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测评】小语五上 第三单元拔尖测评

读民间故事节选内容,并完成练习。

法海把许仙关在寺院里。①当白娘子得知许仙被法海抓走后,跑到金山寺请求法海放了许仙,可法海哪里肯听?②白娘子实在没有办法,③掀起滔滔大浪。浪潮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连忙脱下袈裟(jiā shā),变成了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④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

(1)、下列信息中,与上面故事无关的一项是( )
A、断桥相会、篷船借伞、盗灵芝仙草 B、鹊桥相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C、她越战越勇,突然猛一挥剑,只听一声巨响,雷峰塔倒塌了。 D、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告诉我们要心怀感恩,多做善事。
(2)、【阅读要素】小语创造性复述故事时,在节选内容标明序号的四处增添了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①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就是不见许仙。 B、②法海安慰白娘子:“许仙正在寺院闭关修炼,待出关便与你团聚。” C、③只好从头上拔下金钗,往空中使劲一挥。 D、④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
举一反三
[读书明智]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与书结缘

周国平

①我此生与书有缘,在书中度过了多半的光阴。上小学的时候,在老师的号召下,班上同学把自己的图书凑集起来,放在一只箱子里,办起了一个小小图书馆。我从中借了一本书,书中有趣的内容让我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本书,不管是否读得懂,都使我神往。

②小学刚毕业,拿到了初中的准考证,听说凭这个证件就可以进到上海图书馆的楼内,我喜出望外。整个暑假,我几乎天天坐在上海图书馆的阅览室里看书。这是知识的圣殿,我为自己能够进入这个圣殿而自豪。

③我渴望收集自己所喜欢的书,于是养成了买书的爱好。

④初中三年级时,我家搬迁,从家到学校乘电车只花四分钱,走路要用一小时。父亲每天只给我四分钱的单程车费,我连这钱也舍不得花,总是徒步往返。因为我心里惦记着这一段路上的两家旧书店,便以目不旁视的气概勇往直前。这两家旧书店是两座精神灯塔,我每次路过必进。如果口袋里的钱够,就买一本我看中的书。

⑤读高中时,我住校,从家到学校往返票价五角。我每两周回家一次,父亲每月给我两元钱,一元乘车,一元零用。这使我在买书时仿佛有了财大气粗之感,为此总是无比愉快地跋涉在十几公里的路上。

⑥不过,虽然我酷爱读书,却并不知道该读什么书,始终是在黑暗中摸索。

⑦直到进了北京大学,在郭世英的影响下,我才开始大量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一开始是俄国文学,接着是西方文学和哲学,一发而不可收。我永远感谢我的这位朋友,在我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他做了我的引路人,把我带到了世界文化宝库的大门前。

⑧那一年我十七岁,在我与书结缘的历史上,这是一个转折点。一个人一旦走进宝库,看见过真正的珍宝,他就获得了基本的鉴赏力,懂得区分宝物和垃圾。在那以后,我仿佛逐渐拥有了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 , 本能地排斥那些平庸的书,不肯再为它们浪费宝贵的光阴。

⑨我的读书旨趣有三个特点。第一,虽然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我的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我从文学作品和各类人文书籍中同样学到了哲学。第二,虽阅读范围很宽,但对书籍的选择却很挑剔,以读经典名著为主,其他的书只是随便翻翻,对媒体宣传的畅销书完全不予理睬。第三,虽然读的是经典名著,但我喜欢把它们当作闲书来读,不端做学问的架子。

⑩我的经验告诉我,大师绝对比追随者可爱无比也更加平易近人,直接读原著是通往智慧的捷径。直接与大师交流,结识和欣赏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

(选文有删改)

课外阅读。

ㅤㅤ入夏的天,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老汉卖完枇杷的时候,天竟哗哗下起了大雨,他赶紧在一家“凌氏修理店”门前避雨。狂风裹着豆大的雨点跟踪而来,老汉不得不挪进修理店内。

ㅤㅤ老汉试探地问正在修电视的师傅:“师傅姓凌吧?”凌师傅抬起了头。

ㅤㅤ“我是三桥村的。”老汉怯怯地说,“您看,能不能借把伞给我,下次赶集我保证还给您。”

