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顶军帽

①红军长征路过村子时,村里的老人告诉阿柴,红军是给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于是,他整天跟在战士们身后,看着红军带领乡亲们打土豪、分粮食,与乡亲们一起推磨、割草......他看到红军战士头上缀着红五星的八角军帽,越看心里越痒痒。一天,阿柴找到指导员,说:“报告指导员,我要参加红军!”看他一脸倔强的神情,指导员同意了。

②部队走得急,军装来不及发。阿柴对指导员说:“那军帽呢?头上没有军帽,算什么红军呀!”指导员摸着他的头,说:“别急,以后一定发给你!”阿柴只能一边行军,一边惦记着那顶神气的军帽。

③就这样,他跟着部队进了雪山。巍峨壮丽的雪山寒气逼人,泛出刺眼的白光。宣传队的战士们在队伍中穿梭着,每当走过阿柴身边,他们总是会说:“ ____ ”听了宣传队战士的话,阿柴觉得翻过雪山并不困难。

④进入雪山后没多久,阿柴的鞋子就破得没法穿了。他的双脚很快就被冰雪冻得麻木了,双腿也慢慢被冻僵。它们开始不听他的指挥,每一步都像灌了铅一样。“扑通”一声阿柴倒在了地上。他想要站起来,但是怎么努力都没有用。

⑤指导员从后面赶过来,大口地喘着粗气。他看到阿柴那黄黄的小脸冻得发青,看不出一丝血色,两只脚由于穿着破草鞋,已经冻得又青又红。他急切地把阿柴无法动弹的双腿在怀里。阿柴摇摇头,目光暗淡地说:“指导员,这路太难走了,我实在走不动了。”指导员没说话,在干粮袋里摸索了一阵,掏出一小块煮熟的牛皮,用冻得发抖的手哆嗦着递给阿柴。阿柴没有去接,他知道这是指导员舍不得吃节省下来的口粮。更何况指导员在战斗中受过伤,现在还没恢复呢!指导员硬把牛皮塞到阿柴手里,说:“快吃,一切行动听指挥。”阿柴颤抖着接过了牛皮。牛皮下肚,阿柴感到身体暖和了一些。指导员把阿柴扶起来说:“站起来!你可以的。”阿柴慢慢地站了起来,但这时,他发现指导员的脚像是被冻在地上一样,迈不开半步。阿柴拼命帮指导员搓着双脚,又搬着指导员的脚一步一步地往前挪。指导员终于缓过劲来,又能勉强迈开步子了。

⑥指导员拍拍阿柴的肩膀说:“我要跟你打个赌。我们来比一比谁先翻过雪山,你肯定比不过我。”阿柴说:“那可不一定,我行军速度可快了!”“要是你比我先翻过雪山,我的军帽送给你!”指导员认真地说。阿柴的眼睛亮了,二话不说,拄起木棍,迈开大步在齐膝深的大雪中走了起来。虽然又冷又饿,可一想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军帽,他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⑦指导员看着阿柴,心里想,年轻人是希望,是未来,他们一定要到达胜利的终点。指导员叫住了阿柴,不紧不慢地说:“阿柴,我看你还不一定能赢得我这顶军帽呢。”阿柴不服气地说:“指导员,我一定比你快!”对军帽的渴望让阿柴全神贯注,尽管走得吃力,但是每迈出一步都强而有力。

⑧指导员渐渐落在后面,他停下脚步,再次叫住阿柴。他庄重地把自己的军帽摘下来,戴到阿柴头上,又正了正,端详了一会儿,满意地说:“阿柴,你赢了。”阿柴拒绝道:“我可不需要你让着我,我靠自己的真本事赢。”“哈哈,你已经赢啦!比赛到此结束,你看你比我往前多走了一大段呢。指导员又拍了拍阿柴的肩膀,微笑着说:“你快走吧,不要误了下山的时间。”

⑨阿柴虽然觉着指导员的话怪怪的,但是掩不住带上军帽的满心欢喜。他乐呵呵地摸着军帽说:“那,那我就戴着吧。”阿柴感觉自己戴上军帽,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了。

