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由央视纪录片频道出品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自第一季播出至今,豆瓣评分高达9.5分,视频网站播放量超过5000万.《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其特色的叙事特征,让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突破了固有的观众群体,扭转了人们对以往纪录片严肃而正经的刻板印象,重新刮起了一股文化热,

    ②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中,叙事视角的不同影响着观众的直观感受,用全知视角,叙事者是全知全能的,能够全盘掌握所有信息,甚至能了解人的内心活动,讲述故事不受限制、可信度高.

    它一直作为主导的叙事视角出现在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中,但与观众存在距离感,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用内视角,叙事者和某个人物知道的同样多,仅说出这一人物了解的情况,让叙事者和人物保持同样的角度,观众能够轻易地进入情节,产生共鸣.

(摘自《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叙事探析》)

【材料二】

    《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了适合网络化传播的特色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并以此成功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比如在《击鼓说唱陶俑》中这样说:“我是东汉时期四川盆地的说唱艺人,左手持鼓,右手握棒......我正要瞬间发力,逗翻场上所有观众......"通过这段极具感染力的介绍,观众仿佛也被带回到2000多年前,观看说唱艺人的现场演出。比如介绍鹗时把它比作中国版“愤怒的小鸟";在介绍说唱俑出土后,评价“两千年断食断水,腹部的赘肉并没有半点儿松懈,哎,减肥真难啊".无疑为纪录片增添了观赏性和趣味性,

(摘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微信公众号)

【材料三】

    ①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了台网联播的方式,既可以在电视上观看,也可以在移动端(比如B站)观看,扩展了其信息传播途径以及观众范围.同时,台网联播的方式做到了优势互补,一方面,电视媒体的纪录片创作经验丰富,作品质量更高;另一方面,视频网站资金雄厚,流量、粉丝优势突出。两者结合,可促进纪录片的传播推广,实现双赢,

    ②《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组不仅在B站等视频平台进行播放,还入驻了微博、抖音等平台,实现了多平台互动、跨平台转发,获得更多的浏览量和关注度.

    ③电视播放,需要观众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并保持注意力,只能与一起观看的人即时交流观看心得,或者看完后再与他人讨论分享。网络媒介则融合了观众的观看情景与交流情景.④在观看的共同场景下,观众可以通过弹幕看到之前观众的言论及感受,也可以与其他观众分享自己的实时观影体验,让观众沉浸在多人共同观看的热闹互动氛围之中,这种交流,既为创作者制作贴近大众的文化内容提供了依据,也使观众间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正是这些有趣的弹幕内容,激发了观众的表达欲和互动性,潜移默化地让遥远的古代文物在现代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让纪录片获得更多的关注.

(摘自《全媒体探索》)

【材料四】

注:《如果国宝会说话》于6月13日开播.

 (摘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微信公众号)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中,叙事视角各具特色,一般以全知视角为主导,辅以内视角。 B、通过【材料一】的信息,可以得知【材料二】《击鼓说唱陶俑》采用了内视角叙事。 C、在观看的共同场景下,观众可通过弹幕看到其他观众发表的言论及感受,达到实时互动的目的。 D、《如果国宝会说话》收视率高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传播途径广。
(2)、根据【材料四】的条形统计图,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3)、某博物馆为吸引更多的游客打卡,准备录制一期《文物有话说》的短视频,请你结合四则材料给馆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举一反三
[任务一:览壮丽河山]研学之旅中,老师介绍了壮丽山河、异域风光。阅读下文,共赏红石峡。

春游红石峡

贺 昕

①那日,适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驱车上路,去游红石峡。

②来到景区门口,迎接我的是一座威武壮观的门楼和左右两只仰头蹲着的石狮,“红石峡”三个大字赫然入目。

③步入红石峡,我顿觉历史的风扑面而来。峡长约350米,高十几米的东西崖壁犹如一部巨大的天书,嵌满了摩崖石刻,大者削切整面石壁,字高丈余,雄踞壁上;小者独辟一角,字不及盈寸,瘦硬孤傲。诚如著名作家梁衡在《榆林红石峡记》中所赞美的:“一川文字,满河经典。”可惜岁月的刀锋太过凌厉,有些石刻已经风化剥落,几近难辨。磨损的石阶告诉我,千百年来,红石峡接纳过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一些放眼看世界的人,必削壁为纸,蘸河为墨,方能消胸中之块垒,歌天地之正气。

