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测评】小语六上 期中拔尖测评

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

席德强

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成了“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这句——“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在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座谈会上,袁隆平也曾笑着说:“我现在是‘9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

②袁隆平离不开农田,尽管已经90岁,仍然坚持“每天要到田里看看”。这次出发来北京之前,他一大早还先到田里待了半个小时,跟心心念念的稻子短暂地道个别。而带着“共和国勋章”回去后,袁隆平说,明天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看。

③“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他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他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他做科研一贯的原则。在西南农学院学习期间,他对学术孜孜以求,阅读了许多中外农业科技杂志。他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分析感悟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要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195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处于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就是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他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经验。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掠过中华大地。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的追求。

④为了找到理想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去。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株的稻穗中寻找不育株,汗水在他背上成盐霜 , 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 , 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狂风暴雨后,他身披蓑衣,屹立田头,睿智的目光扫过稻田,寻找能抗风雨的优质稻株。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他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终于找到6株不育株,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这些加点词语既展示了他在田野中长时间工作的____,突显了他对科研工作的____。同时也是对袁隆平工作的____,体现了他在农业科研领域的____。

⑤在袁隆平生日时,有人问及生日愿望,他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正随着亩产量不断提高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⑥如今,在他的心里也许种下了一亩田,那里不受世俗纷扰,透着恬静、安逸,他可以全力为“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不懈努力……

(选自《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删改)

(1)、阅读第②③自然段,借助表格,梳理关键信息。

时 间

袁隆平的表现

对学术孜孜以求,阅读了许多中外农业科技杂志。

1953年,大学毕业后

发誓要研究出高产水稻,并不断进行尝试。

已经90岁

(2)、【批注阅读】结合加点词语,感受人物品质,体会作者情感,完成第④自然段的批注。
(3)、文章第⑤⑥自然段中反复提到袁隆平的两个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禾下乘凉梦”是希望稻子长得比高粱还要高,这样结出的稻谷就更多了。 B、“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表现了袁隆平希望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全球的水稻产量提升。 C、反复出现袁隆平的“两个梦”,强调了袁隆平一生对理想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D、这两个梦只是袁隆平个人的幻想,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4)、下列对标题“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种子,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也造福了世界人民。 B、这颗种子指的是袁隆平的梦想,它像种子一样在他心底生根发芽。 C、比喻袁隆平是“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赞誉他十分伟大。 D、杂交水稻种子只是袁隆平众多科学成就中的一个,不足以单独被视为“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
(5)、【支架阅读】人民日报点评:“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短文分点表述你的理由。(理由不少于两点)

温馨提示:①从文中找出与之对应的描述。②用精练的语言分点列出理由。③回答清晰有层次。

(6)、阅读完袁隆平的事迹材料,请你从这些内容想开去,结合生活经验,提出两点建议,将下面的倡议书补充完整。

“传承中国精神”倡议书

同学们: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高铁运行提速提质,北斗导航覆盖全球,中国深空探测开启新征程,科技突破创新,中国精神也将不断绵延。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我们向同学们发出倡议,让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①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校少先队

2024年4月 18 日

举一反三
访兰

①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下来,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父亲不但不因此(自大  得意),反而有几分愠怒。以后再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使我很奇怪,我问他,他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儿去访兰。

②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个天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地上铺着一层寒烟;香气(热烈  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能闻到。

③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想要动手挖一株回家。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我说:“这里的好!”

④“怎么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好像是味儿不同吧!”“是的。”

⑤“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⑥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栽培,便成了(玩赏  赏识)的景。

⑦“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

⑧“样子似乎是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⑨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不禁惋惜:这么精神的野兰生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欣赏它呢?

⑩“这正是它的不俗之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地有香它的灵性。”

⑪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我为它的这种纯朴而高兴,同时悲叹以前喜爱它却无形中huǐ了它。父亲拉我坐在潭边。他看看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世,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

⑫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我一直未敢忘却。

(有删改)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八女投江

刘均善蒋义

①1938年5月的时候,东北抗日联军的一支部队,按照上级的指示,深入敌后去开展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军。这支部队里有一个妇女团。部队在一连串的战斗中,牺牲了不少战士,妇女团也一样,最后只剩下了八个人,她们是冷云、胡秀芝、杨贵珍、安顺福、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和李凤善。

②10月的一天晚上,部队来到乌斯浑河下游西岸的柞木岗山下。乌斯浑河是黑龙江的一条支流,当时正在涨大水,河面有一百来米宽,水流湍急。部队首长让战士们准备渡河。

批注一:





 

③就在这个时候,“啪啪啪”,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接着就出现了成群的鬼子兵。不好,日本侵略军把抗联部队包围了。冷云急忙对战友们大喊一声:“快,向敌人射击,掩护部队突围!”女战士们一听,立刻一齐朝鬼子开了火。

④鬼子兵调头朝冷云她们扑了过来。抗联部队趁着这个机会发起了冲锋,突破鬼子兵的包围圈,撤到了山上。部队首长往河边一看,鬼子兵正朝冷云她们猛扑,她们的处境非常危险。于是,他又带领部队往山下冲,想把她们救出来。

