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测评】小语五上 期中拔尖测评

在读书活动中,同学们读到了感人的人物故事。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茅以升的故事

佚 名

①茅以升是著名的桥梁专家,一生为祖国的江河湖海架桥,也致力于为民架桥。

②有一年的端午节,南京秦淮河两岸正在举行龙舟比赛。然而,看龙舟比赛的人太多,把秦淮河上的桥挤塌了。不少人掉进了河里,有的人还被淹死。小以升大吃一惊:桥为什么会塌?要是造得牢固,还会发生桥毁人亡的悲剧吗?想到这里,茅以升暗下决心:____。

③从此,茅以升十分留心各种桥梁。这天,他看着一列装满货物的火车从桥上驶过,大桥坚定稳固;他又看着一群群的行人从桥上顺利通过,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接着把这座桥从桥面到桥墩看了个够,直到天黑才回家。

④1916年,茅以升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刷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桥梁建设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⑤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斩钉截铁地回答:“虽然科学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⑥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⑦茅以升一生造桥、一生报国,将梦想与为国为民深度融合,用自己勤勉不倦的奋斗架设了一座通向未来的科学精神之桥。        

  (选自《百姓故事会——茅以升》,有删改)

(1)、【思维导图】读短文,想一想文章写了茅以升的哪几件事,将下图补充完整。

(2)、读第②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请在文中的横线上把故事内容补充完整。
(3)、读短文,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茅以升立下长大要造桥的志向,是因为看到了桥毁人亡的悲剧。 B、美国人看中了茅以升既懂理论又有技术,要聘请他担任工程师。 C、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茅以升在美国刻苦学习桥梁知识的故事。 D、文章主要介绍了茅以升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阅读要素】读一读文章的结尾,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链接材料写写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修建钱塘江大桥困难重重:木桩难打、沉箱难装、钢梁难架……抗日战争爆发后,建桥更困难。敌机不断轰炸钱塘江大桥,所幸大桥主体未被炸中。茅以升带领工人们夜以继日地赶工,终于将大桥建成。

(5)、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请你给茅以升写一段颁奖词。

颁 奖 词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父亲的收藏

    作家茨威格喜欢收藏名人的手稿。他的墙上挂着布莱克的一幅素描和歌德一首诗的手迹,他的柜中放着巴赫、海顿、肖邦的乐谱。这些东西如果留到现在,几乎是价值连城。

    我是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这则逸事的。读完后我唏嘘不已。太可惜了,我说。然后突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过头去,问已退了休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的父亲,这么多年,您收藏了什么?

    父亲一愣。过了片刻,父亲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没有没有,父亲说,我没收藏什么。我听后,顿时狐疑起来,我知道父亲有一只木箱子,平时总是锁着的,里面到底装着什么?这么一想,我忍不住一阵窃喜,莫非父亲真的收藏着什么值钱的好东西?

    “您别逗了,”我笑了起来,“您那木箱子里是不是有几件是明清时代的官瓷?”父亲没有说话,只是摇头。“要不,就是徐悲鸿的《奔马图》、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父亲仍然摇头。我急了,“再不济,也有几块黄金白银或者祖传的玉镯什么的吧?”

    父亲依然不慌不忙地看他的报纸,脸上露出温和的笑。

    过了一会儿,父亲放下手头的报纸,问,“你真要看么?”我一个劲地点头。父亲走到自己的卧室,搬出了那只箱子,把它打开,然后开始一件件地拿出来。

父亲的藏品大致如下:

    三个儿女从小学时代开始的成绩报告书,三好学生奖状,参加各种竞赛的获奖证书;一本破旧的《新华字典》,扉页上有某某学校三等奖字样,由于年代久远了,字迹模糊看不清楚;好几份我和小弟的检查书;一大扎一大扎我们姐弟三个写给父母的信件;然后就是几本剪贴薄,翻开来一看,是姐姐和我发在报刊上的涂鸦之作。

    父亲颇吃力地弯着腰,一边收拾着,一边说,“你看么,没有什么值钱的呀。”我没有回答父亲的话,有那么一会儿,我愣在那里。的确,和茨威格的藏品比较起来,父亲的收藏没有一件是珍品,但我知道,在父亲眼里,它们却是无价之宝。就在那一刻,突然地,我忍不住想流泪,人们常说父爱如山,今天我才真正感觉到它的沉重的分量。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一 面

阿 累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抽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不知道怎样才好。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个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掉了。

(选自《中流》,有删改)

