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真题圈】成都市小学调考真题三步练语文五上 成都市锦江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真卷

任务二:同学们来到了三星堆进行研学活动。以下是导游阿姨的讲解。

(一)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3000至5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二)

青铜立人像于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人像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铜像重约180公斤,它是距今已有3000 多年历史的青铜器,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

青铜神坛于2022年6月出土于三星堆祭祀区8号坑东北角。整体呈多级塔台状,高约90厘米,底部约40厘米见方。神坛由下到上大体可分为三部分,最下部为镂空台基,装饰有植物状镂空纹饰。神坛中部为一个仪式活动的平台,平台之上共有13个小型青铜人像。神坛的用途也异常扑朔迷离,有人说它代表天帝的宫殿,也有人说它反映着古蜀天、地、人三界观念。

(三)

三星堆最早发现也是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就是玉石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各类玉石数以千计,种类繁多,工艺娴熟、制作精美。这些玉器在先前四川盆地的新石器文化非常少见,三星堆文化衰落以后的后继文化中也所见不多。

(四)

金杖,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文物,全长1.42米,直径2.3厘米,净重约500克。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领队介绍,目前所发现的半张黄金面具重量大约280克,预计完整的重量应该超过500克,这比目前国内所出土的商代最重的金器——三星堆金杖的重量还要重,如果能够完整发现,这件黄金面具将超过金杖成为目前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重的金器。

(1)、活动一:同学们惊叹于古蜀国的辉煌历史,开始讨论起来。

沙沙:三星堆遗址反映出古蜀国的繁荣昌盛,用这两个成语形容一点不为过。

小小:其实,我们的国家也曾多灾多难过。“暖风熏得游人醉,”是林升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我劝天公重抖擞,”是龚自珍对优秀杰出人物涌现的期待。

沙沙:经典诗文,让我们汲取力量。“红日初升,。河出伏流,”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和发展无可限量。

小小:“莫等闲,”激励我们趁着年少而奋发向上,不要把大好青春等闲虚度。

(2)、活动二:导游在介绍材料(二)中的青铜立人像时,“约”字可以去掉吗?说明理由。
(3)、活动三:快要结束三星堆之行了,同学们纷纷在留言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参观感受。以下是某位同学在留言板上写的内容。

三星堆,真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晨!看到展品的瞬间,被深深地震撼了。

几千年前的物品,被修复挖掘后展出,向世人呈现着这片土地上的中华文明。

在认真记录导游的讲解,仔细看每一件展品,和同学充分交流讨论后,我对三星堆的了解更加全面且深刻了。这不禁让我想到《古人谈读书》中的一句话: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①这位同学的留言中有一个错别字,两处语病,请你找到后帮他在原文中改正。

②留言中还提到了一句古文,请你在原文中为这句古文划分朗读节奏,并将这句古文的意思翻译在下面。

举一反三
在行走间发现运动之美。

【材料一】2023成都马拉松报名攻略(节选)

年龄要求: 马拉松项目年龄限20周岁以上(2003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半程马拉松项目年龄限16周岁以上(2007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

比赛项目: 马拉松(42.195公里); 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 竞速轮椅马拉松(42.195公里)。

比赛起终点: 起点: 金沙遗址博物馆 半程马拉松终点: 四川大学博物馆 马拉松终点: 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材料二】2023成都马拉松检录时间及分段发令图

马拉松项目S、A、B、C区检录时间为5:30-7:15,马拉松项目D、E区为5:30-7:35,半程马拉松项目F、G区为5:30-7:50,图示如下。请选手在规定时间进行检录。

【材料三】人民日报评论(节选)

“跑场马拉松,爱上一座城”。42.195公里,既是马拉松比赛全程的距离,也是一段感受地方文化、城市底蕴的悦心之旅。数据显示,半数跑者有外地参赛经历,其中超过六成的人会选择在当地旅游。除了在医疗救援、志愿服务等赛事保障上下功夫,办赛城市不妨立足自然人文景观、优质公共服务等优势,打造更具地方特色的品牌赛事。比如,苏州以赛道串联各景点商圈,沿途安排昆曲、评弹表演,让各地跑者感受姑苏文化。成都____。以“体育+”为抓手,连接城与人,马拉松赛事才能更亲民,成为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

【片段一】武夷山的主要景点大都罗列在九曲溪畔:石根壁笋,各浸水中;奇峰异峦,随波摇曳。人们在溪上顺流而下,就能尽阅“一片丹山翠万重,寒流曲曲倒芙蓉”的秀色。漂流在九曲溪上的不是普通的小船,而是长长的竹排,这似乎更能激起诗人、画家的雅兴。头顶上,白云悠悠;座椅下,碧流濯足。游客的心和溪水贴得更近,充满了山野的情趣。那九曲溪,开阔处波平似镜,卵石可数;贴崖处从容不迫,徐徐而行;转折处激流汹涌,声震山谷,使游人鞋裤尽湿,似乎有点儿紧张。水声,鸟声,风声,组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使你完全融入了大自然的怀抱。

(节选自《碧水丹山话武夷》,有删改)

【片段二】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座深深的大院子时,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人声,没有电灯,没有一点活气。寂寞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直到一天傍晚,我又走进这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节选自季羡林《马缨花》,有删改)

【片段三】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节选自纪伯伦《花之歌》)

龙年说“龙”

人们说中国是龙的故乡,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说中国文化是龙文化。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龙年伊始谈龙及龙文化,不仅是饶有兴味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材料一: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材料二:

龙的起源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说龙是人们将蛇、马、河马、鳄鱼、巨蜥、鱼等动物的肢体和特性组合而成的神物。二说龙是人们根据自然现象如云、虹、闪电、极光、龙卷风等创造的图腾。三说龙的原型是存在过的巨型爬行动物湾鳄。四说龙起源于人们对高大松树的崇拜。

材料三:

龙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皇帝自认为是“真龙天子”。他的身体被称为“龙体”,他穿的衣服是“龙袍”,他坐的椅子是“龙椅”……故宫里单是太和殿,便装饰有一万三千多条龙。但龙的形象并非帝王所专有,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龙又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完美。所谓“金龙献瑞”“龙凤呈祥”“____”,说的就是这种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

龙之精神,即中华民族之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皆为龙之精神之体现。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秉承龙之精神,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