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面对国民党调集的50万重兵,面对规模空前的“铁桶围剿”,面对党内严重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带来的生死存亡危机,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当86000多人离开中央苏区时,没有谁能预知即将开始的远征,他们不过是怀揣一个简单的信念:改造中国。

万里长征路遥迢,青史长留照古今。红军用脚步丈量出胜利的征程,行经15个省份,转战地域超过半个中国;翻越20多座高山,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几乎和法国的面积相等……面对“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这支年轻的队伍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平均3天就遭遇一次激烈的战斗。扭转敌我力量悬殊的劣势、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障壁、通过严峻党内斗争的考验,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中国的西北角迎来了光焰万丈的日出。

在这条征途上,年轻的共产党人以对国家的深刻忧患、对民族的责任担当,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世界军事史的惊人奇迹,谱写下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从东南到西北,从红土地到黄土地,每一步都是创造历史的脚注。被国民党认定“流徙千里,四面受制”的红军,走出了一条“把活路堵死、向死路求生”的新路。

这是一条牺牲之路,一支队伍舍生忘死、抛洒热血。“如果要念一遍倒在湘江边的官兵的名字,我会从黄昏念到黎明。”湘江战役,红军浴血奋战7个昼夜,战士马革裹尸,湘江血可漂橹,当地居民“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激战独树镇、强渡乌江、浴血娄山关、飞夺泸定桥、鏖战腊子口……万水千山之路,也是万死千伤之路。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86000人,抵达陕北时只剩6000多人;平均每走1公里就有4名红军战士倒下,每14人只有1人到达陕北。“青山有幸埋忠骨”,这条血色之路上,至今仍有大量红军墓、红军碑,诉说80年前这支队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英勇与坚贞。

这是一条转折之路,一个政党走向成熟、涅槃蜕变。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的一栋小楼里开了3天会,“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而遵义会议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从确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路线,到逐步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个创立刚刚15年的政党,在这条路上完成自己的“成人礼”。

这是一条锻造之路,一代新人朝气蓬勃、淬火成钢。长征队伍中,大约54%的人都在24岁以下,只有4%的人超过40岁。“长征塑造了一代新人,这代新人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就推翻了两千年来停滞不前的伦理体系和政治制度。”正如毛泽东所说,经过长征锤炼的同志,“一个可以当十个,十个可以当百个”。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1000多位将军中,90%以上参加过长征。那些经受过生死考验的幸存者们,增长了胆识与才干,成长为革命的中坚。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多少人千难万险中跋涉,多少人枪林弹雨中战斗,多少人壮怀激烈中牺牲,多少人上下求索中坚定……旗帜指引理想,鲜血铸就丰碑,让长征成为萦绕于世界东方的“红飘带”。

(选自任仲平:铸就我们民族的精神航道——写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有删改)

材料二:

毛主席接着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只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长征万岁!”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毛主席打断口号声继续说:“二万五千里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我们走遍了五岭山脉、苗山、雷公山、娄山、云雾山、大凉山、六盘山,渡过了于都河、信来河、潇水、湘江、清水江、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渭水河,经过了苗、瑶、彝、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我们完成的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然后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节选自杨成武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怀揣改造中国的信念,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B、长征路上红军爬雪山、渡大江、过湿地,每三天就要遭遇一次激烈的战斗。 C、正是因为红军抛洒热血、浴血奋战,长征才成为萦绕于世界东方的“红飘带”。 D、两则材料都体现了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迎来转折,涅槃蜕变,完成自己的“成人礼”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央红军冒着未知的风险开始长征,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 B、通过长征,红军不仅冲破了国民党的封锁,还建立了抗日的前进阵地。 C、红军战士经过长征的锤炼,淬火成钢,成长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D、长征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扩红数千人,筹款数百万元。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长征精神的一项是(  )
A、飞夺泸定桥时,红四军团冒着敌人的枪弹与敌人搏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B、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中获胜,除战略运用成功外,民众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C、过草地时,一位普通的红军谢益先把自己的干粮给了陌生母子,自己却因食物不足饥饿而死。 D、一位炊事班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在爬雪山时,想尽办法煮野菜汤,尽心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不惜牺牲自己。
(4)、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5)、长征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1~14题。

