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浣东教育共同体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班级开展“登临”主题文化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消逝的地平线

——纪念古代重阳节“登高”

王开岭

①有天,忽然意识到,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逢高即上,遇危则攀。

②奇峰巨顶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也少有无视者,总要上去站一站,临风凭栏,意气一番,感慨几许。

③所以,凡山亭江楼,词赋楹句总是爆满。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关。王勃《膝王阁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崔颢《登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飞《满江红》皆为“高高在上”所得。

④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不羁与宏放,带来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熏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

⑤然而,“登高”并非文人独嗜,百姓亦胸有丘壑,尤其在九九重阳,更是乐此不疲。

⑥我始终认为,登高节是中国先民一个最浪漫、最诗意的节日。

⑦秋高气爽,丹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爆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从“登高”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老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⑧登高节、重阳节、茱萸节、菊花节,乃一回事,但我尤喜“高”之名。

⑨九九习俗源于战国,古人将天地归于阴阳,阴即黑暗、沉寂,阳即光明、活力,奇数谓阳,偶数谓阴:九乃阳数之首,九月初九,双阳相叠,故称重阳。加上“九”“久”谐音,重阳从一开始便是欢愉之词。

⑩后来,重阳节又繁殖出了一串新义:除凶秽,招吉祥;延年益寿,祈福求安。仪式也愈加丰富: 饮菊花酒、贴菊叶窗、佩茱萸草、吃重阳糕、祭先祖、送寒衣……但有个核心不变:登高。

登高,除赏秋,亦有惜时别离之意。九九乃秋之尾,尔后草木凋零,虫声偃息,万象复苏要等来年了。此时登高,将谢幕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将天地之思默诵于心,颇有依依不舍和立此存念的意思。故有人称九月登高为“辞青”。与三月“踏青”呼应。这种对时令的感情,除去膜拜的元素,很像爱情或友谊。

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当然,对老百姓来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

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唐人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道:“重阳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辞秋,注定是一次丰盛的饯行。

登高的去处,一般是山、塔、楼,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将风景揽入怀中的高处,几朝下来皆成为名胜。对古人来说,若城内或近郊无高处,是非常败兴、非常严重的事。

有年去福州,夜宿于山宾馆,被告知旁边即有著名的于山和白塔,心中甚喜,顿觉夜色阑珊、地气充沛,睡得特香。翌日拉开窗帘,大吃一惊,那传说中的于山不过一座土丘,连塔算上,高度也不及对面的一栋楼。

千余年来,福州的地标是“三山两塔”,你在城里任一角落,皆可望见这三加二的全景图。历代画家绘福州,只要择五点之一摆画案,出来的全是鸟瞰图。现在,福州人该去哪里登高呢?

从前人的心目中是有“高”的,尊高、尚高、仰高,“高”对其人生步履和精神移动有股天然的吸引力。先人所涉足者,多为在野之高、山水之高、天赐之高,先人不仅慕之趋之,还忠实地护高、养高,对身边的高物,不敢随便削弱或降低它,不敢做有损它尊严与荣誉的事。

还有一点,即先人自然之子的秉性。在对时季的敏感、对光阴的惜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及能力上。今人皆比先辈逊色得多。我们不仅迟钝,而且寡情。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

㉑我们的刻度变了,视觉和灵魂的刻度都变了:我们所用的尺码,和欲望一样,肥大而粗陋:我们睥睨天下,肆意规划任何想要的海拔,结果,人造的高遮挡了我们的视线,缩小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丧失了远方的地平线。

㉒小时候,老师解释“地平线”,我马上就懂,那是日出日落的地方,那是“远方”的代名词。今天,城市的小朋友谁见过地平线?

㉓在心里,我向古代那些平平仄仄、不起眼的“高”致敬,向那漫山遍野赤裸裸的笑声致敬,向那消逝的远方的地平线致敬。(有删减)

(1)、【文化•内容】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并完成下表。

登高的文化表达

古人之为

① 

写作手法⑤

②纪念九九重阳,登高“辞青”,赏秋的欢聚与热闹;

