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阅读真题60篇】小语六上 14.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

①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②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áo)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③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zhēng)铮铁汉的本色。

④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呀!

⑤奔腾不息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被浸没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线杆。在安造垸(yuàn),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pái)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⑥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1)、【形成解释】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日夜兼程:

惊心动魄:

(2)、【整体感知】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3)、【评价鉴赏】短文的第②段写了,第④段着重写了,这是运用了的写法。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4)、【评价鉴赏】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的特点,并说说你的感受。

奔腾不息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被浸没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线杆。

(5)、【评价鉴赏】文中解放军官兵怎样的品质深深地震撼了你?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访兰

①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下来,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父亲不但不因此(自大  得意),反而有几分愠怒。以后再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使我很奇怪,我问他,他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儿去访兰。

②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个天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地上铺着一层寒烟;香气(热烈  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能闻到。

③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想要动手挖一株回家。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我说:“这里的好!”

④“怎么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好像是味儿不同吧!”“是的。”

⑤“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⑥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栽培,便成了(玩赏  赏识)的景。

⑦“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

⑧“样子似乎是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⑨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不禁惋惜:这么精神的野兰生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欣赏它呢?

⑩“这正是它的不俗之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地有香它的灵性。”

⑪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我为它的这种纯朴而高兴,同时悲叹以前喜爱它却无形中huǐ了它。父亲拉我坐在潭边。他看看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世,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

⑫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我一直未敢忘却。

(有删改)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卢沟桥烽火(节选)

①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 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 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②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 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 头的宛平县城。

③第二天凌展,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 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 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 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 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④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 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 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 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阅读(三)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ㅤㅤ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看城市迷人的夜光。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不止一次。

    ㅤㅤ③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

    ㅤㅤ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我知道她还会起来,我就没吱声,静静地等候着。果然,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ㅤㅤ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的是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ㅤㅤ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也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ㅤㅤ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遇有诱惑,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ㅤㅤ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ㅤㅤ⑨几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ㅤㅤ“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节选)

上午9时55分,中外领导人来到天安门城楼主席台,向广场观礼台上的各界代表挥手致意, 全场5.5万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10时整,纪念大会开始。70响礼炮响彻云霄,200名国旗护 卫队官兵护卫着五星红旗,迈着有力的步伐,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行进至广场北侧国旗杆前。中国 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合唱团奏唱《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齐声高唱,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10时18分,阅兵仪式开始,标兵就位,军乐团吹响《检阅号角》。11个徒步方队、27个装备方 队接受检阅。

10时41分,各方队开始展示。空中护旗方队率先亮相,两架直升机分别悬挂着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飞过天安门广场,直升机群在空中组成“70”字样,教练机拉出7 道彩烟。接着是由抗战老兵、英烈子女和支前模范组成的方队。然后是徒步方队,由陆海空三军 仪仗队和10个英模部队方队组成。他们步伐整齐,英姿飒爽,尽显新时代中国军人的风采。值 得一提的是,在本次阅兵中,三军仪仗队首次由男女兵混合编成。之后是来自五大洲17个国家 的军队方队或代表队。随后是装备方队。受阅的各型装备编成6个模块,以排山倒海的气势隆 隆驶来。11时25分,由陆海空三军航空兵编成的9个空中梯队呼啸而来。预警机、轰炸机、加油 机、歼击机、舰载机等183驾战机,以新颖的编队在低空飞过天安门广场。当70架直升机组成的 编队最后通过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时,7万只和平鸽展翅高飞,7万只气球腾空而 起,《歌唱祖国》的激昂乐曲响彻整个广场,广场内外成为一片欢腾的海洋。

纪念大会历时1小时38分钟,于11时38分圆满结束。

____

①总有一些东西,是岁月所消融不了的。

②(8)岁那年春节,我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灯笼。在乡下老家,孩子们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的习俗。在我们看来,那就是一种过年的乐趣和享受。

③父亲说:“行。”

④我说:“我不要纸糊的。”父亲就纳闷儿:“不要纸糊的,那要啥样的?”我说:“要透亮的。”其实,我是想要玻璃罩的那种。腊月二十那天,我去东山坡上的大军家,大军就拿出他的灯笼给我看。他的灯笼真漂亮,木质的底座上,是玻璃拼制成的菱形灯罩,上面还隐约勾画了些细碎的小花。大军的父亲是供销社的职工,年前进货时,他就给大军从很远的县城买回了这盏漂亮的灯笼。我知道,父亲是农民,没有钱去买那么高级的灯笼。但我还是希望父亲能给我做一个,只要能透出亮就行。

⑤年三十的早上,我醒得很早。正当我又将迷迷糊糊地睡去时,我突然被屋子里的一阵“沙沙沙”的声音吸引了。我努力地睁开眼,只见父亲在离炕沿不远的地方,一只手托着个东西,另一只手正在里边打磨着。我又努力地睁了睁眼,等我适应了凌晨的日光后,才发现父亲手里托着的是块冰,另一只手正打磨着这块冰,姿势很像是在洗碗。每打磨一阵,他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干手上的水,把双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