蓑衣

      张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手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艺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告诉他: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达子问:“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国学大师南怀瑾

    1918年,一代奇才兼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诞生于浙江乐清柳市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时,先生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

    抗战初期,年轻的南先生毅然辞亲远游,在峨眉山中访求多位岩穴高隐之士,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在峨眉山中峰顶的大坪寺闭关三年,苦读五六千卷佛家经典,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

    1945年春,先生经波历险,始来台湾。栖身基隆一陋巷中,阖家六口挤在一小屋内,瓦可漏月,门不闭风,生活甚为清苦。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坦荡洒脱,穷而不愁,潦而不倒,依旧满面春风,恬淡为乐,安贫乐道。先生虽三餐不继,见邻居无米为炊,却“人饥己饥”,趁邻居夜半入睡之时,悄悄将偶得之米袋放在这户人家门口。

    几年后,先生受聘于大学执教,且应邀到各处讲学,舌耕笔耕收入渐丰。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致力讲说中华文化。先生讲学范围极广,除儒、释、道三家之外,尚有中国文化大系、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国企业管理,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卜易之学……前往听讲者极为踊跃,名流学子,贩夫走卒,靡不俱备,讲堂内外,均人满为患。先生的学生遍及各地,开花结果,桃李满天下,这也是先生最为欣慰的事情。

    “东西精华协会”发展期间,南先生又创办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写文稿,揭示了几千年来修持的秘中之秘。不久,又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发行《知见》。虽日见繁忙,然先生矢志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历史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什么》《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原本大学微言》等几十部大书,著作等身,蔚为奇观。

    南先生是大家共同尊崇的长者,讲课、为人,幽默风趣。在众多的学生心目中,身材不高,平常总是身穿一袭简单的青衫、脚踏一双布鞋。不食烟酒,素食清茶,简单朴素。既是仙佛中人,又是学富五车、博大精深的学界泰斗,还是淡泊名利、宁静超脱的仁慈长者。“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凡来访宾客,无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均留下就餐,就是送货的伙计、来收账的先生,南先生也要让她们吃完饭再走。

    先生嗜书成癖,藏书之富,读书之多,世人难以企及。所藏之书,上自先秦,下至民国,经史子集、诗词曲赋、佛道经典、名人传记、世界经济、外国史地、哲学论著、各国政论、中西医药、当代科技,甚至中外美术、音乐、武侠小说……近30万册珍贵藏书,堪称收藏宏富的图书馆。先生读书既多且快,一目十行,过目成诵,随口引证,天纵之资,非常人所能及。

    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南先生,其道德文章,名满天下。美、英、法、德、日、韩、加拿大、比利时、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男女学生,纷纷登门拜访、学习。1985年盛夏,南先生应邀赴美,在华盛顿成立“东西学院”,成立“弗吉尼亚东西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弘扬中华学术。

    在多次演讲中,他对自己评价是八个字:一无长处、一无所是。对于一些人冠以他的“佛学大师”称号,南怀瑾也不曾接受过。他说:“不是,我够不上资格。我只会睡觉(笑),佛经上面写一个修菩萨道的人要布施,众生如果需要你的眼睛,那就挖给他。头颅、脑血、全身、妻子、儿女、财产,都可以布施,我做不到。”

1988年,他心系国家建设,投资1.7亿美元在祖国大陆的家乡兴建金温铁路(金华至温州)。该工程1996年4月完工,南怀瑾成了铁路老板,本可借此赚钱发大财,可他却一文也不要,还将全部股份转让给地方,并赋诗一首:“铁路已铺成,心忧意未平。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