今人之为

(2)、【文化•语言】
结合文意,根据括号中提示,品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从句式角度赏析)
②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从修辞角度赏析)
(3)、【文化•情思】
全文用大量篇幅介绍登高的意义,文章却以“消逝的地平线”为题,小浣不太理解。请你结合全文内容,为他解惑。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太湖石
  世人皆知太湖美。碧波万顷的太湖水蕴藏着无尽的钟秀灵气,造就了石之精品——太湖石。太湖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岩浆喷发,这些温度相当高的岩浆冷凝后,形成带有气孔的流纹岩。当岩石沉入古太湖,在湖水长期冲刷的过程中,一些比较软的部位和气孔被水侵蚀,形成许多小洞,这些小洞正是太湖石的魅力所在。
太湖石很早就被江南一带的劳动人民发掘,但它真正广泛应用于园林艺术是在元代。这一时期建成的狮子林,荟萃了太湖石的精华。到了明清两朝,我国园林建造热点南移时,太湖石就更
被达官贵人们赏识,成为他们私家花园中重要的景观。
  凡是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无不为那些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的假山而叹服。所谓假山,就是闻名遐迩的太湖石稍加人工润饰而成的。
  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太湖石没有雨花石那斑斓的色彩,但它以浅灰浅青中掺杂着一抹微红的质朴为美,以天然而成的各种形态为奇。没有两块太湖石是完全相像的。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崔嵬挺拔;有的像一块磐石,有的像一段蜿蜒的虬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也是太湖石的特点。有的石头,你从这个视点一看就知道像什么;若你转换视点,则冥思苦想也无法得出结果,但经旁人一点拨,你就会茅塞顿开,由衷地赞叹:“像!像极了!”比如狮子峰,被誉为狮子林中诸峰之首,其石洞高下盘旋,连绵不断,曲折幽深,如入迷宫。咫尺之间,可望而不可即。整座假山,外观峰峦起伏,气势磅礴;入内则幽深曲折,处处空灵。
  太湖石千姿百态,讲究瘦、漏、透、丑。所谓“瘦”就是指石身挺拔修长,石身上的窟窿又多又小,如虫蛀一般,洞与洞之间的间隔相当窄,跟手指差不多粗细,给人一种瘦骨嶙峋的感觉;“漏”要求石洞不仅多,而且位置安排巧妙,据说最上乘的太湖石,下雨时石洞内不积水,雨水通过众多的小石洞漏掉,雨过天晴,石洞里面很难留下水的痕迹;“透”更为巧妙,石头这一面的小石洞和它背面的小洞相通,人可以透过这些小孔看到对面的景物;“丑”就是石形怪异、棱角分明、突兀不对称。留园里有一处名为“鹰斗狗”的太湖石,左边是一根三米多高的石柱,上面有一只盘旋的大鹰;右边是一只半人高的“狗”趴着,它回头恶狠狠地瞪着上方的“鹰”,一场恶斗一触即发。
  具备了瘦、漏、透、丑四点的太湖石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上海豫园里的“玉玲珑”堪称太湖石之骄子,号称“天下第一石”,这四个特点无一不有,完美之至,它与其他两块太湖石一起被放置在一座白瓦青砖的影壁前,显得错落有致,飘飘欲仙。
  “天下第二石”是苏州留园里的“冠云峰”,它以天然奇特造型著称。“冠云峰”高三至四米,石顶是一只收翅正待俯冲的“秃鹫”,以蔚蓝的天空为背景;底部是一只伸头张望的“泪龟”,以赭色的土地为底色。整块石头未经人工雕琢,天然自成,栩栩如生。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都是大自然最杰出的手笔。
  太湖石像一幅极具神采的水墨画,那份质朴,那份飘逸,是江南园林里的胜景,是大自然一颗璀璨的明珠。
(何蔚/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背景 