⑥我说:“爹,你干啥呢?”父亲说:“醒了?天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我又问:“爹,你干啥呢?”父亲把脸扭了过来,有点儿尴尬地说:“爹四处找废玻璃,哪有合适的呢?后来爹就寻思着,给你做个冰灯。这不,冰冻了一晚上,冻得正好哩!”父亲笑了笑,说完,就又拿起了那块冰,洗碗似的打磨起来。

⑦看着父亲又一次把手放在脖子上取暖时,我说:“爹,来这儿暖和暖和吧!”我随即撩起了自己的被子。父亲一看我这样,就疾步走过来,把我撩起的被子一把按下,又在我的前胸后背把被子使劲掖了掖,并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冻着你……”末了,父亲又说:“天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

⑧我胡乱地应了一声,把头往被子里一扎,一眨眼,两颗豌豆似的泪珠渗进棉絮里。

⑨那一年春节,我提着父亲做的冰灯,和大军他们玩得很痛快。伙伴们都喜欢我父亲做的冰灯。后来,没几天,它就融化了,化成了一片水。

⑩但那灯,却一直亮在我心里,温暖我的一生。

擦星星的人

①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那天放学后,我孤单一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抬眼望去,窗外满天的星星都在冲着我眨眼睛。

②我好想出去看星星,只是潘老师交给我的任务我还没有动笔——写一份不少于500字的检查。

③个头瘦小、身子单薄而面孔严肃的班主任潘老师是教数学的,偏偏我感到最难学的便是数学应用题。于是我逃课跑到山上去挖蝎子,不幸被潘老师抓住,狠批一通。最后,他脸一沉,说:“检查写完送到我办公室!”可是检查怎么都凑不够字数,我磨磨蹭蹭地来到潘老师的办公室,准备挨批。潘老师不在,我松了口气,拿出作业本开始做作业,解那些难解的应用题。

④过了一会儿,潘老师回来,看到我老老实实在解题目,就什么都没说,坐下来批改作业。批累了,他也会抬头凝神看一会儿窗外的星空。

⑤等他忙完,我的作业也写完了。他看过后,脸上竟然难得地浮现出笑容,说:“做得不错嘛,很聪明的孩子!不过有一道题做错了。”然后,他耐心地给我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一直讲到我听懂为止。潘老师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小床,有时候批作业、备课晚了,他就直接睡在办公室或许是忘记了,他竟没有再提要我交检查的事情。

⑥天色更暗了,潘老师泡了一碗方便面给我,说:“饿了吧,赶紧吃!”回想起来,那碗泡面的味道实在不错。那年头,泡面在乡下不易得。吃完泡面,我心里暖暖的。

⑦从那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再怕潘老师,也不再逃课了。潘老师总是在放学后给我补课,看我吃泡面,我则看着他聚精会神地批改作业。渐渐地,我从那些应用题中体会到了乐趣,期末考试成绩也大有起色。

⑧潘老师从不缺课。记得深秋时节的一天,大雨如注,上午第三节课,他踏着铃声匆匆赶来。潘老师的裤腿挽得老高,裤子上溅满了黑黝黝的泥巴,黄胶鞋里不时“吧唧吧唧”朝外冒泥浆或许是刚从田里赶来,他在讲台上边走边讲,不时哈气握拳。我发现,他的衣服甚是单薄,又湿湿地贴在身上,手指冻得甚至难以握住细小的粉笔头。

⑨那堂课,我无心听讲,一直盼望着下课铃快些响起,这样,潘老师就能去办公室换换湿衣服和鞋子。我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冷。要知道,潘老师已是50多岁的人了。他坚持把那节课上完了。下课铃响,布置完作业,他才踩着沾满泥的黄胶鞋,匆匆而去……

⑩多年后,我大学毕业,在外辗转漂泊,也做了老师。课堂上,我始终不敢忘记潘老师对这方讲台的尊重,从不缺课,从不迟到,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我心里,他是永远的恩师。

⑪某天,有老同学打来电话,告诉我潘老师去世了,走时被病痛折磨得瘦成皮包骨。我走上阳台,默默地遥望星空。窗外的星,时隐时现,让我想起来多年前在潘老师办公室的那一晚,想起那好吃的泡面……

⑫那夜,我梦到了夜空,上面繁星点点,也梦到了潘老师,他还是那么瘦削单薄,满身粉笔尘,他使劲儿在擦着什么。

⑬“潘老师,您干什么呢?”我问。

⑭“擦星星啊!”潘老师停下来说,“瞧,那颗星星,还有那颗,灰扑扑的,我得去把它们擦亮!”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