    2005年9月,南先生应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商界成功人士发表演讲,他精辟地指出:“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他解释说:“一个人一生里做一件事情,对世界人类永远有功劳,永远有利益给大家,这才叫事业。像大禹治水,这叫事业,因此他为万世所崇仰,其功永不可没。上面最高到皇帝,下面最倒霉到讨饭的,都不是事业,那是职业。”学生还说:人生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2006年定居在七都(庙港),开办太湖大学堂。在南怀瑾生命中最后六年光阴里,除了少量的外出授课,他基本都在七都镇太湖边的大学堂度过,在这里50次公开授课,受教者无数。而每天晚上,他都会抽出一个多小时为身边的弟子授课;一年365天,读书修行育人,从无懈怠。

    直到2012年因感冒引发肺炎,于9月29日下午4时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在先生葬礼上,一位匿名的学生在给老师的挽联上写道:“国学大师,成就耀古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1500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姨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1855年,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扬名官场。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左宗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本无心官场的沈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宫巷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发源地。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年时间,造出了5艘商船和11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沈葆桢还创办了“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果断宣称“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此后,他兴建台南的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2009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节选自《文史参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

东君

    ①认识鬼金是在青创会上。甫一见面,便要跟我聊小说。他读过的外国小说似乎比我还要多,有些书名与人名我都不曾听过。他对那种名气不大却能够入得心来的作家的喜爱程度恐怕有过于托尔斯泰,正如他对北京某条老巷的喜爱程度超过长安街。

    ②鬼金通常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一个写作者,一个吊车司机。在我想象中,现实生活中的鬼金应该是驾着恐龙般的吊车在工地上来回移动,铁臂舒展,不无威武之气。后来在现代文学馆的园子里听他谈起自己的工作,才知道,那种吊车是悬在车间的半空中的,而他置身其中,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除了吃喝拉撒,很少从上面下来。每个月他的工作日是22天或24天,每天工作8小时。有一回,他跟我谈到“四班三运转”这种上班模式时,我听了一脸茫然。他就作了补充解释:两个班是早7点40分接班,下午3点40分下班,白班上完第二天下午3点40分接班,半夜11点40分下班,这是两个班;之后休息一个白天,第二天半夜11点40分接班,至凌晨7点40分下班,这又是两个班。每个月“四班三运转”,循例进行,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我问他,那么,你是怎么安排写作时间呢?他只吐出两字:少睡。

    ③可以说,他的写作时间是从工作时间中挤出来的,坐在禁闭室一般的吊车驾驶室内,如果没事可做,他会偷偷写点诗,或琢磨一些小说片段。至于看书,在工作时间是严格禁止的,一经发现就以违反劳动纪律论处。“三班倒”之后,他一回家倒头即睡,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一会儿书或写点什么。事实上,他完全有理由偷个懒,干点别的什么不必动脑子的活儿,但他就是喜欢跟文字打交道,甚至认为这是一种“生理需要”。

    ④这些年,他有没有可能换个工作?可能性很小,他说,他这20多年来,只有一回因为工厂放假,跑出去做了几个月的记者,后来回到工厂。他长年待在笼子般的吊车内,就仿佛一只大鸟待在老巢里,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不甘就此堕落,却又无法远走高飞。

    ⑤20多年来,他从一个坐在吊车里的小吊车司机,熬成了一个诸事顺其自然而不试图逆袭的老吊车司机。然而,他的生活还是因为文学而发生了一点点改变:当吊车司机刘政波坐在吊车里,一个叫鬼金的写作者就会从他那里分离出来,以精神的形态存在着。记得有一回,有人在文学讨论会上谈到“人不能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时,鬼金突然来了情绪,他说,他就是试图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的那个人。

    ⑥鬼金大概不相信“灵感”这玩意儿,什么时候有空,他就开始伏案写作。他之勤奋,时常让我汗颜。鬼金说,他一旦进入写作,内心就有一种东西在撕扯,生怕自己一松手,那股气就拢不住了。大概是因为长期写作带来的焦虑,他经常犯胃病;反过来说,随着胃病的加重,一种说不清的焦虑也在日复一日地折磨着他。

