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测评】小语六上 期中拔尖测评
席德强
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成了“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这句——“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在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座谈会上,袁隆平也曾笑着说:“我现在是‘9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
②袁隆平离不开农田,尽管已经90岁,仍然坚持“每天要到田里看看”。这次出发来北京之前,他一大早还先到田里待了半个小时,跟心心念念的稻子短暂地道个别。而带着“共和国勋章”回去后,袁隆平说,明天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看。
③“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他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他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他做科研一贯的原则。在西南农学院学习期间,他对学术孜孜以求,阅读了许多中外农业科技杂志。他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分析感悟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要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195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处于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就是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他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经验。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掠过中华大地。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的追求。
④为了找到理想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去。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株的稻穗中寻找不育株,汗水在他背上结成盐霜 , 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 , 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狂风暴雨后,他身披蓑衣,屹立田头,睿智的目光扫过稻田,寻找能抗风雨的优质稻株。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他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终于找到6株不育株,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这些加点词语既展示了他在田野中长时间工作的____,突显了他对科研工作的____。同时也是对袁隆平工作的____,体现了他在农业科研领域的____。 |
⑤在袁隆平生日时,有人问及生日愿望,他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正随着亩产量不断提高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⑥如今,在他的心里也许种下了一亩田,那里不受世俗纷扰,透着恬静、安逸,他可以全力为“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不懈努力……
(选自《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删改)
时 间 | 袁隆平的表现 |
① | 对学术孜孜以求,阅读了许多中外农业科技杂志。 |
1953年,大学毕业后 | ② |
③ | 发誓要研究出高产水稻,并不断进行尝试。 |
已经90岁 | ④ |
温馨提示:①从文中找出与之对应的描述。②用精练的语言分点列出理由。③回答清晰有层次。 |
“传承中国精神”倡议书 同学们: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高铁运行提速提质,北斗导航覆盖全球,中国深空探测开启新征程,科技突破创新,中国精神也将不断绵延。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我们向同学们发出倡议,让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① ②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校少先队 2024年4月 18 日 |
八女投江
刘均善蒋义
①1938年5月的时候,东北抗日联军的一支部队,按照上级的指示,深入敌后去开展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军。这支部队里有一个妇女团。部队在一连串的战斗中,牺牲了不少战士,妇女团也一样,最后只剩下了八个人,她们是冷云、胡秀芝、杨贵珍、安顺福、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和李凤善。
②10月的一天晚上,部队来到乌斯浑河下游西岸的柞木岗山下。乌斯浑河是黑龙江的一条支流,当时正在涨大水,河面有一百来米宽,水流湍急。部队首长让战士们准备渡河。
批注一: |
③就在这个时候,“啪啪啪”,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接着就出现了成群的鬼子兵。不好,日本侵略军把抗联部队包围了。冷云急忙对战友们大喊一声:“快,向敌人射击,掩护部队突围!”女战士们一听,立刻一齐朝鬼子开了火。
④鬼子兵调头朝冷云她们扑了过来。抗联部队趁着这个机会发起了冲锋,突破鬼子兵的包围圈,撤到了山上。部队首长往河边一看,鬼子兵正朝冷云她们猛扑,她们的处境非常危险。于是,他又带领部队往山下冲,想把她们救出来。
⑤日本指挥官一看没能消灭抗联的大部队,气得“嗷嗷”乱叫,命令鬼子兵们全都朝冷云她们扑了过去。
⑥太阳从地平线升了起来,乌斯浑河西岸弥漫着滚滚硝烟。女战士们手中已经没有一颗子弹了。由于她们八人都不会游泳,眼前只有两条路:战死或被俘。“如果被俘,是何等的耻辱,宁愿战死也绝不苟活。”冷云说。
⑦“指导员说得对!咱们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过河!”安顺福坚决地响应。
批注一: |
⑧“对!过河!”女战士们一致同意。她们相互搀扶着走向乌斯浑河。就在这时,几颗子弹突然飞了过来,王惠民向前倒了下去,冷云想去抱住她,却被一颗子弹打中了肩。胡秀芝将她扶住,冷云用手捂住伤口,安顺福抱住了王惠民。这时,敌人更加疯狂了,子弹不停地射向女战士们。她们忽而倒下,忽而又搀扶着站起。水流很深很急,但她们依然向着乌斯浑河的深处前行。这时,一颗炮弹落在了八名女战士的旁边,激起了很高的浪花。浪花过后,河面平静了下来,但是再也见不到八位女战士的身影……
⑨八位女战士把她们的生命奉献给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她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载史册,并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
(选自《八女投江的故事》,有删改)
①一次,徐霞客和朋友一起攀登黄山的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的第一高峰,上山的道路很陡,几乎是直上直下的,令人望而生畏。
①读了第①自然段,我体会到____。 |
②走了一段路,他的朋友就抱怨起来:“这路真难走,我的衣服都湿透了。”徐霞客笑着说:“我还好,咱们慢慢走吧!”
③又走了一段路,到了半山腰,他的朋友气喘吁吁地说:“我的包袱太重,我背不动了。”徐霞客接过他的包袱说:“我的包袱不太重,我帮你背吧!”
④好不容易爬到了离峰顶不远的地方,他的朋友喘着粗气,筋疲力尽地说:“我的鞋磨破了,脚掌也磨出了血,我实在走不动了。”说着,他坐在地上,简直不想起来了。“我的包袱里还有一双鞋,你换上吧!”徐霞客把鞋递给朋友,鼓励他说:“咱们慢慢走,一定可以走上去!”
(2)第④自然段中“____”这几个词用得真好,一下子把朋友不想爬山的心理给写了出来。 |
⑤他们好不容易登上了峰顶。他的朋友这时才发现,徐霞客的衣服比自己的衣服湿得还厉害,两个包袱把他的腰都压弯了,两只鞋都磨开了口子,脚掌也在流血。他的朋友惭愧地说:“原来你并不比我轻松,可你为什么不叫苦呢?”徐霞客回答说:“上山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如果我们都叫苦,互相抱怨,恐怕我们就上不来了。”
联系上下文,我知道徐霞客的不叫苦体现在神态上是____,体现在语言上是对朋友____。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