                                                                                                  朱以撒
      ①春气氤氲,我倚在这个破旧石塔的阑干上想。一定有许多生物和我一样,走出沉闷的居室,到一个大得无边的空旷处,呼吸和张望。
      ②我看了很久,开朗的天幕一直没有飞鸟经过,这个禽最广大的表演舞台,此时虚静以待。难道我没有看到头顶盘旋的鸽群吗?这些由人养,供人玩赏的菜鸽,飞起来永远是那种落入圈套一般的路数,整齐划一。它们在天幕一角规划好飞翔线路,便一味进行着毫无新意地环行。它们的主人十分欣赏这种阵势,他每日花费的玉米、花生,就是要把它们训练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那些毫无管束的野鸟。以前,这里的野鸟成群成片。尤其像菜鸽兄弟——飞起来箭一样的斑鸠,野性十足地在丛林中穿来穿去。斑鸠与鸽在形体上相似,使鸽的主人隐忧:可别拐带走整个鸽群。比斑鸠飞得高远从容的是鹞子,很风度地定定摊在空中,像一片舒展的灰瓦。灰瓦像一大片阴影,令地面的母鸡神色紧张,在俯冲下来的瞬间,悲剧就发生了。更多的鸟是闪过天幕的游侠,从这边到遥远的那边,飞起来没有章法,时快时慢,升高跌落,成为不可规划的剪影。现在,没有了飞鸟,天_幕沉寂空洞,像没有生命点播的土地,这么大的空间白白浪费。飞机是天幕上最大的鸟,自从有一个机场建在城市边缘,每日都可以看到钢铁大乌腾空而起,夹带着夸张的轰鸣。这是比鸽子更为拙劣的表演,翅羽不动,身段刻板。那些自由自在的野鸟,竟然以身击之。这个偌大的背景,原先就是属于翅羽翻动的——当一颗流星匆匆坠落,漆黑的天幕为之生动片刻,当鸟群从晴朗的天幕消失,它成了我们不再仰望的理由。
      ③在田野里想念田野。写下这个句子时,田野里已经是一片绿色了,我一直带着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它,当时我对田野的理解,就是它的狂野。杂草长得比庄稼快,草丛中潜伏着竹叶青,信子像微小的闪电巡回;蚂蟥像幽灵一般浮游。田埂上行,野蔓绊着,冷不防跌入泥水。田野终须由农民治理,田野只能生长庄稼,还有农耕人家,它们是土地上紧密相依的几个部分——我们认识了庄稼的颜色,也就认识了这些生长元素。是从什么时候起,田野不再生长庄稼了呢?空间的历程是这么重要,千百年来,土地携带着众多浮华生命,向前。每一个时刻,这块厚实的地面上都在生着,或者死着。没有停滞下来的能量,任何一粒生命的种子,落入其中,不长出枝叶来是没有理由的。不再需要犁耙的田野,不再需要与泥水打交道的人。似乎在一夜之间站了流水线的跟前,他们生理上做好了气力的准备,而心理上,还须静静地等待着适应时光的到来。
      ④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在这个生长着成片的龙眼树的村子里,米粒大金黄的花开时节,村子热闹起来。遥远的养蜂人载着一箱箱的蜂房来到树下,他们似乎与村里有着无形的契约,果树倚仗蜜蜂的勤劳授粉得以丰收,养蜂人则得到甜蜜。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鸣弦声响,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树的主人,在养蜂人告辞的时候,可以得到一罐纯正的花蜜。这是养蜂人表示的谢意。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麾下万千子民。村子里总是要有些生人才有比照,他们带着陌生的气味进来,让无数的眼光打量,服饰、发型及至说话声调,都成为话题。如今,龙眼树一年年的少了,房子一幢幢地起来,剩余的灰土、碎渣,都堆在树头上,加速了枝叶的疏松、剥离。养蜂人已经不来了,他们肯定还在路上,却把这个村子忘在脑后,把这个每年都有一段清幽弥漫的空间,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了。
      ⑤与背景相适应的细节模糊了,或者消失了,人置其间,就有一些恍惚。我们所能自慰的,就是当我们口头上感叹着既往的种种琐屑时,它已经在我们的中间,对照着我们此刻的生活了。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

    ①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③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阿尔纳夫·卡普尔是麻省理工学院传媒实验室的硕士生,也是相关论文的作者。他说,这款设备并不能读心,也不能读取一闪而过、没有意识的念头。他说:“这款设备读取的既不是内心的想法,也不是大声说出的话,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信息。这种信息既是有意识的,也是私密的。我们捕捉的就是这个。”传媒实验室是麻省理工学院重点研究人与技术交互的实验室。

    ②从它现在的样子来看,这个设备原型像电话营销人员佩戴的白色耳机。不过,电话营销人员佩戴的耳机通常会在嘴部前面设置一个麦克风,而这款设备则紧紧贴合面部和颈部,上面放有很多电极,用来捕捉自言自语时肌肉微妙运动产生的微弱电流信号。设备通过蓝牙技术连接计算机,计算机与服务器通信,后者解读信号,判断佩戴者说的是什么。

    ③虽然现在还处于原型制作阶段,但是它对当前交互模式的颠覆令人着迷。换句话说,这种技术就像佩戴一款能听到你无声之言的语音助手。

    ④研究这种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卡普尔说,目的是促进“人机紧密结合”。人们与计算机的交互越紧密,就越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比如在解数学题或者翻译时迅速获得帮助,而不必放下手里的工作,然后去点击鼠标或者打字。

