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讷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讷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讷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讷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祖传的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讷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啜嘴道:“值得值得!”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衣了,脱下百讷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衣。她很感激百讷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讷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讷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讷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衬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讷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衣——人生的百讷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阅读选文第③-⑤段,概括事件。

①  。

 。

③“我”考上大学进城时,母亲把百神衣放入“我”的行李箱。

④“我”访问民俗学家,揭示百神衣的含义。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祖传的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衣。

(3)、作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神衣”,请你联系现实生活介绍一下你穿过的“百衣”。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完成后面的小题。

    【链接材料】

    百家锁是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的是用百家福寿锁拴住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有种异曲同工的做法,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

有人认为选文和【链接材料】中的风俗含有较多的迷信色彩,应予以摒弃。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风俗的呢?结合“百神衣”或者“百家锁”的风俗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时代需要大担当

刘国贤

       ①《后汉书•虞诩传》记载,东汉名将虞诩将赴任的朝歌一地,当时正发生叛乱,朋友闻讯后都为他的安危担心,纷纷劝他别去。虞诩却坦然笑答:“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危难时刻显身手,虞诩这种“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担当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②担当需要勇气。上世纪60年代石油大会战,铁人王进喜率领的钻井队,“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终于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这种时代担当,首先靠的就是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

       ③担当需要正气。当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身边跟差提醒说,鸦片由来已久,且官商勾结,不可深查,与其得罪权贵和洋人,不如明哲保身,给自己留条退路。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现实生活中,有人遇到棘手问题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躲,遇事不敢担风险,守摊度日不作为。怕承担责任,怕影响个人名节,怕丢乌纱帽。表面上一个“怕”字,实际上是“私”字作怪,缺少勇于担当的正气。

       ④担当需要能力。《水浒传》里的洪教头,连喊几个“来!来!来!”结果被人家轻松打倒;《三国演义》中的马谡,敢立军令状守街亭,却因纸上谈兵、刚愎自用失了街亭,丢了性命。没有能力的担当,样子做得再足,终究只是花架子。

       ⑤大时代需要大担当,大担当方有大作为。今天,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给我们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但是,敢于担当绝不是停留在嘴边,而是落到踏踏实实的行动上。只有这样 , 个人的担当才会真正推动集体事业的进步,个人的梦想才能融入更多人的梦想!

(选自《解放军报》2014年4月8日)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蝴蝶的金翅膀

    ①只要略加观察,闪过我眉宇的慌张就会袒露无疑 , 我把一只不容易被察觉的小纸盒塞进书桌,盒里供奉着两条黑黢黢的毛毛虫。三日不见,刮目相看,你懂这句话的含义吗?丑陋的毛毛虫会变成美丽的蝴蝶,像魔术般转瞬即变,我守候的就是揭开谜底的时刻。

    开始上课了,可接下来的情况就更糟了,只听我同桌以惊雷般的分贝和速率腾地蹦起来:“她养了两条毛毛虫!”②他的脸色像白垩纪的土壤,面部的肌肉也像震后的公路一样扭曲。课堂上顿时哗然一片。老师捧着书本,袋鼠状跳过来道:“怎么回事?”

    千万万千,我没料到毛毛虫会溜达出来,更没有料到男生还有怕毛毛虫的。我的脸色在众目睽睽之下,腾地转换成红萝卜。我嗫嚅道:“我只是怕错过变蝴蝶的时机。”③心里甚实已哭得泪水滂沱 , 我是学习委员耶!竟然……老师将毛毛虫盒子从书桌里掏出来,仿佛展示:证据昭昭,你们都看到了吧。让我尤其痛苦的是,④两条丑陋的虫子竟然不知羞耻,慢腾腾地扭着身子炫耀自己。⑤完了,我几年的英名毁于两条爬行的虫子。我深埋头,恐怖地思忖着……

    “把虫子收到盒子里,星期一放学后告诉我,蝴蝶有多少种。”

    天使般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的声音吗?我怔了一下才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我按时来到老师的办公室,她表情依然平静如水。我可不敢出大气,嘤嘤着说,全世界大约有蝴蝶15000种,光台湾就有400多种。见老师没吱声,知道她不满意,我赶紧补充道:凤蝶最美呢,全世界有600多种。老师依旧闷葫芦。我急了,休息日片刻不闲地忙活查资料,换得老师没态度,可了得?我猛地仰起头,豁出了,大声说,蝴蝶翅膀上的花纹,由鳞粉状的细末构成。产于美洲大陆的大桦斑蝶能迁徙2000到3000公里,集体过冬呢……

    竹筒终于把豆子倒完了。老师问,你知道金翅膀的蝴蝶吗?

    当然,我不知道。

    我回到家,再次开始搜寻。这一查真吓了一跳,单讲蝴蝶分类,学问就浩瀚。比如说凤蝶,就有碧凤蝶、麝香凤蝶,五花八门,使我眼花缭乱。金翅膀的蝴蝶一定有,只是我没查找到。但我想:即使世间没有,老师的心里也装有。因为她教会我用一只眼晴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不停地寻找。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支金色的钢笔

    ①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钢笔写字!”

    ②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捉摸的倔强。

    ③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踱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④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样,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我并未从她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⑤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廊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⑥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拖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⑦我心怀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⑧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地说了声谢谢。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流失不会再批评你了!”

