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不一般的文化自信,那是中国故事最动人的篇章。象征友谊的玫瑰、象征坚韧的月季、象征幸福的铃兰等,由七类花组成的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成功“出圈”,中国风满满。与传统鲜花花束不同的是,北京冬奥会的颁奖花束采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绽放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不止是颁奖花束,此次冬奥会的会徽、火炬、奖牌等,每一次的精彩呈现,都因融入东方文化而出彩。换言之,这是一种中国文化自信的表达,通过冬奥的窗口,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能够历经千年越过无数艰难困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冬奥是媒介,文化当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国故事的不断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摘编自《冬奥,闪耀不一般的中国自信》)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上,文明交流互鉴随处可见。冰雪健儿在冬奥村里为饺子、豆包等中华美食着迷,亲身体验中医药文化、茶文化、中国功夫文化。花样滑冰表演滑赛场上,身着“神奇女侠”服装、装扮成拳击手模样的运动员卸下比赛的紧张,自由驰骋在冰面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运动员与憨态可掬的“冰墩墩”合影互动……一幕幕各美其美,和合共生的场景暖人心田,奥林匹克精神因团结和友谊而绽放。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深刻阐述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到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胜利举办,中国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平台。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中华文化与冰雪文化交相辉映》)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上的中国文化元素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时代“顶流”和“出圈”的流量密码。如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2022河南春晚》《清明奇妙游》等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舞蹈作品成功“炸圈”。又如B站和河南卫视推出的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历东汉、大唐、大宋等盛世,融历史背景,以奇舞著书《十二风舞志》,讲述蕴于舞蹈之中的华夏故事。还有火爆全网的着盛唐妆发的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西塘汉服文化周,打卡胜地“长安十二时辰”街区……无一不彰显传统文化的“顶流”影响。

(摘编自《从冬奥会谈文化自信》,有删改)

【材料四】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就凭借短短8分钟,用传统民乐《茉莉花》、中国功夫、国粹京剧,演绎出“从奥林匹克到万里长城”的历史性传递。回首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刻有祥云图案的奥运火炬,带有“中国印”的会徽,以及夸父逐日、敦煌飞天、太极拳、四大发明的传统元素,形象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一次次登上世界舞台,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北京冬奥彰显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冬奥会让中国故事不断传播,显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B、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北京冬奥会,都是中国为世界文明交流做出的贡献。 C、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用时代的精神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D、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为北京冬奥会的文化展示打下了基础。
(2)、中国文化自信在北京冬奥会上是如何表达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3)、同是“冬奥会与文化自信”的话题,材料三和材料四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之处?
举一反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作为近年来最火的科技突破之一,AI(人工智能)也渗入写作领域。

山东省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徐清源认为,“只要有足够多的大数据,AI写作一定会战胜人类的文学写作”。而作家李振声认为,AI写作不足为惧。“文学创作是一种以情景体验、形象思维为特征的脑力劳动,要通过人的智慧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来强化感情、宣扬感情。而人工智能就是一种工具,无法取代人们有感情的思维活动。作家创作还要靠生活,靠丰富的想象,而人工智能靠什么?只能靠类推、类比、概括和概率的提升合并等。人工智能永远也写不出比人类作品更生动、更具有智慧的文学作品来。”

徐清源更有把握地说:“我们的文学写作是可以穷尽的,传统文学写了这么多年,大家再也写不出新意来,到了一个瓶颈期,而AI具有惊人的延伸能力、指数级的发展能力,这就是AI写作能赶上我们的一个转折点。所以,我对AI写作始终保持着敬畏的态度。一旦AI写作的成熟度到了60%至80%,人类的写作就完全被取代了,而且没有翻身的机会。”

(摘编自《AI写作:文学领域的搅局者?》)

材料二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画家这个职业似乎也将被机器人取代。据发表在美国《艺术实证研究》上的一项新研究,从抽象表现主义的杰作到现实世界的完美刻画,AI已可创造出与人类画作没有明显区别的艺术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2018年佳士得拍卖行以43.25万美元的高价卖出的AI绘制肖像。这幅AI画作是由巴黎的一个3人小组创作的,他们使用对抗性生成网络(GAN)技术,将14世纪至15世纪之间绘制的1.5万张肖像存储到算法中。GAN通过使两种算法相互对立来工作,以尝试创建具有说服力的真实世界表达。

该项研究的作者还认为,计算机学会画出使人类产生情感共鸣的随机且不可预测的艺术作品,应该不是太遥远的事。不过,也有人认为虽然AI画作已卖出数十万美元的高价,但创造力和创造过程是人类始终占据优势的一个前沿领域。

(摘编自《画家将被机器取代?AI生成的艺术品与人类画作已无区别》)

