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雷州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 题。

【材料一】

①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 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 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

②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 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 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 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 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

③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 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 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佃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 的重要原因。

(选自《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有改动)

【材料二】

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 年, 中国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 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目前该计划的 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 700 公斤、800 公斤、900 公斤、1000 公斤、1100 公斤。 2020 年 11 月,由袁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 1500 公斤大关。《自然》杂志发 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 于领先地位。

(选自《长沙晚报》,有改动)

【材料三】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 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一批从事 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 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与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 人手中”。

(选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中国农业文化经过多元交汇,最终汇合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 B、随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合交流,游牧文化已被农耕文化替代。 C、南方水田文化一直在中国农业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 D、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走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传统相结合的道路。
(2)、材料一第②段中加点词“始终”能去掉吗?为什么?
(3)、立志学农的小文同学想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请你结合上面材料,向她简单介绍。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
英国著名自然灾难专家、世界知名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那就是人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2015年将成为地球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地球温室气体排放在这7年时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7月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被气候变暖引发的一系列大自然灾难所吞噬!
麦克古尔教授在书中称,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人类只剩下有限时间来减少有害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人类的努力失败,那么地球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灾害威胁。
麦克古尔教授说: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要做到这一点, 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在2015年前就达到稳定状态,然后逐年下降。但这样仍然不够,如果人类不主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即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90%,仍无法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
麦克古尔教授称,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13摄氏度,当前的症况表明,自然环境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这种治理也将不是一人一国之力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世界各国协同一致、共同面对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珊瑚岛

      ①在北京故宫中可以看到一些作为珍品陈列的珊瑚树,这是珊蝴虫用自己分泌出来的石灰质建造的“公寓”,珊瑚树上有许多小孔,每个小孔都曾经住过一个珊瑚虫,它们总是群居在一起,造成的“公寓”是固定在海底上的,有些像灌木,也有别的形状的。每当生出一个新的珊瑚虫,它们就会造出一个新的“房间”,在珊瑚树上就增加一个小孔,增高那么一点点,看起来很微小,但随着珊瑚虫不断繁衍,珊瑚树就像树木一样不断地长高了,并分出许多枝桠,蔓延很广。当珊瑚树长高到接近海面时,因为珊瑚虫只能在水中生存,这时就不再向上长,而是沿水长方向,像蘑菇一样四面铺开。万丈高楼平地起,珊瑚虫的“公寓”是固定在海底上的,因而珊瑚虫也不能自己移动,只能住在小“房间”里,伸出几根触须来等待自投罗网的食物。 这种“守株待兔”的猎食方法,你也许觉得太笨,担心它会挨饿吧!但是,不必过虑,因为它们是“有饭大家吃”,在一个“公寓”中,所有的珊瑚虫都被一根管子连接起来,任何一个珊瑚虫获得了食物消化后,马上通过这根管子与大家共同享用食物的养料。一个珊瑚虫捕获食物的机会少,成千上万的珊瑚虫合作,捕获食物的机会就多了,因而保证了大家有足够的食物,得以生存繁殖下去。

      ②珊瑚虫虽然是定居的,但是在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就停止生殖新的珊瑚虫,而变为产卵。卵被海水带到别的地方发育生长,建造起新的“公寓”,使海中形成密密的珊瑚“森林”。而“森林”的空隙,便成为其他许多海生动物栖息之所。

      ③随着岁月的消逝,珊瑚虫不断死去,但“公寓”仍在。那些“森林”中的生物在死亡后也留下许多石灰质的硬壳、骨骼之类的碎屑,它们充填在密林的空隙中。不断新生出来的珊瑚虫又分泌出许多石灰质,把这些东西胶结起来,逐渐形成结实的礁石、岛屿。珊瑚礁形成的速度并不慢,在我国的西沙群岛上,曾观测到每年增长三毫米的记录。

      ④风浪极力破坏珊瑚虫的工作,它把许多珊瑚打碎。但这并未能阻止造礁工作的进行,顽强生长的珊瑚虫不断补偿了海浪造成的破坏,而那些碎了的珊瑚也正好填充“森林”中的空隙,起了加固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阳光与流感

    ①为什么冬季流感会大规模爆发并危及所有人的健康和生命?

