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柿子树

周兰

①自我记事起,父亲便是村里有名的泥瓦匠,他带着几个徒弟,走村串乡,以砌灶台、垒院墙、盖房舍为生。每年农闲时节,父亲便领着“施工队”四处奔波。在他的随身行囊中,总是装着一些柿子饼和柿子叶。他说,这是为了安顿那些随他一同漂泊的柿子树。

②我家屋后有两棵柿子树,一棵伟岸,一棵娇小。每年秋风渐起,霜降时节,那一树火红的小灯笼便在阳光下闪烁,光影交错间,红彤彤的柿子与粗犷的枝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犹如大自然手中的调色盘,向世人展示着生命的丰盈与美好。母亲总是在这个时候忙碌起来,她的身影在树下一来一回地穿梭着,手持竹竿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柿子,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她用指尖轻轻地捏住那些软糯的柿子,细心地去掉蒂,随后用清水洗净,一一串好,挂在通风的屋内。那些金黄的果实像一串串音符,静静地等待着风儿的吹拂,如同在期待着一场悠扬的乐章。屋内飘散着柿子的清香,温馨而甜蜜。当柿饼表面出现白霜时,母亲便会欣喜地告诉我们:可以食用了。那一刻,整个家都被她的喜悦所染,我和哥哥总是迫不及待地围在她身旁,期待着品尝这份来自秋天的馈赠。

③柿饼清甜可口,像带着阳光的余温,散发着岁月的芬芳。每咀嚼一口,那浓香的甜味在口腔中瞬间绽放,满足了我对甜蜜的渴望,成为儿时母亲在秋冬日为我和哥哥滋养身心的最佳零食。冬季农闲时节,父亲总是带上几斤柿饼和一把剪刀,走出家门,去往栽种在村庄各个角落的柿子树。每到一处,他都会在柿子树下驻足片刻,手持剪刀,认真地绕树剪枝。他说这是给柿子树理发,有助于来年更好地结果。剪完枝,父亲依旧会从口袋里掏出几块柿饼,放在树下的泥土中,轻声说道:“树也有感情,也需要关心和爱,这是给你们的零食,希望来年你们能长的更好。”那一刻,被修剪过的柿子树似乎捕捉到了父亲的心意,微微摇曳着枝条,回应着他的关怀。父亲与柿子树之间的默契,成为了冬日里一道暖心的风景线,它们与父亲之间,建立的不仅仅是时间沉淀下的深厚情感,更是自然与人文间最纯粹的联结。

④那些年,村里的柿子树并不稀罕。每家每户都有栽种,但我家屋后的那两棵柿子树最为粗壮、繁茂。每到秋天,满树的柿子像火焰般炽热耀眼。每当有人路过我家门前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抬头仰望那片绚烂的柿子树。那些火红红的柿子在他们的眼中既是果实,也是对生活的赞美和憧憬。而这两棵柿子树,自然而然也成了村中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⑤人们围坐在树下,谈论着各自的见闻,父亲与母亲则忙活的递茶倒水,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和乡邻们连结着情感的纽带。夕阳下,柿子树下,众人的身影在树荫下拉长,伴随着孩童们的嬉闹声,村庄的宁静与和谐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两棵柿子树仿佛也成了村庄的灵魂,一年又一年的见证了那些关于丰收,关于人情,关于生活的点点滴滴。

⑥然而有一年秋天,村里突然传来消息说要砍伐柿子树。据说村委要在这里修一条公路,而我家屋后的土地恰好被征用。听到这个消息后,全家都感到震惊和愤怒。父亲立即召集了村里的长辈们商议对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如何保护这些承载了无数村民记忆和情感的柿子树。最终决定联名上书村领导,请求保留这些树。

⑦经过多番争取,村委终于点头,决定保留几棵有代表性和观赏价值的柿子树作为“路景工程”。而我家屋后那两棵粗壮的柿子树,幸运地留在了这个名单上。但条件是要修剪树枝,移栽到路边更宽阔的地方去。这恰好满足了父亲长久以来的心愿——他希望这些柿子树能继续繁茂生长,延续其生命的传奇。

⑧移栽那天,我早早起床,只见原本高大茂盛的两棵柿子树,已被修剪得光秃秃的,静静地躺在路边等待移栽。我内心一阵酸楚,但更多的是期待:想象着它们在新地方继续生长,结出更多甜美的果实……

⑨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离开家乡,在外求学、工作,再回到家乡时,发现那两棵移栽后的柿子树依旧茁壮生长着。每年秋天,沉甸甸的果实依然会挂满整个枝头。尽管周遭的环境已变,它们不再是当初的模样,但在那个金黄璀璨的季节里,它们仍然是最引人注目的风景画。

