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第二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期末考试试卷

课外阅读轩

我代表我的祖国

①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画家。

②1919年到1927年,他在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经常受到一些人的(忽视 蔑视 歧视)。

③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坐在一起聚会。一个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无论把他们送到哪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动 激怒 激起)了,他走到这个外国学生面前,大声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④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⑤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⑥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每餐经常只是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震动 轰动 惊动)了整个画界。

⑧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1)、根据文章内容,在短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

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经常受到一些人的(忽视  蔑视  歧视)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动  激怒  激起)了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震动  轰动  惊动)了整个画界

(2)、用横线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3)、读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想想这句话表现了什么?
(4)、阅读第⑤段可知,徐悲鸿的勤奋表现在什么地方?
(5)、第③段与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过渡和总结,表现了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品质。
B、前后照应,用对比的手法烘托了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品质。
C、前后对比,突出了徐悲鸿的刻苦努力。
D、前后反衬,突出了外国学生更懂礼貌。
(6)、短文结尾引用了“有眼不识泰山”,请联系上文解释,并说一说“泰山”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她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态度(节选)

人们可能会目击到很多触目惊心的环境灾难,但只有为数极少的人才会在心痛之后起而呼吁。2006年,英国广播公司女摄影师丽贝卡•霍斯金到夏威夷海域拍摄野生动物的纪录片,中途岛上的一幕惨景让她心灵震颤:数百只信天翁倒在海滩上。

这些美丽的鸟已被阳光曝晒,各种塑料残渣都从死亡的信天翁的胃中暴露出来。显然,这些鸟是在吃了塑料残渣后窒息而死的。

更糟糕的场面接二连三:鲸、海豹、乌龟都死于塑料残渣。凡是海洋上漂浮塑料残渣比较集中的地方,海滩上必能见到动物成片死亡的惨状。在中途岛下风方向地带, 丽贝卡看到好几千只刚孵化出的信天翁雏鸟要么死亡,要么软弱地匍匐在地。她捡起一只活着的小鸟,它啄着她的手指,很快就死去了。那一刻,丽贝卡在气愤和郁闷中崩溃了。

回到故乡英国莫德博里镇,丽贝卡剪辑完纪录片,便开始策划禁止塑料袋的活动。一个月时间内,她和儿时的朋友一起向家乡人展播野生动物生存的实况录像,邀请小镇上43个零售商在酒吧边看纪录片边商议禁止塑料袋的行动计划。6个月的实验后,这个随手丢塑料袋的城镇里的人们全部用上了布袋。

莫德博里成了欧洲第一个全面禁止塑料袋的城镇,丽贝卡的勇气和行为在英国家喻户晓。英国绿色和平组织的负责人说:“她在几个月内改变了英国人对塑料袋的态度,她把太平洋上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生活的国家联系起来,她应当是英国的首相。”

英国前首相布朗在发表他上任后的第一篇“绿色讲话”时提到,他将召集所有超市的高管开会,讨论如何消除塑料袋。“我相信我们能消除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袋 ,找到可持续使用的替代品。”没有人游说,也没有辩论,丽贝卡用行动说服了首相对塑料袋开战。布朗致信莫德博里镇的行政官员,“莫德博里的人应当为他们所表现的领导作用感到骄傲”。

丽贝卡感到高兴,她热衷的仍是拍摄纪录片,并且在业余时间到海边捡垃圾,其中2/3是塑料垃圾。1974年出生、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 ,  2007年11月获得“全英环境与媒体奖”。

修车老汉

一天,正奋力骑行在桥上匆匆赶路的我,忽地感觉脚上用不上劲了——轮胎破了。推着车子过桥,桥下不远处就有一个老汉的路边修车档。

“赶紧帮补一下!”我催促老汉。“嗯!”老汉接过车,一双粗糙的、沾满了油污的手麻利地动起来。很快,老汉从前后轮胎各取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钉子。

“路上长钉了!”看到这两个一模一样的钉子扎破了我的车胎,我拿话损老汉——媒体上登过,一些不法分子一边在马路上撒钉子,一边在前面守株待兔修车补胎。我怀疑老汉,边说边观察老汉的反应。“嗯!”老汉听出我的话外音,抬了下头,应了一个字后,低头继续干活。

“好了,两块!”老汉停下手中的活,站了起来,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但愿钉子不是他撒的,付了还算公道的两块钱,急急赶路。这是我第一次跟老汉打交道。

没多久,我再次“帮衬”老汉的修车档。当我再次面对老汉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时,我气不打一处来——他就是撒钉子的人—我看到他的铁盒有好多一模一样的钉子!