⑩过了一会儿,阿柴意识到指导员没有跟上来,他回头看去,发现指导员一动不动地坐在雪地里。他赶紧跑过去,喊着:“指导员!指导员!”谁知,指导员就这么突然倒了下去,脸上还留着刚才的笑容。阿柴一下子跪倒在指导员身边,大颗大颗的泪珠滴落在指导员那冰冷的脸上。

苍茫雪山,堆琼积玉,雄伟壮丽,刺眼的白光越发犀利。阿柴的眼神却越发坚定特别是阿柴军帽上那颗红色五角星,在弥漫的风雪中显得尤为耀眼……

(取材于俞春放《十四岁的长征》)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概括主要内容

第①段

第②③段

第④-⑦段

第⑧⑨段

第⑩段

阿柴边惦记军帽,边跟着部队进入雪山。

指导员牺牲,阿柴痛哭,但他眼神更坚定了。

阿柴的情感

不觉得困难

想放弃又重拾信心

(2)、联系上下文,将第③自然段中宣传队战士的语言补充完整。
(3)、第⑧段划线句描写了指导员的言行,联系上下文,说说指导员这样做的原因。
(4)、选出第⑤段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   )
指导员没说话,在干粮袋里摸索了一阵 , 掏出一小块煮熟的牛皮,用冻得发抖的手哆嗦着递给阿柴。
A、指导员的手冻得发抖,拿不出来熟牛皮。 B、指导员在犹豫该不该把熟牛皮给阿柴。 C、粮袋里有各种各样的粮食,要慢慢找。 D、仅剩的牛皮很小,指导员用冻僵的手费劲地找。
(5)、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都描写了雪山,选出对其作用评价准确的一项(   )
A、第一处描写表现出雪山的巍峨壮丽与辽阔。 B、第二处描写表现出雪山上堆琼积玉的美丽。 C、两处描写表现出雪山上的阳光格外的刺眼。 D、两处描写表现出雪山的美景下掩盖了危险。
(6)、结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选出对“一顶军帽”为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一顶军帽”在文中多次出现,仅仅表现阿柴非常喜欢军帽。 B、“一顶军帽”由指导员传给阿柴,就是表现指导员信守承诺。 C、“一顶军帽”是串联阿柴成长经历的线索,寄托了革命前辈对年轻战士的期望。 D、“一顶军帽”是红军战士头上缀着五星的八角军帽,在苍茫雪地上显得最耀眼。
(7)、你认为阿柴是一位怎样的小战士?结合文中对人物的具体描写,进行多角度评价。
(8)、本文并没有交代阿柴是否翻过了雪山。你推测阿柴能翻过雪山吗?联系全文,写出你的·推测与依据。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第六枚戒指   