    ②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现在流行病学的一些研究给出了部分答案。原因之一是,由于冬季人们较少晒太阳,结果导致体内维生素D合成减少,造成抵抗力低,容易患流感。同时,晒太阳少也意味着无法充分利用太阳的杀菌功能,给了流感病毒进攻人的机会。

    ③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冬至后的那个月是流感和感冒最厉害的时期,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病情严重,严重时会致人于死地。对全球的流感疫情统计表明,平均每年死于流感和与流感相关的疾病的人数达100万。

    ④早在1981年,英国流行病学家埃德加•霍普•辛姆普森就提出,流感的季节性高发病率可能与太阳辐射有关。只是当时几乎没有其他专业人员把这个假说当回事。但此后持续不断的证据显示,维生素D可能在人的免疫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⑤今天,一些研究再次证明辛姆普森的流感季节性理论,而且有了更为深入的发现。美国加利福尼亚阿塔斯卡德罗州立医院的约翰•坎内尔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流感的各种研究结果的综合性调查,提出维生素D可能是冬季流感中重要的一环。比如,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进行的和在克拉斯诺达重复的一项研究证明,接种了流感灭活疫苗的年轻男人在冬至后的冬季出现发烧和免疫反应的症状是他们在夏季时的8倍。这可能是在严寒的冬天人们晒太阳少,而在夏天晒太阳多,因而维生素D在冬天生成少的缘故。

    ⑥而在印度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显示,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低于每毫升10毫克的儿童比那些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儿童患呼吸道感染的机会高11倍。对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多项流感研究回顾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如果人们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鳕鱼油,可以减少患流感的几率。成年人以每日正常剂量服用鳕鱼油4个月以上,可减少50%的流感发病。

    ⑦人类在进化中形成了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重要方式,只要晒太阳就可以迅速并大量生成维生素D,以满足身体之需。比如,在夏季只进行几分钟的日光浴,人的身体就会制造出约2万国际单位(500微克)的维生素D.这种生产维生素D的机制对生命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维生素D帮助人吸收钙,以制造骨骼和维持骨密度。同样,维生素D在免疫上的作用也是重要的。

    ⑧但是,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维生素D的作用只是一种假说,需要双盲对照研究来证实。同时,冬季人们易患流感是有很多相关因素的。美国纽约医学院的退休教授埃德温•基尔本认为,冬季让人置身于许多与流感相关的因素中。比如,相对低的湿度形成了流感病毒最容易藏身的气溶胶,而且在户内的密集人群和设施中易于传播。即使在实验室中对小鼠控制这些环境因素,如拥挤和湿度,小鼠的流感也仍然存在着重要的季节因素,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的传播。

    ⑨但不管怎样,如果针对流感在冬季发生的几个要素来预防,就可能较大减少流感的发病。如勤开门、窗通风,多晒太阳(既补充维生素D,又帮助杀毒),食物多补充维生素D,有条件时尽量接种流感疫苗,平时多锻炼,提高抵抗力等等,都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的发病。

(选自“半月谈”系列刊物《品读》,2011年第2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字又叫“来”

    ①从西汉的张骞算起,丝绸之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就已经通过这条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大通道互通有无了。

    ②让我们先远眺一下前丝路时代物种输入中国的最典型最珍贵的标本——小麦。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

    ③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小河墓地,东边就是著名的楼兰遗址。小河墓地的每座墓里,都随葬有一个草编篓,里面装的就有小麦。小河墓地距今约四千年,也就是说,早在四千年前,小麦就已经从两河流域传入。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这一地区的洋海古墓群中,随葬的植物、食品中就包括小麦。这一发现生动地描绘出小麦由西向东渐次传入中国的路线图。

    ④距今约三千年、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的“来”和“麦”这两个汉字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

    ⑤“来”的甲骨文字形(图1),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中间是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金文字形(图2),误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茎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

    ⑥由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后引申为来去的来。

    ⑦“麦”的甲骨文字形(图3),上面是“来”,即麦子;下面是“夊”,也就是“止”的倒写,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而“麦”的所有甲骨文字形,脚趾都朝下。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

    ⑧“来”和“麦”的甲骨文字形,再结合小河墓地和洋海古墓群出土的小麦这两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清晰地记录了小麦的传播密码。

    ⑨南宋初年,北方人大量迁移到长江以南,小麦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小麦从此成为遍布中国国土的作物。

                                       

图1甲骨文“来”       图2金文“来”         图3甲骨文“麦”

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

“学霸”有很多含义,其中--种含义是指那些会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本文想为各位呈现一些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普遍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大家成为“学霸”。

一详尽发问法:连接新知识与旧知识

研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能够非常显著地提升学习成绩。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读懂了,实际上印象并不深刻,也没有真正理解。当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各种“为什么”的发问时,我们会把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联系起来,用旧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识,从而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知识体系,这样才是真正的“理解”,因而也会记得更牢。

二心理意象法:用心作画印象深

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心理意象法的关键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的学习内容放到一个心理图像里,这个心理图像可能是一个具体的物品、一幅画面面、一个动态的故事。心理意象法把新的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场景联系起来,实现知识整合,提升我们的记忆和理解。

