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肇庆市颂德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阅读《“飞天”凌空 》,完成各小题 

“飞天”凌空

     ①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漂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有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急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映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的像轻盈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五一三六,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1)、这篇特写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文章开头写漂浮的“白云”和“掠过”的飞鸟,有何作用?
(3)、请从修辞角度来赏析文章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结尾补充了一个印度观众惊讶不已的语言描写,这是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
                                                                                             守住心灵的高度
        ①霍英东,在中国的政界、商界、体育界声名显赫。他从小吃苦,靠着聪明的头脑和不懈的努力,积累了大量财产。他没有为富不仁,而是热心公益,多年来为社会捐款多达200亿元。他说过一句话:“有钱,是上天赐给你做善事的机会。”霍英东是商界的精英,是精神上的富翁,更是守住心灵高度的楷模。然而有人却在金钱、荣誉面前,暴露出丑陋的人性。陕西农民周正龙和他身后的利益集团,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华南虎”事件,就是为了骗取国家的大量拨款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荣誉。对名利的追逐让他们忘记了生命的最终目标,他们也因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由此看出,无论是谁,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人生准则,就是说要守住心灵的高度。
           ②守住心灵的高度,需要【甲】。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政治主张,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更是用生命诠释了理想。屈原出身贵族,在楚国本来有着较高的地位,生活无忧,但是在“举世皆醉”中,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真理面前挺身而出,即使被放逐,也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无论是孟子还是屈原,他们心系天下的胸怀令人敬仰,是中国人的光辉榜样。也只有那些自觉地把自己生命与祖国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人,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③守住心灵的高度,需要【乙】。在风靡欧洲的法国网球公开赛中,美丽的中国女孩李娜,历经多场苦战,横扫众多欧洲劲敌,杀入冠亚军决赛。万众瞩目之下,她战胜了强劲的对手——意大利网坛老将斯齐亚沃尼。全面扎实的技术、稳定出色的发挥,使她成为本次比赛的冠军,作为亚洲获得大满贯赛冠军的第一人,面对如此殊荣,李娜没有忘乎所以,而是用动听娴熟的英语,微笑着告诉世界:只要有底气,没有什么不可以!
        ④守住心灵的高度,需要【丙】。悬崖上的松树令人敬佩。悬崖上少土,需要它拥有刺穿岩石的力量;悬崖上少水,需要它拥有忍受饥渴的意志;悬崖上少有人照顾,需要它用心灵抚慰自己。树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追寻真理的路上,一定会充满荆棘,充满危险。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罗斯福也说:“生活好比橄榄球比赛,原则就是奋力冲向底线。”只有具备非凡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能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
          ⑤真诚勇敢地面对生活吧,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追求的目标。只有让心灵高高地站立着,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人生才会更加美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咸菜慈菇汤

汪曾祺

       ①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②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③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以比拟。

       ④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⑤咸菜汤里有时加了慈菇片,那就是咸菜慈菇汤。或者叫慈菇咸菜汤,都可以。

       ⑥我小时候对慈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20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慈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慈菇,而且是不去吃慈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⑦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慈菇,并不想。

       ⑧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慈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慈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慈菇、土豆。

       ⑨因为久违,我对慈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慈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慈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⑩北方人不识慈菇,我买慈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慈菇。”——“慈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⑾北京的慈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⑿我很想喝一碗咸菜慈菇汤。

       ⒀我想念家乡的雪。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病房这个舞台

    ①从医20年,我感觉自己一直都是给予者。唯独在救治这个23岁彝族男孩的妻子时,我感觉自己是获益者。

    ②患者是个极度消瘦的彝族女孩,当时是被背入病房的。我看了一下入院证,21岁,右下腹包块待诊。病人瘦弱的程度和非洲难民差不多,身高一米六,体重不到60斤。入院时检查身体,初步诊断考虑阑尾周围脓肿、结核冷脓肿、炎症性肠病穿孔伴局部脓肿、肿瘤。这些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但是还需要做进一步检查。从女孩的穿戴来看,绝对不是来自富裕的家庭。而女孩可以选择的所有治疗方案,都必须在充足的营养支持下才有可能完成。看起来这是个比较棘手的患者,所以我必须和一线医生一起完成第一次医患沟通。

