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年秋季二年级上册语文《曹冲称象》同步训练

课外阅读。

机智的甘罗

佚 名

甘罗到学堂第一天就遇到了一件烦恼的事,老师对学生们说:“每天放学时,每个人都必须把学堂门口的钟敲响,不然不许走。”可是甘罗个子矮,够不到钟。

第二天,甘罗带了一根绳子和一个橘子去了学堂。下午放学时间刚到,学堂门口就传来一声敲钟声,老师连忙来问是谁敲的钟,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甘罗。”甘罗用绳子绑着橘子往钟上一扔,就解开了老师出的难题,第一个放学离校,可见甘罗的聪明机智。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异口同声:

(2)、甘罗遇到的烦恼事是(     )(填序号)
A、同学们都嘲笑他个子矮 B、老师让每个人把钟敲响才能离开学校,而甘罗个子矮,够不到钟。
(3)、甘罗是如何解决自己的烦恼的?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4)、甘罗是一个(填文中的词语)的孩子。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二)。

八女投江

佚 名

1938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的一支部队按照上级命令,深入敌后去开展游击战,这支部队里有一个妇女团。部队在战斗中牺牲了不少战士,妇女团最后也只剩下了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风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等八人。冷云是妇女团的指导员,那时才23岁,另外七位女战士大都在20岁上下,王惠民只有13岁。

一天晚上,部队来到乌斯浑河下游准备渡河。但乌斯浑河当时正在涨水,河面大约有一百来米宽,水流湍急。部队首长让八个女战士先过河,但她们刚来到河边,周围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接着就出现了成群的敌人。不好,日本侵略军把抗联部队包围了。

这时,冷云看见敌人正在追赶部队,没有发现她们。她想:“现在我们这里远离部队.最能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对,把敌人引过来,让部队突围出去。”想到这里,冷云对战友们大喊一声:“诀,向敌人射击,掩护部队突围!”女战士们一听,立刻一起朝敌人开了火追袭抗联大部队的敌人背后遭到猛然袭击,顿时慌乱起来,他们害怕腹背受敌,马上组织部分敌人向河边还击。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的果敢行动,吸引了敌人的火力,分散了敌人的兵力,给抗联大队的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抗联大队趁势冲了出去,很快摆脱了敌人的夹击,进入了密林。部队首长看到敌人正朝冷云她们猛扑,就又带领部队往山下冲,想把她们救出来。但敌人用凶猛的炮火死死控制住山口,接应队伍伤亡很大。冷云看到这种情况,急忙和女战士们一块儿喊:“同志们,不要管我们,快点冲出去。抗战到底!”七名女战士在冷云的指挥下一连喊了三次话。大部队听到了她们的喊声,但还想再作一次努力。然而,敌人装备精良,人多势众,抗联队伍伤亡越来越多。部队首长只好含着眼泪,带领部队向山上的密林里撤去了。 日本指挥官一看没能消灭抗联的大部队,气极了,命令手下全部朝冷云她们扑了过来。

太阳从地平线升了起来,女战士们手中已经没有一颗子弹了,现在她们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战死,要么被敌人抓住。冷云静静地看了看战友们,战友们也默默地看了看冷云,点了点头,好像是在说:“指导员,你就下命令吧。”终于,冷云代表大家下了最后决心:“同志们!咱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现在咱们弹尽援绝了,只有蹚水过河。能过去,就找到军部继续抗日,战斗到底;过不去,宁肯死在河里!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

八位英勇的抗联女战士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坚定地走进了激流翻滚的乌斯浑河。敌人的一排炮弹在八位女战士身边炸开了,掀起了一个个巨大的白色浪柱。巨浪过去以后,八位女战士的身影不见了,只有乌斯浑河的水还在不停地奔流着……

滔滔的江水虽然带走了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的生命,但抗日联军八女先烈的英姿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她们气壮山河的崇高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阅读短文《爱书如命的人》,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鲁迅是个爱书如命的人。在他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②鲁迅小时候酷爱读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眼睛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本有趣的书深深吸引着鲁迅,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可把保姆长妈妈感动了。长妈妈虽然不识字,但她探亲回来时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接过纸包打开书看了起来。后来,鲁迅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时大人给他的“压岁钱”,他总舍不得随便花,而是一点一点攒起来买书看。

