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襄阳老河口市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想请你吃碗面,可以吗?

    ①在饭店门口,我遇上了那个老人。

    ②老人穿着破旧的衣服,背着两个硕大的编织袋,袋子里是他捡来的“宝贝”,许是纸张,许是酒瓶。他的脸,黑,瘦,刻画着风和阳光的痕迹。秋夜的风,吹在他的秃顶上,几根白发,迎着灯光,茅草似的飞。

    ③他一会儿看看饭店,一会儿看看灯下吃面的人们。那是一家老牌的砂锅面店,华灯初上时分,里面坐满了食客,他们大口地嚼着羊肉串,呼呼噜噜地吃着砂锅面,大口喝酒,大声吆喝,笑语声喧。烟火深深处,一片人间繁华

    ④当我经过,听到老人的低语:“这面条多少钱一碗?”他的声音那么小,像在肚子里说。可能是自言自语,也可能在问我。如果我不注意他,可能也听不到他的问话。

    ⑤我停下来说,十块钱一碗。

    ⑥老人哦了一声,又站在那儿迟疑张望。我则匆匆上楼。

    ⑦我和先生点了两碗面,坐下。

    ⑧在等面的间隙,我趴到窗口向外看。老人还在,站在路边舍不得走,却也不敢靠近。路边有几张桌子,是饭店摆在外面的。桌前坐满了吃面的人,这会儿都埋头享受美味,没有人看老人一眼。

    ⑨老人也自觉跟他们保持相当的距离,他好像知道自己脏,怕引起人家的厌恶。

    ⑩我想,他可能很想吃一碗面,却舍不得。十块钱,对他可是大数目,那要拾多少个瓶子才能换来。不吃吧,却更舍不得离开。馋了?饿了?也许,反正就是走不开。

    ⑪我下楼,走到他身边问,老先生,我想请你吃碗面,可以吗?

    ⑫他嗫嚅道,可以带走吗?我问,是要带给你家人吗?

    ⑬不是的,我家没有人,就我自己,是人家不让我坐在这儿吃。他说。

    ⑭我扭头问服务员,我想请老先生吃碗面,你们可以让他在这儿吗?

    ⑮服务员见我这么“光鲜”的人物在说话,立刻道,当然可以吃的!

    ⑯她从角落里特意拉出一张小桌,对老人说,你就坐这儿吃吧。

    ⑰我上楼给老人买了一碗面,又替他拿了筷子、勺子,把餐牌放在他前面的桌子上。老人迟迟不肯坐下,说:“我是想把这份带回家明早上吃。”又说,“我一天都没有吃饭了……”老人边说边揉着瘪瘪的肚子。我想了想,又拿出十块钱,让他第二天买早餐,这会儿只管安心等他的面。

    ⑱一会儿,老人的面上桌了。看他                          , 我才上了楼。我的面早已上桌,等急了的先生问,你刚才去哪儿了?我说,我刚才做了一件小事……

    ⑲我们离开时,老人还在,他的编织袋放在一边,他自己,坐在阴暗处,还在享受着那碗面。先生说,也许这是个巧要饭的。我说,大概也许可能吧,但那又有什么关系。

    ⑳这真是个美妙的夜晚,举手之劳,老人享受了一碗面,我享受了快乐的辰光。也许,我应该感谢老人呢,因为我获得的回报,实在比那碗面丰腴得多

(1)、选文第③段划线部分细致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老人哦了一声,又站在那儿迟疑张望

(3)、根据你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发挥想象,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与人物动作有关的句子。
(4)、结合全文分析下面这句话的含义。(提示:感谢老人什么?获得什么回报?)

