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小碧中学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质量监测试卷
首个贵州通史展来了!3503件套文物为您讲述“贵州故事”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当一个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固定节目”基本陈列展改造提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一次,我们将用博物馆语言讲好贵州30万年的故事,由此告诉你,“我们”从何而来!
2024年2月3日,贵州省博物馆以“人文山水时光峰峦”为主题的“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首次系统展示贵州30万年历史文化的通史展览。
“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是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贵州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
2021年6月,贵州省博物馆正式启动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工作。其间,多次邀请省内外知名历史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领域专家召开专家咨询会、论证会,大纲经多次修改完善,明确展览定位、展览结构和叙事方式,不断创新展览叙事,提炼文化内涵。
据悉,“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分三个展厅,面积近6000平方米,展出文物共计3503件/套,其中80%的文物为首次展出。
展览共分“洞天岁月星光闪耀一史前时期”“青铜之光华夏一脉—先秦时期”“郡国并治多族共融——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兼容并包因俗而-隋唐至宋元”“国之战略设省而治——·明代贵州”“黔境定格社会开清代贵州”六个部分,讲述贵州从旧石器时代直至辛亥革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
其中,重点突出汉代设置郡县、明代贵州建省、清代大规模改土归流等大事件,提炼展示夜郎文化、土司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彰显贵州在历史长河中融入华夏核心的发展进程。在藏品文物展示上,“镇馆之宝”东汉铜车马、饰虎铜釜、永元十六年青釉硬陶罐、播州杨氏金凤冠、鹭鸟纹蜡染衣裙等珍贵文物将继续与观众见面。此外,贵博馆藏清水江流域征集东周青铜器、南宋杨粲墓石刻、清咸同苗族铁甲衣、清贴贝片坎肩战甲、张守宗墓出土服饰等重要文物也将首次公开亮相。值得一提的是,开展期间,观众还能看到贵州“最贵的两辆车”—-兴义万屯8号墓出土铜车马与兴仁交乐6号墓出土铜车马原件的首次联袂展出。观众可一睹汉代贵州地域造型不同、功能各异的铜车马风采,了解汉代贵州车马交通的繁盛景象。
在展现形式上,展览将场景还原、雕塑、沙盘、多媒体互动、图文展板、3D 打印等多种展示手段与展品实物相结合,给观众极大的历史代入感及沉浸式体验。展览系统呈现贵州最新的考古成果,包括各遗址出土文物、遗迹、考古研究等内容。如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古人生活场景、毕节青场瓦窑遗址、遵义杨粲墓、遵义海龙囤、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等,增强了展览的生动性与可感性。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紧扣时代主题,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以时间为线索,以文物为载体,全景式展现30万年间的贵州通史,生动呈现30万年来在贵州土地上发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用博物馆语言讲好了“贵州是中华文化主藤结的一个瓜”的故事,全面展现了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贵州历史文化长卷。
(选自2024年2月4日”多彩贵州网“,有删改)
要素 | 内容 |
何时 | 2024年2月3日 |
何地 | 贵州省博物馆 |
何事 | ① |
何故 | ② |
如何 | ③ |
【材料一】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演出轴
古风古琴古韵国之瑰宝每一帧都是画 这动作绝了绝了,要哭了呜呜呜…… 女主“青绿”舞者双袖下垂,如山之纹理,又如山间瀑布 这个画面也太美了吧!《千里江山图》活了! 配色好,妆面好看,跳得也超好这发髻,这青绿腰,真是美哭了 国宝真的动起来了!这才是中国文化!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请收下我的膝盖!实乃我中华文化的真实写照! |
央视春晚《只此青绿》节目播出时弹幕截屏
【材料二】
①《千里江山图》卷,北宋,王希孟作,绢本,设色,纵 51.5 厘米,横 1191.5 厘米
②《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 森,气象万千,壮丽恢弘。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此卷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③画家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 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 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
④《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用“青绿法”所作的山水被称为“青绿山水”。“青绿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 均擅长青绿山水画。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 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体现了 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 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的境 界和恢宏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在用色上,画家于单调的蓝绿色中求变化,虽然以青绿 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此论可谓公允之见。
(选自故宫博物院官网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千里江山图》配文,有删减)
【材料三】
①《只此青绿》为何能这么“火”,是什么魅力吸引观众?近日,《只此青绿》总编导周莉亚、韩真接受了中新社专访,揭秘这一现象级舞蹈诗剧背后的创作历程。
②中新社记者: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海内外产生热烈反响的原因何在?
③周莉亚:《只此青绿》的热演,体现了当代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正身处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它成为寄托这份文化自信的载体。
④当代人们的爱好多元化,对于自己热爱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精力去研究。我们发现许多观众 主动到网上分享观剧心得,甚至惊讶于观众对作品的研究如此细微,因此一直收集观众反馈,对 作品进行修改和调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它的魅力在于,哺育我们灵魂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广大观众之间,浪漫的双向奔赴。
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观众从网上观看,表达对《只此青绿》的喜爱,体现了世界各国民众追求美好的共同价值取向。
⑥中新社记者:您想过作品会”出圈”吗?它呈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思想?
⑦韩真:创作时我们没想到它会”出圈”。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学、诗词歌赋以及绘画等,告诉当代的我们,中国人充满诗性。对于这点,我们在创作时一直很自信。
⑧中华文化在不同时代拥有不同气质。我对宋代文化的理解,一个关键词是“温厚”。宋代的国人有着一种内敛含蓄的筋骨和力量。
⑨《只此青绿》展现出来的是古人静谧、雅致的状态。我们在细节处下足功夫。比如舞蹈动 作和演员神态,淡化情绪,展现东方式的温婉:高耸的发髻与蓝绿相间的服装,是层峦叠嶂的写意表达,这些都让人眼前一亮,画作得以在舞台上真正“活”过来。
⑩中新社记者:您二位此前编导过《杜甫》《花木兰》《马可·波罗》等舞蹈剧,如何调和中西方观众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赏需求?
⑪韩真:近些年火”出圈”的传统文化作品不少。我们曾经和一些投资合作方探讨,他们希 望我们做一个可以让西方人接受的作品。《只此青绿》的乐曲交替呈现中西音乐文化魅力。除了 运用古琴、古筝、萧、笛、琵琶等呈现宋代人们的情思,还用单簧管、大提琴来展现现代人的情感。这也是一种新探索。
⑫我认为,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足够深刻,作品能呈现出中华民族蕴藏在文学、历史、 哲学里的生命思考,那将是一场奇妙的中西文化对话。对方会从作品中感受到由内而外喷薄而出的力量,足以打破中西方的文化壁垒。
(选自央广网,2022 年 4 月 4 日,有删减)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