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攻略】小语二上阅读力 专题四 写人记事

阅读理解

拾贝的小女孩

于宗信

①辽阔的海滩上,潮水退了。

②一个拾贝的渔家小女孩,明亮的黑眸子搜寻着彩色的贝壳。突然,她停住了脚步。在脚下的沙滩上,一条银光闪闪的小鱼在痛苦地蹦跳着。头上的太阳,无情地蒸发着泥洼里的海水,小鱼在干涸中痉挛。她似乎听到了小鱼越来越响的哭声。

③她的目光流露出同情,充满了怜悯。她弯下腰,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捧起了这条小鱼。小鱼在她的手里蹦跳着。她轻舒一口气,直起腰,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向大海。

④小鱼被送回大海了。它欢快地冲进大海的浪花里,好似奔向美丽、奇妙的世界。

⑤我看到:小女孩的黑眸子里散发出爱的光彩,她脸蛋上的那对圆圆的酒窝里盛满甜蜜……

(选自《素质教育博览》,有删改)

(1)、(找到“六要素”)读短文,想一想这篇文章的六要素是什么,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 间

地 点

人 物

起 因

经 过

结 果

(2)、(弄懂人物描写方法)用横线在文中画出一处描写小女孩动作的语句;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一处描写小女孩神态的语句。
(3)、短文通过叙述一个拾贝的小女孩小鱼、小鱼、小鱼的故事,说明了世界少不了
(4)、小女孩“圆圆的酒窝里盛满甜蜜”的原因是(填序号)(    )
A、“我”夸赞了小女孩。 B、小女孩帮助小鱼回到了大海。 C、小女孩捡到了很多漂亮的贝壳,很开心。
(5)、(体会人物特点)你觉得文中的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填序号)(    )
A、富有同情心 B、关爱弱者 C、善良 D、勇敢
举一反三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惦念一片绿

高满航

    将要熄灯时,班长才回到宿舍。他变戏法一样,不知从哪里弄来十多根绿油油的黄瓜,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鲜嫩的黄瓜,祛暑解乏,一人一根。”

    列兵咬一口,鲜嫩脆香,觉出这明显是刚从蔓上摘下来的。列兵惊奇:“这是从哪里摘来的黄瓜?”“明天带你去,一看便知。”班长笑着对他说。

    列兵好奇得很,不明白在这个只养得活梭梭树的干旱荒漠里,怎能长出如此鲜嫩的黄瓜。

    这天,结束训练时,夕阳尚未完全落山。“去不去?”班长笑问。“去。”列兵喜滋滋地回应,他一直在等着班长呢。“走。”班长出了宿舍后直奔厨房。班长挑了两桶厨房攒下的废水正往外走。列兵赶忙去接扁担,对班长说:“我来我来。”班长努努嘴对列兵说:“你的在那边。”列兵扭头,看见洗漱池边装满水的两只铁桶。铁桶里的水是战友们洗漱完的废水经过滤后存下来的。

    挑着两桶水走在沙地上真是艰难,落地时脚后跟陷在沙里,起脚又换成脚尖戳进沙里,才走出几十米,列兵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班长似乎不是跟列兵走在同一条路上,他随着肩上的担子有节奏地一起一落,走起来让人感觉轻松又麻利,很快就把列兵甩在了身后。

    “就在这里。”班长打开了手电筒。列兵看到,灯光下是四面残缺不全的土墙,铁丝对拉在土墙顶部,算是做了个屋顶,上面罩了一层塑料膜,像是一座简易的蔬菜大棚。“黄瓜在这里活得成?”列兵迫不及待地走进大棚。“咱们能在这里扎下根,咱们种下的菜肯定也能活。”班长跟在后面给列兵打光。列兵看到,空间狭小的大棚里只有四行菜,每行五六米,大概也就十来株。除了黄瓜,还有一行西红柿,一行豇豆,一行茄子。在电筒的光照下,四行菜和它们的四行影子根挨着根,就像八队整装待命的士兵。

    “慢点,可千万别踩着了。”列兵弯腰往里走的时候,班长急忙叮嘱。列兵顿时紧张起来,不时看着脚下,就像他踩着的不是菜地,而是地雷阵。他也惊喜,在这干旱的荒漠里,竟真就长出了嫩绿的蔬菜。

    列兵在大棚外面舀水递给班长,班长猫着身子在里面浇。班长每浇一株菜的时候都轻轻地捋起底部的叶子让水恰到好处滴在根部每株菜不多不少,正好一瓢水浇完菜之后班长又小心翼翼地理好根部的叶子。仿佛每一株菜都是襁褓中的婴儿,需要他无微不至的呵护。

    “走吧,回。”班长担着空桶走在前面。列兵把不舍的目光从菜地里收回,挑起空桶紧跟在班长身后。班长大踏步走在前面,列兵紧跟着他投在月光下晃动的影子。那一小片盖着白色塑料膜的蔬菜大棚早已不见了踪影,列兵却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回头去望 , 仿佛那里藏着他心心念念的宝贝。列兵的家在南方,19年的人生里,他从未如此惦念一片绿色。

    “加快速度。”班长在前面催了。“哎——来了。”列兵匆忙回应。

    班长已经超出他五六十米。列兵不得不收回对大棚里那片绿色的惦念。他跑步去追班长,空水桶晃动的“吱扭扭”声在荒漠里分外响亮。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阅读与感悟。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1935年春天,红四方面军连续打了几个胜仗。苍溪县儿童团的红小鬼们,高兴得不得了,到处宣传前方胜利的喜讯。