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终于还是被我抓了现行。那天一早,我上桥时远远见到一黑影和我相向而行。黑影在桥上走走停停,时而弯腰,时而直行,怎么看都不像正常赶路的。靠近了,从微驼的后背和苍白的头发,我认出黑影是修车老汉。

“干吗?”修车老汉正好弯下腰,我大吼一声。兴许太专注撒钉子了,老汉没注意到我已逼近,被吓住了:老汉直直站着没动,左手拿着两个估计来不及撒下去的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

“嗯!”老汉发现是我,顿时轻松了下来,“吓死了!”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在晨曦中分外耀眼,我却没了心悸和怜悯,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怎么能这样!”粗话我骂不出口,但声音绝对够大,大到桥下江里的鱼虾大约都能听见。

……

或许是良心发现了,从那以后,老汉不再撒钉子,生意似乎也“冷清”起来,常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但愿老汉改过自新了!

然而,老汉在离去后半年,一家报社报道了老汉的事: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走不法分子撒在桥面用来扎车轮胎的钉子,不幸遭遇车祸……

怀揣着那份报纸,我骑车出门,在桥下老汉昔日的修车档前,我仿佛又看到了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的老汉。

课外阅读。

有太阳味的童年

①我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与我那带着太阳味的童年有关。

②小时候,我非常淘气,常常和弟弟爬窗户进出家门。我们并不是好好地爬进爬出,而是将各种席子卷起来,做成“地道”和“陷阱”靠在窗前,再从里面爬出来。爸爸知道后对我们“抓大放小”,再三教育我们要注意安全,要相互友爱,对我们的贪玩却包容了。

③从认字起,爸爸就给我买书看。我关注的第一本文学书是《红岩》,当时这两个字我还认不全,念成了“红山石”。别人都笑了,而爸爸却微笑着鼓励:“我女儿真聪明,大概的意思并没有错。”

④刚进小学时,我不喜欢上学,常常从学校偷跑出来“养蚂蚁”。我把蜂蜜洒在地上,等聚集起成百上千只蚂蚁后,把它们全部圈养起来。爸爸知道后,劝我把那些蚂蚁都放了,说那样它们会高兴。他把这件事处理得轻描淡写。

⑤有一次,我看到窗底下种的向日葵会跳舞——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它真的会左摇右摆。当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同学时,他们不仅不相信,还说我是个爱说谎的孩子。于是,我又不愿意去学校了。为了鼓励我重返学校,爸爸给我准备了“堵嘴的糖”。比如有同学问我:“你怎么不来上课呀?”我就给他一颗糖说:“请吃糖吧。”如果他还继续问,我就再说“请吃糖吧”,又往对方嘴里塞一颗糖。这个办法很管用,我发现同学们问了几次后,就不再追问了。我用这个办法融入班级后,变得非常珍惜失而复得的学校生活,终于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我庆幸,有个太阳味的童年。那些温暖的事情,就如走在路上正好太阳照过来,就如坐在台阶上晒晒太阳,有爱你的人轻轻拍拍你的肩膀。我很幸运,有一个爱我的父亲,一直用这样温和的方式爱着我。

(作者:秦文君,选文有删改)

课外阅读

遗憾永存

【德国】海塞·海尔曼

    ①我八岁时开始收藏蝴蝶,到了十岁的时候,已经达到入迷的程度。

    ②有一天,我听说格鲁拉用蝶蛹孵出一只稀有的蝴蝶,我异常兴奋。晚饭后我去找格鲁拉。他不在家,我看见那只蝴蝶在他房间的木板上。我走近仔细地看:微红的触角毛茸茸的,翅膀的边缘有一圈幽雅、微妙的色彩;后翅内侧的边缘上的细毛像绒毛那样纤细。此刻,我是多么渴望能得到这只美丽的蝴蝶。就这样,一种欲望使我迅速拔掉插在蝴蝶身上的针,轻轻地抚摸着那双美丽的翅膀,把蝴蝶平放在手掌上,再次仔细地看了又看。

