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林小学及周边学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阶段检测评价卷

团圆饼

寄居异国,几乎年节不分。每到中秋,既无心举头望明月,也无兴趣买象征明月的月饼来应景,一心思念的却是当年母亲一双巧手做的"团圆饼"。

其实,母亲经常都做各种香喷喷的饼。到了中秋节,她就说自己手里捏的是"团圆饼",她并不称它为"月饼"。她说月亮是高高在天上,放光明照亮世间的"月光菩萨",怎么可以摘下来吃呢?说得外公和老长工阿荣伯都呵呵地笑了。

母亲做团圆饼时,先炒好馅儿,甜的是猪油豆沙、咸的是雪里蕻炒肉末。由阿荣伯揉好面,切成平均的一团团,她再来包。我当然少不了在边上帮倒忙,为的是想快快有得吃。但母亲总要我先拜了拜月亮菩萨,供了祖先,才准我吃。

外公爱甜食,母亲就特别为他老人家加工加料,做鸡油豆沙加枣泥馅儿的,摆在他床边由他随时可以吃。我就在外公身边跟进跟出,不用说,又油又香的枣泥饼,大半都给我吃了。

在银色的月光下,我扶着外公在庭院中散步,听他讲母亲少女时代既能干又热心照顾邻居的许多事儿,我听了一遍又一遍,总也听不厌。母亲却说:"许多事儿都是你外公加油加酱编出来的,我哪有那么好?"外公又捻胡子呵呵地笑了。

母亲定定地注视着外公,低声对我说:"外公一年年老了,你一年年长大以后,要去外路读书,不知还有几个中秋节能在外公和我身边一起过呢!"

我听了心里怅怅的,抬头望外公,他笑得满脸皱纹,白胡须在月光中微微飘动。我觉得外公像一位老仙翁,就要冉冉升天而去,不由得一阵心酸,几乎掉下泪来。外公微微颤抖的手,紧紧捏着我的小手说:"小春,祭拜过月光菩萨,你就赶紧写信到北京给你爸爸,要他快点回来,逢年过节,总要一家团圆,吃你妈妈做的团圆饼啊!"

阿荣伯兴匆匆地从街上买来一个好大的月光饼,有小桌那么大,阿荣伯说是专为祭月亮菩萨的。祭拜过月亮,我就急着要吃那大大的月光饼。可是妈妈不让我掰开来,说一定要过了十六才能吃。

“十五月光十六圆。十五和十六都是团圆的好日子,要先吃我自己做的团圆饼。”妈妈笑眯眯地说。

妈妈的命令,连外公都得听。所以阿荣伯就把那大大的月光饼高高挂在厨房柱子上,让我只能对着它闻香味。过了十六,他才把饼切开,半个给外公放在他房间里慢慢儿吃,半个大家分来尝尝。连妈妈都夸好香好脆呢。她想了一下,要阿荣伯再去买一个来,挂在她自己房间里。到了晚上,她搂我在怀里,对着大月光饼呆呆地看半天,拍着我轻声地说:"小春,写封信给你爸爸,告诉他我们屋子里有个大大的团圆饼,要他明年回来过中秋节,一家团圆多好?"

在摇曳的烛影中,母亲的笑靥里闪着泪光。我想念起远在北京、迟迟未归的爸爸,想起外公催我写信催他快快回家的热切神情,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更深深体会到老师教我的古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义。

(有改动)

(1)、母亲为什么要叫“团圆饼”而不叫“月亮饼”?
(2)、线句描写了外公什么特点?表达了我对外公什么样的情感?
(3)、根据文中信息,判断下面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从文中的情节中可知母亲思念北京的父亲,渴望以家人团圆。

②文中的我是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不顾家人偷吃月亮饼。

(4)、文末引用了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这么写有什么用意。
(5)、团圆饼作者用难忘记,直到长大后还写下这篇文字纪念。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难忘团圆饼的理由是什么。
举一反三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子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重新拿了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我问:

 “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的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儿,我的节奏又快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的瓷盆里本来就有不少。”我纠正他。

 “我的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想起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去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停顿十秒

①一位技艺高超的杂技演员准备给观众带来一场没有保险带保护的走钢丝表演,而且钢丝的高度提高到十六米。海报贴出后,立即引来了大批观众。他们都想知道这位演员如何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从容自若地在细细的钢丝上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

②演出那天,观众黑压压坐满了整个表演现场。他一出场,就引来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他慢慢爬上了云梯,助手在钢丝尽头的吊篮中把平衡木交给他。他站在十六米的高空中,微笑着对观众挥挥手。观众再次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③他开始走向钢丝,钢丝微微抖着,但他的身体像一块磁石一样粘在钢丝上,一米、两米……抬脚、转身、倒走……一切动作都如行云流水。助手站在钢丝的一端充满信心地看着他,暗暗为他加油。

④突然,他停止了表演,停止了所有动作。刚才还兴奋的观众马上被他的动作吸引住了,认为他有更为惊险的动作,整个表演场地马上平静下来。但是,助手马上意识到他可能遇上了麻烦。他背向着助手,助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感觉到钢丝越来越抖,他在竭力平衡自己的身体。经验丰富的助手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冷汗,他知道此刻不能向他问话,否则会让他分心,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

⑤助手全身微微抖着,紧张地看着空中的他。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突然他开始向钢丝另一头走了一步,动作又恢复了正常。助手长长松了一口气。

