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在行走间发现运动之美。

【材料一】2023成都马拉松报名攻略(节选)

年龄要求: 马拉松项目年龄限20周岁以上(2003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半程马拉松项目年龄限16周岁以上(2007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

比赛项目: 马拉松(42.195公里); 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 竞速轮椅马拉松(42.195公里)。

比赛起终点: 起点: 金沙遗址博物馆 半程马拉松终点: 四川大学博物馆 马拉松终点: 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材料二】2023成都马拉松检录时间及分段发令图

马拉松项目S、A、B、C区检录时间为5:30-7:15,马拉松项目D、E区为5:30-7:35,半程马拉松项目F、G区为5:30-7:50,图示如下。请选手在规定时间进行检录。

【材料三】人民日报评论(节选)

“跑场马拉松,爱上一座城”。42.195公里,既是马拉松比赛全程的距离,也是一段感受地方文化、城市底蕴的悦心之旅。数据显示,半数跑者有外地参赛经历,其中超过六成的人会选择在当地旅游。除了在医疗救援、志愿服务等赛事保障上下功夫,办赛城市不妨立足自然人文景观、优质公共服务等优势,打造更具地方特色的品牌赛事。比如,苏州以赛道串联各景点商圈,沿途安排昆曲、评弹表演,让各地跑者感受姑苏文化。成都____。以“体育+”为抓手,连接城与人,马拉松赛事才能更亲民,成为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

(1)、根据【材料一、二】,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①五(2)班的马小悦有资格参加2023年半程马拉松项目。

②2023成都马拉松包括马拉松项目和半程马拉松项目两大类。

③爸爸参加完半程马拉松比赛,蓉宝和妈妈可以到四川大学博物馆迎接爸爸。

④一位马拉松选手如果7:20分到达检录口,将会错过比赛。

(2)、阅读【材料三】,请你为成都马拉松赛事主办方提出有益的建议。
举一反三
立志强国有我——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相关习题。

【材料一】

ㅤㅤ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堪忧。《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对比全国7~18岁儿童在2010年、2014年、2019年的体质与健康数据发现,青少年儿童的柔韧素质出现好转;下肢爆发力全面下降;速度素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女生和中学生有所改善;力量素质女生和小学男生有所提高,但中学男生持续下降;耐力素质总体呈现下滑趋势,但中学生有所提高。干预与改善这些健康问题,体育是有效手段之一,学校体育是以体育人的主阵地,必须切实发挥作用。

(《光明日报》,2022年3月15日)

【材料二】

ㅤㅤ有人曾对部分中小学生进行了“体育课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材料三】

ㅤㅤ体体育源于游戏,竞争与对抗是游戏的属性,在竞赛中体验体力对决、智力博弈和团队协作等是体育游戏的价值与魅力所在,也是儿童青少年喜欢接受的教育方式。

ㅤㅤ然而,目前儿童青少年在学校参与的比赛太少,“温柔”体育课大行其道。在这些“蜻蜓点水”式的体育活动中,生活与学习中的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紧张氛围下的抗挫、抗压能力得不到磨炼,集体竞赛中的团队协作精神、规则意识得不到培养,体育角色特有的责任感与归属感无法体验,由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而建立的自信、勇敢、乐观等品质培养不断弱化,相应地,健全人格与锤炼意志失去载体,育心目标难以实现。

(《光明日报》,2022年3月15日)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材料二】

①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②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③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材料三】

毛泽东主席在青年时代读书时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读书方法是:“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就在封面上画一个圈做记号的习惯。 阅读时,他总是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符号,或是作批注,或是写读书笔记,或是在原书上改错纠正。

宇宙探秘一组

材料一:新闻一则____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材料二:我的地月之旅

大家好,我是嫦娥五号,在探月Family中我排行老五,有人说我是“月表最强挖矿工”,有人说我是“地月最佳快递员”。对我来说,我的地月之旅,就像一场“接力跑”。

虽说我是“五妹”,可是我身材魁梧,总重量超过8吨,比两头成年大象还要重。我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轨道器、返回器、着(zhuó)陆器、上升器。

旅行开始啦!首先,由我国目前力气最大的火箭——“胖五”一举将我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奔月途中,轨道器要通过三次“打方向盘”来修正航行路线,到达月球附近后,我会刹车减速,稳稳踏上月球轨道。之后我会逐步改变线路靠近月球,待时机成熟之时“一分为二”,将身体分成“轨返组合体”与“着上组合体”。此时,轨返组合体接到命令——继续环月等待,着陆器则“扛着”上升器着陆月球。

接下来,我就马不停蹄地挖土了,我不但要在月球表面采样,还要用我的“钻土神器”钻取月表以下的样本。挖到“土特产”之后,我马上让上升器带着月球样本起飞,开始接力“第一棒”。在接力过程中,上升器先与轨返组合体在月球轨道会合,再将“土特产”交给它,这算完成了第一棒的交接。接过“第二棒”的轨返组合体,在月球轨道环绕7天后,就来到了返回地球的路口。我一收到地面传来的“返程票”,就背起行囊开始返乡啦。

经过约4天的疾驰,轨返组合体回到地球附近,开跑“最后一棒”。返回器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最有意思,通过“打水漂”的方式进行减速,以降低大气摩擦造成的高温和高载。科研人员经过精准计算,早已为我量身定制了一条完美的“弹跳轨迹”,经过一次优雅的“跳跃”,我就安全到家了。

材料三:中国探索宇宙大事记(部分)

时间

成就

1970年4月24日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并运行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上天,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

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2009年3月1日

嫦娥一号成功撞击月球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获取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

2013年12月2日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创下在月球表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