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修改时间:2024-12-26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班级开展“走进诗歌园地”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 1. 【感·诗韵】

    开场白

    诗歌,是人间最美的艺术。它是一道泉,清幽且碧透;它是一弯月,jiǎo洁且空灵:它是无际的海,朝向它,可遥看春暖花开:它是湛蓝的天,仰望它,可找寻飞鸟的痕迹;它是归来的燕子,走近它,可聆听梁间呢喃……

    今天,我们走进诗情画意之中,传承和hóng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不禁自然而然地产生,诗思和灵感则如泉水一般喷涌,就让我们用明媚的诗意照亮生活,让青春的欢悦响彻云xiāo

    (1) 小语的发言稿有几处汉字写不全,请你根据拼音填写。

    ①jiǎo

    ②hóng

    ③云xiāo

    (2)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请你补全。

    小浙:我觉得“不禁自然而然地产生”有点啰嗦,可以用成语“”来代替。

    小江:嗯。不过开场白中化用诗句还是不错的。朝向大海,“遥看春暖花开”,让我想起诗人海子:“找寻飞鸟的痕迹”让我想到印度诗人的作品《飞鸟集》;而燕子在“梁间呢喃”则让我想到林徽因的名篇《》。

  • 2. 为营造氛围,你制作电影海报来宣传。参照示例,完善李白或杜甫的海报设计。

    绘制海报草图

    构思创意文案

    诗传画意,琴传心曲

    我选(人名)

    文案:①

    增加诗意元素

    王维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诗句,在画面上增加落花,可表现他优雅闲静的形象。

  • 3. 【知·诗意】活动中,同学们收集了相关诗文,请你完成填空。

    意蕴

    古诗文语句

    人生失意

    李白曾举步维艰:“欲渡黄河冰塞川,。”(《行路难》)

    孟浩然曾报国无门:“,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杜甫曾弟兄分散:“有弟皆分散,”(《月夜忆舍弟》)

    刘长卿曾怀才不遇:“,湘水无情吊岂知?”(《长沙过贾谊宅》)

    诗意人生

    王勃送友入川,胸襟开阔:“海内存知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欧阳修被贬滁州,寄情山水:“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范仲淹忧国忧民,一以贯之:“,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张岱雪夜登亭,痴心不改:“,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二、阅读理解

  • 4. 小语制作了“失意与诗意”的资料卡,请你完成下面小题。

    失意与诗意

    (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①____

    (二)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 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三)

    次韵孔毅甫久早已而甚雨

    苏轼

    去年东坡捡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炎风吹面如墨。

    平生懒惰今始悔,老大劝农天所直

    沛然例赐三尺雨,造物无心悦难测。

    (四)

    (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

    (选自王国宪《重修僧县志叙》)

    苏轼务农

    (五)

    先生在会稽时,日课诗一首出入史传积至千余篇。晚年取而读之,忽自笑曰:“此岂有诗哉?”亟呼童焚之,不余一篇。

    (选自吴复《辑录铁崖先生古乐府序》)

    (六)

    (杨维桢)上法汉、魏,而出入少陵、二李(李白、李贺)之间,故其所作,隐然有旷世金石声。又时出龙鬼蛇神 , 以眩荡一世之耳目,斯亦奇矣。

    (选自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杨维桢②____

    【注释】①八代之衰:八个朝代衰弱的文风。②道济天下之溺:以道德挽救天下人的沉迷不悟。③天所直:上天安排。④忧:同“恍”,好像。⑤先生:指杨维桢,元末明初诗人。⑥亟:急忙。⑦金石声:指笔力雄健豪迈,文章有情志。⑧龙鬼蛇神:比喻文章奇异诡丽。

    (1) 用“/”给材料(五)中画横线内容断句。(限断两处)

    日课诗一首出入史传积至千余篇。

    (2) 用现代汉语写出材料(四)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

    (3) 阅读材料,完成①②处填空。
    (4) 下列对材料(一)(三)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韩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两个诗题都点明了写诗地点。 B . 韩诗的“云横秦岭家何在”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都含有思乡的怅惘之情。 C . 苏诗“日炙风吹面如墨”与白居易的“两鬓苍苍十指黑”都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 D . 苏诗“沛然例赐三尺雨”与王安石的“飞来山上千寻塔”中所用数量词都是虚指。
    (5) 苏轼评价韩愈“忠犯人主之怒”,用自己的话说说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这点的。
    (6) 钱谦益认为杨维桢的作品“有旷世金石声”,有人认为韩愈和苏轼的作品也有“金石声”。请借助一、二、三、四则材料,简要分析韩愈和苏轼“金石声”的具体体现。
  • 5. .小文认为《水浒传》中的宋江也是失意之人,他摘录了《水浒传》里三个章回涉及到的诗词。请仿照乙诗分析的示例,在甲诗、丙词中任选一首,简要概况该章回的情节并从中简析宋江的人物形象。

