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赔偿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走出小店,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手里拎着心仪已久的“泥人曾”的泥塑,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儿。

②突然,身后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我转过身看见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谦逊的气韵。

③“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点头,问道:“是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④老人猛地举起泥塑,“噗”的一声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⑤老人微微一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惊讶,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这泥土里的棉花没有搅拌均匀,以后下雨天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⑥我理解了,又疑惑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温和地一笑,一脸阳光。我惊呆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⑦我手里捧着纸盒,不知道说什么好。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⑧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膀,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⑨我低头端详着这两个纸盒,突然想起补给老人钱,抬头一看,老人已经走远了……

(选自《嘉应文学》2019年7期作者:余显斌)

(1)、根据短文的主要内容,补充下面的故事情节。
追赶买主——告知真相——

 

(2)、“老人猛地举起泥塑,‘噗’的一声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这句中老人摔碎的泥塑是( )。
A、“温酒斩华雄” B、“千里走单骑” C、“雪夜上梁山” D、“关公巡城”
(3)、“老人微微一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这句话中“有问题”指的是( )。
A、泥巴里搅拌上了一些棉丝 B、泥巴质地不够细腻柔和 C、泥巴里的棉花没有搅拌均匀 D、下雨天回潮,泥塑已鼓包,甚至鼓裂
(4)、下面对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温和地一笑,一脸阳光。(神态描写) B、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心理描写) C、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外貌描写) D、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动作描写)
(5)、下列对短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⑦自然段中对两尊泥塑的描写显示出老人技艺的高超 B、老人赔偿两尊泥塑只是为了维护“泥人轩”的名声 C、第⑥自然段中“我惊呆了”说明“我”没想到老人就是“泥人曾” D、短文表达了“我”对老人高尚品质的敬佩和赞美
(6)、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与短文第⑧自然段中画线部分相同的是哪一项?( )
A、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B、“还好,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C、“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7)、第①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是属于描写,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通过关注小说中对老人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我感受到他是一个的人。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童年的芦稷

① 秋日的城,依然喧嚣。城市的一隅,三五个老农就地叫卖着自家地里的农产品,浓浓的乡 音和憨实的笑,亦如地里的庄稼,厚重而朴实。

②“老板,今年的芦稷很甜的嘞,听说你们城里人都喜欢……”“你尝尝,尝尝不要钱的。”说着就递上来一节,那种不容拒绝的热情也如同这个热烈的秋!“甜吗?”“嗯嗯……”不知是味蕾的 退化,还是味觉的挑剔,怎么也找不到童年芦稷的那份清凉和甘甜了。

③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每年夏初,奶奶就在院前屋后、田埂奋旯,种上一排芦稷。等 待的过程是漫长的,尤其是我那个年代,那个连奶糖都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的年代。我每 天都会在芦的旁边驻足,期待它们快快长大,像极了一个馋嘴的孩子。芦稷也不负众望,长叶 拔节、抽穗……有条不紊地续写着它的成长故事。

④ 听奶奶说,芦要等穗儿变紫才能吃呢,于是,我每天都会把穗儿逐一抓下来看。现在想 来,个头远超父母的我,和这是否有关呢?

⑤ 终于等来了芦稷成熟的那天,我拖着奶奶来到田间。“馋猫猫,还没熟透哩!”每次都会听 到奶奶同样的嘀咕。看着奶奶熟练地把芦稷砍断,去叶。奶奶很矮,却能抱得动我和一大捆芦 稷。在奶奶的怀里,我闻到了芦稷的清香,淡淡的,甜甜的,我想这就是秋的味道吧!回到院子 里,我会看着奶奶把芦剁成一节一节的,也会看着一节一节的芦在桌上毫无顾忌地滚动,就 像我,奶奶就是那硕大的桑木餐桌。

⑥奶奶从不让我用牙剔除芦稷的皮,她说我在换牙。每次,我总是噙着口水等待奶奶用她 仅剩的几颗牙,一丝一丝地把芦稷的外皮去掉。“呶,乖孙儿。”在奶奶盈盈的笑容里,我接过一根 根散发清香气息的芦稷,咬一口,清凉甘冽的汁水瞬间弥漫唇齿间。奶奶一边帮我擦着从嘴角溢 出的汁水,一边嗔怪:“慢点,慢点,没人和你抢……”晚霞映照在小院中,也融化在奶奶慈祥的皱 纹里……

