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①宋朝时,蔡州有一道人善棋。每与人对局,总是让对方先走一步。即便如此,他也从没输过。有诗云:“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②“饶人”即“让人一步棋”,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宽容、忍让”之意。

    ③饶,在汉语里还有丰足的意思。丰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需以积极的姿态去进取,也需适当“退一步”来回味。一味向前、向前、向前,马不停蹄,无休无止,定有山穷水尽时。略停停,退后一步,放开视野,让思想回旋一下,世界呈现给你的常常是惊喜。

    ④饶,饶人,都贵在这退后一步。

    ⑤饶人,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情怀,是那种立在高处、视野涵容八方的自信,是游刃有余的大智。就像那位宋朝道人,身有绝技,可骄矜,可放旷,可目中无人、藐视四野,但他宽落落地让人先行。这饶人处,便多了一重人格之“美”。

    ⑥法国作家雨果有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心,宽阔在哪?必有一个饶人处。饶人,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宽宏的内在。

    ⑦饶人者,目光高远,思绪恒定,心无杂念,因此心间可撑船、可奔马、可容得人性万千。心宽了,就厚了,就暖了,自个儿暖和,拢一块儿暖和,抱在一起更暖和。饶人,是一种人性之暖。

    ⑧饶人,还是一种智慧。按说,得理不饶人,是不逾矩的,属个人权利。得理且饶人呢,境界更为超拔。它是一种原谅,一种放下,一种人生大智慧。人一得理,往往会理直气壮,有声势,要讨个说法,喧嚷、焦躁、振振有词;但是,任何事,过犹不及。不讲理,是缺点;硬讲理,是盲点。

    ⑨不管什么时候,留一点余地,便可以让棘手的事情回旋自如。这饶人之处,像那雨过天晴,人情与霞光共散成绮,相映生辉。

    ⑩人这一生,走万里路,修百年身,难得的是一帆风顺。饶人,便是一叶扁舟,乘风破浪,载你到一个开阔地,柳暗花明,月朗风清,这正应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⑤段中“这饶人处”指宋朝道人身有绝技,不骄矜,宽容让人一步棋。 B、饶人,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宽宏的内在,展现人格之美、人性之暖、人生大智慧。 C、物质及精神层面的丰足,需以积极的态势努力获取,适当时候需“退一步”来反思。 D、清代儒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意为做学问要高屋建瓴、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
(3)、下面事例,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段落?请简要阐述理由。

