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阅读真题60篇】小语三上 7《第一次做坏事》

阅读理解

我姥爷在村头市场上修车。这几天,他生意不好做,一天挣不上几元钱。我决定帮帮姥爷。

放学后,我回到家,发现门口放着几个玻璃瓶。 我灵机一动,有了一条“妙计”。

第二天一大早,我藏了5个玻璃瓶,就匆匆忙忙上学去了。 来到离市场不远的水泥道边,我瞅了瞅四周,发现没人,便朝水泥道上摔瓶子。“砰!”摔第一个,我吓得心怦怦跳。 “砰!”摔第二个,我的心吓得往外蹦。我想住手,可又想到姥爷,为了帮他,我还得“勇敢”地接着摔。 “砰! 砰!砰!”一连又摔了3个。摔完后,我一口气跑到校门口,头也不敢回。 我气喘吁吁,满身大汗,心突突地跳。

中午放学后,我来到姥爷的修车摊前。姥爷的手指上包着创可贴,他正忙着补胎。他对来修车的人说□抓住摔瓶子的浑小子□我非抽他几个嘴巴不可□一位叔叔说:“这没您老的事,看您,忙着收拾那些碎玻璃,连手都被扎破了。”姥爷说:“这点儿小伤没关系,一下子来这么多补胎的,我忙不过来呀! 看刚才那个小女孩儿,急得都哭了,还得坐出租车去上学……摔瓶损人,耽误别人的事,真可恨!”

听到这些话,我感到无地自容。 晚上,我向姥爷坦白了一切。姥爷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人这一辈子,做事要有个准绳,损人利己的事,千万不能干啊!”

这是我第一次做坏事,也是最后一次。

(1)、在文中的“□”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2)、根据词义,在文中选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内。

① “我”因做了坏事跑回学校而呼吸急促,大口喘气。

②姥爷在跟“我”讲道理时话语恳切而有分量,情意深长。

(3)、“我灵机一动,有了一条‘妙计’。”句中的“妙计”指什么?
(4)、“我”摔第一个瓶子时,吓得心;摔第二个瓶子时,吓得心;摔完所有瓶子跑到学校门口时,心。这些对“我”的描写表现了
(5)、读完全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动物的“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杨世诚

①在自然界,动物为了赢得生存,繁衍种族,时刻都在进行着激烈而复杂的竞争。竞争虽然有和平式的,但更多的是战争式的。在战争中,动物不仅勇猛顽强,还会使用各种计谋。如果细心观察,静心品味,其中的一些计谋真像来自我国古代兵书《三十六计》里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动物的 “围魏救赵”。

②在田间的青枝绿叶上,经常能见到七星瓢虫的“倩影”。

③下颚须是七星瓢虫的主要触觉和嗅觉器官。七星瓢虫经常在生有蚜(yá)虫的植物上活动,当下颚须触到蚜虫时,便迅速用上颚咬住,吞食蚜虫。如果下颚须没有触到蚜虫,即使蚜虫就在眼前,七星瓢虫似乎也不能发现。

④七星瓢虫是消灭农业害虫的“骁兵强将”,但有时也会大败而归。这一回,七星瓢虫就出师不利。正当其“纵队”爬上棉株准备消灭蚜虫的时候,突然半路杀出一群“程咬金”——蚂蚁蜂拥而至,它们摆动着细长的触角,拦住七星瓢虫的去路,并动手动脚,甚至啃咬七星瓢虫。七星瓢虫寡不敌众,只好退却。实际上,蚂蚁主动攻击七星瓢虫,既非见义勇为之举,又无拦路抢劫之疑,而是隐藏在蚂蚁和蚜虫之间的特殊关系导致了这场虫间混战。

⑤蚜虫喜欢吸食植物汁液,并从中摄取需要的氨基酸。但植物汁液中的氨基酸含量低,糖分含量高,所以蚜虫只好将过量的糖分排出体外。这些甜蜜的“排泄”,就成了蚂蚁最喜欢的琼浆玉露。蚂蚁也不白吃,它们会尽可能保护柔弱的蚜虫免受瓢虫等天敌的侵害。在蚂蚁的照顾下,蚜虫种群往往能 快速发展壮大。

⑥蚜虫有许多天敌,七星瓢虫就是其中之一。当发现危险时,蚜虫的腹部末端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即报警信息素。蚂蚁收到蚜虫的报警信息后,自然会挺身而出,为朋友,更为了自己。

⑦正是有了这种唇齿相依的利益关系,瓢虫虽强,但难达目的;蚜虫虽弱,但种族昌盛,这或许就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奥妙之处吧。

(文章有删改)

阅读课外文段,完成练习。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 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的病,刚好了一点儿,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儿又加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混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筒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

    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有删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

    雨果(1802—1885)是法国著名文豪。在英法侵略者纵火焚毁我国圆明园以后,

    1861年11月,他曾复信给一个名叫巴特勒的上尉,怒斥这桩丑行。下面是他复信的摘要: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那么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过几世纪的营造,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为人民。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亦曾谈到过它。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看见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它仿佛是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一样。

    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青山常在

佚名

在这个东北林区,马永顺,满怀喜悦地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林区开发建设,以忘我的劳动热情回报党的恩情。

一个采伐期,马永顺曾靠一把弯把锯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人完成6人的工作量,创全国手工伐木产量之最。他创造的“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在林业战线得到推广。

马永顺曾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岁月如梭,可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周总理对他的教诲还在耳边响起:“林业工人不但要多生产木材、出好木材支援国家建设,同时还要多造林、多栽树,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他估算了一下,他为共和国建设大半辈子,采伐原木大约36500棵,欠大山的这笔情,要用上山植树造林来还上。

经过马永顺的不懈努力,绿色一年年扩展,林子一年年长高。1982年,年事已高的他要退休了,却惦记着自己还有8000多棵树没栽。“这个欠账不还完,我死不瞑目。”他说。此后,他风里来雨里去,爬山翻坡,植树造林。

1991 年,已是近80岁高龄的马永顺估算了一下,他砍伐的树木数量还差近千棵没栽,他原打算用两三年时间把树栽完,但子女们怕他累坏了,于是召开家庭会议决定:从这年起,每年五一劳动节,由全家老少三代组成的“马家军”上山造林。终于,马永顺的夙愿实现了。这时,马永顺却笑着说:“‘账’是还上了,可造林不能停。只要我的身子骨不散,就还要上山栽树。”

秋季造林成活率高,而且一次造林一次成型。马永顺一听到这种新鲜事,马上就开始实践。他率领晚辈上山开始了第一次秋季造林。第二年春季一看,秋季栽种的1500棵新树绝大部分成活。从此,他就率全家开始了春秋两季造林。

马永顺从 1982 年退休后到1999年底,已坚持17年造林不止,他和家人已植树5万多棵。1998年,他因此荣获了联合国颁发的“全球环保500佳”荣誉称号。马永顺看到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特别高兴。他说:“党中央、国务院决策英明,林业有救了。我只要生命不息,就造林不止,给后人多留下一片青山。”

(根据相关人物事迹改编)

阅读《月迹》(节选),完成练习。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下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我们还要她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去寻月吧。”

我们都跑了出来。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的,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的枝,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变的; 抬头看看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

最精彩的表演

陈炳熙

①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②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中国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③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将这些人作为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④在中国香港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⑤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曼妙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⑥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⑦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儿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⑧“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儿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⑨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⑩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本军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让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⑪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