    ⑤毫无疑问,这种技术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每一款应用软件只能学会20个单词。这套系统无法理解一个人说的所有的话——只能理解它学会的词。卡普尔说,有意识地自言自语,但不全部大声说出来,这是一种简单的学习行为。在培训人们使用这款设备时,首先要求学员大声读出一段话。“读完后,我们要求他们再读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这比大声说出来更舒服。”

    ⑥为了研制这一设备,卡普尔使用了一种常见的人工智能工具,即神经网络。神经网络能够通过输入的数据进行学习。研究人员训练神经网络,让它识别不同的电信号如何对应一个人对自己说的不同的词语。

(选自2018年4月9日《参考消息》)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学习摔倒

    入夜的公园,看小孩学轮滑。都是学龄前的孩子,戴着头盔,小细腿上绑着护膝,穿好了轮滑鞋,全副行头,站成一排。家长们站在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家孩子。

    只听教练喊道:“预备,开始!”我以为他们要开始滑了,没想到那些孩子朝着右前方,齐齐地、狠狠地摔倒在地,我吃了一惊。教练却大声鼓励:“漂亮!再来一次。”

    原来学轮滑,在开滑之前,必须先学习摔倒,这是基础课。学会了,不怕摔了,摔不坏了,方可开滑。

    可是,现在的家长们都舍得吗?

    仿佛是为了印证我的疑问,马上有孩子大哭起来,还有家长赶紧过去安慰,乱作一团。一个女孩开始还笑着,忽然发现手臂上出了点血,立马就用海豚音哭出声来了。

    教练麻利地掏出创可贴,给女孩贴好,看不见血了,女孩破涕为笑。

    我是来公园散步的,绕了一大圈再次经过时,发现孩子少了几个,是不是被家长领回去了?

    孩子们进步神速,没过几天,那个海豚音女孩已经能满场转了,穿着一件薄纱披风,像花蝴蝶一样飞来飞去。

    教练还是那个小伙子,学轮滑的孩子已经换了一批。上次那些孩子,他指给我看,都在满场“飞”了。他感到很有成就感。

    “都能学会吗?”

    “都能!至于快慢,除了能力差异,主要看家长们的态度。一般来讲,有父亲陪同的,学得最快。”教练指指海豚音小姑娘,“                   ”学习摔倒,原来那么重要,学会了才能保护自己,遇到意外也不至于受伤。但要不是学轮滑,你会让孩子学习摔倒吗?如果必须学,你会是什么角色,是“父亲”,是“母亲”,还是“保姆”?

古城、古镇、古楼都是文化宝藏,你打算介绍一些有特色的古镇。请你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走进深闺古镇——文坊

彭映水

千年古镇文坊,就像一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女人,很少在外露脸。昨天,我们终于撩起了她依旧保存靓丽的面纱——高山云雾、翠竹绿茶、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人家……

古色古香的古镇文坊,始建于宋代。曾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富仓”之称。是众多古镇之中的深闺佳人,不仅具备江南水乡风貌特征,还深深地渗透着其他古镇少有的灵气、书卷气和士大夫气,承载着厚重的古越文化,是连接武夷山脉的一块历史瑰宝。

文坊镇历史文化沉淀厚重。文坊镇与上清镇、塘湾镇、雄石镇并称为贵溪市四大古镇。明朝宰相夏言曾在此建象山草堂。宋名士徐绍曾在此读书。当年王安石拜谒徐绍于此时,曾留住数日,临行时题诗以赠。诗云:“茂松修竹翠纷纷,正得山阿与水喷。笑嗷一生虽自乐,有司还欲选方闻”。

早年,福建商人翻过阳际峰从光泽入赣后,充分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土资源,大兴造纸作坊,从而得名“文坊”。如今集镇上的古街道,依然保留部分原貌,行走在青石板铺设的古道上,穿梭在木质搭建的房屋间,【A】似乎仍能瞧见那时的文坊商贾如云,热闹非凡,给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文坊镇位于赣闽交界处武夷山西麓,自然环境优美。车一进文坊,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觉着我在什么时间见过她一样,静思片刻之后我方才醒悟。原来我曾在烟雨朱霞《我的足迹》中跟随贵溪四大才女,一同神游过文坊,走进了她的字里行间,走进了她的水墨画中。文坊出美女,更是盛产才女的地方。