唐朝时,狄仁杰千方百计排挤娄师德。可娄师德心胸宽宏,以德报怨,上表“十许通”,竭力向武则天推荐狄仁杰,赞赏他的治国才能。狄仁杰看了荐表后羞愧难当,折服于娄师德的包容之心。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钱的极点
       ①小时候猜一道智力题,问:从地球上的什么地方出发,无论往哪里走,都是朝向南? 答案是:北极。现在无论同谁聊天,无论从哪说起,都会很快谈到钱。钱成了当今社会的极点。
         ②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虽是无钱之人,却凭医疗常识,想像钱的功能是有限的,理由从人的生理结构而来。钱能买来山珍海味,可再大的富豪也只有一个胃,一个胃的容积就那么大,至多装上两三斤的食物,外加一罐扎啤,也就物满为患了。你要是愣往里揣,轻则是慢性胃炎,重了就是急性胃扩张,后者有生命危险呢。更不用说,长期的膏粱厚味,引起高胆固醇糖尿病等等。钱能买来绫罗绸缎,可再娇美的妇人也只有一副身段,一次只能向世人展现套在身体最外层的那套衣服。
        ③人和动物在结构上实在是大同小异,从翩飞的蝴蝶到一只最小的蚂蚁,都有腹腔和眼睛。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想,而恰恰在这一面钢铁盾牌面前,金钱折断了蜡做的枪头。比如理想,比如亲情,比如自由……都是金钱的盲点。它们可以因了金钱而卖出,却不会因了金钱而被买进。金钱只是单向的低矮的闸门,永远无法积聚起情感的洪峰。
       ④造物给予人的躯体是有限的,作为补偿,造物给人以无限的精神。人的躯体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是很容易满足的。造物以此来制约人对物质的欲望,鼓励思想的飞翔。于是人类在有了果腹的兽肉和蔽体的树叶之后,就开始创造语言、绘画和音乐……积蓄了一代又一代的精华,于是我们有了文学,有了艺术,有了哲学的探讨和对宇宙的访问……那都是永无穷尽的奥妙啊,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就会上天入地呕心沥血地寻找与提炼。
         ⑤我们现在是站在钱的极点上,但人们在新的一轮物质需要满足之后,回过头来仍然要皈依精神。精神才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真“重理”就不该“轻文”
张志公
①一提到各行的“家”,比如文学家、数学家、电子学家等,你会以为,他们大概是各专一行,别的什么都不管的。不对,不是这样。任何一个称得上“家”的人,他不但专精于一样,而且一定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没有一个不懂物理的化学家;没有一个不懂物理、化学的医学家;没有一个对科学一窍不通的文学家。你看过电影《李时珍》、话剧《伽利略传》吗?如果编剧、导演、演员对科学一窍不通,这些电影、话剧能够编得好、演得好吗?
②普通教育阶段,属于基础知识的功课一般区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语文、外语、历史,这些是文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这些是理科;地理课里边有所谓人文地理的内容属于文科性质,自然地理的内容属于理科性质,所以这门课可以说是文、理兼而有之。此外,还有政治、体育、音乐、图画课,也都是基础课程。所有这些功课,统统是打基础的,都不是专门性的。做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公民,应当具备这些基础知识;不论日后进一步学什么、研究什么、干什么工作,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有用的,并且都是必要的。每个人往往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各方面的才能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某一两门功课学得特别好,其余学得一般,这种情形是不少见的。有的人对数、理、化有兴趣,有的人对文学、历史有兴趣,这也是许可的,应该鼓励的。如果有人在某方面显示出较高的才能,我们还应当珍视它,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把基础打好了,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才能得到发展。
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基础课程有一门共同的基础课,那就是语文课。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不论是社会科学的文、史、哲、政、经、法,还是自然科学的数、理、化、生,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语文不学好,不善于说,不善于读,不善于写,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影响,效率都不会很高。人们都知道,学不好数学会影响学物理;那就更应当知道,学不好语文还会影响到学数、理、化。因为数、理、化的叙述、论证以及公式和定理都要通过精练、严密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如果不掌握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你怎么能很好理解这些东西呢?比如“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两数的平方和”和“两数和的平方”,意义完全不同,解题时往往一字之差,就可能谬以千里。语文课是基础课的基础,基础不好,就会影响其他课程。等到以后参加了工作,无论从事哪个部门的科学技术业务,总需要经常看些技术资料,如果阅读能力不高,那对工作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当技术员写不好实验报告,当医生写不好病历,有了发明创造,写不好科学论文,有了经验,写不好总结,那对工作又会有多大的影响!
④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间有一股“重理轻文”的风气,就是重视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不重视学习历史、地理,尤其不重视学习语文。其实,照这样的“重”法,这个“理”就恰恰学不好。忽视了文必将影响他学理,影响他日后干理科的工作。真正重理的人,决不应轻文;同样,真正重文的人,也决不应轻理。由于志趣不同,在某方面一般地认真学习,而在另一方面特别多下工夫学习,这种情形是自然的现象。但是,“重”一样,“轻”一样,却是不正常的思想和心理的反映。普通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样样都不过是学点起码的知识、技能,这些起码的知识、技能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轻”了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到主观上觉得该“重”的那一样,从长远来看,这后果是很坏的。
⑤爱吃蔬菜的可以多吃点蔬菜,爱吃肉的可以多吃点肉,但是只吃一样,别的不吃,那可不行。食谱广一些好,不能“偏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学习也是一样。

阅读议论文《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我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③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 , 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专为在职业及正在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④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⑤第二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⑥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诤友难得

叶春雷

    ①朋友之道,我最喜欢诤友。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有谅,友多闻。”这友直二字说的就是诤友。

    ②诤友难得,能当面指出你的缺点,一点不留情面,这样的朋友,稀有啊!冰心先生之所以喜欢吴文藻,就因为他是她的诤友。在冰心与吴文藻恋爱时期,冰心已经是相当有名的作家了,但是,吴文藻却能秉公直言,一点不因冰心的名声稍有保留。据冰心回忆:“譬如别人初见总是‘久仰久仰,拜读过许多大作’那么敷衍,他却不那么着,在通了没有几封时他便老实批评了我念书太少了,他成了我的畏友,之后我们时常互相寄书传看,每星期总有两次。”