⑩如今每当想起那个秋天与母亲一起摘柿子、制作柿饼、与父亲一起剪枝移栽的经历,仿佛再次回到了那段纯真而美好的时光……

⑪那些关于家的记忆、关于爱的故事都随着那两棵见证岁月流转的柿子树,深深镌刻在我灵魂的深处。它们不仅是自然的印记,更是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烙印,让每一次回望都能感受到那份纯真、美好以及深深的爱。这份记忆,如同秋日暖阳下的柿饼,在时间的发酵中愈发香浓,历久弥新,成为记忆里一抹不可多得的甘甜。

(1)、以下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最为准确的两项是(   )(   )
A、“我”家的柿子树之所以在村民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是因为其每年秋天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为村民们提供了美味的食物来源。 B、“我”的父亲对柿子树的情感深厚,不仅体现在他对柿子树的精心修剪和日常照料上,更在于他视柿子树为家庭记忆与乡村文化的象征,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抗争。 C、面对村里砍伐柿子树的决定,“我”和家人虽然内心充满不舍,但出于大局考虑,最终选择了默默接受,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阻止。 D、文章围绕家乡柿子树的成长变迁展开,所以柿子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E、文章通过柿子树这一载体,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更重要的是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与平衡。
(2)、赏析文中第③段的画线句子。

那一刻,被修剪过的柿子树似乎捕捉到了父亲的心意,微微摇曳着枝条,回应着他的关怀。

(3)、如何理解结尾段中“它们不仅是自然的印记,更是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烙印”这句话?这篇文章意蕴丰富,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探究本文的主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
      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②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③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④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⑤罗布泊消失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集中营的课堂

程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的尊严

王永光

       ①将近“五一”小长假,来银行取钱的人挤满了大厅,一个接一个取钱、存钱、转账的,忙得我头都要大了。这天快中午的时候,一个30岁左右民工模样的男人在被我叫了号以后凑上来,一个20多岁的女人也紧跟过来。我生气地脸一黑喝道:“排队,叫了号再过来。”可是那女人还是没有回转的意思,民工兄弟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我们一起的。”

       ②他把银行卡递进来说:“取点零花儿。”我一下子就急了:“取小额到外面自动取款机上去取!”他一脸难为情地说:“我们就在这里取吧,排了半天队了。”

       ③“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

       ④可那民工兄弟还是坚持在窗口取。“天!我服了。”没奈何,我只好把银行卡接了过来,没好气地说:“取多少?”

       ⑤民工兄弟说:“看看里面还有多少钱。”

       ⑥在密码提醒后,他输入了密码,我的脸一下子绿了……

       ⑦怪不得他非要坚持在这里取,因为那卡上的钱在自动取款机上根本就取不出来。我有些嘲笑地说:“还有37元6角——”我故意把声音拉得很长,大厅里的所有人应该都听得倍儿清楚。

       ⑧只见民工兄弟脸一红:“那……那就取30吧。”

       ⑨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__元钱丢给了男人。

       ⑩这时中午替班的来了,我交了班以后,匆忙去了街对面的一家面馆,因为我早就饿坏了。

       ⑪可是我走进店里,却发现那民工兄弟和他的女人也在里面,女人的面前摆着刚刚盛好的一大碗“担担面”,而男人的面前则是一碗亮亮的白开水……

       ⑫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民工兄弟见我走了进来,一下子红了脸,向里面转了一下头,大概是因为刚才在银行里的窘态,有些害羞。

       ⑬我也忙知趣地快走几步来到吧台对老板娘说:“来一小碗担担面,打包带走。”在等面的几分钟里,我听见民工兄弟低声对女人说:“吃吧,你吃点吧!不为自个儿,也得为肚子里的孩子。”声音里明显带着哀求。我侧眼一看才发现女人是个孕妇。“我知道这事儿怨我,我不该把攒的钱借给刘三儿,可人家刘三儿他爹在医院里等着救命呢,你叫我说个啥?本以为头过年老板还能给咱发两千,谁知道工地被质监局查封。吃吧。吃了这碗饭,咱就回家,搭大志的货车走……”

       ⑭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脸也跟着一下子红了,后悔不明真相的自己刚才真不该那么对他。

       ⑮我拿了面,塞给老板娘15元钱,小声对她说:“再给西边最北头那张桌子上碗面,我结账!我老家一个兄弟。”然后快步跑出了面馆。

       ⑯我不想当面说清,是不想让民工兄弟再难堪。他是个好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而我需要做的不是堂而皇之地施舍,而是必须替他好好维护他那份虽然艰难、但却高贵的爱的尊严,也让他觉得这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好心人,让他可以有信心、有勇气把内心那份爱的尊严继续下去、坚持下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不落别处

       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我观察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红塑料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料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

