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启东上学期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材料一:战国七雄,谁都知道以秦为最强。然而当其初年,实以秦为最弱。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一:这部法典刻在一根石柱上。……它保存得相当完整。它是了解巴比伦社会的重要的材料,同时也是目前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法典。
材料二: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材料三:它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它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它是我国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材料四:新国家的设计者们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党人希望借此来束缚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手脚……
——卢菡著《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
材料五:如下图
材料一:秦孝公即位之初,东方六国强大而秦国弱小,诸侯皆卑(鄙视)秦。新法“行之十年,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秦国真正实现“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摘编自冯雨晴《从变法者角度看商鞅变法成败》
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唐玄宗统治初期,曾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颇有作为,他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其统治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材料四:忽必烈的改革是在维护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保持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的前提下,仿效汉法改制——“既行汉法,又存国俗”,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要行汉法,此举客观上推动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
材料一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即废除原有的井田制度,按军功授田,重新规划土地,设立地标,明确土地四至,同时设立官职保护私有土地不受侵犯,允许土地买卖。至此,私人土地的所有权依法确立了下来。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刘新文《先秦土地制度变迁》
材料二 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