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二单元 A学习区 第8课 论教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好家风传承重在“教”

王晶晶

    ①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好家风的传承归根结底是一个“教”字。

    ②怎么“教”呢?我们要塑造典型来教、营造氛围来教、以身为本来教,以形成“效仿”的习惯、掀起“效仿”之风尚,达到全社会文明之“效果”。

    ③塑造典型来教。典型是什么?典型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典范。全国文明家庭中,那些出自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跨越不同的年龄层,所展现出的优秀品德、所践行的家风文化正是最好的范本,这样的典型容易被模仿、被学习、被传播,更好地达到“效”的目的。

    ④营造氛围来教。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称道的优秀品德,一个人的优秀固然是好的,如何带动全社会发扬这些优秀的品德,便是对社会风气的考量。在大时代下,各种各样的信息交融着,社会的风尚不再是统一的,而是交错的、纷杂的,人们对新事物敢于说“不”,也乐于说“不”,这便很难在一个大群体中掀起一种思想革新,但是人们内心深处还是有向善向上的一面。他们在八卦社会负面信息的同时,也期待听闻正能量的故事。那么讲好家风故事,便是营造氛围的第一步。通过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故事,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体传播开来,那么好的氛围自然就以润物之势蔓延开来,形成“效仿”之风尚。

    ⑤以身为本来教。“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往往是孩子;礼貌用语说得最多的,是孩子;乐于分享的,也是孩子。而孩子却容易在成长的过程中,被不好的行为影响,被社会环境影响,变得“不好意思”去做好事,从而习惯了冷漠麻木。家风亦如此。所以,当我们要求孩子继承家风的时候,不应泛泛而谈让他们背诵石碑家谱上的古文短句,而应当放低姿态,躬身垂范,哪怕是孝敬父母、邻里和睦,都能最直接有效地把良善的一面传递给后辈。当每个人都能做到以身为本,那便是创建文明家庭、文明社会的良效。

    ⑥陶行知先生曾说:“以教人者教己。”所谓人无完人,家风的“教”,除了教他人,更要学会反思,学会教己。千千万万的家庭,有千千万万种家风,如若能像全国文明家庭中那些典型人物一般,践行家风的同时还在刷新这个时代的家风,将“小家大爱”拧成一股绳、汇成一种力量,定能带动文明前行一大步!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用“//”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文章第①段引用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和为贵

①“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意思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以“和”为最重要,以和谐为目标。结合当今实际,我以为“和为贵”的要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②“和为贵”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由多种成分以一定关系共处,形成有机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和”。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认为宇宙万物存在于“和”的状态中,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事物的存在。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我国古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应当把“和”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最高目标。

③“和”是多种成分共生共荣、有机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成分都有确定位置,与其他成分形成密切联系,对整体的“和”发挥一定作用。各种成分所处的位置恰当,能发挥应有作用,“和”的状态就能够保持;任何一种成分的位置和作用不恰当,整体的“和”就会遭到破坏。由此可见,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④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别与多样化是正常、合理的,否认差别、强求一致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应承认在统一的整体内,各成分均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尊重各方利益,尊重不同的思想、信仰等。

⑤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还应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过和不及都会破坏“和”的局面,正所谓“过犹不及”。如烹饪,各种佐料和水、火,分量都有一定之规,必须做到每一项都无过无不及,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回报都要讲平衡、讲恰当。只求权利、不讲义务,或只讲义务、忽视权利;不负责任或越俎代庖,都会导致对“和”的破坏。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认清自己应处的位置,恰当地处理个体发展与整体和谐的关系。

⑥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骛远,亦不推诿塞责。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应该鼓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应当反对。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正确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当一天士兵就要安于其位,尽一天士兵的职责;只想当元帅却不能当好士兵的人,非但不可能成为元帅,也不是一个好士兵。为此,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