三习题检测法:从内部主动回忆

大部分学生都很不喜欢习题测验。但是,习题测验的确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记忆。所以,我们能给学生的建议是适量地做高质量的习题,而这种习题最好是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编写的。习题测验的过程必然会存在心理煎熬,然而要看到它对学习的巩固作用。

四分散学习法:不要“临时抱佛脚”

如果你想在考试中发挥出色并能长期掌握知识,那就要用分散学习法了。对于学习来说有计划有间隔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值得推荐的,因为有些人虽然可以考前突击记住大部分内容,但是没有前者来得牢固和持久。从长远的效果考虑,应该把“少量多次作为首要策略。分散学习!0小时相比集中学习15或20小时,对长期记忆而言效率更高。而且,研究还发现有意识地进行这种分散学习的效果比偶然出现这样的分散学习要好得多。

五交叉学习法:促进思维快速转换

交叉学习,是在一个学习阶段内学习多个技能,进行穿插练习。如果我们利用交叉学习的方法,会得到比长时间学习同一种内容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进行交叉学习,在做下一类习题时,前面的知识点和习题种类仍然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因而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区分不同问题该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样,下次遇到这些问题时,学生能够更快更准地把问题归类到不同知识点上。因此,我们不妨把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交叉地编排在学习计划中,这样能让我们在快速转换思维的过程中对知识系统进行灵活地调整和明确地区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材料二】

罗马房间记忆法是一种古老的记忆术,当时的政治家为了发表长篇演讲,要记下大量的资料,为方便记忆,便创造了这个方法。其特点就是利用自己的房间作为记忆的“档案柜”,把记忆的对象与熟悉的生活环境联结起来。

[材料三]

学霸小语作息时间表(部分)

6:40-7:00起床

7:00-7:10背诵一篇英文短文

7:10-7:30早餐

7: 30-7:50识记十个英语单词、挑战一道数学易错题

7:50-12:00上课

12:10-12:20学习英语语法

12: 20-12:40午餐

12:40-12: 50 背诵一首古诗

12:50-14:00午休

14:00-14:20阅读名著片段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l 新推出的一种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使用了 GPT3.5架构。这是一种用于处理序列数据的模型,拥有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尤其是它会通过连接大量的语料库来训练模型,这些语料库包含了真实世界中的对话,使得 ChatGPT 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的能力,做到与真正人类几乎无异地聊天、交流。ChatGPT 不单是聊天机器人,还能完成撰写邮件、制作视频脚本、撰写文案、写代码、翻译、作画等任务。

    材料二:

    据OpenAl 研究团队负责人预测,有30%的机会在2030年借助Al实现50%的人类工作自动化。而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至少1.18亿人的岗位被机器人取代,其中700-1200万人需要转换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传统岗位将被人工智能大规模替代。

    英国剑桥大学分析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率”

职业

电话推销员

打字员

保险业务员

艺术家

音乐家

科学家

建筑师

教师

淘汰率

99.0

98.5%

97.19%

3.8%

4.5%

6.2%

1.89

0.4%

材料三:

    面对 ChatGPT,人类不需要恐慌,但需要警惕,在ChatGPT触及以及未触及的领域,人类需要更多发挥自身优势。那么人类的优势是什么?第一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人类能够提出新的想法、创新、发明新技术和解决问题,这是人工智能和 ChatGPT所无法取代的。例如,人类通过创新发动了四次工业革命。第二是____。虽然 ChatGPT 可以处理自然语言并与人类进行交互,但它无法像人类一样理解和表达情感。例如在教育领域,学生需要学会与人交往,需要学习处理情绪,而这恰恰是ChatGPT 无法实现的。第三是____。社会中每个岗位不仅有工作内容,还有与之相匹配的责任感。而 ChatGPT 无法对其所完成的工作负责,相反,它的工作责任会落在人的身上。第四是____。ChatGPT基于训练和数据做出决策和预测,但人类有时会依赖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或者考虑道德和伦理原则,这是 ChatGPT 无法实现的。在纠纷案件中,道德与法律常是两难问题,有经验的法官通常会做出既符合人性,又不违反法律的判决。ChatGPT本身是依托于一定规则与算法训练而来,导致其回答缺乏直觉和道德判断这些超脱于规则与算法之外的元素。

    材料四:

    在高阶认知层级上,如在语言、思维和文化等方面,人工智能相比人类智能还相差很远。人工智能本身不具有道德意识与伦理责任,也不能进行价值判断与创新创造,人类教师的“育人”职能不能被 Al教师所替代。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伦理道德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唤醒学生的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健康成长。教育教学活动中蕴含着人的价值观、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心理互动和情感交流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力量。

    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对于一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教师的帮助进行自主学习。未来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学习一般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在人类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使教师从繁重而纷杂的理论、实践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进而有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