    ③几分钟后,在一线医生身后跟进来一个男孩,黑黑瘦瘦的,引人注意的就是他的眼睛有着高原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清亮。我有些责怪地对一线医生说:“怎么叫个小孩过来?让她家属来。”一线医生有些迟疑地说:“她没有其他家属,这是她老公。”我抬头看了一眼这个不知所措的男孩,问:“你今年多大了?”“23。”23岁已享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了,但在彝族的家庭关系中,一般能做主的,要么是她的父亲,要么是她的舅舅。

    ④“这个女孩病得这么重,要是没有一个真正能拍板的人,我们需要承担的风险就非常大了。”听出我语气的变化后,男孩立刻从一线医生的身后走到我面前。他犹豫了一下,深吸一口气,用夹杂着彝语的汉语对我表达了下边的意思:家里不会有人来了,所有人都叫我不要管她,说她没得救了;县医院的医生也说她没得救,叫我背回家去等死,但是我舍不得。她明明没有死嘛,最后我去求全村的长辈,挨家挨户去磕头,然后全村人给我凑了两万块钱;家里的老人对我说,无论能否救得活,也就只有这两万了。

    ⑤听他结结巴巴说完这些话,我立刻站了起来,直视着他明亮的眼睛,同时也感受到他目光中的坚定。他基本上是在违背全村人的意志,同时还背负着两万块钱欠款,以近乎破釜沉舟的勇气来救他老婆的。要知道,在贫困地区,借钱给人做生意还有可能,因为你做生意还有赚回来的机会。但借钱给人看病,是极少的。就这么一个23岁的孩子,能够在一个贫困山村里借到两万块钱,不知道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我突然感到压力很大。

    ⑥“你先交5000块钱,我们尽可能地在5000块钱范围内,给你查清楚,然后再谈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他点头同意,这时我才开始逐字逐句地跟他完成第一次的医患沟通,讲清下一步要进行的检查、要花费的金额,以及他妻子可能面临的治疗上的难点和可能遇到的难关,等等。他眼睛不眨地听着我把所有的环节讲完,一直在点头,同时对我说“好、好、好”。见我全程都没有对他说让他把妻子背回去等死这样的话,在谈话结束后,他突然对我微笑了一下,然后走了出去。

    ⑦3天后,初步诊断,还是肺结核及肠结核穿孔形成的冷脓肿。根据目前的情况,外科干预风险高,只能先保守治疗一段时间,看看情况再说。为了抗感染,要对右下腹局部进行大蒜和芒硝外敷。我们科室常备有一个蒜臼,每天早上,我们还没交班的时候,就看见男孩拿着蒜臼,在楼道里吭哧吭哧地捣蒜。他知道如果提前准备好了,等医生查房的时候就可以给妻子敷上新鲜的大蒜。

    ⑧几天过去了,除了女孩的生命体征比来的时候平稳了一些,其他情况并没有明显好转。一线医生查了一下费用,差不多5000块,接近我对他承诺的数额了,我开始忧心忡忡。我把男孩叫到办公室,说:“现在已经花了快5000块了,疗效仍然不是很理想,下一步你有什么想法和要求吗?”男孩迷惑不解地看着我,对我说:“没有啊,我觉得疗效很好啊!”我说:“哪里好啊,你看那个包块的大小,一点都没有好转,而且腹痛仍然那么重。”“但是她开始吃饭了,医生,她吃饭了嘛!”虽然我不得不承认,他这个判断病情好转的原始方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能够吃饭到出现真正的疗效,这个过程有多漫长,他不知道。

    ⑨又过了几天,有天早上查房时,我突然发现这个女孩坐了起来,一头乱蓬蓬的头发也梳成了麻花辫。那一刻,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检查显示,她的各项指标也开始好转。这个时候,男孩准备的两万块钱已经用了一半,剩下的一万块钱,我们必须要更加精打细算。

    ⑩有一天,我看见这个男孩没有像往常一样,和他的妻子头碰头地在病床旁边吃盒饭,而是一个人端着一盒方便面蹲在楼梯口吃。我随口问了一句:“今天怎么不吃盒饭啦?”男孩笑了一下,对我说:“没钱啦。”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买一盒给他,但是转念一想,这样做可能并不合适。我笑了一下,对他说:“慢慢吃。”他也回报了我一个阳光般的笑容。