                                                                                        简·伯特
         我17岁那年,好不容易找到一份临时工作。母亲喜忧参半:家有了指望,但又为我的毛手毛脚操心。
         工作对我们孤女寡母太重要了。我中学毕业后,正赶上经济大萧条,一个差事会有几十、上百的失业者争夺。多亏母亲为我的面试赶做了一身整洁的海军蓝衣服,才得以被一家珠宝行录用。
        在商店的一楼,我干得挺欢。第一周,受到领班的称赞。第二周,我被破例调到楼上。
  楼上珠宝部是商场的心脏,专营珍宝和高级饰物。整层楼排列着气派很大的展品橱窗,还有两个专供客人看购珠宝的小屋。
        我的职责是管理商品,在经理室外帮忙和传接电话。要干得热情、敏捷,还要防盗。
        圣诞节临近,工作日趋紧张、兴奋,我也忧虑起来。忙季过后我就得走,回复往昔可怕的奔波日子。然而幸运之神却来临了。一天下午,我听到经理对总管说:“艾艾那个小管理员很不赖,我挺喜欢她那个快活劲。”
        我竖起耳朵听到总管回答:“是,这姑娘挺不错,我正有留下她的意思。”
        这让我回家时蹦跳了一路。
        翌日,我冒雨赶到店里。距圣诞节只剩下一周时间,全店人员都绷紧了神经。
        我整理戒指时,瞥见那边柜台前站着一个男人,高个头,白皮肤,约莫三十岁。但他脸上的表情吓我一跳,他几乎就是这不幸年代的贫民缩影。一脸的悲伤、愤怒、惶惑,有如陷入了他人置下的陷阱。剪裁得体的法兰绒服装已是褴褛不堪,诉说着主人的遭遇。他用一种永不可及的绝望眼神,盯着那些宝石。
       我感到因为同情而涌起的悲伤。但我还牵挂着其他事,很快就把他忘了。
    小屋打来要货电话,我进橱窗最里边取珠宝。当我急急地挪出来时,衣袖碰落了一个碟子,六枚精美绝伦的钻石戒指滚落到地上。
       总管先生激动不安地匆匆赶来,但没有发火。他知道我这一天是在怎样干的,只是说:“快捡起来,放回碟子。”
       我弯着腰,几欲泪下地说:“先生,小屋还有顾客等着呢。”
       “去那边,孩子。你快捡起这些戒指!”
       我用近乎狂乱的速度捡回五枚戒指,但怎么也找不到第六枚。我寻思它是滚落到橱窗的夹缝里,就跑过去细细搜寻。没有!我突然瞥见那个高个男子   正向出口走去。顿时,我领悟到戒指在哪儿了。碟子打翻的一瞬,他正在场! 
       当他的手就要触及门柄时,我叫道:“对不起,先生。”
      他转过身来。漫长的一分钟里,我们无言对视。我祈祷着,不管怎样,让我挽回我在商店里的未来吧。跌落戒指是很糟,但终会被忘却;要是丢掉一枚,那简直不敢想象!而此刻,我若表现得急躁——即便我判断正确——也终会使我所有美好的希望化为泡影。 
      “什么事?”他问。他的脸肌在抽搐。 
       我确信我的命运掌握在他手里。我能感觉得出他进店不是想偷什么。他也许想得到片刻温暖和感受一下美好的时辰。我深知什么是苦寻工作而又一无所获。我还能想象得出这个可怜人是以怎样的心情看这社会:一些人在购买奢侈品,而他一家老小却无以果腹。 
“什么事?”他再次问道。猛地,我知道该怎样作答了。母亲说过,大多数人都是心地善良的。我不认为这个男人会伤害我。我望望窗外,此时大雾弥漫。 
  “这是我头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是不是?”我说。
         他长久地审视着我,渐渐,一丝十分柔和的微笑浮现在他脸上。“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我可以为你祝福吗?”
         他伸出手与我相握。我低声地说:“也祝您好运。”他推开店门,消失在浓雾里。
   我慢慢转过身,将手中的第六枚戒指放回了原处。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燃烧的木棉

梁惠娣

    ①在更远的南方,春天是木棉花燃烧的季节。

    ②在一个下着微雨的早晨,我在街心公园中散步。走着走着,一棵木棉树出现在我的面前。它枯褐色的枝干像垂暮老人布满皱纹沟壑的脸,充满沧桑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一抬头,才发现无数硕大、深红的木棉花在头顶密匝匝地开放,像天空中飘过来一团火红火红的云,又像一道红艳艳的朝霞,也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映红了一片天空,是那样耀眼夺目。偶尔,有开得正艳的木棉花从枝头落下,“啪”的一声落到地上,掷地有声,那样响亮,那样决然。

    ③在这样的春天,我最爱到图书馆里看书。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明如镜子的小湖,湖水清澈。湖边,一棵古老的木棉树临湖岸而长,它一树灰褐的枝干,未待绿叶长出,先开出一树繁盛无比的红花来,像美人临水梳妆。她伸出纤纤玉手,描唇画眉,那艳红亮丽的木棉花便是她发髻上的头饰。满树盛开的木棉花与湖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更令人感到惊艳绝伦的美。我每次到图书馆,都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安静地阅读。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那时那刻,我的心里也开出一朵朵热情奔放的木棉花来,满心欢欣与感动。有木棉花相伴的闲读,更觉舒心惬意。