材料三

人工智能短期之内最有可能取代的是消息写作。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至今,尽管已经有61年的时间,但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机器人写作新闻是通过程序员在后台写入的一系列算法,收集和挖掘数据、抓取关键词来快速生成新闻稿件。机器人写新闻受制于这样的工作原理流程,使得其写出的新闻稿件模式单调,呈现模板化和规格化。消息的风格恰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所能生产出来的文本风格相吻合。在通常情况下,新闻记者在消息写作的过程中,只是将新闻六要素进行简明报道,这也就决定了消息写作的语言风格是平实的,少有其他新闻体裁如新闻特写中常出现的感情色彩。

新闻消息具有“短”的特点。几百字即可成为一篇消息报道,这大大降低了机器人写作软件算法编写的复杂性,意味着短消息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来说是最容易实现的。而“快”是新闻消息的又一特点,这也是机器人写作软件的强项。机器人写作可以全天24小时待命,一旦有突发事件,机器人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收集和挖掘数据,通过算法瞬时生成稿件,及时传递给用户,这已经将新闻最大特点——时效性——发挥到了极致。

因此,消息写作是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同时也从侧面证实了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尚不能取代人类记者撰写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体裁的新闻稿件。

    (摘编自《消息写作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阅读下面两则新闻,回答问题。

【甲】

深度10909米!奋斗者号潜水艇破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央广网2020年11月10日讯  北京时间11月10日4时50分左右,中国首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被布放至马里亚纳海沟,向“挑战者深渊”的万米海深冲击。【A】7时42分,“奋斗者号”突破万米海深:8时12分左右“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纪录。14时8分左右,“奋斗者号”结束在万米深海6个小时的巡航作业,开始抛载上浮。最终,在连续工作12个小时后,“奋斗者号”顺利回到母船“怀抱”,完成今天的海试任务。

【乙】

万米海底,妙不可言

①下潜,下潜!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

②北京时间2020年11月10日下午5点半,重新踏回母船甲板那一刻,中国船舶七○二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高工张伟兜头被泼了桶冷水——这是载人深潜团队的传统庆祝仪式,祝贺海试队员突破自己的纪录。作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主驾,张伟说:“这辈子都难忘那份痛快。”

③这不仅是个人的新纪录,也是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18天后,“奋斗者”号完成海试胜利返航。一个多月中,它13次下潜,其中8次突破万米,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④【B】“万米海底,妙不可言!”张伟说,第一次抵达万米深海,巨大的岩石,陡峭的悬崖,长着触角的海参,外形奇特的钩虾,像花朵一样的白色海绵,还有连生物学家都很难辨别的蝴蝶状新物种 , 眼前的场景令人震撼!

⑤5000米、7000米、8000米深度每天下潜,9000米深度隔天下潜,万米深度隔两天下潜,“奋斗者”号的节奏控制得很稳,许多设备保持着零故障纪录。“奋斗者”号总建造师、中国船舶七○二所高工刘帅介绍,这主要缘于潜水器2020年年初就进行了陆上联调和水池测试,前者发现并解决了40多项问题,后者排除问题20多类。

⑥但水池测试无法模拟深度等真实环境,海试也并非一帆风顺。

⑦就在航行途中,“探索一号”母船遭遇两个台风、多个低气压,用于海底通信的吊阵被打坏。一到马里亚纳,队员们就紧急维修吊阵,随即开展第一次下潜。生物抓取、开展原位实验、完成布放回收……这一系列科考作业都离不开灵敏的机械手,可低温高压极端环境下,机械手有时无法灵活开合。团队及时“对症治疗”,后几次海试中,机械手成功抓取大批沉积物、岩石和海底生物样品,为深渊科研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⑧“奋斗者”号每次下潜海底作业时间长达6个小时,作业效率大为提升,这得益于潜水器的“快上快下”——下潜和上浮均在3个小时左右。张伟说,潜水器通过自重无动力下潜,但坐底的瞬间几乎没有感觉。

⑨这种“没感觉”的感觉有多重要?

⑩如果“硬着陆”,不仅会撞击潜水器底部的支架、声呐和灯,还将对海底环境造成破坏,激起的沉积物会令狭窄的观察窗视线模糊。张伟告诉记者,通过先进材料工艺及精准控制速度,“奋斗者”号顺利“软着陆”,如同一片羽毛般缓慢轻柔地落在平坦绵软的沙地上。

⑪“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中国船舶七○二所副所长叶聪介绍,这是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汇集了国内百余家单位、近千名科研人员5年的心血,是全球载人潜水器中载员人数最多、海底作业时间最长、作业能力最强的装备。

⑫而最强装备的最大挑战,来自高压。马里亚纳海沟压强为标准大气压的1100多倍,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地方要扛住一辆小轿车的重量。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高强、高韧钛合金,能够抵抗深海的高压冲击;“半球焊接”工艺,保证了载人舱焊缝可靠、安全性强:载人潜水器既要潜得深,还要上得来,一款满足万米深海超高压条件下高强度、低密度的固体浮力材料,再加上优化配载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在海底浮力与重力基本平衡……