⑤日本指挥官一看没能消灭抗联的大部队,气得“嗷嗷”乱叫,命令鬼子兵们全都朝冷云她们扑了过去。

⑥太阳从地平线升了起来,乌斯浑河西岸弥漫着滚滚硝烟。女战士们手中已经没有一颗子弹了。由于她们八人都不会游泳,眼前只有两条路:战死或被俘。“如果被俘,是何等的耻辱,宁愿战死也绝不苟活。”冷云说。

“指导员说得对!咱们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过河!”安顺福坚决地响应。

批注一:




 

⑧“对!过河!”女战士们一致同意。她们相互搀扶着走向乌斯浑河。就在这时,几颗子弹突然飞了过来,王惠民向前倒了下去,冷云想去抱住她,却被一颗子弹打中了肩。胡秀芝将她扶住,冷云用手捂住伤口,安顺福抱住了王惠民。这时,敌人更加疯狂了,子弹不停地射向女战士们。她们忽而倒下,忽而又搀扶着站起。水流很深很急,但她们依然向着乌斯浑河的深处前行。这时,一颗炮弹落在了八名女战士的旁边,激起了很高的浪花。浪花过后,河面平静了下来,但是再也见不到八位女战士的身影……

⑨八位女战士把她们的生命奉献给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她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载史册,并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

(选自《八女投江的故事》,有删改)

课外阅读(一)。

①一次,徐霞客和朋友一起攀登黄山的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的第一高峰,上山的道路很陡,几乎是直上直下的,令人望而生畏。

①读了第①自然段,我体会到____。

②走了一段路,他的朋友就抱怨起来:“这路真难走,我的衣服都湿透了。”徐霞客笑着说:“我还好,咱们慢慢走吧!”

③又走了一段路,到了半山腰,他的朋友气喘吁吁地说:“我的包袱太重,我背不动了。”徐霞客接过他的包袱说:“我的包袱不太重,我帮你背吧!”

④好不容易爬到了离峰顶不远的地方,他的朋友喘着粗气,筋疲力尽地说:“我的鞋磨破了,脚掌也磨出了血,我实在走不动了。”说着,他坐在地上,简直不想起来了。“我的包袱里还有一双鞋,你换上吧!”徐霞客把鞋递给朋友,鼓励他说:“咱们慢慢走,一定可以走上去!”

(2)第④自然段中“____”这几个词用得真好,一下子把朋友不想爬山的心理给写了出来。

⑤他们好不容易登上了峰顶。他的朋友这时才发现,徐霞客的衣服比自己的衣服湿得还厉害,两个包袱把他的腰都压弯了,两只鞋都磨开了口子,脚掌也在流血。他的朋友惭愧地说:“原来你并不比我轻松,可你为什么不叫苦呢?”徐霞客回答说:“上山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如果我们都叫苦,互相抱怨,恐怕我们就上不来了。”

联系上下文,我知道徐霞客的不叫苦体现在神态上是____,体现在语言上是对朋友____。

课外阅读。

老海棠树(节选)

史铁生

ㅤㅤ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ㅤㅤ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ㅤㅤ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然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ㅤㅤ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ㅤ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ㅤ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奶奶就起来主动扫院子,“刷拉——刷拉——”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候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ㅤㅤ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ㅤㅤ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的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ㅤㅤ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阅读理解

吹糖 人

柳 萌

一阵清脆的锣声,划破了村庄的宁静,街上立刻飞起忙乱的脚步。乡下的孩子一听到这锣声,就会脚板下生风 , 不一会儿就把小小的糖摊儿围起来。孩子们睁大双眼,眼珠儿随着糖人师傅灵巧的双手滴溜溜地转,惊奇地看一个个小玩意儿怎样诞生。

糖人师傅的手像在变魔术,一会儿变出个孙悟空,一会儿又变出个大公鸡;一会儿是小兔子,一会儿又是老母猪……一小块糖稀他捏几下,用嘴一吹,手上就托起了这些生灵。“糖人师傅的嘴,怎么这么神呢?”孩子们心里非常好奇,都伸长脖子,瞪圆双眼,恨不得撬开他的嘴看个明白。一会儿,几个孩子掏出母亲给的钢镚儿,买了自己喜欢的一个糖人,高高兴兴地举着跑回家去。没买糖人的孩子,羡慕地跟随在后边,说说笑笑地走出老远、老远。

一个糖人一个故事。孩子们凭借想象,讲述糖人的故事,这个这么讲,那个那么编,嘻嘻哈哈地说个不停。猛然发现糖人要融化,这才想起应该吃掉。可是谁吃第一口,又成了难题。 大家让掏钱的孩子先吃,掏钱的孩子又让别人先吃。推让好久定不下来,只好猜拳。猜胜的孩子拿起糖人,端详一会儿用舌尖舔舔,然后郑重地让给别人,别人依然用舌尖小心地舔舔,谁也不想咬碎这个糖人。糖人就这样渐渐地融化了,消失了。

我的童年早就过去了,可是这些事情我却经常想起。每当想起这些,我就自然想起那些小伙伴。原来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选自《我的童心童趣》,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