    ④在这个木棉花盛开的时节,流连在燃烧的木棉花下,禁不住吟咏木棉花的诗句,惹几分追昔怀远的情思。

    ⑤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三月一十雨寒》诗中写道:“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意思是说,像姚黄魏紫这样名贵的花要向谁要,就连李子樱桃这样的小家碧玉的花也没有。但是南方春色却有不同,满城都是木棉花。生动地描绘了南国红棉闹春的绚丽景色。我能想象,走在开遍全城的木棉花下,该是怎样繁盛热闹的景象。

    ⑥明末清初女诗人张乔的《春日山居》里也写到了木棉花,诗曰:“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诗中写了早春二月时晴时雨的气候,木棉花如火如荼地开放,杨柳冒出新芽像一团团浅黄色的烟雾,遇到大雨时,不用开门汲涧泉取水,自接天水烹茶,饶有风味。那样的山居生活令我无限向往。

    ⑦我爱木棉花,爱它生气盎然地盛放,又如此壮烈地坠落。当我看到那一朵朵盛开的木棉花,心中不禁燃起火一样的热情。我想,我们也要像木棉花一样,要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才无悔这一生。

(选自《教育导报》)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下面小题

不老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 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 那时的我体质弱, 常常生病发烧。 每 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 母亲就觉得不对劲, 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 上, 只那么轻轻一贴, 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 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 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 那时候, 年 轻的母亲, 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 为这个家, 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跟我 们在一起, 有说有笑的日子, 母亲是开心的, 幸福的, 这些开心和幸福, 在她的 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 我一度怀疑, 多年以后, 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 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 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 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 总是悄悄瞒着。 好  些回, 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 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 才知道母  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 每一次, 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 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 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 第一 时间厘清生活的繁琐, 解开心 头的愁结, 为家的未  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 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 已经大不如前, 唯一不改的, 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 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 于我而  言, 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 也许从她懂事时起, 就用那些粉膏, 每天在额头上涂抹。 然而岁月匆匆, 雨霜重重, 谁也无法阻拦青春急切的脚步。 一道道皱纹, 在一个个不  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她额头上的纹路, 就像一 圈圈年轮, 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 是一种写在额头  上的不变情怀, 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 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 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 一 张沧桑遍布, 饱经风霜; 一 张青春饱满, 一如母亲当 年。 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 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 瞧这额头上的皱纹, 多 深!”我伸过手, 轻抚母亲的额头:“妈, 谁说您老呀。 瞧您的额头, 还是当年那 样温暖。 在我心里, 您有一 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 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 那里面, 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中初雪

苏沧桑

①最初的雪子在窗外绣球花的叶片上叩响第一声时,我正在一座名叫“在茨”的石头屋内侧耳聆听。我看了看手机,2021年立冬,上午九点四十四分。打开门,我听见整个齐鲁大地响彻着恢宏的沙沙声,然后,我目睹了秋季短短几分钟令人震惊的“回光返照”。

②绣球花硕大的叶片曾在昨天最后一个秋日里呈现火焰般的红。此刻,雪子落在上面,有的瞬间化了,有的凝了薄薄一层。于是,被雪水打湿的叶片,高举着烙铁般的红。

③大叶吴风草像巨型铜钱草,雪子落在上面,像一只只盛了砂糖的浅盏,“砂糖”很快融化,雪水濡湿了所有叶片。于是,大叶吴风草在地上燃起了火焰般的蓝绿色。

④黄杨球一根根玉手指般簇拥在地上,雪子落在上面,像很多只刚被母亲洗净还未擦干的孩童的手。石墙上的老石头和满墙的爬山虎也被雪水涂得闪闪发亮。远处,东山上的柿子和满山的黄栌叶也被雪水涂得闪闪发亮。

⑤在雪子抵达大地、雪花尚未到来那极短的几分钟内,秋季挣扎着释放了最艳丽最辉煌的色彩,像是对天地最后的最深情的告白,然后迅速被铺天盖地、寂静无声的白茫茫层层覆盖。

⑥一场雪,像季节的一个渡口。

⑦中午十二点零二分时,我坐在青未了客栈落地窗前等一碗山东人立冬必吃的饺子。这是山东淄川的土峪村,离惊蛰时节我来时,已经隔了两个季节。初春的那个晴天,我靠在老柳树横卧在水边的巨大枝干上和你通电话,反复讨论我的新书《纸上》的封面设计。两个季节后,黄菊和这里的小伙伴邀我来围炉分享新书。黄菊和天气预报都说,立冬会有一场雪,果然。一个南方人能在北方目睹冬天的第一场雪,心里自然激动,未曾料到的是,这场雪如此大,来去如此迅疾——一夜间,天地从秋过渡到冬,一夜间,雪便融化了。