    ⑨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工作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⑩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⑪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站。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他如一支离弦的箭, 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⑫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⑬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⑭那时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⑮“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⑯“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饿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⑰我恍然觉察到了自己渺小与狼狈……

    ⑱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的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小溪流的歌

严文井

①小溪流有一首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②一条快活的小溪流哼哼唱唱,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山谷里总是不断响着他歌唱的回声。太阳出来了,太阳向着他微笑。月亮出来了,月亮也向着他微笑。在他清亮的眼睛里,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像他自己一样新鲜,快乐。他不断向他所遇到的东西打招呼,对他们说:“你好,你好!”

③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他一会儿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卵石,一会儿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脑袋来的小草。他一会儿让那些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个转儿,一会儿挠挠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的痒痒。小树叶不害怕,轻轻转了两个圈儿,就又往前漂。小蝌蚪可有些怕痒,就赶快向岸边游;长了小腿的蝌蚪还学青蛙妈妈慌张地蹬开了腿。

④小溪流笑着往前跑。小溪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渐渐又有些旁的小溪流来同他汇合在一起,小溪流就长大了。于是,由小溪流长成的一条小河,高声地歌唱着,不分早晚地向前奔流。他精神旺盛,精力饱满,向着两边广阔的草原欢呼。

⑤小河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就这样又有些旁的小溪流来同他汇合在一起,小河就长大了。于是,一条长江低声吟唱着,不分时刻地向前奔流。他变得十分强壮, 积蓄了巨大无比的精力。他眺望着远远隐在白云里的山峰,以洪亮而低沉的胸音向他们打招呼。 他不费力就掀起一阵阵汹涌的波涛,他沉着地举起庞大的轮船,帮助他们迅速航行。他负担着许多,可是他一点儿也不感到吃力。大江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

⑥那些被波浪卷起、跟随大江行进的泥沙却感到累了,问:“喂,大江!老这么跑,到底要往什么地方去呀?”

⑦大江回答:“还要到前面去呀。”

⑧疲乏得喘不过气的泥沙愤愤地说:“‘前面,前面’!哪有那么多‘前面’!已经走得差不多了, 还是歇口气吧!”

⑨大江的记性很好,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轻轻地笑了笑“:为什么?不行!不能停留!”

⑩泥沙带着怨恨,偷偷地沉下去了,可是大江还是不住地奔流。许多天就好像一天,许多月就好像一个月,他经过了无数繁荣的城市和无数富足的乡村,为人们做了无数事情,最后终于来到了海口。

⑪大江还是不知道疲倦是怎么一回事;他奔流着,奔流着,永远向着前方。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荡着。海洋翻腾起白色的泡沫,热烈地向着四方放唱。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他一秒钟也不停止自己的运动。

⑫他的无穷尽的波浪就这样一起一伏,没有头,也没有尾。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也向着他微笑。海洋感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海洋更加激起了自己的热情。他不断涌起来,向上,向前,向着四面八方。无数圆溜溜的小水珠就跳跃起来,离开了他,一边舞蹈,一边飞向纯洁的蓝空。

⑬巨大的海洋唱着小小的溪流的歌:“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

⑭小溪流的歌就是这样无尽无止,他的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阅读《蒲柳人家》中节选的文字,回答问题。

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他的外号叫何大学问。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拳脚上也有两下子。以后,他给地主家当赶车把式,会摆弄牲口,打一手好鞭花。他这个人好说大话,自吹站在通州东门外的北运河头,抽一个响脆的鞭花,借着水音,天津海河边上都震耳朵。他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待不长。于是,他就改了行,给牲口贩子赶马;一年有七八个月出入古北口,往返于塞外和通州骡马大市之间,奔走在长城内外的古驿道上。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沿路的偷马贼,一听见他的鞭花在山谷间回响,急忙四散奔逃,躲他远远的。所以,他不但是赶马的,还是保镖的,牲口贩子都抢着雇他。这一来,他的架子大了不三顾茅庐,他是不出山的;至于脚钱多少,倒在其次,要的就是刘皇叔那样的礼贤下士。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在这个小村,数他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他又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出一趟口外,本来挣不了多少钱,而且到家之前已经花得不剩分文,但是回到村来,却要装得好像腰缠万贯;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要大摆酒筵,请他的知音相好们前来聚会,听他谈讲过五关,斩六将,云山雾罩。他这个人非常富有想象力,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于是,人们一半是戏谑,一半是尊敬,就给他送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过去,他好听书,也会说书;在荣膺这个尊称之后,当真看起书来。他腰里常常揣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他就把唱本掏出来,咿咿哦哦地嘟念。遇上生字儿,不耻下问,而且舍得掏学费;谁教他一字一句,他能请这位白吃一顿酒饭。既然人称大学问,那就要打扮得斯文模样儿,于是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人们看见,在长城内外崇山峻岭的古驿道上,这位身穿长衫的何大学问,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而且,路遇文庙,他都要下马,作个大揖,上一股高香。本来,孔夫子门前早已冷落,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埋没于蓬高荆棘之中,成为鸟兽栖聚之地;他这一作揖,一烧香,只吓得麻雀满天飞叫,野兔望影而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