儿童团员们到乡下宣传了半个多月,等他们回来时,红军大部队已经开走了。大家急得直跺脚,十几张嘴你一言,我一语,但都拿不定主意。后来,还是年纪稍大的何连英想出了一个办法:“咱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追赶大部队。”大家都赞成这个主意。//

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路边地里,油菜花散发着芳香,豌豆苗已长得很高。若在平日,他们一定会去捕捉那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苗吃,可今日,一个个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天渐渐黑下来,红小鬼们又饿又累,实在走不动了。这时,不知谁嚷了一声:“前面有住家!”走近一看,原来是座大庙。睡在庙里总比蹲原野里好,于是他们壮着胆子往里走。

神庙,白天就很吓人,天黑了愈发显得阴森可怕。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四大天王、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个个凶神恶煞。儿童团员们一个紧挨一个,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

第二天天没亮,儿童团员们一个个都饿醒了。这儿是荒山孤庙,到哪儿去找吃的呢?罗坤发现神龛上供着5个干得裂了口子的馒头。同伴们听说找到了吃的,一下子围了上来。大家一边嚼着干馒头,一边说着俏皮话。有人说:“我们吃了供品,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呀?”说完,调皮地吐了一下舌头。不知是谁马上接过话茬:“不会的。菩萨看我们心诚,坐了一夜,这是给我们的奖赏呢!”话音刚落,大伙儿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古庙也充满了生气。//

就这样,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了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历时3个月,行程1000多公里,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红军战士见到孩子们,都很高兴。妇女部长何连芝就像慈母见到了失散的儿女,把他们一个个搂在怀里,说:“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课外阅读。

敲掉不要的李子

暑假一开始,我就赶回乡下老家,帮父亲母亲采摘李子。

今年村里李子泛滥成灾,李子的收购价一降再降。包括父亲在内的许多乡亲都叫苦连天。于是,摘了不过10天,大部分乡亲就停止采摘了。

父亲预估今年可以摘到20000斤李子。摘到约18000斤的时候,他和母亲也决定不摘了,因为实在不值,也没人收购了。歇工的第一天,父亲扛着一根竹竿往李树林走去。那根竹竿我再熟悉不过,全村也基本是用这样的竹竿来采摘李子。

“不是说不摘了吗?”我问母亲。

母亲回答:“谁知道呢?但你爸做事一向有分寸,他那么做应该有他的道理。”

只见父亲走向一棵长满李子的李树,伸出竹竿,“梆梆梆”,三下两下,就把红彤彤的李子打到了地上。然后,他越敲越起劲,一棵接着一棵。不到两个小时,他就把整片李树林的李子敲到了地上。看得出来,他是又心疼又愤怒。

收工回到家里,父亲拿过一个玉米吃起来。看到他一脸轻松的样子,我不禁问:“爸,这么多李子不要了,您不心疼啊?”

父亲说:“当然会心疼。但今年李子价格低,并且村里所有人都这样,我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们还只丢了2000 斤,你陈大伯家可整整三片李树园没动,得有上万斤李子扔掉呢。”

“那李子不要就不要了,您让李果挂树上不就得了,怎么还要费劲把它们敲下来?”

父亲说:“孩子,你记住,就算不要,也一定要从树上把李子敲下来。为啥呢?因为李果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眼下李子不值钱已成事实,但我们还得往前看,为明年的收获做准备,你说是不是?”

我点点头。父亲说得太有道理了。我突然觉得,人过一生就跟农民摘李是一个道理。不要的李子,就狠狠敲掉,别让眼前的伤痛影响到来年的丰收。人要往前看,如果总活在过去,就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痛苦的阴影。

阅读理解

____

佚 名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随父亲一起从一所乡村小学调到一所新的学校去念书,新学校是镇里的重点小学,教学条件要比乡村小学好得多,但老师讲课的内容有很多是我无法听懂的,这成了让我紧张不安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怕因此成绩跟不上大家,另一方面我还害怕同学们的耻笑和奚(xī)落。 因为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喜欢提问,别的同学全都高高举起右手,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而我则往往连老师提问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所以我不敢举手。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有几次我对不会的问题也是违心地举起了手,可最后还是露馅了。

那是一堂数学课,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刚调来的姓刘的女老师。刘老师提问一道关于汽车相遇的应用题时,我习惯性地举起了手。但这次刘老师偏偏就喊了我:“请马小东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当我意识到刘老师甜甜的声音果真是在叫我时,我的脑袋“嗡”的一下蒙了。我低着头从座位上站起来,脸红得发烫,隐约听到旁边的同学在窃窃私语:“嘿,不会还装模作样骗人呢!”我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

那一堂课我什么也没听进去,直到放学仍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教室里。我感到委屈和孤独,非常期待有人能安慰我。就在我泪流满面的时候,一双温暖的手搭在了我的肩膀上。我一回头,吃惊极了,刘老师露出了亲切的笑容。刘老师耐心地问清了我的实际情况,微笑着与我达成协议:“这样吧,当你真的能回答提问的时候,你就和大家一样举起右手,如果你不会,你就举起左手。这样我就知道你到底是会还是不会了。”

从此,每次面对提问,我都可以高高地举起手了。刘老师总是仔细地看清我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才叫出我的名字,每每目光相触,我俩心照不宣地相互一笑。

那浅浅一笑,照亮了我快乐而幸福的童年,令我时至今日仍心存一份感激。 

(选自《小学语文高分阅读》,有删改)

我的母亲

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

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背后悬空,很不安稳。椅子的脚下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着,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很不清静。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既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清静不清静了。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学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诫,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克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我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每逢看见这把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从我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