    《水浒》诗词

    甲诗

    三十九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闲来乘兴入江楼,

    渺渺烟波接素秋。

    呼酒谩浇千古恨,

    吟诗欲泻百重愁。

    赝书不遂英雄志,

    失脚翻成猛轩囚。

    搔动梁山诸义士,

    一齐云拥闹江州。

    乙诗

    四十八回:

    一丈青单捉王矮虎,

    宋公明两打祝家庄

    虎噬狼吞满四方,

    三庄人马势无双。

    天王绰号惟晁盖,

    时雨高名羡宋江。

    可笑金睛王矮虎,

    翻输红粉扈三娘。

    他年同聚渠山泊,

    女辈英华独撞场。

    丙词

    七十一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满江红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示例:乙诗写于宋江三打祝家庄时,时迁等人因偷吃庄子的报晓鸡被抓,宋江为搭救他们带领人马攻下祝家庄,擒获扈三娘,将她许配给矮脚虎王英。我们从该事件中读出了宋江善于挖掘人才、笼络人心的领导才能。

  • 6. 阅读理解

    谈诗(节选)

    钱穆

    ①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作为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

    ②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③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摩诘诗极富禅味。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著”。所以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把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而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④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⑤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极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

    (1) 根据内容,理清作者思路,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2) 根据文章的第④段进行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落”字和“鸣”字用得好,是因为这两字可视可听,洋溢着天地间的生命气息。 B . “落”字体现了生命不堪秋雨侵袭的脆弱,“鸣”字表现了草虫夜半哀鸣的凄凉。 C . 王维“顿然”感到此生命同时又感到此凄凉,这正是诗中禅意之所在,别有意境。 D . 这一联好就好在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是直接抒发议论,就降低了诗格。
    (3) 请运用作者的观点,结合加点词,赏析秦观《行香子》中最后一句。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 7. 【悟·诗情】

    我们在蓝色海上飘

    ①12岁那年,我认识了方小舒。

    ②他从讲台旁边的特“忧”生专座抱着书包走向我,本子散了一地,整个教室都在窃窃私语。从此,我们就是同桌了。我的耳边从此充斥着“方小舒”三个字的魔咒。

    ③“方小舒,把头抬起来!”“方小舒,把课本拿出来!”“方小舒,你来我办公室一趟。”

    ④被叫到的时候,他就缓缓抬起头,一脸茫然地看着前方,如同置身事外的高人,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

    ⑤“方小舒,你旁边坐着的可是年级第一!你也不学学!”老师训他的时候,总带上我。

    ⑥是的,我是第一名,从来没失过手,那时的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倔牛脾气,不考第一绝不善罢甘休。而我永远不理解,也不关心坐在身边的方小舒在桌子底下摆弄些什么。只是偶尔看他入神,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瞟上一眼。在那张堆满练习册和考试卷的桌子底下,方小舒用牙签组装成一辆坦克,用一分一分的人民币折出了航母,用一百张考卷做成一架步枪。在我们都为了考试奋战时,他弓着背,伏在桌沿,用自制的放大镜一寸一寸看着那张世界地图。

    ⑦“有什么好看的?”我见他整个人都聚拢在地图上,像一只潜伏在海底的虾。“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你懂吗?”他话不多,说话的时候眼睛依旧望着前方,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

    ⑧那时我沉浸在第一名的争夺战中,丝毫不在意方小舒嘴里说的“大学问”。那和我的目标相距十万八千里。

    ⑨当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一次英文考试,因为听力部分发挥失常,成绩单的第一行不再是我的了。“别哭了,是好事。”方小舒的声音像是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如梦似幻。我抬起头,满脸都是眼泪鼻涕,狼狈地望着他。“喏,你看。这里是地中海,这里是小亚细亚半岛,还有希腊半岛。”他指着地图上一块蓝色的地方,手指在上面滑动,精准到位。

    ⑩他转过身来,对我说:“阿呆同学,你想过有一天会到这样的地方看上一眼吗?就那么一眼,蓝色的海把你包围,你在海上。”他的眼睛闪着从未有过的光,不再高深莫测,而是伶俐的敏锐的开阔的。我透过哭肿了的眼睛,看见一个骄傲的方小舒自信地笑着。我这才发觉,自己从未正眼看过他。他的睫毛向上翘着,毛茸茸的,上扬的嘴角两旁嵌着酒窝,白皙的面颊变得红通通的。“阿呆同学,世界很大的,你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不会只是这样。”他不紧不慢地说着,娴熟地叠好旧地图,放在书桌下。

