出一张票,正是老大爷坐的那个座位号。我惊诧道:“那你怎么不跟老大爷说呢?”小伙子眼眶湿润:“看到老大爷,我想起了我父亲,和老大爷一样,为了供我读大学,他出去打工了。现在也许正在某一列火车上往家赶,只是不知道他现在是站着还是坐着……”我沉默了,为小伙子的行为深深感动着、温暖着。
ㅤㅤ    ⑦火车一路行驶着,车厢里越来越冷,而我的心却越来越温暖。

课外阅读轩

我代表我的祖国

①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画家。

②1919年到1927年,他在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经常受到一些人的(忽视 蔑视 歧视)。

③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坐在一起聚会。一个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无论把他们送到哪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动 激怒 激起)了,他走到这个外国学生面前,大声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④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⑤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⑥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每餐经常只是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震动 轰动 惊动)了整个画界。

⑧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阅读理解

①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

②但是,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③1950年,钱学森辞去工作,办好了回国手续,买好了回国的飞机票,把行李交给打包公司打包。 然而,就在这时,他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不准离开美国! 他被迫退掉飞机票。美国海关把他的行李打开检查,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说钱学森是间谍。其实,他的行李里面装的只是准备带回国的教科书和笔记本。几天后,钱学森突然被捕,被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看守人员每隔十分钟就来开一次灯,使他无法休息。 半个月时间,他的体重就下降了十几公斤。

④美国当局对钱学森的迫害,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朋友出面营救钱学森。他们mù捐一万五千美元,把钱学森从拘留所里保释出来。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并没有停止对他的迫害。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然而,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⑤钱学森坚持斗争了五年,他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亲切关怀。周恩来总理还亲自过问他的情况。1955年,美国政府不得不同意钱学森回国。 同年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选文有改动)

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及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父 亲

刘亮程

①我们家搬进这个院子的第二年,家里的重活开始逐渐落到我们兄弟几个身上,父亲过早地显出了老相,背稍重点的东西便显得很吃力,嘴里不时嘟囔一句:“我都50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

②他觉得自己早该闲坐到墙根晒太阳了。

③母亲却认为他是装的。他看上去那么高大壮实,一只胳膊上的劲,比我们浑身的劲都大得多。一次他发脾气,一只手一拨,老三就飞出去3米。我见他发过两次火,都是对着老三、老四。

④我和大哥不怎么怕他,时常不听他的话。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一到这个家,他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母亲,家里买什么不买什么,都是母亲说了算。他看上去只是个干活的人,和我们一起起早贪黑。每天下地都是他赶车,坐在辕木上,很少挥鞭子。他嫌我们赶不好,只会用鞭子打牛,跑起来平路颠路不分。他试着让我赶过几次车。往前走叫“呔球”,往左拐叫“嗷”,往右拐叫“唷”,往后退叫“缩”。我一慌就叫反。一次右边有个土疙瘩,应该喊“嗷”让牛向左拐绕过去。我却喊成“唷”。牛愣了一下,突然停住,扭头看着我。我一下不好意思,“嗷、嗷”了好几声。

⑤我们在太平渠使唤老了3头牛。有一头是黑母牛,我们到这个家时它已不小岁数了,走路肉肉的,没一点脾气。黑母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副木讷神情。鞭子抽在身上也没反应。抽急了猛走几步,鞭子一停便慢下来,缓缓悠悠地挪着步子。父亲已经适应了这个慢劲。我们不行,老想快点走到想去的地方,担心去晚了柴被人砍光,草被人割光。一见飞奔的马车牛车擦身而过,便禁不住抡起鞭子,“呔球、呔球”地叫喊一阵。可是没用,鞭子抽在它身上就像抽在地上一样,只腾起一股白土。黑母牛身上纵纵横横地爬满了鞭痕。我们打它时一点都不心疼。我们觉得,它已经不知道疼,再多抽几鞭就像往柴垛上多撂几把柴一样地无所谓了。它干的最重的活就是拉柴火,来回几十公里。遇到上坡和难走的路,我们也会帮着拉,肩上套根绳子,身体前倾着,那时牛会格外用力,我们和牛,就像一对兄弟。实在拉不动时,牛便伸长脖子,晃着头,哞哞地叫几声,那神情就像父亲背一麻袋重东西,边喘着气边埋怨:“我都快50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

⑥父亲一生气就嘟囔个不停。我们经常惹他生气。他说东,我们说西。有一段时间我们故意和他对着干,他生了气就跟母亲嘟囔,母亲因此也生气。在这个院子里我们有过一段很不愉快的日子。后来我们渐渐地长大懂事了,但父亲也渐渐地老了。

⑦我一直觉得我不太了解父亲,对这个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叫他作父亲的男人,我有一种难言的陌生。他会说书,讲故事,在那些冬天的长夜里,我们围着他听。母亲在油灯旁纳鞋底。听着那些陌生的故事,感觉很远处的天,一片一片地亮了。

(有改动)

资料:

1.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一片叶子下生活》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2015年6月获“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2023年8月11日,刘亮程的《本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2.关于父亲,刘亮程有这样一段话:“我对父亲的记忆很少,他是一个旧式文人,会吹拉弹唱,写一手好毛笔字,还会号脉开方子。我最早读到的书是他逃荒新疆时带来的中医书。但我记忆更深的是后父。他在我十岁时赶一辆马车把我们家拉到另一个村庄。后父是说书人,或许受他启发,我后来成为写书人。我写过许多关于后父的文章,却极少写到亲生父亲。”

【注释】①辕木:车前驾牲口的直木。②太平渠:地名。③使唤:这里指使用牲口等。④撂:放;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