课外阅读。

父 亲

故事发生在布鲁克林市中心的一处街角。一位正在穿越马路的老人突然虚脱了。很快,救护车载着老人向医院呼啸而去。老人在医院里不多的几次恢复神志时,总在喃喃地轻唤着自己的儿子。护士从老人身上一封读得卷了边的信上得知:老人的儿子是一名海军陆战队员,驻扎在北卡罗来纳。于是医院的人向布鲁克林的红十字会求助。寻找老人儿子的通知很快辗转飞到了北卡罗来纳海军陆战队基地的红十字会负责人那里。由于老人行将就木,红十字会的人和陆战队的一名军官乘着吉普出发了。 当他们找到老人的儿子时,年轻人正在一处泥泞的沼泽中摸爬滚打。他被吉普车载着飞驰向机场,搭上了一班可以让他见上他垂死父亲一面的飞机。

当年轻的陆战队员走进医院的门厅时,夜色已深。护士把疲惫不堪却心急如焚的军人带到了病床边。

“你的儿子来了。”护士轻轻地告诉老人,接着又重复了许多遍,直到老人睁开眼睛。老人被注射了大剂量镇静剂,恍惚间发现身穿海军陆战队制服的年轻人站在氧气罩外面,于是向他伸出手。年轻的陆战队员马上用他那有力的手握住了老人。护士拿来椅子,陆战队员在床边坐了下来。

医院的夜是漫长的。漫漫长夜中,年轻人就一直坐在灯光昏暗的病房中,执着老人的手,向他传递着希望和力量。护士几次让年轻人休息活动一下,他都谢绝了。每次护士来到病房时,年轻的军人都坐在那儿,时而喃喃地对老人说几句,对她的到来和医院夜里的一切声响都浑然不觉——无论是医务人员换班时相互的叮嘱还是其他病人的呻吟抑或是鼾声。而老人却始终缄口不语,只是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

黎明来临前,老人去了。年轻的陆战队员从床边挪开已经被老人握得麻木的手,然后去通知了护士。护士去料理老人后事的工夫,年轻人点了支烟——这还是他来到医院后的第一支烟。料理完老人后,护士回到了办公室,年轻人还等在那里。她正要说些节哀之类的劝慰之辞时,年轻人打断了她:“这人是谁?”年轻人问。 “他是你父亲啊!”护士很诧异。“不,他不是我父亲,”年轻人很平静,“以前我从没见过他。”

“那我带你见到他时,你怎么不说呢?”“我当时就明白了,这是个误会,但是我也知道——他需要我。所以我留下了。”说完,陆战队员转身离开了医院。

两天后,一封来自北卡罗来纳州海军陆战队基地的例行公函通知布鲁克林红十字会说,老人真正的儿子正在赶去布鲁克林参加父亲葬礼的路上——人事处事后才发现,基地里有两个重名而且身份证号码相近的队员。 当初他们错拿了一份记录。

然而,正是那个被误会的年轻军人却在一个特殊的时刻成了老人真正的儿子,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证明了人类应如何相待。

阅读理解

“两弹”元勋——邓稼先

佚 名

①在中国总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参加过32次,每一次新的战略核武器的重大突破,每一次里程碑式的试验的成功,都是和邓稼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在特种材料加工的车间里,在爆轰物理实验场和风雪弥漫的荒原上,一年到头,他风尘仆仆,四处奔波,哪里有困难他就到哪里去,哪个岗位最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

②1979年,有一次氢弹航投试验出现降落伞事故,氢弹直接从空中摔了下来。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就不堪设想。邓稼先深知危险,心急如焚,他第一时间前往事故现场鉴定氢弹碎片。经过仔细检查确认没有发生核爆的危险后,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邓稼先因此遭受了严重的核辐射。在这之后,他衰老得特别快,头发白了一大半,工作也特别容易疲惫。

批注:____

③一次地下核试验时,有一个机器出现了故障,有人主张把机器拉上来看看,但这样太危险。为了安全,邓稼先决定亲自下井解决问题。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当时的气温是零下30 多摄氏度! 看到邓稼先太疲倦了,有人劝他:“邓院长您先回去吧!”邓稼先严肃地拒绝:“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故障排除后,邓稼先由于过度劳累、几天没吃好饭,竟当场昏倒了。在场的人赶紧扶他躺下,一量血压竟为零。抢救了两天两夜后,邓稼先醒来的第一句话是:“研究报告出来了没有?”他仍然不肯休息,随后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④即使病入膏肓,邓稼先依然争分夺秒为祖国的核武器事业作贡献。他强忍着化疗带来的疼痛,和老搭档于敏联合署名写下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直到今天,这份建议书都对中国核武器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选自《我和我的祖国》,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