ㅤㅤ“没问题。”凌师傅爽快地答道。

ㅤㅤ凌师傅的妻子听到谈话,急忙从里屋钻出来,①狠狠地瞪了凌师傅一眼。凌师傅没理会,钻进了里屋。妻子也跟了进去,拽了男人一把衣角,一直低声埋怨。凌师傅甩脱妻子的手,②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妻子窝了一肚子火不好发作。

ㅤㅤ凌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自动伞递给了老汉。老汉撑起伞转身欲走,凌师傅说了一声“等等”。老汉以为凌师傅接受了妻子的暗示,反悔借伞,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凌师傅从里屋翻出了一件外套递给老汉,说:“看您冷得牙齿打战,快穿上,别冻着了。”老汉穿上外套,顿时全身都暖了。

ㅤㅤ老汉走后,妻子噼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凌师傅没跟妻子拌嘴,只扔下一句话“女人就是小心眼儿”,又干活去了。

ㅤㅤ第三天,老汉上街来了。老汉将伞和衣服还给了凌师傅,还递上一袋金灿灿的枇杷。凌师傅推辞了几次,老汉就说:“那天多亏您借伞和衣服给我,要不然,我非害一场大病不可。要是害了大病,我那一山的枇杷就完了。与那一山枇杷相比,这袋枇杷算得了什么?”

ㅤㅤ凌师傅剥了一颗枇杷,放进嘴里,又吐出一颗乌溜溜的细核来,直咂嘴道:“真甜!”又剥一颗塞进妻子的嘴里,她双眼眯成一线天:“好酸!”凌师傅抢过话:“是你的心酸了。”凌师傅的妻子向来爱吃枇杷,可这回老汉送来的那袋枇杷,她再没动过。

阅读课外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香椿的味道

ㅤㅤ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点缀着乡村的各个角落。当春风温暖得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
ㅤㅤ    ②一个午后,我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晃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ㅤㅤ    ③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令我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举起长长的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的“叭”一声,一簇香桥就应声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就被我扒了一地。
ㅤㅤ    ④于是,我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叶子一片片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滋啦”一声,裹了面糊的香椿就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形状像一条条的小鱼儿。
ㅤㅤ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抵挡不住“香椿鱼”的诱惑,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刺溜刺溜”地吃着。母亲就那样微笑着,看着我,还不时摸着我的头,轻轻地说:“什么时候娃娃也像这春天里的香椿,一下子长大了!”

这是对母亲 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 ____。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母亲便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完,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
ㅤㅤ    ⑦我长大后,去了外地工作。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总是会在春天里捎来大包嫩香的香椿芽。春天过后,她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课外阅读。

二泉映月

①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②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③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④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⑤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⑥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诞生了。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阅读理解

来到北戴河的鹰角岩下,我看见一个穿花布衫的十多岁的小姑娘,她手里提着一串用海贝穿成的项链。 小海贝一颗颗匀净光滑,显得可爱极了。我喜出望外,立刻从小姑娘手里买下一串儿。 这时,伙伴们在催促我去登鹰角岩了,我连忙付了钱,急急忙忙去追赶走远了的伙伴们。

在鹰角岩上,正当我欣赏迷人的风光时,忽然感到有人在拉我的衣角,回头一看,却是那个穿花布衫的卖海贝项链的小姑娘。

“阿姨,您刚才买的项链儿,拿错了。”她说话很着急。 “什么,我拿错你的东西了?”我没听明白她说的话,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她擦了擦额前汗湿的头发,露出一对小虎牙,天真地笑了:“清早上山,我摔了一跤,在大石头上磕坏了两串项链儿。 还没等我收起来,就让您挑走一串儿。 我想起这事儿,就急忙追您,找您。”

我从衣袋里掏出刚才买下的那串项链,仔细看了看,果然有几个小海贝已经掉了角,裂了缝,样子不那么可爱了。 小姑娘举起另一串海贝项链,诚恳地说:“阿姨,给您换这一串儿吧,我仔细看了,每个海贝都很好!”我望着这个小姑娘,一颗颗细密的汗珠从她秀气的鼻尖上渗出来,那红扑扑的脸颊上,还带着一丝抱歉的笑意。 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想,我得到的,不单单是一串海贝项链,还有一个海滨小姑娘诚实、淳朴的美好品质,它比任何东西都更美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