③成年以后,鲁迅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了。对于买不到的稀有的好书,他就亲自动手,一笔一画地把它抄下来。显然,抄书使鲁迅获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能够经久不忘,是与他抄书的爱好密切相关的。

④鲁迅特别爱护书籍。每次买书回来,他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毛病,就不怕麻烦地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今天,鲁迅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修书的。鲁迅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但是归还时,如果看到书面上有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是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踩蹦”过的书再被还回来。

⑤鲁迅从小养成的爱书如命的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6年,就有9000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保存得井井有条,没有一册有污损,也没有一册是破散的。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薄暮下的刀锋

凸凹

酷暑之下,他仍着一件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到了楼口,我说:“你等一等。”他笑笑:“好,不急。”

我住的是一楼,出门来时。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

一大一小,两把刀,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能映出人影。我心想,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接过刀,他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刀,虽光亮唬人,却还没有开刃呢!”“这怎么可能?”“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一试,果然。

他将其中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手柄一转,火星一闪,刀刃立现,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我有些不耐烦:“干吗不用砂轮?不过是把切菜刀。”他说:“您这把是合金做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一把四块。”说完,他似乎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红了。脸红的应该是我,他却先脸红了,让我心生一丝惭愧。

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不断反复。其间,他点燃了长杆烟袋,衔在嘴上,因为太长,烟火竟断了数次。他那个样子,让我惊疑:他这是出来做买卖的吗?

这把刀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发光,竟用了近半个小时。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这一把就不磨了,凑合着用吧。”他却说:“那可不成,刀既然到了我手里,就属于我。”他把刀固定,然后再点燃了烟袋,重复着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不耐烦地进了屋,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不知为何,我总不时到临街的阳台看一眼那人。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脸色很黄,一如土地。到了后来,余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好似剪纸。

料想他快完成工作了,我走出去,掏出十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他坚决把两元塞进我兜里,说:“八块钱是我的手艺,十块钱就是贪心了。”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望着匠人,突然想起一句台词,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句:“磨剪子来戗菜刀——磨剪子来戗菜刀——”真有数人拿刀出户,没想到他推车欲走。“到手的生意都不做?”“天黑,看不清物件了。”“不是有路灯吗?”“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模糊,会磨不好。”见来人近了,他说一声“再见您哪”,便仓皇骑远。

最先来到的是教历史的张老师,他满脸疑惑,听我言说后,他唏嘘不已:“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不怕辛苦、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昏暗,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课内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节选)(期末真题)

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 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②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资料链接】

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亲侄女周晔在1945 年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写的。周晔从小亲身感受了鲁迅的关心和爱护,亲眼看到了鲁迅无微不至地关心劳苦大众,勇敢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她写下这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来赞颂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抒发对伯父的无比怀念与敬仰之情。

⑵鲁迅奋笔疾书,大胆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正如鲁迅自己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的写照。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船夫

在一(    )小山城边,有一(    )清澈的大河,河宽四十五米,深不见底。河上没有桥,只有一(    )方头渡船。这船一次连人带马,可以载二十(    )客人过河。船是大家出钱买的,交给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管理,每月由大家凑三斗米、七百钱给他。

这一天黄昏,夕阳在西边的山头上摇摇摆摆,总不愿躲进山里去。这时候,渡船又从河对岸摆渡过来。

船快靠岸了,老船夫却在渡船上同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争持着。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要把钱送给老人不可。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的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老船夫就俨然生气似的,握住那人的右手往外推,一定要那人把钱收回。那人见老人这样固执,微微地笑了笑,把钱捏在手里,走到船的最前头。等船刚一靠岸,那人趁着老船夫没注意,背上皮纸纵身一跳,跳上了码头。脚刚一落地,他回转身,将手里那满把的铜钱向船舱一撒,笑眯眯地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一手拉着船,好让其他的人上岸;一手搀扶着一个拄着拐杖的人,无法去追赶那个卖皮纸的人,就喊小山头边的孙女“翠翠!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人,不许他走!”

翠翠听到爷爷的喊声,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便对身旁的黄狗叫道:“大黄,去!去!拦住他!拦住他!不许走!不许走!”

那条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跑到那人前头汪汪地叫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