也许,我应该感谢老人呢,因为我获得的回报,实在比那碗面丰腴得多。

(5)、本文给你带来哪些关于“助人”的思考?请结合全文,写出一条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爱挺直
                                                                                                                                     郭华悦
        ①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张罗。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
        ②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不少。
        ③到了学校,他欢呼着跳下车,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有助于纠正驼背呢。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
        ④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背是直的,可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
        ⑤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没过了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⑥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女儿惊叫了几声,他于是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风而来的寒风。风像刀子一样,在身上刮过,他却始终牵挂着后座上的女儿。
        ⑦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
        ⑧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快乐的逗号
         新居的窗前已不再有蛙的弹唱,尽管春已浓得令人陶醉。
        母亲在世的时候,故居的小园曾是很热闹的。暮春时分,蔷薇开得灿烂,蜜蜂舞得疯狂,(a)久病寂寞的母亲唯在此时才倚窗微笑
        有一天我引进了一群蝌蚪。墨玉般的一掬生动的逗号。母亲看了又展颜笑了。
        我是从孩子们的脚下救下它们的,母亲说救得好,小生命到世上来一趟不容易。
        十八条快乐的“逗号”在清冽的水中打滚嬉戏,像一长溜轻逸的烟圈。(b)病榻上的母亲不禁哈哈大笑:任何东西,小的时候都这么天真淘气
        然而第二天早晨,缸里的蝌蚪就只剩下十三条了。“单数可不吉利的。”她忧郁地往缸里投米饭,“伢儿没有娘,作孽。”
        竖日,缸内的蝌蚪又消失了两条。家庭中的一位大员认为必须用“天落水”饲养。话是说得不错的,不过此公照例是动口不动手,还是我们把他们移至小园的枇杷树下。时值豪雨,小蝌蚪又高兴地打起滚来,和一切会打滚的生物相比,蝌蚪真是太出色了。打够了滚,小东西们便争相拖衔,啄食和他们身体差不多大小的饭粒。
        他们的身体黑胖而透明,在阳光直射下可清晰地看到他们的腮和肠。
        蓬勃的夏天过得飞快。每天为蝌蚪投食,已成了母亲病中的一大乐趣,她亲昵地称它们“小鬼”。
        某天早晨,忽听得母亲在园中大叫:“阿二,快来看,‘小鬼’生脚喽!”我飞快地跑去,果然发现有两条小东西的尾根处长出了线头似的后脚,正在得意地游弋着。
        高兴之下,我买来鱼虫犒劳它们,然而水质迅速败坏了,四条“捷足先登”的蝌蚪全死了。
        从此我不再干预。每天回家最大的乐趣就是察看蝌蚪们的后脚长出也无。后脚终于出齐了。母亲极聪明,虽没学过生物学,却凭观察发觉这时的蝌蚪喜欢半干半湿的环境,于是在缸里放些突出水面的鹅卵石,让萌出后肢的蝌蚪爬上去栖息,随着前肢的相继萌出,这些“小鬼”已能拖着小尾巴爬上卵石,完全脱离水面了,稍有惊动便“哗啦”躲入水里,伶俐极了。很久很久以前,生命就是这样登陆的。
         他们是灰褐色的,查书才知道叫“泽蛙”。
         幼蛙的尾巴越来越短,常常试图跳出玻璃缸,母亲的笑声也越来越少。
        某夜风雨过,它们突然全部消失。母亲打着伞愣了好半天,像是走失了一群孩子。
        以后每年枇杷黄的时候,总有一群泽蛙在窗下打着清亮的小鼓。不知是不是那群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

【百家争鸣】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不超过140字的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

    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考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关系。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

(引自互联网)

【权威调查】2010年、2011年18﹣70周岁国民阅读调查摘要

年度

人均纸质书阅读量

人均电子书阅读量

日均纸质书阅读时间

日均数字化阅读时间

2010年

4.25本

0.73本

16.78分钟

12.07分钟

2011年

4.35本

1.42本

14.85分钟

16.64分钟

【注】数字化阅读指上网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5阅读等。

【媒体信息】4月20日,“左岸书店”店主发微博宣布:鄞州万达的左岸书店将于五一节后关门谢幕。近年来,由于书店入不敷出,席殊书屋、新世界书店相继关门,如今左岸书店也即将和宁波市民说再见。民营书店从“诗意地栖居”到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书店文化在宁波逐渐衰弱。英国诗人多恩说:“一个书店倒闭毕竟跟一个饭馆倒闭不一样,如果没有人买书,也没有人卖书,这个国家的文化就完了。”但愿,在全社会的关心下,我们的实体书店能够兴旺起来。

(摘自《现代金报》2012年4月22日)

【它山之石】在加拿大,人们喜欢全家逛书店,喜欢全家出动去图书馆,喜欢饭后一起围坐在暖烘烘的壁炉前读书。加拿大几乎每座图书馆都有儿童读书区,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在那里,自己放心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喜爱阅读的不仅只有加拿大人,据调查,以色列人均纸质书年阅读量达到64本,日本为40本,韩国也有11 本。

    有资料显示,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国,对小书店的税率为零,瑞士、意大利的税率也只有2%.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日本和韩国则由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证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此外,西方不少城市还有各类文化基金,为一些有地标景观性质的书店提供资助,用以保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摘自《宁波晚报》《现代金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