③冰心看重的,不仅是吴文藻的才学,更看重他的人品。能够不畏他人身上的光环,大胆把心里话讲出来,这才是对人真正的爱吧。冰心视吴文藻为“畏友”,也看出冰心是有胸怀的人,她分得清哪些人是在敷衍她,哪些人是真爱她。可惜的是,如今的社会,这样的畏友或诤友已经很少见了。大家一见面,总喜欢互相吹捧,你说我才高八斗,我说你学富五车,吹捧来吹捧去,实在是相互敷衍,对人连一点教益也没有。一个人若总是交到这样的朋友,无论是在道德还是学问上,他都很难有长进吧。庄子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说的就是这样的交友,舌头上像抹了蜂蜜的,这样的人,孔子说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应该敬而远之。

    ④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确实,有一个诤友作为人生知己,人生还有何求?人在头脑发昏的时候,在得意忘形的时候,能有一个诤友在身边,给自己兜头一瓢冷水,让自己发热的头脑一下子清爽起来,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但是,往往相反,你在头脑发热的时候,身边却有一帮佞友,这些人不仅不会提醒你,反而纵容你,让你找不着北 , 其后果,往往是害得你栽跟头 , 然后这帮家伙躲得无影无踪。所以生活中,防火防盗防佞友。

    ⑤诤友难得,交上诤友是一种幸运,但千万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让诤友在你身边溜走。事实上,诤友是很容易在你身边消失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慧眼识诤友,更要能大度容诤友。如果你觉得诤友在大庭广众面前批评你,让你很没有面子,因而对诤友缺乏包容,诤友是很容易离你而去的。魏征之于唐太宗,其实不仅是臣属,也是诤友,魏征多次让唐太宗在众大臣面前难堪,甚至回宫后对太后放出狠话:“会须杀死田舍翁”。但太宗终究还是包容魏征,也成就了自己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所以说,一生遇不到诤友,是很遗憾的事情;好不容易遇到了,不能善待,致使诤友离你而去,那更是遗憾的事情。

    ⑥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真有勇于纳谏胸怀的人,实在是很少!这样看来,诤友稀见,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6年第24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好家风传承重在“教”

王晶晶

    ①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好家风的传承归根结底是一个“教”字。

    ②怎么“教”呢?我们要塑造典型来教、营造氛围来教、以身为本来教,以形成“效仿”的习惯、掀起“效仿”之风尚,达到全社会文明之“效果”。

    ③塑造典型来教。典型是什么?典型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典范。全国文明家庭中,那些出自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跨越不同的年龄层,所展现出的优秀品德、所践行的家风文化正是最好的范本,这样的典型容易被模仿、被学习、被传播,更好地达到“效”的目的。

    ④营造氛围来教。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称道的优秀品德,一个人的优秀固然是好的,如何带动全社会发扬这些优秀的品德,便是对社会风气的考量。在大时代下,各种各样的信息交融着,社会的风尚不再是统一的,而是交错的、纷杂的,人们对新事物敢于说“不”,也乐于说“不”,这便很难在一个大群体中掀起一种思想革新,但是人们内心深处还是有向善向上的一面。他们在八卦社会负面信息的同时,也期待听闻正能量的故事。那么讲好家风故事,便是营造氛围的第一步。通过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故事,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体传播开来,那么好的氛围自然就以润物之势蔓延开来,形成“效仿”之风尚。

    ⑤以身为本来教。“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往往是孩子;礼貌用语说得最多的,是孩子;乐于分享的,也是孩子。而孩子却容易在成长的过程中,被不好的行为影响,被社会环境影响,变得“不好意思”去做好事,从而习惯了冷漠麻木。家风亦如此。所以,当我们要求孩子继承家风的时候,不应泛泛而谈让他们背诵石碑家谱上的古文短句,而应当放低姿态,躬身垂范,哪怕是孝敬父母、邻里和睦,都能最直接有效地把良善的一面传递给后辈。当每个人都能做到以身为本,那便是创建文明家庭、文明社会的良效。

    ⑥陶行知先生曾说:“以教人者教己。”所谓人无完人,家风的“教”,除了教他人,更要学会反思,学会教己。千千万万的家庭,有千千万万种家风,如若能像全国文明家庭中那些典型人物一般,践行家风的同时还在刷新这个时代的家风,将“小家大爱”拧成一股绳、汇成一种力量,定能带动文明前行一大步!

(有删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 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