⑦古人所说的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国家和社会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集体和个体秉持无过无不及的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1月)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封底呈现】
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如果童年的岁月真有一条河陪伴,哪怕只是一条小小的河,那必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河畔会发生多少故事呢?
图书策划:陈效东 杨佃青
责任编辑:陈天中
特约编辑:颜小鹏
书名题字:赵丽宏
图书插画:万 芾
定价:25.00 元
出版社: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编辑荐语】
《童年河》是赵丽宏送给孩子们的礼物,是一本小孩和大人都值得看的小说,是一本适合慢读、慢品的书。 它用诗一般恬静的语言,散文一样温和的节奏,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通男孩的成长故事。主人公雪弟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淳朴的乡下,像一滴透明的小雨点,被投进了大都会的喧嚣里。大上海的复杂与纷扰如同洪水一般汹涌袭来,雪弟用一双怯生生的眼睛看见了拥堵的码头、狭长的弄堂、窄小的房间,人力车夫挥汗如雨的石板道,霓虹灯修理工以身殉国的房顶……
【后记选摘】
写这篇小说,感觉时光仿佛随着文字倒流半个世纪,使我又回到少年时代,回到早已过去的那个遥远年代小说是虚构的,但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中,有我童年生活的影子。写作过程中,记忆中很多场景,很多人物,很多甜蜜的或者苦涩的往事,不断地浮现在眼前,让我感动,心颤,甚至流泪。 我的同辈人,读这样的小说,也许会心生共鸣,因为他们熟悉那个时代。现在的少年人,大概也不会拒绝这样的小说。因为,不管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状态发生多大的变化,有些情感和憧憬是不会变的,譬如亲情,譬如友谊,譬如对幸福人生的向往。 作为一个写小说的新手,面对读者,心里还是有点忐忑不安。我写惯了散文,写小说难免多了一点散文的笔调和气息。我想,散文的散淡和自由,散文的自然和真切,应该不会对小说有什么损伤,小说的写法,其实也是自由而不拘一格的。 我感谢画家万芾, 为我的小说精心创作了插图。 她对小说的时代和情境是熟悉的, 她的插图,很生动地展现了小说中的场景,也为这本书增添了色彩。 赵丽宏(作家)
【书评撷英】
评论一:赵丽宏的《童年河》为什么打动人?成年人读了会想起自己的过去从而被感动,儿童读了同样能因感受到童年的纯真而感动,这是一本小孩和大人都值得看的小说。 ——梅子涵(儿童文学作家)
评论二:《童年河》这本书字数不多,然而细节密密麻麻,就像绣花一样,既美丽又妥帖。25个章节故事并不曲折,有些篇章甚至就是诗化的散文,意境非常优美。作者写细节时,展现出他散文叙事时情真意挚的特点。画家万芾根据情节精心创作了 14 幅工笔画,与赵丽宏的文字相得益彰。

                                                                                                                                                                                                                     ——孔明珠(评论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摔打成就人生

      ①侗族人的孩子五岁、十岁、十五岁要经历过三次滚烂泥巴,能够从烂泥巴的一头顺利地滚至烂泥巴的另一头,就说明这孩子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父母们方可一致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成为了成年人。今后孩子的事情父母们将不再像以往那样,事事过问,以后子女成长的道路走得如何几乎全凭孩子他自己。

      ②人生的征途中,能够滚上几滚烂泥巴算得上是一件幸事。“做任何事情,几乎不需要付出多么大的汗水,不需要三番五次的思考,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将事情做到自己计划的标准,取得成功。”坦白地讲这是身在人世间每一个人都渴望不已的事情,可是有些事情偏偏就不是那样的一帆风顺,不会那样的简简单单,其间若想成功,付出的是比常人多几倍的汗水,耗尽的是常人看来几乎不可能花出的心血、叹息、苦水、无奈、哀伤、荆棘、崎岖。因此在实现人生梦想的征途中,不可能全是整洁平坦的大道,脚下迎来不平的沟坎,闯进畏惧的荆棘,遭遇人生的烂泥巴也是在所难免的。遇见了人生的烂泥巴,畏惧退缩,停滞不前终究不是正确的选择,怎么办才好?别无选择,只有满怀信心,鼓足全身的勇气,滚过战胜人生的烂泥巴,才会迈向新的征程。

      ③“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因李陵之祸,得罪于汉武帝,被武帝处以宫刑,幽于缧绁,靠着执著的追求,凭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才会“述往事,思来者”,发愤著成了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史家之绝唱《史记》。可见我们中国历史上那些先贤大家们之所以取得一番成就,也并非一帆风顺的。他们也遭受了人生的苦痛,凭着坚定和执著,经历并且滚过了他们自己人生的烂泥巴,做出了流芳百世、受人尊敬的杰作,成就了他们人生的辉煌。由此看来,人生的征途中,能够滚上几滚烂泥巴倒也算得上是一件幸事。