    ⑪从此,我注意到了他,方小舒——一个渴望被蓝色海洋包围的男孩。他书桌下的那片世界,只属于他。偶尔,也向我敞开。我好奇他为什么对这些在我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感兴趣,毕竟,考试、升学才是眼下唯一的出路。

    ⑫一天放学后,我在校门口遇见方小舒。“喂,你总不写作业也不是办法,以后我帮你写吧。”我没话找话。“不用啊。反正已经习惯了。突然写得太好老师肯定不信。”他撤撤嘴。“那你以后想做什么?”我试探他。“我想做间谍。”他站定在街角,眼神坚定,语气铿锵,往来穿梭的车辆突然安静下来。夕阳照在他脸上,他的头发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⑬“出生入死,泰然处之。”他一字一顿地说。那一刻,空气和时间都凝结了,只剩下一个我所不解的方小舒,站在人群密集的街角,运动服上沾满尘土,嘴角挂着舒朗的笑。

    ⑭方小舒那年和我一样,14岁。我们结识的两年间,他的地图上画满了红点,我的试卷上打满了对钩。他的航母上的飞机多了一架又一架,我书包里的习题多了一本又一本。他的手枪可以打出一连环子弹,我的成绩单上总是一连环的满分。我依旧热切地回应着老师的要求、家长的渴望、同学的仰慕,而他不言不语地进行着他的“间谍计划”,用删尖的铅笔画出一座座建筑的构造。

    ⑮毕业前夕,在我们的毕业纪念册里,方小舒用歪歪斜斜的字体,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阿呆同学,那片蓝色的海,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爱琴海。——方小舒”

    ⑯当我再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已经如愿考入省内最好的高中,而方小舒,却不知所踪。

    ⑰当我拿着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考入理想的大学,因为长时间熬夜视力模糊、身体发胖的时候,我从同学那里打听到,方小舒当了兵,在城郊的部队。听说他长到了一米九,力壮如牛,负重跑总是第一名。

    ⑱15年过去,我到了这个花费高昂、安身不易的城市打拼,我的生活并不如儿时想象得那样辉煌壮丽。我时常会怀念那个曾在我的年少时光里一闪而过自由的男孩。

    ⑲城市的夜晚,虽然光鲜亮丽,却总是让人焦虑不堪,叠梦缠身。只有一晚,无论过去多久,我仍清楚地记得。

    ⑳我身处一片晶莹剔透的蓝色当中,小舟随着海浪悠悠荡荡。阳光照在头发上,浑身上下暖洋洋。我哼着歌,躺在船头。船尾坐着的人,嘴角两边两个酒窝,声音像是从天际而来:

    ㉑“蓝色的海把你包围,你在海上。”

    (1) [读出人物精神]结合上下文,给文中划线句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设计的理由。(从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角度选择两个角度设计)

    在我们都为了考试奋战时,他弓着背,伏在桌沿,用自制的放大镜一寸一寸看着那张世界地图。

    (2) [品读人物形象]文章在刻画方小舒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 [探寻阅读路径]小文制作了“探寻阅读路径”表格,请你填写完成。

    阅读路径

    具体表现

    问题探究

    关注对比变化之处

    “我”对方小舒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

    A.我的耳边从此充斥着“方小舒”三个字的魔咒。

    B.而我永远不理解,也不关心坐在身边的方小舒在桌子底下摆弄些什么。

    C.从此,我注意到了他,方小舒。

    D.我时常会怀念那个曾在我的年少时光里一闪而过自由的男孩。

    ① “我”对方小舒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我”对方小舒情感态度的变化,有何用意?

    ②本文以“我”的视角来回忆和方小舒的交往经历,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

    关注对反复出现之处

    反复出现“蓝色的海”

    A.“阿呆同学,你想过有一天会到这样的地方看上一眼吗?就那么一眼。蓝色的海把你包围,你在海上。

    B.一个渴望被蓝色海洋包围的男孩。

    C.阿呆同学,那片蓝色的海 , 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爱琴海。

    D.蓝色的海把你包围,你在海上。

    ③结合文中多次出现的“蓝色的海”的情节,分析“蓝色的海”在本文中的含义。

  • 8. 【写·诗语】诗歌需要想象,能从看似无关的事物中找到共同点,从而产生新奇的效果,譬如下面两首诗。请从“鸟”“星辰”“车站”中选择一个作为标题,尝试写一首小诗,不超过6行。

    方向

    邵建航

    人生就像小溪

    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向

    我们会在春天遇见

    就像树会长大

    草要发芽

    灯塔

    王柏龙

    海上的光

    若隐若现

    却依然明亮

    就像成长

    总会找到前进的方向

    (上面两首诗歌均选自《大山里的小诗人》,人民日报出版社)

三、习作

  • 9. 请以“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向”或“总会找到前进的方向”为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字数600至8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等。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