④来到红石峡,我只恨自己没多长一双眼睛,在碑林丛中,见缝插针般密布着大小不一的洞窟,窟内凉气袭人,所供塑像皆慈眉善目、神态安详。温婉如玉的三霄圣母,安然酣眠的睡佛……似乎都看惯了秋月春风,眉宇间流露出超然物外的潇洒气度。据史料记载,红石峡内石窟的修建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居住在窟内的各路神仙给红石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⑤缓慢前行之时,我忽见紧贴身体的石壁上又挂着一段石阶,直通更高处的一个洞窟,攀缘直上,方见窟内供奉的是关羽塑像。此窟旁边有一处宽阔的平台,石桌石椅秩序井然。外辟两窗,临窗而立,眼前风景宛如画屏,对面西崖上的书法石刻在夕照中熠熠生辉,团团绿影掩映着亭台楼阁,流泉飞瀑奏响千军万马凯旋的壮歌。细读碑记,方知此处名“翠然阁”,1929年,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在此处召开,这次会议为陕北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领导和开展群众运动打下了基础。原来,红色基因曾在此处孕育生长,革命的火种曾在这里燎原。

⑥我沿着东崖下行,只见渠水紧贴崖根穿过幽深的隧道奔涌而去,这分明是一条时光的“隧道”啊。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的年代里,工匠们硬是靠着人力,刀凿斧斫,在坚硬的石壁上挖出一条巨龙般蜿蜒而去的水渠,这就是著名的广泽渠,其名有“泽被苍生”之意。广泽渠修建于明朝成化八年(1472),由延绥巡抚余子俊亲率将士开凿而成。

⑦向西登上普渡桥,低头,只见脚下的石缝里水流汩汩奔涌,体验着“水上桥,桥上水”的奇观,我感到新奇而刺激。我攥紧手机,生怕一不留神,这分秒不离身的宝贝滑落水中而付之东流。站在桥中央凭高远望,红石峡美景尽收眼底,一溪碧水如一条柔软的丝带婉转而歌,沙滩上有摆拍合影的情侣,有赤脚戏水的顽童,有悠然漫步的中年人,他们在清澈的榆溪河中洗去尘埃,也洗涤心灵。

⑧我迂回到西崖,但见窟少,碑多,且损毁更为严重。痛心之余,那些饱经沧桑的树木扑入了我的眼帘,它们或昂首而立,犹如壮士托天;或扎根于石缝,迎风沐雨。不知为什么,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些在石壁上雕刻的工匠,耳畔激荡着叮叮当当的凿刻声,他们和这些树木一样,一寸寸凿开石壁,打磨出璀璨的艺术之花。树木,工匠,石头,共同弹拨出生命力征服自然力的交响乐。

⑨走完西崖,我踏上了吊索桥,回到了起点。吊索桥与普渡桥南北相望,它缺少了普渡桥的厚重与沧桑,却多了空灵与唯美,这是现代人的凌云之志在振翅飞翔。

(选自《神州·西部散文选刊》2023年第7期,有删改)

个人有风度,令人赏心悦目。国家有风度,才能站稳脚步。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大国的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在个人和家庭方面注重道德修养,在国家和外交方面追求礼仪礼节。

【材料二】大国的热情

新华社大马士革10月3日电(记者汪健)近期,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赴华出席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多名叙专家和媒体人士近日在叙首都大马士革向新华社记者表示,叙总统访华受到热情接待,叙代表队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受到现场观众的热情欢迎,都体现出两国间的深厚友谊。

叙利亚体育记者巴塞姆·巴德兰说,希望两国运动员都能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将和平精神和友谊发扬光大。

(来自光明网)

【材料三】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让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为复杂多变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一系列的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世界繁荣发展的福音。(来自中军网)

【材料四】大国的雅量

国别

审判时间

死刑

无期徒刑

有期徒刑

无罪

免于起诉释放

其他

美国

1945.11-1949.9

140

164

872

200

0

77

1453

英国

1946.12-1948.3

223

54

502

133

0

66

978

澳大利亚

1945.2-1951.4

153

38

455

269

0

24

939

荷兰

1946.8-1949.12

226

30

713

55

0

14

1038

中华民国

1946.5-1949.1

149

83

272

350

0

29

883

法国

1946.2-1950.3

63

23

112

31

0

1

230

菲律宾

1947.8-1949.12

17

87

27

11

0

27

169

合计

 

971

479

2953

1049

0

238

5690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6.6-1956.7

0

0

45

0

1017

0

1062

上表是二战后各同盟国对战犯的审判和处理。

【材料五】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的痛苦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写于1937年(选自《艾青诗选》)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

学习了语文基础知识,小冀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春联”的资料。

资料

春联从辟邪的桃符演变为祈福迎祥的象征,是时代变迁的重要体现。在早期的生活环境中,人类的生存能力有限,只能祈求诸神庇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未来生活抱有更高的期望,希望来年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期望往往通过春联来表达。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将对偶佳句与优美书法进行结合,从而形成对联,成为民间流行的文化景观。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对联汇编,推动了春联的流行,也推动了中国民间社会的风雅化。清人梁章钜编写的《楹联丛话》对春联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进行评述,这对春联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7日,有删改)