⑧天地间这迅疾的过渡,像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这北方的初雪,与南方的完全不同,像怀着什么使命,不是风带着它们,而是它们用力裹挟着风,漫卷,狂舞,发出炉火般越烧越旺的呼啸声。仿佛冬的千军万马,在进发,在驰骋。最后,像《三体》里的歌者用二向箔将三维世界降维成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⑨我想出去走走,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但我真的很想去雪地里走走。于是我走到了屋外,走到了大雪中,把自己扔到了一尺厚的雪地上,摊开四肢,仰面朝天,任雪花落满了脸,停满了眉睫,几乎睁不开眼睛。耳边传来积雪摩擦耳郭的声音,是我从未听过也无法用象声词比拟的一个声音。我歪过头,看见雪地里落了狗或者什么动物的脚印,一个个小窝向着深山里延伸。

⑩大雪过后的第二天,居然是个大晴天。雪洗净了一切,连同天上的云。农家院子积雪中的串串玉米,在阳光下呈现珠宝的质地。每个院子前的小路都已经被早起的村民扫过雪。一只几个月大的橘猫在一堆堆积雪间钻来钻去,被拴着的狗们一听到路人的脚步声便狂吠,两头灰咖色肥猪躺在猪圈里晒太阳。白雪,黑树,红柿,蓝天,灰色炊烟,被悬在屋檐下的一柱柱冰凌收入了“镜头”。我和他沿着惊蛰时分常走的一条小道上坡,看到几棵巨大的老柿子树上,有一群我曾经见过后来再也没找到的灰喜鹊正在啄食柿子。黑亮的头顶和眼珠,灰白色的背,淡蓝色的羽翅和长尾巴,当地人叫它们“长尾巴狼”。他走了很长的山路回到客栈拿了长焦镜头,又赶回那里,说拍下来发给朋友们,寓意“喜事(柿)连连”。

⑪在延时摄影镜头里,花朵们开放时的形态是我之前从未注意过的:不是盛开了就不动了,而是会稍微闭合一下,又盛开,像人的呼吸一样一起一伏,循环往复直至枯萎。一粒芽从森林的腐叶间冒出来,也是这样,呼吸般的一起一伏间,能看到它们用力的轨迹,像将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一般。这真像天地间每一季都认认真真活着的生命啊,即使被不期而遇的“暴风雪”暴打,被大雪封山般的时空禁锢,每一秒都在心跳般用力,哪怕最后,在宇宙中,像一场初雪一样,消融得那么快,那么彻底。

——(《大众日报》文荟专栏,2022-01-23,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吴召儿

孙犁

    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几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制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鲜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看地笑。地红着脸特过身来,笑看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地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地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表白叶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换着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钎在地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睑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地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永成。”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热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爬得很快,走一截一就坐在石头上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地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地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枯,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地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嘟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网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奴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这一夜下起大而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到大石的下面,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我说:“你害怕吗?”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

“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看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她的话,像地那天在识字应里念书一样认具,地的话同而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水远记在我的心里。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看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免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盛兔息子们。”地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要伪装起来!召儿笑 , 一转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是白子,这样一来,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地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那段岁月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选自《孙犁文集》,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敬悼朱佩弦先生

朱光潜

①在文艺界的朋友中,我认识最早而且得益也最多的要算佩弦先生。那还是1924年夏季,中国公学因江浙战争停顿,我在上海闲着,夏丏尊先生邀我到春晖中学去教英文。当时佩弦先生正在那里教中文。学校范围不大,大家朝夕相处,宛如一家人。

