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试卷

现代文阅读

对“网红审美”应少些迎合

龙其林

①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具有极高人气和流量的“网红”频现。【A】网红审美现象借助媒介力量迅速占据大众日常生活空间:打扮时选择网红爆款,吃东西时选择网红美食,无聊时看磨皮滤镜网红影视剧,旅游时到“想你的风吹到了××”之类的标牌处打卡拍照……

②随着网红审美的流行,原本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不断缩小为对于网红范本的模仿,社会审美标准逐渐变得整齐划一,但这种审美标准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不相符。审美标准的单一,一方面会扭曲大众审美,让一些人放弃对美的独立思考,导致审美肤浅化,比如一些并无多少审美价值的网红标牌不过是跟风模仿之作,一些没有多少营养价值的网红奶茶不过是商家精心营销的结果,但仅仅因为看到别人“喜欢”,一些年轻人就跟着追捧起来;另一方面,不管是文艺创作,还是产品生产,为了迎合所谓的大众审美,都会进一步强化作品和产品在审美上的“标准化”,久而久之,会落入模式化窠臼,丧失创新活力。

③审美是一个主观而多元化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观。网红审美,最多只能算是审美的一种,可为何有那么多人追捧它?人们对于网红审美的接受和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在从众心理下对集体归属感的确认。【B】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人们在面对景观、食物、服饰等诸多可选择的事物时,内心更在意外界如何评价、别人如何抉择,他们渴望通过复制群体的行为来体验大众的喜好、节奏,获得个体的存在感,同时也建立一种融入社会的心理安慰或幻想。网红奶茶是否与其他品牌存在口味差别,网红景点是否那么漂亮,网红标牌是否很有地方特色,这些对于个体而言通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通过对网红审美的尝试,再次获得了对大众心理的体验,缩小了个人经验与外在世界的差距,重新确认了自己与群体在审美立场上的一致性。

④在信息爆炸时代,要想在资讯空间中脱颖而出成为网红,没有背后“推手”的助力是很难实现的。这个“推手”很多时候是资本。网红奶茶、网红打卡点、网红服饰的背后,都隐藏着资本的身影。资本通过各种途径制造网红人物和网红现象,利用自身力量使之在媒介社会进行辐射,人为营造民众对于网红审美的体验需要,“帮助”人们人为制造兴趣。个体在接收到无形大手传递的网红审美信息后,猎奇心和从众心被激发,他们被一步步引导前往网红打卡点亲身体验。反过来,这一行为又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的需求感和体验兴趣。因此,一些所谓的“网红”,不过是资本刻意包装以增加流量或销量的道具。人们如果缺乏独立审美意识,一味追逐所谓的网红审美,最后可能就会沦为被资本收割的“韭菜”。

⑤各种网红都是通过媒介尤其新媒介塑造出来的。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任何新技术最明显的感知‘关闭’或心理影响,正是人们对它的需求。汽车问世以前,谁也不需要汽车。电视节目出现以前,谁也不会对电视感兴趣。技术产生一种迫使人需要它的威力,但是这一威力并不能摆脱技术而独立存在,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新技术催生出新媒介,新媒介制造出新需求。在资本的操纵下,新媒介会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人们在网红审美的幻境中进入其设置的场景。一旦人们缺乏清醒认识,自然接受各种信息投喂,就可能将思考的权力让渡给对方,可能将个体理性交付给各类媒介及其背后的资本。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所告诫人们的那样,“一旦拱手将自己的感官和神经系统交给别人,让人家操纵了——而这些人又想靠租用我们的眼睛、耳朵和神经从中渔利,我们实际上就没有留下任何权利了”。因此,对网红审美保持警惕,也是对新媒介潜在裹挟力与诱导力的警惕。

⑥总之,网红审美现象的不断出现和传播,反映了一些商业机构大力制造关注焦点,努力从眼球经济中套现的动机。资本通过媒介塑造网红审美,引导人们追逐网红审美,根本目的是炒作其热度、提升其价值,以便收割流量或销量红利。我们如果一味迎合网红审美,就会丢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沦为被资本收割的“韭菜”。因此,面对不断涌现的网红审美现象,我们应多些警惕,少些迎合,在大众狂欢中冷眼观察,在人声鼎沸中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声喧哗、纷繁芜杂中发现真正的美。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9日 有删改)

