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柿子树

周兰

①自我记事起,父亲便是村里有名的泥瓦匠,他带着几个徒弟,走村串乡,以砌灶台、垒院墙、盖房舍为生。每年农闲时节,父亲便领着“施工队”四处奔波。在他的随身行囊中,总是装着一些柿子饼和柿子叶。他说,这是为了安顿那些随他一同漂泊的柿子树。

②我家屋后有两棵柿子树,一棵伟岸,一棵娇小。每年秋风渐起,霜降时节,那一树火红的小灯笼便在阳光下闪烁,光影交错间,红彤彤的柿子与粗犷的枝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犹如大自然手中的调色盘,向世人展示着生命的丰盈与美好。母亲总是在这个时候忙碌起来,她的身影在树下一来一回地穿梭着,手持竹竿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柿子,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她用指尖轻轻地捏住那些软糯的柿子,细心地去掉蒂,随后用清水洗净,一一串好,挂在通风的屋内。那些金黄的果实像一串串音符,静静地等待着风儿的吹拂,如同在期待着一场悠扬的乐章。屋内飘散着柿子的清香,温馨而甜蜜。当柿饼表面出现白霜时,母亲便会欣喜地告诉我们:可以食用了。那一刻,整个家都被她的喜悦所染,我和哥哥总是迫不及待地围在她身旁,期待着品尝这份来自秋天的馈赠。

③柿饼清甜可口,像带着阳光的余温,散发着岁月的芬芳。每咀嚼一口,那浓香的甜味在口腔中瞬间绽放,满足了我对甜蜜的渴望,成为儿时母亲在秋冬日为我和哥哥滋养身心的最佳零食。冬季农闲时节,父亲总是带上几斤柿饼和一把剪刀,走出家门,去往栽种在村庄各个角落的柿子树。每到一处,他都会在柿子树下驻足片刻,手持剪刀,认真地绕树剪枝。他说这是给柿子树理发,有助于来年更好地结果。剪完枝,父亲依旧会从口袋里掏出几块柿饼,放在树下的泥土中,轻声说道:“树也有感情,也需要关心和爱,这是给你们的零食,希望来年你们能长的更好。”那一刻,被修剪过的柿子树似乎捕捉到了父亲的心意,微微摇曳着枝条,回应着他的关怀。父亲与柿子树之间的默契,成为了冬日里一道暖心的风景线,它们与父亲之间,建立的不仅仅是时间沉淀下的深厚情感,更是自然与人文间最纯粹的联结。

④那些年,村里的柿子树并不稀罕。每家每户都有栽种,但我家屋后的那两棵柿子树最为粗壮、繁茂。每到秋天,满树的柿子像火焰般炽热耀眼。每当有人路过我家门前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抬头仰望那片绚烂的柿子树。那些火红红的柿子在他们的眼中既是果实,也是对生活的赞美和憧憬。而这两棵柿子树,自然而然也成了村中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⑤人们围坐在树下,谈论着各自的见闻,父亲与母亲则忙活的递茶倒水,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和乡邻们连结着情感的纽带。夕阳下,柿子树下,众人的身影在树荫下拉长,伴随着孩童们的嬉闹声,村庄的宁静与和谐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两棵柿子树仿佛也成了村庄的灵魂,一年又一年的见证了那些关于丰收,关于人情,关于生活的点点滴滴。

⑥然而有一年秋天,村里突然传来消息说要砍伐柿子树。据说村委要在这里修一条公路,而我家屋后的土地恰好被征用。听到这个消息后,全家都感到震惊和愤怒。父亲立即召集了村里的长辈们商议对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如何保护这些承载了无数村民记忆和情感的柿子树。最终决定联名上书村领导,请求保留这些树。

⑦经过多番争取,村委终于点头,决定保留几棵有代表性和观赏价值的柿子树作为“路景工程”。而我家屋后那两棵粗壮的柿子树,幸运地留在了这个名单上。但条件是要修剪树枝,移栽到路边更宽阔的地方去。这恰好满足了父亲长久以来的心愿——他希望这些柿子树能继续繁茂生长,延续其生命的传奇。

⑧移栽那天,我早早起床,只见原本高大茂盛的两棵柿子树,已被修剪得光秃秃的,静静地躺在路边等待移栽。我内心一阵酸楚,但更多的是期待:想象着它们在新地方继续生长,结出更多甜美的果实……

⑨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离开家乡,在外求学、工作,再回到家乡时,发现那两棵移栽后的柿子树依旧茁壮生长着。每年秋天,沉甸甸的果实依然会挂满整个枝头。尽管周遭的环境已变,它们不再是当初的模样,但在那个金黄璀璨的季节里,它们仍然是最引人注目的风景画。

⑩如今每当想起那个秋天与母亲一起摘柿子、制作柿饼、与父亲一起剪枝移栽的经历,仿佛再次回到了那段纯真而美好的时光……

⑪那些关于家的记忆、关于爱的故事都随着那两棵见证岁月流转的柿子树,深深镌刻在我灵魂的深处。它们不仅是自然的印记,更是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烙印,让每一次回望都能感受到那份纯真、美好以及深深的爱。这份记忆,如同秋日暖阳下的柿饼,在时间的发酵中愈发香浓,历久弥新,成为记忆里一抹不可多得的甘甜。

(1)、以下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最为准确的两项是(   )(   )
A、“我”家的柿子树之所以在村民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是因为其每年秋天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为村民们提供了美味的食物来源。 B、“我”的父亲对柿子树的情感深厚,不仅体现在他对柿子树的精心修剪和日常照料上,更在于他视柿子树为家庭记忆与乡村文化的象征,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抗争。 C、面对村里砍伐柿子树的决定,“我”和家人虽然内心充满不舍,但出于大局考虑,最终选择了默默接受,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阻止。 D、文章围绕家乡柿子树的成长变迁展开,所以柿子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E、文章通过柿子树这一载体,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更重要的是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与平衡。
(2)、赏析文中第③段的画线句子。