⑥他很快表演完了,从云梯上回到地面。人们发现他的眼睛血红,好像还有泪痕。演员们全都围了过来。他到处找他的助手,见助手从人群外跑来,他一把抱住了助手说:“兄弟,谢谢你。”助手见他安然无恙十分高兴,说:“天哪,我不知道你在空中发生了什么?”他说:“亲爱的兄弟,这是上天的恶作剧——一阵微风吹下了屋顶的灰尘,掉入了我的眼睛,我在十六米的高空中‘失明’了。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今天命该如此,但我又不甘心,我对自己说,我应该坚持,我在心中一秒一秒地数着。就在刹那间,我感觉到泪水来了,这是救命的圣水。它很快把灰尘冲了出来。____你那时叫我一声,我____会分心或者依赖你来救助,但这样做谁都知道后果是什么。”他刚说完,所有人都为他和他的助手鼓起掌来。

阅读。

不要伤了好人的心

ㅤㅤ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老张小心翼翼地驾车外出办事。车开出不远,他看到有一个蹒跚的身影在晃动。老张想都没想,就把车子缓缓地停在那个身影旁边。“请问,需要我帮忙吗?”他探出头问道。上车的是一位老者,说自己上午出来办事,没想到回来时,公交车因大雪停运了,他只好徒步回家。

ㅤㅤ与人方便对老张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可他没想到这次善举却非比寻常。

ㅤㅤ车在一个长长的斜坡上滑行,迎面有一辆轿车摇摇晃晃地驶了过来。为避让它,老张踩了刹车,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整个车身不听使唤,向路边一棵大树撞去……

ㅤㅤ等老张醒来,他已躺在医院里,断了两根肋骨,而搭车老人做了开颅手术,还在昏迷中。老人的家人来了,虽感谢他对老人的帮助,可律师还是如期而至。按照法律,老张要承担老人百分之七十的医疗费。

ㅤㅤ老人在昏睡了20多天后奇迹般地苏醒了。谁也没想到,老人清醒后的第一句话竟是:“要感恩,不要赔偿,善意都是美好的,不要伤了好人的心。”老人的肺腑之言引起了共鸣。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打出“让善意不再尴尬”“拯救爱心”的条幅,为仁慈的老人募捐。一时间,爱心像飘飞的雪花纷至沓来,收到的善款之多,超出想象。更令人钦佩的是,老人把这些善款全部捐出来,成立了“爱心救助基金”,用以帮助那些因爱而遭遇尴尬的好心人。

ㅤㅤ多少年过去了,老人早已离开人世,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基金却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在当地举行的“感动小城人物”评选活动中,人们纷纷写上老人的名字。人们这样评价老人:爱原本就是满怀善意的关怀和不求回报的付出,当爱心遭遇法律的碰撞,善意被扭曲时,是老人还原了善意的本来模样,让人们可以毫无戒备地去爱,再没有什么比生活在和谐有情的社会更能让人愉悦和欢欣的了。

【乙】

向国旗致敬

①2018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祖国69岁华诞,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万人,齐聚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向国旗致敬,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凌晨4时,天还黑着,夜凉如水,华灯映照下的长安街已是人潮涌动。有欣赏沿街夜色的一家老小,有蹬着单车的小伙子,也有刚从北京站出站拉着行李箱行色匆匆的旅客。长安街上的人络绎不绝 , 目的地只有一个——天安门广场。

③天安门广场早已变成了节日的海洋,月光、星光、灯光互相辉映,以“祝福祖国”花篮为中心的摆花将广场装点得喜庆美观。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上的群众,有全家总动员看升旗的,有学生集体前往的,也有来京旅游的旅行团。大家或坐或立,将广场面向国旗杆的那一区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们热情洋溢,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还有人在脸上贴上了国旗,相机定格了一张张笑脸。

④东方的天空由黑变深蓝,大家难掩兴奋的心情,纷纷起身,畅聊起看升旗的故事。

⑤刚从安徽老家来北京旅游的郑英66岁了,头一次看升旗的她紧紧搀着老伴儿的胳膊,语气激动:“我们是种稻子的农民,这些年日子过得好了,还有闲钱出来旅游了,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

⑥快到6时,天微微亮,太阳露出了红色的面庞。天安门广场上,人群逐渐安静了下来,人们都不时低头瞅一眼时间,屏息期待着等待已久的升旗仪式。6时5分,礼号手在天安门城楼吹响升旗号角,升国旗仪式正式开始!96名着陆海空礼服的护旗队员挺拔威武,从天安门城楼券门出发,齐步通过汉白玉的金水桥。

⑦6时10分,第一缕阳光掠过地平线,照耀在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

⑧“向国旗敬礼!”护旗队分队长下口令,同时行举刀礼。“接旗、转体、安旗、解旗、按钮、展旗、立正、敬礼”八个动作一气呵成、分毫无差,升旗手右臂一扬,鲜艳的五星红旗舒展在天空中,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迎风飞扬。

⑨国旗缓缓升起,现场观众自发齐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随着国旗升至旗杆顶端,上万只和平鸽被放飞,绕着广场盘旋,广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祖国万岁”的欢呼声。

⑩向国旗致敬。这一刻,十几万群众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欢乐,写满了骄傲和自豪。群众仍久久不愿离开,纷纷在天安门广场拍照留念,迎接国庆节的到来,向祖国送上深深的祝福。

(有删改)

看 戏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静静的。树叶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人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屏住了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灯光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服装和头饰上,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④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出场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动荡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迅即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辽远而又切近,柔和而又铿锵。戏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阵热烈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感情融在了一起。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忽然又动荡起来了。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在这时候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立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成了一个庞大的舞台。

⑥我们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过去了,六十六岁的高龄,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这奇迹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