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阅读真题60篇】小语三上 5、______

阅读理解
______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出生在浙江一个偏僻的山村里。(所以  因为  由此)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儿书。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愿意  同意  乐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慢慢  偷偷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 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 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童第周28岁的时候,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别的国家的学生。 当时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中国学生在国外被同学瞧不起。童第周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需要把青蛙卵的卵膜剥掉。 这种手术非常难做,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耐心和细心。教授自己做了几年,没有成功,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 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 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

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 童第周激动地想:一定要争气。 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一定能办到。‖

(1)、给这个故事选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   )。
A、童第周读书 B、一定要争气 C、童第周真行
(2)、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3)、文章已用“‖”分好部分,请写出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4)、“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对这几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不怕困难,立下志向,并经过艰苦的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B、只要不笨,什么事都能做成。如果比别人笨,即使努力了也不一定成功 C、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失败者,只要争气,经过努力,一定能做成想做的事情
(5)、文中有两个“终于”,第一个“终于”告诉我们;第二个“终于”告诉我们。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中的“这件事”是指
(6)、童第周是我们的好榜样。请写一两句话夸一夸童第周。
举一反三
展民族精神。

ㅤㅤ①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ㅤㅤ②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支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ㅤㅤ③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同志,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

ㅤㅤ④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

ㅤㅤ⑤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就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ㅤㅤ⑥我问他:“同志,你在哪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同志。”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儿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ㅤㅤ⑦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了一大段。

ㅤㅤ⑧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ㅤㅤ⑨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ㅤㅤ⑩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同志,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ㅤㅤ⑪我使劲儿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

ㅤㅤ⑫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同志,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ㅤㅤ⑬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阅读。

别出心裁的“小说旅馆”

①在美国俄勒冈州的纽波特海湾,有一家旅店被人们称为“小说旅馆”。从外观看去,这个只有3层楼的旅馆与周围的其他建筑没有什么不同,但每年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特别是一些喜爱读书的人在这里下榻。

②早在8年前,同在一家酒店供职的科利尔和莎莉斯在工作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客人特别是一些文化人在旅途之余不愿光顾酒吧、健身房等地,也不喜欢看电影、电视,而是愿意静下心来读一些名著,而在当时,酒店又无法满足这部分客人的“特殊”需要。于是,科利尔和莎莉斯便一同辞职,集资购买了海湾处的一幢楼房,装修后取名为“西里维亚旅馆”,设客房20套,房间内没有电视机,旅馆内也没有酒吧、健身房、游泳池等设施。

③走进这家旅馆,人们会发现旅馆的房间没有编号,每一套房间都是以世界一位著名的作家或闻名于世的小说主人公来命名的,其房间的摆设与布置也与该作家或主人公有密切关联。如在“福尔摩斯客房”内,衣帽架上挂着的那顶半圆筒状的帽子和黑色披风,以及桌子上放着的大烟斗,使人仿佛感到这位驰名世界的“神探福尔摩斯”就近在眼前,此时如果再翻阅《福尔摩斯探案》的小说,人们会产生一种自己正在与福尔摩斯讨论案情的感觉;在“海明威客房”中,人们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景象,通过房间中的残旧打字机和挂在墙壁上的羚羊头,人们似乎联想到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战地钟声》里动人的情节描写。

④也许是由于旅馆特殊的设置,人们逐渐忘记了旅馆的原名,都以“小说旅馆”而代之。在旅馆的每个房间和庭院内,随处可见阅读小说、静心思考、埋头写作、交流读书心得的游客,他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⑤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旅馆”的影响日渐扩大,越来越多的游客都以能在这家小旅馆住一宿为乐,一些新婚夫妇甚至还以在这家旅馆以法国女作家科利特命名的“科利特客房”中欢度蜜月为荣。正因为慕名前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想在“小说旅馆”住宿,需要提前两个星期预定。

阅读理解

①一个夏日的午后,我给阳台上的几盆花木浇水。在给石榴浇水时,我发现有几只蚂蚁在水面上挣扎着。我知道,虽然蚂蚁不会游泳,但它们是生命力极强的小生灵。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援,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就会渗下去,到那时蚂蚁们就可以“着陆”了。

②不一会儿,水没有了。 几只蚂蚁在泥土上又可以正常活动了,但有两只不幸的蚂蚁被泥土埋住了半截身子,正挣扎着向外爬,可又爬不出来。 我想,我应该救助一下这两个“落难者”了。 我必须找一样细小的工具,不然,用手指或稍微粗点儿的小棍儿,都有可能将救助变成“误杀”。

③但是,当我从室内取了一枚大头针走出来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两只被埋的蚂蚁同时被另外两个同伴救助着——那两只来救助的蚂蚁正在用力向外拉它们的同伴。我放弃了与这两只蚂蚁争功的机会,静静地看着这令人感动的一幕。

④一只蚂蚁先被同伴救了出来;另一只在同伴的奋力救助下,也从泥土中挣出了身子。它们小心翼翼地向四周试探了一番,便迅速逃离了。奇怪的是,有一只蚂蚁没有离开,而是在救助现场继续衔着泥土,似乎下面还埋着什么东西。我想看个究竟,就没有打扰它。不久,我看到有一对小小的触角晃动着露了出来,原来下面还有一个落难的同伴。这次我必须要帮助它们了,因为这场“水灾”是我造成的,我在这些小生灵面前是负有责任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罪的。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蚂蚁看到同伴后,立即上前去亲吻它,并试图将它衔走。这时,被救助的蚂蚁已经恢复过来,与它的同伴互相用触角碰了一下,便一起离开了。

⑤我不是昆虫学家,不知道蚂蚁的救助行为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还是出自本能。但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它们确实表现了一种我们人类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

我的家乡

①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

②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歘(chuā)”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③我们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    ),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    ),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    ),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④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坐小船,两篙子就到了。西堤外就是高邮湖。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这样一片大水,(    )(湖上常常没有一只船),让人觉得有些荒凉,有些寂寞,有些神秘。

⑤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