牧茶人“天华茗茶”熊先生的茶庄就藏隐于古镇中的一条小巷里,一块彩色的招牌“天华山茶庄”很是醒目。茶庄对面的老民居门面上有“人民公安”字样,是建国初期留下的,想必其中有很多故事,大家都颇有兴趣地在那儿拍照留念。熊先生是当地人,是了解文坊古镇的一本活字典。他给我们泡的茶是上等的好茶,我就不必多说,茶过三巡离午餐时间还早,于是,由熊先生给我们当导游,一同走进了古街“幸福里”。

进入幸福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荷叶墙、骑马墙、青砖黛瓦等充满明清文化韵味的建筑群,和那穿幽桥而过、清澈如镜的涟漪小溪。古街上人很少,守住老屋,守住岁月的大多是老人。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叫,阳光把树叶的影子投射到斑驳的墙上,更增添了几分寂静感。踏进几处空置的老宅,承载着历史的飞檐屋脊、陈砖旧瓦、柱础石雕虽然显得陈旧,却在默默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街道大概有七八米宽,密密麻麻铺着鹅卵石。有些路面颇有特色,是由大小不均、参差错落的青石板镶嵌而成,虽年代久远仍光滑如新。选一高处看古镇,密密匝匝的老房子一座挨着一座,远远看去屋檐搭着屋檐,忽然觉得那一片片屋顶仿佛反扣着的是一本本青灰色封面的古书,铺满了整个山坳。【B】幽幽古镇何尝不是一部多卷本的著作,古镇的人们亲手书写了这部大书。

从幸福里返回到酒楼,熊先生尽地主之谊,备好了丰盛的午餐,大伙儿酒足饭饱后,就驾车奔天华山下的茶林游览。天华山,既有千年古驿的美誉,又拥有蒙顶山“日月同辉”的天文奇观,15万亩浩瀚竹林勾勒出了独特的山区休闲旅游风貌。

熊先生的茶林就在天华山脚下,微风吹过,天华山上的云雾悠然地飘落下来,平平展展的茶树顶上嫩嫩的绿叶,变得更绿了。那茶树,一厢厢、一层层,依山而植,竖看如朵朵绿色沿台阶蜿蜒而上;横看仿佛是条绿色的长龙绕山而卧。绿连绵,绿浪涌。在这拥挤的绿叶中,有几朵白边含黄的花朵探出头来微微颤动,大有嫩蕊摇黄、娇羞欲泣之状。

走进茶园,就犹如置身于绿色的大海之中,茶林被群山环抱,一望无边。有几个茶农正在给茶树整枝,施放农家肥。大家一时兴起,纷纷跟样学样,兴高采烈地给茶树当起了“理发师”。听介绍,这片茶林原是60年代当地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师生,垦荒用辛苦的汗水滋润长大成林的。

离开茶林,我们来到了地处武夷山余脉、美丽巍峨的天华山脚下的龙回村,龙回村山清水秀,竹木森林丰茂,自然风景独特优美,不仅是天然大氧吧,更是避暑纳凉休闲养生的好去处。龙回村不大,大约十几户人家傍山而居,房子形如龙体隐卧山脚,古色古香。房子后面就是茂密的竹林,青山绿水,安静祥和,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提起龙回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此地一农家生了个好崽,遇一高道从此路过,给他取名叫天华,小天华长大成人后,山林砍樵、农田耕种、小河垂钓样样胜人一筹。后来他又跟福建人学会了造纸,继而饱读经书,在文坊人见人夸。此事传到了东海龙宫,小龙女爱慕上了天华就偷偷地来到人间,和天华结为夫妻。小龙女夫妻还修了座龙王庙,从此就在这里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太平日子。

如若你不相信,劝君千万别去查什么史料来考证,世上有句话,天机不可泄露。天华山的毛竹可作证,天华山的村民可作证。我们在龙井游览时,有幸偶遇了一位古稀老人,你仔细看看我拍的照片就知道,老人一生与竹结缘,他长得浓眉大眼,不须问他的来龙去脉,活灵活现的他就是龙的传人。

文坊就像一位藏在深闺的小家碧玉,拥有一种独特的恬淡,只有走近她,才能认识她。傍晚时分我们乘车离开天华山,最后一次回眸,整日包裹着天华山的云雾又加浓了许多。大家不约而同地向钟灵毓秀的天华山挥挥手,向漂在云雾之间的龙回村挥挥手,向养在深闺中的女子-古镇文坊挥挥手……

(来源:中国散文网,选作题目时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