小语给本文整理了一份自主学习单,准备和同学分享,请你一起来帮忙完成。

方法策略

任务探究

【思路清晰】在论述过程中,文章常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如关联词、设问句等。

⑴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方法多样】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

⑵从【A】【B】处任选一处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我选                 ,                                                    

【逻辑严密】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常通过使用副词和关联词达到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效果。

⑶结合第⑤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进行分析。

【关联社会】阅读此类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的能力。

⑷最近,温州文成百丈漈景点火出圈,百米高的网红瀑布下,挤满拍照打卡的“古风美女”和“侠客”“书生”,某网络平台的“旅拍套餐”因此销量过万。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要求:①观点明确;②思路清晰,用上能标识思路层次的词语,如“首先”“同时”“所以”等;③120字左右。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小议读书

    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⑤最后,要善于活化知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就需要活化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系统。人的大脑好比电脑,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零碎的知识,如果不去消化、理解和运用,无非是在脑容量里多占了点空间而已,这样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存越小,反应越慢,脑子容易僵化。知识是冰,是死的,而智慧是水,是活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到达了读书的真境界。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猴王的智慧

    ①在南美热带雨林中,有一种公猴在取得猴王的地位后,一旦有其他公猴前来挑战,猴王就迅速从母猴怀中抢下一只幼猴,抱在怀中亲昵。见此情景,前来挑战的公猴担心打斗起来会伤到幼猴,就讪讪地走开。猴王用这种示弱的方式,既避免了争斗,又保住了自己的猴王地位,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②示弱,不是有意的妥协,而是理智的忍让。在人际关系上,逞能往往招致强手,示弱才会赢得机遇。

    ③曾经有一位钢琴演奏者,他的技艺已经十分出色,但苦于没有机会崭露头角。这时,有朋友给他出主意,让他隐藏自己的实力,去做一位钢琴家的伴童。他听从朋友的建议立即照办。这天,钢琴家生病,不能登台表演。他主动请缨,代替钢琴家上场,果然,一炮走红。正是这位无名小卒,甘于示弱,隐藏自己的实力,才获得了成功的机会。

    ④示弱,不是屈服,更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在自己力量还处于劣势时深藏不露,韬光养晦,以退为进,不争一时之长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即使自己才华横溢,如果喜欢自我炫耀,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甚至给自己带来灾难。三国时的杨修,恃才傲物,数犯曹操之忌,最终被冠以“惑乱军心”的罪名处斩,时年仅三十四岁。汉代时的韩信虽受“胯下之辱”,却忍气吞声,历经磨难,成为一代名将

    ⑤徐志摩曾有这样的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有着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于低头的女人,是厉害的。”善于低头的人不一定就自卑,就好像说话声调高的人不一定代表他多强大。

    ⑥刘邦和刘备都是极善示弱的人,当他们一文不名的时候,往往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姿态,将自己装扮成虽有理想,但条件不够成熟的弱者,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心。面对这样的示弱者,谁不想帮他们一下呢?

    ⑦青涩的稻谷昂首挺胸,成熟的稻谷却谦逊地低下了头,不仅降低了被折断的危险,还让鸟鼠们找不到着力点,从而保存了自己辛苦孕育的果实。一个人的生命遭遇威胁的时候,选择低头并不是示弱,因为它往往能够让自己脱离危险,让人生因为示弱而精彩。

    ⑧要使示弱产生良好的效果,要学会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面前,不妨展示自己学历不高,经验有限,知识能力不足,有种种曲折难堪的经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要多陈述自己失败的记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专业人士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境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会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到死耗子”。

    ⑨常言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柔弱的芦苇,在暴风中弯腰低头,随后又挺直身躯,悄然地成长着。强者示弱,可以展示自己的博大胸襟,传达个人的谦逊与大度,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活出人生的快乐和价值。弱者示弱,能够收敛触角,蓄势待发,虽身居喧嚣,却心态从容,不畏艰辛,逐渐让自己变得强大。

——选自2015年第1期《思维与智慧·下半月》,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各小题。

