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前、课中、课后练

修改时间:2025-02-10 浏览次数:4 类型:同步测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课前预学

  • 1. 社会生活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发生深刻变化:剪辫、易服、劝禁缠足;鞠躬、握手礼;“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总体上,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的特征。

  • 2.  【工程奇迹】2018年10月23日,  正式开通。其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千米,是一项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 3. 预习本课知识,填写下表。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代表人物

    张謇

    荣氏兄弟

    卢作孚

    侯德榜

    发展历程

    产生阶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再度受挫

    一战后

    发展特点

     

    社会生活变化

    交通通讯变化

    表现

    19世纪70年代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传人

    影响

     

    社会习俗变化

    表现

       

    习洋俗

    趋向

    新旧并星,多元发展,保留民

    族特色

    区域发展不平衡

  • 4.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和生活方式。

二、课中导学

  • 5. 南山区某校九年级同学以“社会生活变迁”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以下是学习成果部分展板。阅读展板,完成下列要求。

    展板一【探寻中国饮食演变】

    演变图:

    文字材料:

    美洲作物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如此普泛地传播开来,是由我国“民艰於食”的民食状况所决定的。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

    ——摘自郑南《外来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展板二【探求服饰变化之因】

    古代

    历代王朝都以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等级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
    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分君臣士庶服装的阶级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近代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的服饰逐渐呈现出争奇斗艳、日新月异的景象。如西洋服装、中山装、
    时髦的西式摩登妇女装和中国的旗袍交相呼应。

    现代

    1978年后,中国人衣着丰富多彩,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展板三【探看大众传媒之变】

    大众传媒包括了各种传播信息给大众的媒介和渠道,随着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

    ★卡片一 报纸

    范例:

    我的选择:选卡片一报纸

    相关历史事件:维新变法    

    展览词:19世纪末《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当中就有《时务报》,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为接下来的维新变法做思想舆论准备。

    ★卡片二 杂志

    相关历史事件:

    展览词:

    ★卡片三 报纸

    相关历史事件:

    展览词:

    ★卡片四 电影

    相关历史事件:

    展览词:

    ★卡片五 互联网

    相关历史事件:

    展览词:


    展板四【探查交通方式变迁】

    (1)  “民以食为天”,演变图中小历同学填写出②处为小麦,请你帮忙填写①处、③处分别是我们日常常吃的什么食物?根据上述文字材料,概括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后产生什么影响?
    (2) “服饰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依据材料提及古代对服饰的规定体现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什么特征?根据上述表格内的三则材料,概括影响服饰变化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3) “大众传媒拥有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请你参考卡片一的范例,从卡片二三四五中选择其中一个传媒,写出该传媒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并完成其展览词介绍(包含要素:时间、时代背景、内容、影响等最多100字左右)?
    (4) “交通方式不断发展”,请分别说出时间轴上当时的“火车”和“汽车”的动力机器?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界近代以来交通方式变迁呈现的特点有哪些?
    (5) 综合上述所有的展板,谈谈你对人类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三、课后助学

  • 6. 房屋变迁见证了人们生活的改变。以下住房图片所示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 建筑材料供应充足 B .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C . 农民向往城市生活 D . 人们思想观念解放
  • 7.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
  • 8.  从“黑白灰”到如今的“五彩缤纷”; 从“吃不饱”到“要吃好”; 从“茅草屋”到“美丽乡村”;从“两脚车 (步行)”到“私家车”,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 )
    A . 人们喜欢穿花衣服 B . 人们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C .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D . 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 9.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 . 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 . 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 .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粮票                 图二 股票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冰箱、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材料三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01年,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 000多亿元。袁隆平曾针对全球性粮食危机问题这样说过:“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1)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粮票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股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4)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