    ⑪又到了该做CT的时候,我希望同时看看女孩的肺部和腹腔的情况,但是两个部位的CT费用又太贵,科室里有人出主意说,能不能只做一个部位,但是两个部位一起看呢?我到了CT室和检查的医生商量,医生刚开始并不太同意,因为这从医院的管理程序上来说是不允许的。我给他简单介绍了一下这对夫妻的情况,他没有再说话。等拿到检查报告的时候我发现:复查结果非常好,年轻人顽强的生命力终于战胜了病魔。

    ⑫在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我又隐隐地感到一丝担忧。目前女孩是在康复阶段,但是那么严重的腹腔结核感染,意味着她将不能自然怀孕,而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在彝族的部落里又将会承受怎样的压力?这个男孩能够承受这个结果吗?

    ⑬我把男孩叫到走廊上,他看见我凝重的脸色,立刻紧张起来。当他弄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之后,突然出乎意料地哈哈大笑起来,同时重重地说了一句:“医生,她已经活下来了嘛!”这一瞬间,这个瘦弱的男孩突然变得无比高大。

    ⑭20多天过去了,女孩的情况也逐渐趋于稳定。我和男孩商量说:“现在情况比较稳定,你可以带着我们的治疗方案,回县医院继续治疗了。”男孩开心地说:“我也是这样想的。”

    ⑮他们出院的那一天,我正在上门诊。忙碌中,我抬起头来一看,男孩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我的诊室里,有点局促的样子,好像有什么话要对我讲。

    ⑯我问他:“出院后吃的药取了吗?”

    ⑰“取了。”

    ⑱“注意事项、要复查的内容知道吗?”

    ⑲“知道。”

    ⑳“出院证到了县医院要拿给医生看,好让医生照着原来的方案继续做治疗。”

    ㉑“知道。”男孩一边点头,一边回答。我笑了一下,说:“那快去办出院手续吧!”

    ㉒突然,男孩朝我深深地鞠躬,然后就一直这样弓着背、低着头、倒退着走出我的办公室。这时我才明白,这个男孩因为语言不流畅,不知道怎么对我说感谢的话,最后用了这个方法来表达。那一瞬间,我的视线模糊了……

    ㉓病房有时候就像一个舞台,很多患者及家属会在高压下表现出自己最极端的个性。而这个男孩,以23岁的年纪,默默地诠释了责任与担当,让我们这些见惯人情冷暖的医生赞叹不已。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患者家属,犹如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陪伴着我在艰难的从医道路上继续前行。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各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定走。”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火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妖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户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文学类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纯白何曾堕尘埃

刘臻鹏

①北方山村里的野狗吠了几声,连绵的山谷与高低不平的地势将这声音的音量和层次感调大,回音在触碰到家家户户人耳的时候才会消散。远远望去,黑夜之中,天上白银色点点,地上隐约的一些暖荧色点缀山脚间。

A小追在房间里看着小人书,旁边的油灯影影绰绰,发出噼里啪啦的微小声音。阿婆早已躺在了床上,裹了两层棉被。疲倦时,小追推开房门,发觉院子里不知道何时起下起了鹅毛大雪。这些天之精灵将下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慢性的垂线运动,并不纷扰胡乱飞舞。它们遵循着各自的轨迹。

③小追抬头,看着一个个纯白的小点好似在逐渐放大、圆润,接近他稚嫩的睫毛时,已经是一层湿润脸部的轻纱。触碰到眼角周围的那个瞬间,他感到一阵酥麻,雪便融化得无影无踪,一半成了水,在他脸庞浸润,另一半似乎进了无形的气,让周围空气变寒,自己的躯体却更感到暖和甚至炽热。

④“孙儿,快回屋里吧,外面冷,别受了风寒。”沉醉其中的小追突然听见了阿婆的呼唤,此时阿婆已下了床,倚在了木门旁。因为下雪算是件稀奇事,所以他是不情愿回屋子里的,但是他怕阿婆受风寒或者为他担忧,便回了屋子。关好木门的瞬间,他耳朵里忽然清静了,清静得有些荒芜。

