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贵在深耕

陈鲁民 程中汉

①“什么才是成就?不是移山跨海,轰天钻地,是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是了却家国天下尹,一头白发终不悔。”这是给“感动中国”人物钱七虎院士的颁奖词。近日重温,感动之余,也悟出一个道理.人生贵在深耕。

②谈及深耕,不禁联想到多年前的一则高考作文题:题面是一组漫画,一个人想挖坑取水,已挖了好几个坑,都没见到水,其实有个坑离水源已经很近,再深挖一点就见到水了。可是他却放弃了即将见水的坑,还在不断挖新的坑。反观现实,其实事业失败者大都会经历这样的人生轨迹,浅尝辄止,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时不如意就选择放弃,干什么都是蜻蜓点水,虽然也很忙,却碌碌无为,最终一事无成。说到底,是因为缺乏深耕的意识,没有深耕的实践。

③相反,许多事业有成者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大都因为做到了在某一个领域深耕:鲁迅在杂文界深耕,秉持“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理念.成就了文学史上的高峰;陈景润在数学界深耕,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深耕,苦心孤诣,殚精竭虑,造福了亿万人民;樊锦诗在敦煌学研究和文物保护方面深耕,硕果累累,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吴孟超在肝胆外科领域深耕,孜孜矻矻,勤.勤恳恳,成为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他们虽岗位不同,分工有别,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深耕不辍,干到极致,练到炉火纯青。

④深耕,是一种人生智慧。根深才能叶茂,深耕才能苗壮,人的精力有限,能把一件有意义的事做好、做成功,就很不容易了,就可称为人生无悔了。反之,精力分散,四面出击,虽整日忙忙碌碌,却最终庸庸碌碌。

⑤深耕,是一次艰苦之旅。深耕意味着长时间做同一类事情,没有多少新鲜感,很多时候,不仅要与失败、挫折作斗争,还要战胜寂寞、枯燥,在不断重复中积累、升华。而且,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最后深耕难度越大。但是此时离成功也越近,一定要咬牙坚持到最后,才能与成功有缘。

⑥在深耕中,经验教训能够不断积累,能力素质能够不断提升。同时,深耕也是对一个人意志毅力的考验、思想品质的淬炼。在漫长而艰苦的深耕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收获成功的果实,还能收获人格的完善、境界的升华、意志的强健。人生难在深耕,亦成在深耕,有志者当下定决心,排除干扰,聚精会神,精耕细作,努力深掘,朝乾夕惕,惊喜就会不断叩门,胜利也会向你招手。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生贵在深耕”。 B、第①段由钱七虎院士的颁奖词引出下文,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C、第④段在论证观点时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D、深耕能够积累经验教训,提高能力素质,也可以考验人们的意志,淬炼品质。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古罗马西塞罗:“任凭怎样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使之有所成就。” C、风可以轻易把蒲公英吹得四处飞散,却不能将扎了根的小草拔起。参天的大树,不是因为树枝争气,而是因为根部生得扎实。 D、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认真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文章为思想而写
                                                                                                梁衡
         ①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②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叙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文章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    )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    )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     )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③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的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工夫常负无心人
          “工夫不负有心人”,几乎成了公认的真理。不知有多少文人做到“功到垂成”、“攻不十,不易器”。其实,对于古人这句话,只谈“工夫”,不谈“有心”,只谈了真理的一半,人世间,“工夫常负无心人”的事比“工夫不负有心人”的事,甚至还要多。  
          “工夫”重要,“有心”、“无心”更重要。传说车和船都是黄帝发明的。我们的这位老祖宗,看见有一种叫“浮蓬”的草,秋后干枯以后,风一吹,在地上滚来滚去,于是发明了车;看见枯木在水面上漂,于是发明了船,而看到浮蓬滚来滚去,看到枯木漂到水上的,何止黄帝一人?为什么发明车船的“专利”属于黄帝?关键就是黄帝是个“有心”人,有人说,黄帝是人民群众的象征,发明车船的是人民群众,即便如此,人民群众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也是那些有心的人。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牛顿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奠基人,牛顿小时候躺在苹果树下,看见苹果掉下来,于是提出疑问:“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不向天空飞去呢?”多么简单的问题,看到这种现象,并非牛顿始,为什么别人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别人都没有像牛顿那样是个有心人。 
        被人称为药圣的李时珍,怎么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著作?一因为他是个祖传医生,从父亲手里接过药箱,二因为他是有心人。他看到有个同行给一个癫狂病人开了一服药,其中有一味叫“防葵”,病人吃了很快就死了。另一个同行给身体虚弱的病人用了一味补药叫“黄精”,病人也死了,按古书记载,这些药本来都是不错的,李时珍经过研究,发现人们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弄混了,而狼毒和钩吻都是极毒的药,于是决定修订药典。那两位用药致人死命的同行都没有想到这点。看来他俩都不像李时珍那样有心。  
        “工夫常负无心人”,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这样或许可以减少一些劳民伤财的无效劳动,或许可以使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家成倍成倍地增加起来。每个人都应该问自己:是不是有心人?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知 止                             
                                                                                           【台湾】张继高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西方孝文化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中西方孝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长时间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而西方现代经济的发达水平使得它有能力建设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比较齐全的养老院体系,尽管许多老年人会比较孤独,晚景凄凉,但是由于文化传统习俗等束缚,他们更不愿麻烦子女,无怪乎有人说西方社会是“孩子的天堂、老人的坟墓”。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西方孝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首先,是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所致。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中国宗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族来实行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族,只有齐家才能治天下。而在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父母与子女也不例外。