那一刻,被修剪过的柿子树似乎捕捉到了父亲的心意,微微摇曳着枝条,回应着他的关怀。

(3)、如何理解结尾段中“它们不仅是自然的印记,更是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烙印”这句话?这篇文章意蕴丰富,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探究本文的主旨。
举一反三
美文赏读。
父爱昼夜无眠
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音箱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你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话也没说。
第二天,我睡到下午4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不定到哪儿玩麻将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静的白天,养精蓄锐。我觉得这并不过分。
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领导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由于该厂离我的住处较远,他们用车来接我。饭毕,他们又送我一套“三枪”内衣,并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缭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出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丢你的脸,哪料到这么巧……”
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父亲并抱愧于父亲。我明白了父亲为何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写作,竟从未留意父亲的房间没有鼾声!
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1000多元了,“我想帮你早点儿把房债还上。”
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儿为女哟……
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撇下老李头,不放心地追了进来。父亲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眼睛。
“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
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了下来。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五猖会(节选)

鲁迅

    ①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②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花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嘟嘟”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③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④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阅读《父亲的难题》,完成小题。

父亲的难题

    ①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②一个周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球鞋,因为他明天要参加学校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听过好些遍了,实在让人腻味。

    ③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

    ④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着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

    ⑤爸爸心里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为发窘地回答:“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⑥“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乌龟就是不自量力,竟敢和K,q-较量。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

    ⑦“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爸爸坚持着,“它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

    ⑧小保罗把两只手的手指钩在一起,认认真真地思忖着。“我可不相信,”他倏地站起身来,“乌龟的胜利完全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q-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赢兔子。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然跑不过兔子!”

    ⑨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①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②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③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④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⑤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⑥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值守的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⑦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说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随风飘洒。

    ⑧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⑨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⑩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注】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带有白色软毛,成熟后会借助风力飘洒到各处繁殖。

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孩子将来会是个人物

①我们家门口有一棵很大的枣树和一口井。整个村子的生活用水都来源于那口井,所以人们要经常出入我家。邻居们都称我家是“秀才的家”。我们村位于仁川的边缘地区,而我的三个哥哥却相继考进了仁川最好的中学,邻居们这么说也有一定的道理。而在这样的“光荣之家”却有一个总是垫底的小弟,三个哥哥自然很不平衡。

②放假那天是我最痛苦的日子,因为学校会公布成绩。看到成绩单的哥哥们都会反复念叨“真是一颗老鼠屎”。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这时在我身后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

③“孩子们,算啦,这孩子将来会是个人物呢。”

④是父亲。他微笑着说:“成默是个心志很强的孩子。”极度自卑的我听到父亲的话,瞬间有了力量。

⑤有一次大哥反驳道:“什么人物啊,我看他将来能成个人就很不错了。”另两个哥哥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我和父亲没有笑。我是因为羞愧,而父亲鼓励的眼神似乎在告诉我:“我相信你。”

⑥父亲很慈爱。每次考试都考鸭蛋的我,有次得了十分。头一次得到分数,我兴奋地跑去跟父亲叫嚷:“父亲,我得了十分!”父亲微笑着问道:“你得十分有这么高兴吗?”不懂事的我以为父亲也很高兴,接着说:“在这旁边加上一个零,那就是一百分啦!”要是其他的父母,估计都快笑破肚皮了。幸好父亲当时没有那样,才不让我觉得自卑。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是因为喜欢运动,成绩才不好的,只要我学,就一定能学好。父亲肯定理解我。”

到了六年级,我的想法改变了。我想好好学习,考进好的中学。我决定放弃最爱的棒球。那天,我跟父亲说:“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父亲依旧微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会这样的。”但我已不知道从何学起,于是拜托父亲替我请辅导老师。当时上辅导课的地方在墓地附近,到那里要经过一个废旧仓库和溪流,需要走一个小时。生性胆小的我晚上都不敢自己去厕所,但为了学习,我都风雨无阻地去上辅导课。

⑧十二点停电后,我会点上蜡烛,一直学到凌晨两三点。每当我想放弃时,耳边就会回响起父亲的话:“这孩子将来会是个人物。”

⑨我最终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毕业,进入了哥哥们所在的仁川最好的中学。

⑩六个月之后,我得到假期马上奔回家。刚走进大门我就大声喊道:“父亲,我回来了!”母亲表情凝重地握住了我的手,可父亲却一直没从房里出来。那一瞬间我明白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我飞奔进房里,大声喊道:“父亲,我回来了!”但父亲依旧没有说话。这时母亲才说,父亲给我写信后不久就因为高血压而病倒了,当时已是半身不遂的状态,丧失了语言能力。

⑪我强忍住眼泪,望着父亲。这时,他忽然抬起左手朝前方指了指。顺着他指的方向,我看到了几个本子。在打开它们的那一瞬间,我感动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⑫每页纸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我的名字。这就是父亲给我写的回信,也是他对我的爱,对我的信任,对我的期待。看着这些用左手写下的歪歪斜斜的名字,我的耳边再次回响起小学时父亲常微笑着说的那句话:“这孩子将来会是个人物。”

⑬父亲没有给我留下经济遗产,但我很尊敬他。因为每当我遭遇责难时,他总会站出来说:“这孩子将未会是个人物,他是个心志很强的孩子。”是父亲成就了今天的我,我永远尊敬他,爱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