      ④滚一身烂泥巴,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跌倒,反反复复地起起伏伏多少次,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人生。老家也有这么一句话“要想人前显贵,背后必须受罪”。话中之意无疑也是讲的这道理。旧时乡村那些民间老艺人,吹鼓乐的唢呐手,为了家庭的生活,离家百里,拜师学艺,为了将几个音律演奏到位,真不知受到师傅们的多少呵斥,为了学好向往的唢呐鼓乐艺术,有多少做徒弟的不都是默默忍受着?为了成为百里八乡有名的说书人,有多少人白天走街串巷,夜晚还要强忍着眼睛的疼痛阅读评书蓝皮话本,一遍遍地自言自语反复练习?著名豫剧艺术家常香玉大师,不经过穷苦生活的逼迫,不经过辛勤劳苦几十年游走乡村的大量演出和潜心钻研,怎么能够在戏曲艺术的花园里独树一帜,成为受人尊敬的艺术大家?

      ⑤“玉不琢,不成器”“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中甜”这些解释“人生烂泥巴”道理的话语还少么?

      ⑥同样,我要说的是“人不摔打不成才,人生需要摔打,经过摔打后的人生方可成就真正的人生”,你说不是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说“正”

李建永

    ①一个汉字的组成结构部分往往都包含着丰厚的意蕴。“正”字由“一”与“止”构成,故其地对本义乃“守一以止”。东汉许慎《说文》讲:“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错曰:‘守一以止也。’”

    ②那么,“一”是什么?何以守“一”?

    ③《说文》讲:“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其大意与老子《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近。我倒觉得,由于《易•乾卦》的六个阳爻(yáo),是由六个“一”组成的,因而“一”体现的正是《易•乾卦•文言》中闸释的“刚健中正“.故我认为,“一”的本义乃“刚健中正”。

    ④“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对生长于天地之间的人来说,“刚健中正”的“正”来自于“中”,正气来自于中气,中气源自养气,正如孟子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儒家讲正心破意,修齐治平,就是从自身的“养中持正”做起,蕴藉涵养胸中之正气,氤氲醇化为道德、智慧和力量,不仅德润自身,裨益家庭,而且成就事业,造福人民。

    ⑤然而,理论不能只停留于理论阶段,理想也不能止于理想化。迄今为止,在塞北的许多村庄,每逢村干部换届选举以及其他事宜的投票活动,仍然沿用老辈人传法,画下一个个“正”字来计票,这种计票方式,倒不完全因为“正”字恰好五画方便记数,其注重并寻求的正在于“正”字所蕴含的传统政治文化意义。

    ⑥孔子曰:“政者,正也。”政治的全部要义,就在于一个“正”字。而“正”者“守一以止”,当“止”于“刚健中正”。“刚健”乃精诚坚守,一以贯之;“中正”乃公平正义,一身正气。至于“守一以止”的守,对为政者来说,既要求秉持公道正义,不越雷池半步的操守与坚守:亦包含我疆我理守土有责,对岗位事业的担当与使命。特别是各级机关单位的一把手  -尤其是主政一方或一个方面的主官,“一”与“正”一身双荷,担子艰巨,责任重大,位高权重,影响深远,在其能否“守”“止”之间,不仅关乎一己之荣辱,同时还关系到一项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一方土地乃至一个系统的安危。“政”与“正”相较,多了一个反文旁,意为敲打、敲击、打击。所以,监督、约束、制约乃至惩治法治、制裁等等,也是为政者必须接受的要求。

    ⑦俗话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可见“止一”不易,“守一”更难;更何况有人明知故犯。倘地若有的人  ---特别是官员,不甘“守”,不愿“止”,不肯“养中持正”以厚德载物,不能“刚健中正”以,那自强不息,必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现实中有太多反面教材给人以警示:迷失航向、偏离正道、贪赃枉法行险侥幸者,就会像俗语所言“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⑧其实,做人做官,一个道理。

(选自2016年12月9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