    ⑦有一年,他一口气写出了十几部中短篇小说,这在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我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这么疯狂地写作,不怕脑子写坏掉啊。没法子啊,鬼金说,我不写就得饿死(因为胃病,他病休,每月仅开1000多块钱工资)。他说这话的时候,我心头好像被什么带棱角的东西撞了一下。是的,我现在知道他为什么坐立不安了。因为他身后一直有一个被我们称为“不名之物”的东西在追赶着他。他稍作停留,那“不名之物”就会追上来,给他一顿暴打。于是,他就在房间里逃跑,骑着凳子逃跑,驾着吊车逃跑,提着笔逃跑。他一直在逃跑。他的写作就是一次大逃亡。我曾在电视上见过俄罗斯芭蕾舞演员、同时也是“脚中灵魂”项目发起人达利安•沃尔科夫的双脚,因为过度训练,导致脚骨错位、关节松弛,看起来像一双劳改犯的脚。如果一个高产作家的灵魂也有脚,那么,它的形状大概也是这样子吧。

    ⑧鬼金没有跟刘政波好好相处,于是就有了一种我们称之为小说的东西。那个写小说的鬼金驾驭着文字,超然于吊车司机刘政波之上,由此我们可以相信:一个写作者是可以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的。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房东

庐隐

    ①我们坐着山兜,停在一座山坡上,那里有一所三楼三底的中国式洋房。这种幽丽的地方,我们城市里熏惯了煤烟气的人住着,真是有些自惭形秽,虽然我们的外表强于他们乡下人,但是他们乡下人至少要比我们离大自然近得多,他们的心要比我们干净得多。就是我那老房东,虽然她的样子特别的朴质,然而她却比我们这些好像知道什么似的人,更知道些自然的趣味。

    ②她已经五十八岁了,她的老伴比她小一岁,可是他俩所做的工作,真不像年纪这么大的人做的。他们的儿媳妇一天到晚不在家,早上五点钟就到田地里去做工,到黄昏的时候,她有时肩上挑着几十斤重的柴就来家了。在他们家里,从不预备什么钟,他们每一个人的手上也永没有带什么手表,然而他们看见日头正照在头顶上便知道午时到了,除非是阴雨的天气,他们有时见了我们,或者要问一声:师姑,现在十二点了罢!据他们的习惯,对于做工时间的长短也总有个准儿。

    ③住在城市里的人每天都能在五点钟左右起来,恐怕是绝无仅有,然而在这岭里的人,确没有一个人能睡到八点钟起来。说也奇怪,我也喜欢上了早起,朝旭未出将出的天容和阳光未普照的山景,实在别有一种情趣。

    ④我们的女房东,天天闲了就和我们说闲话儿。他们家有上百亩的田,据说好年成一年仅粮食就有几百块钱的裕余。另外还有一块大菜园,还有白薯地五六亩,猪牛羊鸡和鸭子,一样不缺。并且那一所房除了自己住,夏天租给来这里避暑的人,也可租上一百余元。老母鸡一天一个蛋,老母牛一天四五瓶牛奶,倒是纯粹的好汁子,一点不搀水的,我们天天向她买一瓶。他们吃用全都是自己家里出的,每年只有进款加进款,却不曾消耗一文半个,可说是外干中强。我们却是外强中干只要学校里两月不发薪水,简直就要上当铺。

    ⑤有一天夜里,月色布满了整个的山,青葱的树和山,更衬上这淡淡银光,使我恍疑置身碧玉世界,我们的房东约我们到房后的山坡上去玩,她告诉我们从那里可以看见福州。我们越过了许多壁立的巉岩,一带的松树被风吹得松涛澎湃。东望星火点点,水光泻玉,那便是福州了。那福州的城子,非常狭小,民屋垒集,烟迷雾漫,与我们所处的海中的山巅,真有些炎凉异趣。