⑤时光流逝,大山绿了又青,青了又绿,永远无言,变的是山里的孩子们,即将扑扇着自己的翅膀飞出大山了。小追想离这个小山村远远的。他从这里出生,但他想脱离这个小地方,在大城市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打算前往三亚生活。临走前,正是雪夜。当天夜里有风。他逆着风往前走,他走出这段崎岖的山路才能在车站坐上车,开始旅程的第一步。

⑥这一次,雪很小,却纷飞得晃他的眼睛。他心里笃定着南方,却被风雪吹打得生疼,走这段泥泞山路的时候,他心里什么也没有想,理性且面无表情,像是平静的海面。B直到山路走到尽头,他即将正式跨出这个村子的时候,他才下意识地回头望去。曾经就是他的全世界的山村,如今在他视野里竟如此渺小,各种雪白的残缺的斜线和密集的颗粒笼罩着这个山村,也呼应出了他扎在心底的料峭冰川:对阿婆的不舍。

⑦坐上火车之后,小追终于捂着脸,无声地抽泣起来。火车逐渐接近南方,却拉远着他与阿婆的距离,也越来越用力地撕扯着他随着变远的距离而即将破碎的心。此刻,他之前积蓄着的、对外婆总是啰唆而产生的不耐烦,早已被舍离的滔滔苦水冲散。原来,他走山路的时候刻意什么都不想,是怕自己一旦想到即将与阿婆分隔两地,不舍的感情就会冲破自己虚设的理性心理防线,让他在这感情的水流中重新返回阿婆家。

⑧在南方摸爬滚打的日子里,小追几乎没见过下雪。这里常年高温,他一开始也是从事一些体力活。夜晚,他经常登上免费的景观楼高处,看着黑暗中地上各种强度的灯光,好似家乡溪流里的粼粼水光,只不过这里的“水流”是纯黑或黛紫色,鸣笛声和鼎沸的人声令他耳朵被填满,心里却荒芜无物。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来到大城市打拼,那么必然不会走回头路的。

⑨在漂泊沉浮了几年后,小追手里已经有些积蓄。他在节假日前往一个艺术家画展进行参观,眼前各式各样的画令他感到费解又无感。直到眼前出现一幅画,缠住了他的脚步。画中,山脚下有一个屋子,在雪中明明暗暗着。

⑩他的心被重重地敲了敲。幼时,他只想逃脱故乡的束缚,即便童话世界般的雪花也无法吸引他留恋。如今,他拿着用省吃俭用的工资买的入场券,在画展中用干涩的眼球定格着一幅艺术画,在一个被框在方格子里的扁平的纸上回忆着那些雪、那些人和那些事。

⑪年底,小追飞回了北方,回家。下了飞机,他感到了阵阵的刺骨的寒冷,自我打趣道:这就是故乡给我的欢迎仪式吧。他加快着步伐,朝着阿婆的家奔去,心窝子逐渐暖起来。天公不作美,故乡没有碰巧下起雪,没有让他重温心心念念的场景。与阿婆重逢的时候,他的嘴张了又闭,有好多好多话要讲,但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眼神重归温和,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⑫灶房中,阿婆不再和从前一样一个人做菜,多了一个长大成人了的小追。他走进原本他睡的那个小房间,角落里那些小人书已字迹难辨,但是一向节俭的阿婆却并未将其当作废纸卖掉。夜深了,阿婆想去点亮悬挂在书桌上的那盏油灯,却因为腰逐渐佝偻而不再能够到那盏油灯,小追此时已能轻易够到那灯,将里面的芯子点燃。阿婆又习惯性地唠叨道:“晚上尽量少看会书,伤眼。”

⑬油灯被点亮的那个瞬间,屋内又燃起暖橘色的光,小人书将他的心理暂时地变回童年,晚餐时饭菜的香气未完全退去,一切又与记忆深处的最初重合在了一起。唯一变了的,是阿婆的提醒不再刺耳,这提醒和每天将其唤醒的第一缕晨光一样舒适。明明暗暗间,窗外透着虫语般微小的声音,是否突然降雪了呢?小追不得而知,也未推门出去验证,他起身,盖紧了阿婆的棉被。

⑭看雪是其次。他不怕自己受凉,他怕阿婆担忧。

(选自2023年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