⑦ 哦,我终于明白了:有奶奶,有小院,有晚霞,这才是芦稷的味道。

类文阅读

折射温暖

    我去天山山区旅游,那里地处偏远,人们生活节奏很慢,太阳照屁股才起床张罗生意,我第二天一大早要上山抓景,就准备买些方便面当早餐,照相机电池也要准备。

    我在宾馆下面的小街购买,女店主懒得连屁股都不抬,听我说要电池和方便面,她淡淡地说:“这没有,往下走彩云商店有。”

    我来到彩云商店,那是家小得只有六七平米的鸽子笼店,招牌、货柜都很旧了,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太太窝在里面,多余活动的地方都很小。这里倒是有我要的方便面和电池,可是老太太的货品简单稀少、杂乱陈旧,让人没有购买的胃口。

    我转身离开彩云商店,去不远处的超市,那家超市有货架二十几排,小具规模,货物琳琅满目,环境也不错,里面居然也没有最常见的方便面和电池。

我再次来到彩云商店,老太太起身拿货非常艰难,她拄着拐棍,手都颤颤巍巍的。

    我折回来,从女店主嘴里知道了真相。她说:“方便面和电池这条街只有彩云商店有,这是我们约定好的,有几种货品大家都不卖,只留给彩云商店。”

    彩云商店老太太的老伴早逝,她靠吃低保过活,前年儿子犯事坐牢,老太太日子更见窘迫,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邻居们想帮她,但老太太脾气好强,不愿欠人家的。邻居能为她做的,就是达成一致,留一些生意让她独享。

    女店主做了个比喻:“老人家生活困苦,心情总是背离阳光。我们扳不过她的身子,便当镜子,把阳光折射给她。”

    我回头望望这条狭窄落后的小巷,只觉得太阳光照下来,每个角落都好温暖。

课外阅读

那家杂货店

学校附近有一家小杂货店,店主是个五六十岁的老奶奶。我们____很喜爱那间小店,____那家小店里有五花八门的玩具卖。学校里流行的玩意儿几乎都来自那家小店。

我们每天放学都要去看看有什么新货到了。每天下午的最后一堂课大家就开始不太安心了,急切地等待着下课铃声。铃一响,同学们便一窝蜂拥了出去。任课老师嘴里嘟哝着:“一群小疯子,学习不带劲儿,回家比谁都积极!”其实,我们并不是急着回家,那间小店才是“蜜蜂窝”。

大家要抢着跑去看看有什么新鲜玩意儿。____去慢了,好东西往往____会被别人捷足先登,抢购一空的。没买到的人看着别人在玩儿,眼馋死了,整个晚上和第二天都会没有心思,苦熬着等待放学。

玩着这些有趣的玩具,我们很开心,也长了不少知识。有时我们还交换着玩,更增添了很多乐趣。当然,我们有时也会玩着玩着把学习丢在一边了,难免会遭到老师的批评责罚,有时还没收我们的玩具,我们就会感到很伤心。老奶奶知道这些事后,就叮嘱我们玩归玩,千万不要耽误了学习,还说谁成绩好,就奖励给谁最好的玩具。我就曾荣幸地得过一次这样的“奖”。

小店就这样陪伴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不觉我已上了初中,离开了小镇。国庆放假回老家时,发现那间小店已经转手了。听镇上的人说,老奶奶身体不太好,回乡下养病去了。

我的心不禁难受起来,默默祈愿老人家能早日恢复健康,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阅读

忽略

①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

②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③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④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⑤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⑥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⑦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⑧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⑨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一声哭了。

⑩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⑪“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⑫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⑬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棵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⑭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了。城门边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观看。有人大声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照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

6月3日那天,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耍着狮子舞着龙。有的孩子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噼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十五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条水沟,可以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他们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贵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连声称是。

经过二十三天,近两万箱鸦片全部被销毁了。这一壮举 , 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