       其次,是老年至上与少年至上的差异所致。在代际价值观上,中国是老年至上,西方则是少年至上。相对来说,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在孝文化的熏陶下树立了应对父母尽孝的观念,这是社会化作用的结果。可以说孝道是社会化的产物,而不是个性化的产物。在传扬个性化的西方现代文明中,年轻人对传统观念批判比接受多,对父辈一味的遵从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尊重过去与老人经验的老年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一种重视未来与青年创造性的青年文化。

       在代际关系上,中国孝道要维护家族的延续、发展与团结稳定,必然强调代际整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相互负责的,以孝道为基本精神;而西方文化以人的自由平等为最高价值,必然强调代际断裂,父母尊重子女的意愿和个人隐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是培养独立性格的基础。所以,代际整合与代际断裂的差异也是导致中西孝文化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总之,中西方孝文化截然不同而又各有所长,这些不同源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的今天,中西方的孝文化正在彼此影响、互相吸收,取长补短。随着全球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这种相互影响的趋势还将继续,因此对中西方孝文化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有删改。)

议论类文本阅读

学会豁达才能寻觅快乐

郭丽

“活着呢,就要高高兴兴过一天......”不久之前,一位85岁的奶奶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一条谈论自己身后事的视频。视频发出后,奶奶豁达的人生态度激起了网友们的共鸣:人生最珍贵的态度就是豁达乐观,拥有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我们也可以拥有一个绚丽多彩的人生。

苏轼有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遗憾,我们与其自怨自艾,沉浸在痛苦当中无法自拔,终日虚度光阴,倒不如潇洒地挥挥手,积极奔赴下一场征途。当我们常怀热忱,乐观处事,同时对事物保持冷静地判断,即便在山重水复之间,我们亦能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根据朱锦沁奶奶的故事我们得知她的生活态度:她认为人这一辈子不要让环境去适应人,人应该要去适应环境,什么样的环境都是可以很好地适应,不管是苦的环境还是舒服的环境,我们都应该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这些问题。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经历了人生百态,人们才会明白:与其向外求得认可,不如向内心求索,活出强大的自我:北宋词人柳永一生仕途坎坷,四十岁科举落榜的他悲伤过,徘徊过,但是最后柳永听从内心的声音,把踌躇满志化为了人生的知足常乐,从此历史上多了一个星光闪耀的词人;从小因患病变得又聋又瞎,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还来不及感受这个世界,就被带入深不见底的人生逆境,但是海伦·凯勒她热爱生命,命运给她一副烂牌,她把它变成了王炸,她面对生活的态度鼓励了无数人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生活也许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困难和暴击,请别慌张,也请别逃避,乐观的态度就像一扇窗,如果我们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风景。

在人生路上,有一个乐观豁达的心态,这可以使我们战胜面临的苦难,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鲍照曾写道:“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笔者认为应该撇下叹息与哀愁,带着希望昂首向前,朝着自己的光亮积极探索,不负韶华。

(选自《红网时刻》2023年3月29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