资料二:

春联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化的反映,能彰显民族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生活智慧。红色是中国的喜庆色,大红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能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春节普天同庆,在农村地区除了各家大门、房门等要贴春联,其他地方也要贴春联——堂屋贴“万事如意”或“百无禁忌”之句,粮仓贴“五谷丰登”之语,厨房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神龛有“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家禽家畜是农民的宝贝,少数地方的农村猪圈、鸡鸭棚等处也贴春联,或者是用红纸写的一句吉祥话,一般是“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之类。个别农家院里有树木的,要贴上“树大根深”之语;有外墙的,墙面上贴“春光明媚”。正可谓天地之间一片红。

(选自《邵阳日报》2024年1月15日,有删改)

资料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联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变化。先说内容。20世纪50年代,常见的春联有“分田分地分房屋阖家欢喜,迎春迎福迎朝阳满门幸福”,表达了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后的喜悦心情。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成为主旋律,春联的内容也呈现出赞美改革、讴歌开放的特点,比如“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致富光荣”的意识深入人心,“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等跟财富有关的春联,反映了人们对致富的渴望。再说形式。以前,春联都是用毛笔手写,如今印刷品越来越多,春联的样式也从过去只有红底黑字到现在增加了金粉红纸、金字红纸。此外,还出现了植绒春联、绒布春联、LED电子发光春联。尽管春联的样式越来越丰富,但因为那些都不是手写,制作中少了裁纸的步骤,没了挥毫泼墨的环节,所以在一些人看来,印刷的春联让过年少了一些仪式感,也淡化了传统的年味。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7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锦鲤”的主题阅读“转发这条锦鲤,好运不断,心想事成!”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句话经常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在这里,“锦鲤”已经不只是一种 鱼,更是一种符号——它既可以是锦鲤,也可以是王思聪、杨超越、魏璎珞,或者是最近的 “信小呆”。

作为鱼的锦鲤

    在网络时代之前,作为鱼的“锦鲤”在真实的历史中其实已被赋予很多鱼之外的涵义。 在中国的典籍中,不难找到带有神话色彩的相关传说。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记载了鲤鱼驮人升天成仙的传说,将鲤鱼作为仙人的坐骑;东汉的《三秦记》已有鲤鱼跃龙门的故事。

    梁代陶弘景认为,鲤“为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可见当时的鲤鱼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至唐代,“锦鲤”二字开始出现在诗中。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黄滔《成名后呈同年》中都出现了“锦鲤”。鲤鱼成为可供欣赏的品种。

    需要说明的是,诗句中的“锦鲤”一般认为指“鳞光闪烁的鲤鱼”,并非今天我们看到的现代锦鲤。

    现代锦鲤诞生于 19 世纪的日本,祖先应是原产于中国的鲤鱼。由于鲤鱼本为黑色,因变异而颜色艳丽、带有花纹的鲤鱼颇为少见,当时人们将这种鲤鱼称为“神鱼”,后来又衍生出“变种鲤”“色鲤”“花鲤鱼”“模样鲤”等说法。

    有文章考证,日本人兰木五助 1889 年培育出现在红白锦鲤的原种。此后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养殖,反复作交配、改良,锦鲤的色彩愈发丰富绚丽,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中国红鲤鱼、金鲤鱼的色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锦鲤开始成规模进入中国。

锦鲤的“信仰之跃”

    今年 2 月发表在《新闻研究导刊》中的一篇论文统计,在微博指数页面以“锦鲤”为关键词检索,发现涉及此话题的人群年龄分化明显:12-34 岁的用户占87.62%。

    文章将这种被称为“日常迷信”的“在线祈愿行为”看作一种网络时代的文化现象,并认为这呈现出明显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当锦鲤成为一种“转运符号”,它开始成为网上的一张张图片。各种冠以“锦鲤”之名的“转运”图片涌现。

    此前支付宝抽中的“中国锦鲤”中奖者“信小呆”一夜爆红,两天内狂涨 85 万微博粉丝。写出“超级锦鲤”文章的公号作者在之前给读者的回复中坦言:“公号变现方式很多,当下 80%都是靠广告费。”只要能吸引流量,账号价值就能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市场营销学教授陈歆磊表示,此类转发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病毒式营销”,其特点是速度快、扩散性强、内容有趣或搞怪,“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做一个很好的包装,这样大家乐意去分享转发”。