       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鹤梁

    白鹤梁是一段长约1600米、平均宽约15米的石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北面的长江中,因从前经常有许多白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在江水中,只有在枯水期才显露出来。从唐代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先人们以在石梁上刻石鱼的方法记录了长江的枯水位;石梁上还有许多诗文碑刻,也写到了石鱼出水的时间和石鱼距离枯水线的尺度等。这些石鱼和碑刻是非常珍贵的水文资料,为探索过去1200年以来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准确的科学依据,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白鹤梁因此成为三峡库区惟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的表层由硬质砂岩和软质页岩组成,由于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砂岩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再加上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因此尽管白鹤梁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尚好,但也开始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同时,白鹤梁的标高是138米,而三峡工程坝前水位将达到175米,白鹤梁在三峡工程最终竣工以后将永远沉没于水下,如此高的水位也将使它经受不住强大的水压而导致损坏。如何保护白鹤梁成为水利专家们心中的一件大事。

    从1994年起,国家开始组织专家们为保护白鹤梁出谋划策,先后有天津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建设委员会和武汉大学等提出了各种方案。天津大学的“水下博物馆”方案认为,可以建一个密封的椭圆形双层壳体,罩在石梁上,人们可以通过隧道进入壳体内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但是这一方案技术难度大,费用高,而且被放在水下几十米深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一旦破损,就会毁坏石梁,因此被否决了。最后提交审议的是三峡建设委员会的方案:将白鹤梁就地淤埋,等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能力时再去发掘和利用,而在岸边水位变动区仿造一个白鹤梁。

    不知什么原因,向来与文物保护工作没有接触的葛修润院士被邀请参加了专家评审会,于是他在出差路过北京时专门去国家文物局查看了有关资料,发现即将接受评审的惟一方案不妥,实际上没有很好地实现保护文物的初衷。葛院士在总结各种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方案。新方案与天津大学的方案类似,不同的是天津大学采用的是有压容器,即罩住白鹤梁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而新方案是无压容器,即把过滤后的江水注入壳体内,使壳体内外的水压达到平衡。这样技术难度小了,费用低了,最重要的是不再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2003年2月13日,葛院士为白鹤梁专门度身定做的“水下宫殿”正式动工,白鹤梁也可以“永见天日”了。

实用类文本阅读

拯救阅读需警惕“电子疲劳”

彭飞

    ①通过深度阅读来守护知识的温度,避免“电子疲劳”,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②发现一本好书,是买纸质版还是买电子版?两种选择是否常令你感到纠结?

    ③早在201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就曾预言,纸质书将在5年内消亡。然而7年过去了,他的预言落空,甚至“剧情”有些反转。最新数据显示,去年英国纸质图书销售额增长4.9%,销售量增长2.3%,连续两年上涨;美国纸质图书销售额增长3.3%,连续三年上涨。看来,数字化的巨浪,并没有一下子掀翻纸质书这艘小船。

    ④信息时代带来的“电子疲劳”,或许是不少人重拾纸质书的一个重要因素。“上班看大屏幕,下班读书看小屏幕,就怎么也读不进去”,这是许多白领的真实感受。长时间盯着屏幕,会令眼睛感到不适;终日在各类显示屏之间切换,心里也难免感到某种倦怠。与此同时,互联网在为人们带来即时资讯、海量信息的同时,也让快速浏览替代了深度阅读。从“劳形”到“伤神”,数字技术虽然极大拓展了人们的阅读园地,也确乎容易催生一种阅读焦虑。

    ⑤有人说,“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视力,在一定意义上,纸质书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意涵,所带来的文化体验也难以替代。捧起一本厚重的实体书,往往能带来更明显的阅读仪式感。无论是触摸书本质感、品评封面装帧,还是以书会友、以文交心,在科技发展迅猛的现代社会,传统的书香仍具有独特的魅力。

    ⑥当然,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电子书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知识存储与传播,所带来的便利也是传统书籍无法比拟的。面对数字化的大趋势,如果一味囿于传统阅读而抵制数字阅读,难免会陷入一种文化保守心态。应当承认,电子书越来越多地取代纸质书,已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但如何在享受“数字化福利”的同时,更好地通过深度阅读来守护知识的温度,警惕并有效避免电子疲劳,是更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⑦实际上,对更好阅读体验的探索从未停止。迎来120岁生日的商务印书馆,在山西和上海开设两家高校阅读体验中心,强调营造阅读氛围、优化阅读环境,将实体书店扩展为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打开了深度阅读的崭新维度。全球最大的图书电商亚马逊公司,从2015年开始逆势而上,布局多家实体书店,根据电子书阅读情况上架纸质书,线上线下相辅相成,取得了不俗业绩。对普通读者而言,大可根据时间、场合、书籍的不同,自由选取灵活的阅读方式,以实现电子书和纸质书的优势互补。

    ⑧回溯人类文明发展史,从竹简到羊皮,从纸张到电子墨水,尽管书籍的材质一直在变化,但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对智慧的追求却始终如一。当阅读的方式与习惯因时而动、与时俱进,更应对阅读的心态保持一份警觉。正因此,消除电子疲劳,也许我们应当多从内心寻找药方。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2月16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