    ⑥日子飞快地悄悄地跑了,眼看着就要离开这地方了,又要到那充满尘气的福州城市去了。那一天早起,老房东用大碗满满盛了一碗糟菜,送到我的房间,笑容可掬地说:“师姑!你也尝尝我们乡下的东西,这是我自己亲手做的,这几天才全晒干了,师姑你带到城里去,管比市上卖的味道要好,随便炒吃炖肉吃,都极下饭的。我接着说道:“怎好生受,又让你花钱。”那老房东忙笑道:“师姑!真不要这么说,我们乡下人有的是这种菜根子,哪像你们城市的人样样都须花钱去买呢!”我不觉叹道:“你们满地的粮食,满院的鸡鸭和满圈子的牛羊猪,是要什么有什么,……这怎不叫人佩服!再说你们一年到头,各人做各人爱做的事,舒舒齐齐地过着日子,地方的风景又好,空气又清,为什么人不羡幕?!……”

    ⑦那老房东听了这话,点头笑道:“可是的呢!我们在乡下宽敞清静惯了倒不觉得什么……去年福州来了一班耍马戏的,我儿子叫我去见识见识,我一清早起来带着我大孙子下了岭,八点钟就到福州,我儿子说离马戏开演的时间还早咧,我们就先到城里各大街去逛,那人真多,房子也密密层层,弄得我手忙脚乱……师姑!你就多住些日子下去吧!……”

    ⑧我笑道:“我自然是愿意多住几天,只是我们学校快开学了,我为了职务的关系,不能不早下去……”

    ⑨我们的房东听了这话,只点了一点头道:“那么师姑明年放暑假早些来,再住在我们这里,大家混得怪熟的,热剌刺地说走,真有点怪舍不得的呢!”

    ⑩可是过了两天,我依然只得热剌剌地走了,不过老女房东的印象却深刻在我的心幕上;还有她的家庭,她的小鸡和才生下来的小猪儿……

(有刪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上世纪60年代互联网诞生,到2018 年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另一方面,从“无图无真相”到短视频盛行,互联网“景观”也让越来越多人“沉迷”。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与之相对应的“流行色”,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无论是校园学子还是城市打工者,在紧张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余,手游、短视频等无疑有效弥补了大家娱乐资源不足的短板,给大家提供了愉悦身心、消遣寂寞的路径,因而短视频的流行本身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象,直到有更受用户欢迎的网络新产品应用取而代之。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材料二:

8月24日,抖音创作者大会在上海举办。抖音总裁张楠发表演讲说:“从日活跃用户总数的增长速度和未来趋势来看,短视频已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继微信之后,成长最快的产品。就在上个月,我们也对外公布了抖音的最新日活跃用户总数超过3.2亿。而且我们在后台发现,这个数据仍然在不停地增长,完全没有减缓的趋势。”基于此,张楠预测到2020年,包括抖音、快手,以及其他短视频产品在内,可能仅仅在中国,整个短视频行业的日活跃用户总数将达到10亿。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三:

昨天,国家网信办依据《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先后对“快手”“火山”进行依法约谈,责令其全面进行整改。要求暂停有关算法推荐功能,并将部分违规网络主播列入跨平台禁播黑名单。

网信办解释道:“快手”“火山小视频”出于博取眼球、获取流量目的,任由未成年人主播发布低俗不良信息,突破社会道德底线、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污染网络空间,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监督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在“流量就是收益”的互联网盈利模式下,视频平台靠增加点击量、拓展传播面来博取眼球、吸引流量的冲动可以理解,不过不能忽视技术无罪、监管有责的基本原则。任何谋利行为均应遵守法律底线,不传播、不热捧有违社会伦理的内容。视频平台应积极采取技术手段,删除、封禁相关视频和账号,不充当滋生和传播不良信息的温床和通道。这才是视频平台的应有担当,也是其避免重蹈快播案覆辙所必须采取的行动。

(摘编自《法治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