材料一

苦练本领,厚植责任感,才能立身立业、担当重任。国产大飞机 C919在万米高空舒展双翼,离不开李青和他所在的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业部的努力。李青从事大飞机事业13年,从一名基层工艺人员成长为型号线上的技术和管理带头人,始终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提升工艺技术和管理能力;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实训教师赵海龙,不仅在金属谐振陀螺加工工艺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还帮助学生在技能大赛、科技创新中不断创造佳绩……各行各业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锻造过硬本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才能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勉励青年、寄语青年:“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带头立足岗位、苦练本领、创先争优,努力成为行业骨干、青年先锋”。无论什么岗位、什么行业、什么角色,最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永久奋斗好传统,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顽强拼搏、创新创造、砥砺前行。把青春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用奋斗绘就亮丽的画卷,“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终将化作“强国圆梦、功成有我”的精彩篇章。

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青年要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立足岗位、苦练本领、努力奋斗,到新时代新天地中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唱响奋斗之歌。回首中国这十年,取得了一系列非凡成就:2013年至202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6.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奋斗者号”“深海一号”挑战极限海深,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桥梁、中国港口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达到35100……这些非凡成就不仅振奋人心,更惊艳世界。而这一切都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青年当唱响奋斗之歌,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继续努力拼搏,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砥砺奋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添砖加瓦。 (选自《荆楚网》)

材料三:

拼搏奋斗,成为堪当大用的“栋梁之才”。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告诉我们,正是无数平凡英雄的拼搏奋斗,才汇聚成了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生逢伟大时代,当代青年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因此,作为时代“弄潮儿”的中国青年,要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姿态、“快马加鞭未下鞍’的状态,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重大项目攻关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去,勇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同时,还要以“人民至上”理念为前进方向,立志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特别是要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有温度的服务给人民群众带去“暖暖的幸福”,让青春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路上绽放时代光彩!

(选自《大江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近期,某国际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长半身裙,售价高达29000元人民币,但有网友发现,这款裙子神似中国的马面裙。该品牌强调其采用了“标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却只字未提“马面裙”。尽管国内质疑该品牌文化抄袭的声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没有表态,只是在中国市场内默默下架了这款新品,国外的网站上这款裙子在继续售卖。有媒体认为,这波操作难以被界定为抄袭,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②在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马面裙的概念: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马面裙的风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其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③此前,也有不少国际大牌借鉴中国元素,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巴黎、米兰、伦敦的时尚舞台上,1981年戴安娜王妃曾经穿过红色的马面裙,当时的新闻稿写的是中式刺绣裙。这些借鉴参考,在文化领域并不少见,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喜爱和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④要想让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主动去发现。在此之前,许多国人并不了解马面裙。争议事件发生后,众人才知道,这种款式不仅凝结了古人的实用智慧和审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只需稍加改良点缀,便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单品。

⑤文化交流与元素借鉴本来就是一种双向奔赴,“韩国端午祭申遗”等文化抢注事件一直让国人耿耿于怀,此次“被挪用”则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不过,与其停留在口头的“抗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

(摘编自张晓涵《文化挪用,应让公众更关注传统文化守护》)

材料二:

①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的行为。根据内涵的不同,文化挪用可被归为“实物挪用”与“非实物挪用”,前者通常是指对有形物体的占有,而后者更为抽象,通常表现为内容挪用和主题挪用。内容挪用指某文化中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文化中的创作者借鉴、利用,又可具体分为风格挪用和母题挪用,两者都指异文化对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只不过前者会主动地表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我标记,而后者则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地再现本文化。而主题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个体与机构。

②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但是,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

③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要避免“绝对原创性”的误区,避免陷入保守主义与自闭主义。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学来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现与发展的文学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世界文学能够包含任何影响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日益成为学术关注重点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简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要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

④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文化星丛”中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傅满洲”“陈查理”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

摘编自徐冠群《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

①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把青春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邓宇皓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立大志、担大任,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②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继续在“选苗”上下功夫。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让对科学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强基计划”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拔尖计划”依托多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致力于打破培养定式,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英才计划”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选拔中学生走进大学、感受科研魅力……一大批具备创新潜质和科学素养的青年学生,秉持兴趣,茁壮成长。

③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进一步厚植人才培养的“土壤”,让好苗子“胃”出来。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学子身怀爱国之心,砥砺爱国之志,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本硕博衔接培养机制、国家交流合作机制、长周期评价机制等,同时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任务,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提供更多机会,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帮助青年学子获得更好成长。

④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还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普照和滋润,赋予青年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担大任、当主角的机会。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将资助端口前移,正是旨在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应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扩大高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关注并投身科技创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蓄人才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