②1925年,佩弦先生到清华大学应聘任教,我出国读书。后来他由清华休假到欧洲去,我还在英国没有归来,在英国彼此又有一个短时期的往还。那时候,我的《文艺心理学》和《谈美》的初稿都已写成,他在旅途中替我仔细看过原稿,指示我一些意见,并且还替我做了两篇序。

③我对于佩弦先生始终当作一位良师益友信赖。这不是偶然的。在我的学文艺的朋友中,他是和我相知最深的一位,我的研究范围和他的也很相近,而且他是那样可信赖的一位朋友,请他看稿子他必仔细看,请他批评他也必切切实实地批评。

④1933年,我回国任教北京大学,他约我在清华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此后过从的机会就更多。在北平的文艺界朋友们常聚会讨论,有他就必有我。

⑤抗战中我住在四川,佩弦先生虽是常住昆明,但因为家眷在川,到四川去的回数很多。乱离中相见,彼此都已大不如前。他本来是一位温恭和蔼的人,生气不算蓬勃,近来和他对面,有如对着深秋,令人起萧索之感。他多年来贫病交加,见着朋友却从来不为贫病诉苦,他有哲人的坚忍。但是贫与病显然累了他,我常感觉到他仿佛受了一种重压,压得不能自由伸展。

⑥读过《背影》那一类文章的人们,都会知道佩弦先生富于至性深情,可是这至性深情背后也隐藏着一种深沉的忧郁。他的面孔老是那样温和而镇定,从来不打一个阿呵笑,叹息也是低微的。他的脸部筋肉通常是微微下沉,偶一兴奋时便微微向上提起,不多时就放下。平正严肃是他的本性。文人不修边幅的习气他绝对没有,行险侥幸的事他一生没有做过一件。他对人对事一向认真,守本分。在清华任教二十四年,除掉休假,他从没有放弃过他的岗位,清华国文系是他一手造成的。

⑦他对朋友始终真诚,请他帮忙的只要他力量能办到,他没有不帮忙的。我得到他的最后一封信,是答复我托他替一位青年谋事的。事没有谋成,而他却尽了力。计算日期,他写那封信是在进医院之前不过几天,那时他的身体当然已经很坏了,还没有忘记一个朋友的一件寻常的请托。我想起自己老是压着信不复,才知道他的这种仔细当极不容易。

⑧他的生活兴趣不算很浓也不算很浅,旅行中爱看名胜,集会中爱坐着听人清谈,朋友们说起有好戏他也偶尔抽空去看看,近年来常做旧诗,胃病未发以前他也能喝几杯酒,在朋友中以酒德见称,不过分也不喧嚷。他对一切大抵都如此,乘兴而来,适可而止,从不流连忘返;他虽严肃,却不古板干枯。听过他的谈吐的人们都忘不了他的谐趣,他对于旁人的谐趣也很欣赏,不过开玩笑打趣在他只是偶然间灵机一现,有时竟像出诸有心,他的长处并不在此。就他的整个性格来说,他属于古典型的多,属于浪漫型的少:得诸孔颜的多,得诸庄老的少。

⑨他的文章简洁精炼不让于上品古文,而用字确是日常语言所用的字,语句声调也确是日常语言所有的声调。就剪裁锤炼说,它的确是“文”;就字句习惯和节奏说,它也的确是‘语”。任文法家们去推敲它,不会推敲出什么毛病;可是念给一般老百姓听,他们也不会感觉有什么别扭。我自己好多年以来都在追求这个理想,可是至今还是可望不可追,所以特别觉得佩弦先生的成就难能可贵。

⑩佩弦先生和我同姓,年龄相差一岁,身材大小肥瘦相若,据公共的朋友们说,性格和兴趣也颇相似,这些偶合曾经引起了不少的误会。有人疑心他和我是兄弟,有一部中文教本附载作者小传,竟把我弄成浙江人;甚至有人以为他就是我,为谋面的青年朋友们写信给他的误投给我,写信给我的误投给他,都已经不止一次。这对我是一种不应得的荣誉。他在做人和作文方面都已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至今还很驳杂,“赐也何敢望回”?

⑪于今,他已经离开人世了,生死我以久看作寻常事,可是自顾形单影只,仍不免有些伤感。

(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