⑬“这段万米之路,我们走了20年!”叶聪说,2002年立项的“蛟龙”号实现了从无到有,历时8年研制的“深海勇士”号实现了从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6.5%的“奋斗者”号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帮助科学家去探索未知深海、揭示人类家园的终极奥秘,“老中青三代深潜人接力奋斗、厚积薄发,才迎来了行稳致远、收获满满的2020年。”

【弘扬冠军精神】

振奋人心!这一次,被潘展乐深深打动

9月21日,巴黎奥运会游泳冠军潘展乐在南开大学激情演讲,深深打动了观众。

“100年前,张伯苓校长的奥运三问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作为中国运动员,我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巴黎奥运会破纪录夺金后,我发了一条微博——我把金牌献给伟大祖国。”

“我在十岁时就立下了flag,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我夸下海口要比世界冠军(孙杨)游得快。很多人觉得我童言无忌,如果你小时候吹过牛,别怕,实现它。纪录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垄断更是要被打破。”

“我是温州人,温州话里潘展乐的发音就是破纪录。”

“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强者胜。当五星红旗升起来,我自豪,我做到了。”

“破纪录的背后是场内场外都拼全力。很多网友夸我是松弛感,但我每天的训练其实是这样:吃饭、训练、治疗、按摩、休息,每天一万五千米雷打不动。上午和下午没什么不同,今天和明天没什么不同,有些枯燥,但我从没想过放弃。因为祖国至上,为国争光的信念早就跟国旗在一起印在了我的胸前,刻在了我的心上。”

“1932年,中国第一次派出奥运代表团参加奥运会,短跑选手刘长春只身赴会。那时,他的身后是山河破碎、国运艰难的中国,泱泱大国、四万万人,只有一个人去参加奥运会。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自信满满,我们可以平视这个世界,可以和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同场竞技,并拔得头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背后是强大的祖国。”

(以上材料由2024年9月23 日10:20大众报业集团报道)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三跳满分 小花怒放

 郑轶 李硕

①如果东京奥运会没有延期,今年3月刚满14岁的全红婵可能正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大姐姐们征战奥运;如今,在万众瞩目的东京奥运会赛场,她用令人惊叹的“三跳满分”一战成名。

②8月5日,东京奥运会跳水赛场再次同时升起两面五星红旗,中国选手全红婵、陈芋汐以绝对优势包揽女子十米台冠、亚军。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运动员。全红婵在决赛第二跳、第四跳和第五跳均获得满分,最终以466.20分的总成绩拿到女子十米台历史最高分。

③“水花消失术”“针式入水”……全红婵“教科书般”的表现引发网友一片赞誉。对这个去年才冒尖的新队员,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曾评价说:“全红婵是一个天才型选手,无论空中动作还是水花效果都是最棒的。”全红婵却说,“我不是天才。”如今的成绩,是靠每天400多跳的刻苦训练、日复一日的全力以赴来支撑的。

④在人才济济的中国跳水队,女子十米台向来是小花争艳的舞台。2020年10月,首站东京奥运会选拔赛重启,当时年仅13岁的全红婵以黑马之姿战胜一众“00后”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她说:“没想过能赢、我就把比赛当成训练大胆去跳了。”

⑤全红婵的迅速成长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跳水队女子跳台项目的良性竞争。3场奥运选拔赛综合比拼,获得两冠的她如愿入选东京奥运会参赛阵容。此时,一个目标在她心底萌生:什么时候自己的照片能挂上国家队的光荣墙?

⑥正是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让第一次出征奥运的她拥有一颗“大心脏”,“奥运会也就跳5个动作,想好每一个动作,跳好就行了。”

⑦女子十米台预赛,全红婵表现井不稳定,一度出现失误,好在她及时调整心态。半决赛中,全红婵力压陈芋汐排名第一晋级。“第一次出国比赛有点怕自己跳不好,教练就要我早点睡,决赛前我睡得好香。”全红婵有些羞涩。

⑧站在奥运会决赛跳台,全红婵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淡定,用无懈可击的动作和入水,迅速拉开领先优势。第二跳,7名裁判全部打出10分;第四跳,这一幕再次上演。两个罕见的全满分令现场气氛沸腾。最后一跳,全红婵又获得满分,最终以领先第二名40.8分的超高成绩将金牌收入囊中。

⑨还不满16岁的亚军陈芋汐,看到全红婵的出色发挥,不禁想起两年前在光州世锦赛夺冠时的自己。“全红婵比我那时更厉害,水花和动作细节更出色。”陈芋汐由衷称赞。

《人民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