转发“锦鲤”需谨慎

    “转发又不要钱,不转白不转”的行为真的没有代价吗?方可成认为,社交媒体时代并非文章好就能传播广,这种文章刷屏的后果就是让公众注意力被绑架,社交媒体上其他有价值的内容被淹没,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公众号却收割了大批流量,“真正只赚不赔的只有公众号”。

    对于“锦鲤崇拜”,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解释称,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外控型个体”,他们通常认为事情的结果是由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越是外控型的个体,越是觉得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更加焦虑。“转发锦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他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或未知的恐惧感。

    “转发‘锦鲤’除了求好运以外,还有一定的社交属性,是一种紧跟热点的表现。年轻人的目标大多是未来导向,动动手指转发没有成本,而且心理暗示如果对未来有帮助岂不是更好。”张昕认为,转发锦鲤并不会让你真的心想事成,但有可能减少眼前面临的无助和失控感。

    “营销的本质都是为了满足需求。”陈歆磊认为,消费者要想防范此类虚假营销,最关键的就是不要抱着占便宜的心理,“某些‘锦鲤’营销已涉嫌欺诈,其成功的核心就是把握了消费者占便宜的心态,本质上和电信诈骗并没有区别。”陈歆磊指出,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太快,一些法律法规还存在滞后或空白,消费者需注意保护自身权益,而工商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维护市场健康。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阅读下面的四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2022年3月,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当年9月秋季学期,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出现在了中小学生的课表里。

劳动教育必修课的独立设置,有利于发挥劳动课程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对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从四个途径实施劳动教育: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____、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建军认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参与和支持,除了体现在劳动过程中的适时适当指导外,还在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

【材料二】为加强劳动教育,某校拟增设“种植”特色劳动课程。结合该课程,制定了学习方案。见下表。

学科

学科知识

“学科+劳动”实践活动

可解决的种植实践问题

化学

酸和碱

测量种植园土地的酸碱度

确定能够种植的作物类型

生物

植物分类植株的生长

了解作物的基本特征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

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授粉、剪枝、间苗、除草

语文

应用文写作

撰写种植日志

总结种植经验

【材料三】2023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生农场,看到孩子们为西红柿、黄瓜等浇水、松土、除草、授粉,总书记说,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来自劳动、来自生活。希望同学们从“学农”中感受到农作的艰辛和农民的不易,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劳动,锤炼意志品质,增长学识才干,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陕北梁家河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同乡亲们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钢草、挑粪、拉煤……从而“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

(节选自“学习强国”2023年5月)

【材料四】1950年至今,我国先后召开过16次表彰大会,共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4万余人次。在2020年全国劳模表彰中,一线工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占比已高达71.1%。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大学生兴起“特种兵式旅游”:一天8个景点、晚上只唾3小时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特种兵式旅游”“军训式旅游”等词条成为热门话题。

大学生朱玳莹分享了自己已规划好的五一长沙之行。她告诉记者,目前已经独自前往9个城市,累计打卡景点破百,“最强的一次,应该是寒假八天跨越浙赣皖三个省份,打卡了几十个景点。”她还分享了去四川广元的一日军训式旅游体验,上午九点多到达广元,当天打卡了8个地点,包括皇泽寺、明月峡、千佛崖、凤凰山公园等,晚上23点左右才回到学校。

(根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官方账号”2023.4.5整理)

(二)“特种兵式旅游”火了!专家解析火爆背后原因记者:“特种兵式旅游”为何爆火?

马世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经历了疫情三年的相对封闭,不少大学生的出行计划都被搁置了。如今,“终于放开了,赶紧出去玩”的心理被放大,很多人

对于旅游都抱有一种“补偿心理”,对于旅游的渴望和急迫感成为了“特种兵式旅游”迅速发酵的推手。

其次,“特种兵式旅游”爆火的一大原因是依托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和放大效益。“挑战24小时狂吃”“主打的就是一个极限”各类极具吸引力的标题,为这类短视频和帖子带来

上亿的播放量,也引发了中国各地大学生的效仿。

最后,“特种兵式旅游”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于旅游消费“性价比”的渴望与追求。很多大学生可能会选择通宵火车或者红眼航班,以降低旅游成本。

(根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账号”2023.5.6整理)

(三)5月5日,一则新闻迅速冲上了热榜,引发关注。青年小胡在一天时间内打卡杭州7个热门景点,总共行进三万多步,最终导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无法走路。有网友留言:再也

不敢“特种兵式旅游”了。

“特种兵式旅游”指的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游览数量尽可能多的景点,具有时间紧,花费少,游览景点多的特点。笔者认为,它并非适合所有人,旅游出行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旅游的目的选择适合个人节奏的旅游方式。

(根据“腾讯网”2023.5.5整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