这句话运用了                 描写,写出了“我”                                 
 

    ③我拿着蝴蝶走出格鲁拉的房间,走下楼梯时,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本能地把拿着蝴蝶的手插进上衣的口袋里,慢慢地向楼下走去。我心中不由得一阵颤抖,我干了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呀!终于我觉得不能要这蝴蝶了,决不能要,应该把它还回去。于是,我又回到了格鲁拉的房间。当我把拿着蝴蝶的手从口袋里抽出来时,我才发现不幸的事已经发生了:蝴蝶已经被毁坏,它的触角和一只前翅掉了下来,我沮丧地回到家,在小院中一直坐到夕阳西下。最后,我鼓起勇气把白天发生的事如实地告诉了格鲁拉,请求他原谅我,还请求他从我收藏的蝴蝶中挑选最好的,作为补偿。格鲁拉先是摇摇头,叹了口气,最后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他什么也没要,眼神中有尊严,也有蔑视。我真是悔恨交加。

    ④此刻,我第一次悟出一个道理:无论做错什么事,都是无法用金钱赔偿的。

阅读理解
                        

①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②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③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

④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 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⑤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

⑥她不相信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她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贴近,再试一次。

⑦———还是失败。

⑧再试……

⑨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⑩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出的母亲,怔住了。此刻他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自责。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是她依旧不甘放弃。

⑪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⑫“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 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终于释然了。

⑬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  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文学类文本阅读。

我的初中老师——汪曾祺

张希至

①1947年,我就读于上海一间私立初级中学。暑假后,来了一位新的国文老师。他不到三十岁年纪,穿一件半旧的藏青色衣衫,很斯文的样子。教导主任介绍说,是西南联大中文系毕业的,名叫汪曾祺。

②上海那时候,称老师为先生。汪先生住在学校的教师宿舍,事实上是一间地下室,阴暗又潮湿。有一次,上午第一节课是国文,汪先生没有准时来。班长便去宿舍看看,回来后对同学们说,汪先生还在睡着,感冒了,身上只盖了一床没有被里被面的棉絮。同学们听了心情黯然。可见那时候的中学老师生活多么清苦。

③汪先生讲课很特别。他很少按课本的内容讲。而是给我们讲闻一多、朱自清、李广田、沈从文、何其芳、巴金、鲁迅等许许多多作家的作品。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眼里含着泪的情景。假如有谁在课堂上不守纪律,他也从不加责备,只是用他特有的深邃的目光注视着同学们,教室里顿时便会鸦雀无声。但因为汪先生讲课非常引人入胜,所以很少有不安静的情况发生。

④汪先生给我们上作文课的时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因为汪先生总是会出一些能激发同学们想象力的题目。例如,那时候,上海天天不断有警戒车呼啸鸣笛而过。大家称“抓强盗的车”。新中国成立后才懂得,事实上是搜捕地下党员的。有一天上作文课,汪先生举着粉笔正要命题。突然马路上来警戒车的笛声,汪先生立刻在黑板上写下了“假如这辆警戒车是来抓我的”。

⑤作文课总是连着两堂课。同学们埋头写作的时候,汪先生便坐在讲台后面,用红笔在粉笔上画画儿。真不知道他怎么能在那又长又圆又掉渣的粉笔上画出各种花、鸟、房子等等非常好看的画。一下课,同学们便一窝蜂地去抢这些画了画儿的粉笔,可惜这些粉笔没有人能把它们保存下来

⑥每当同学们的作文,有了较好的句子,他就会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有一个男同学,父亲是清道夫,本人学习又不好,很受同学歧视。有一次汪先生特别表扬他写的“天气一天天热起来,柏油路也一天天变软了”(那时的柏油路经太阳一晒,便会变软)。还有一位女同学,形容夜空中的繁星,像天空上开满了一朵朵小白花……汪先生叮嘱大家要像这样细致地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⑦汪先生教我们的时间不长,一年后便去了北京,他离开我们时,同学们都依依不舍……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