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

越山五佚记·蛾眉山

张岱

蛾眉为八山之一,然实不见山。越之人恒取蛾眉土谷祠几下一块顽石,以足八山之数。

余初疑曰:“一块顽石,可以名.山,则城中顽石多矣,何以山此而不山彼也?”

天启五年,姑苏周孔嘉僦居于轩亭之北。一日,至其屋后厨庖之下,有石壁丈余,苍蒨逼人。余曰:“此鼎彝青绿,真三代法物也,何以屈居于此?”问其邻老,邻老曰: “此蛾眉山麓也。山高丈余,阔三丈,长数十丈。石皆劈斧皴法 , 望之如蛾眉一弯,横黛拖青,浑身空翠。”余向左右邻缘.墙摸索,皆从鸡栖、豚栅、灶突、溷厕之下,得其寸趾尺麓,便大叫称快。余遂妄想,安得一日尽伐其墙垣,尽撤其庐舍,使此山岿然孤露,亦宇宙间一大快事。至二十年后,陵谷变迁,遭兵遭火,外屋燔尽,而缘墙一带,仍得无恙。则是天意欲终秘此山,勿使人见。奇峦怪石,翠藓苍苔,徒与马浡牛溲两相污秽 , 惜哉已矣!

余因想世间珍异之物,为.庸人所埋没者,不可胜记。而尤恨此山,生在城市,坐落人烟凑集之中 , 仅隔一垣,使世人不得一识其面目,何山之不幸一至此哉!虽然,干宝记山亡,桑钦志石走,山果有灵,焉.能久困?东武怪山,有例可援。余为山计,欲脱樊篱,断

须飞去。

(选自《嫏嬛文集》,有删改)

【注】①八山:指当时绍兴城内的八座山,其中有蛾眉山。②蒨:形容草长得茂盛的状貌③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④法物,犹宝物。劈斧皴:中国画技法,此处形容山石外表的形状。⑤马浡牛溲:借指不值钱的东西。

(1)、根据语境,解释下面的加点字。

可以

余向左右邻墙摸索

庸人所埋没者

能久困

(2)、蛾眉山的“不幸”体现在何处?勾连文中描写山的画线句,简要阐述。
(3)、关联下面句子中的虚词,联系链接资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真三代法物
哉已矣
何山之不幸一至此
能久困
链接资料:
    张岱自幼聪颖,16岁便取得秀才资格,但之后三次参加乡试均未中举。崇祯八年因文章格式不符而落榜后,他深感科举制度之弊,终其一生未再踏入科场。
(4)、同学发现“则个”这一虚词在《水浒传》中运用较为普遍,并做了摘录整理,请你一起参与讨论。

【摘录一:“望……则个”】①宋江道:“感谢贤弟指教,万望维持则个。”(第三十九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②宋江道:“望.烦贤弟救宋江一命则个!”(第三十九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③宋江禀道:“……某等情愿部领兵马,前去征剿,尽忠报国,望.恩相于天子前提奏则个!”(第九十回 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渡燕青射雁)④王进答道:“………依例拜纳房金,万望周全方便。”(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⑤赵员外起身道:“……一应所用,弟子自当准备烦望.长老玉成。”(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摘录二:“愿闻良策则个”】⑥鲁智深道:“便是没做个道理上去,奈何不得他。”曹正道:“小人有条计策,不知中二位意也不中?”杨志道:“愿闻良策则个。”(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⑦宋江道:“小可有一计,不知中得诸位心否?”当下众好汉都道:“愿闻良策。”(第三十五回 石将军村店寄书 小李广梁山射雁)⑧孙立听罢,大笑道:“我等众人来投大寨人伙正没半分功劳,献此一条计策打破祝家庄,为进身之报如何?”石勇大喜道:“愿.闻.良.策.。”(第四十九回 解珍解宝双越狱孙立孙新大劫牢)

小语:“则个”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语气词。宋江真的是高频使用“则个”第一人啊!从①②③句处可以“则个”和“望”连用,表达了一种 的语气。

小文:④⑤句王进和赵员外也用“望”表达同样的意思,却没有与“则个”连用。这其实是因为宋江的性格特点影响了他的说话风格。

小语:但在整本《水浒传》中,杨志语言中含有“则个”的句子只有第⑥句这一处。比较⑦⑧的“愿闻良策”,为何杨志会在此刻加了“则个”?

小文:因为。 小语:可惜尽管杨志多次努力,依然得不到朝廷重用,不得不落草二龙山。

    小文:是啊,杨志理想不能实现的原因是多层面的,。(请结合整本书...阅读,分析杨志理想不能实现的原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③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 , 约官职,从权制 , 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注释】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小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