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深圳市西乡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放烟花

李娟

①阿克哈拉只有我们一家汉族人,所以汉族的旧历年似乎很多年都不曾正经地过过。但今年也不知为啥,第一次决定认认真真过个年。于是我从城里买了几个大大的烟花,想在大年三十也热闹一下。

②回想一下,长到这么大,还从来不曾放过炮仗烟花这些玩意儿。小的时候看邻居家孩子玩,并不特别向往。长大后,更没啥感觉了,反正我们家也从来不过年。再说了,花那么多钱买回来,点燃后“砰砰”几下就烟消云散、一地碎纸,实在不划算。

③吃过饭,还兴致勃勃看了春晚——很多年来这也是第一次。然而电视屏幕上的噪音与雪花点势均力敌,看这样的电视,除了视力外,还得运用非凡的想象力。看到后来实在忍受不了了,便出去踢了两脚天线锅。回来时发现情形更糟,索性关了电视,决定开始放烟花。

没有月亮,外面漆黑一团。但星空华丽,在世界上半部分兀自狂欢。星空的明亮与大地的黑暗断然分割。站在院门口,一点也看不到村子里的其他房屋。没有一点灯火。这时候村子里的人都睡下了吗?

⑤我妈打着手电筒照着我,看着我踩着墙角的柴禾垛把烟花小心放到黑乎乎的屋顶,插在积雪里。四周那么安静,生平第一次放烟花,心里有些害怕。我没穿外套,冻得直发抖,牙齿咬得紧紧的,却非常兴奋,还有些害怕,打燃火机后好半天才能瞄准导线。

⑥一串串缤纷闪亮的火球迸出,高高地冲向漆黑的空中,然后喷爆出一道道金波银浪。不远处的荒野在烟花的照耀下忽明忽暗,更远的地方,沙漠的轮廓在夜色中脉动了两三下。

⑦时间非常短暂,我赶紧进房子去拉外婆。外婆走得太慢,等拄着拐一步一步挪出门,都已经结束了,只看到残落的星星点点碎花最后飞溅了两三下。尽管这样,她也很高兴,惊叹了好几声,然后赶紧躲回屋子。外面太冷。

⑧我开始点燃第二个烟花筒。这回是喷花,彩色的火花像喷泉一样滋啦啦地四面乱溅,还甩得噼里啪啦直响,特别热闹。我和妈妈并排站在雪地里仰着头,看着烟花什么也不顾地挥霍着有限的激情。这烟花之外,四面八方茫茫无际的荒野沙漠……我们是在戈壁腹心,在大地深处深深的深深的一处角落里……若星星从高远的上方看到这情景,他一定会更加寂寞吧!

⑨又同上回一样,外婆好容易走到大门外,又只看到了点尾巴。于是我不许外婆回去,让她在雪地里等着,当着她的面点燃第三个烟花。

⑩这时,在火光中,才看清院墙外的黑暗中的高处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了两三个人,正静静地仰头凝视着这幕绚烂的——对阿克哈拉来说根本就是“奇迹”般的情景。我认出其中一个女人是我们的邻居,她穿着破烂的长裙,裹着鲜艳的头巾,笔直单薄地站在那里,我在瞬间看到她宁静冷淡的大眼睛在烟花的照耀下是那样年轻。远处有一两幢房子的灯亮了,有人正披着衣服往这里走。

⑪但这一次同样很快就结束了。

⑫我只买了三个烟花。再也没有了。他们又站了一会儿,等了一会儿,低声说了几句话,才安静地消失在黑暗中。

⑬谁知到了第二天,从荒野散步回来,遇见的人都会由衷地赞美一声:“昨天晚上,你们房子那里好漂亮啊!”

⑭真让人纳闷,深更半夜的,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看到呢?

⑮甚至,连住在河对岸的老乡套着马爬犁子(马拉雪橇)来我们这里买东西时也这么说:“昨天晚上你们那里真漂亮啊!你们过年了吗?”别说,这还真是阿克哈拉第一次有人放烟花呢!

⑯明年我再也不买这种便宜货了,一定要买那种最高最大的,可以看好长时间的。一定要买好多好多,让所有人好好看个够。(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过年三记》,有删改)

【材料链接】

李娟,1979年7月21日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籍贯四川,长期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羊道》《遥远的向日葵地》等,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阿克哈拉,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一个小村子,居民主要为哈萨克人,他们有自己的宗教节日,汉族的春节并非他们的节日。

(1)、文中的“我”对放烟花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时间

原因

态度

往年

家里不宽裕,与村民文化背景不同,从来不过年

今年

决定放烟花热闹一下

放烟花后

我们一家和乡邻们都觉得烟花很漂亮

(2)、文章标题为《放烟花》,但第③段却写“看春晚”的情景,这一段是否可以删去?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3)、读过《放烟花》后,小深觉得李娟的作品天地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文字真切而生动……他摘抄了最喜欢的两个句子,请你任选其中一句帮小深写下摘抄理由。

摘抄①:没有月亮,外面漆黑一团。但星空华丽,在世界上半部分兀自狂欢。

摘抄理由:

摘抄②:若星星从高远的上方看到这情景,他一定会更加寂寞吧!

摘抄理由:

(4)、文章最后说“明年我再也不买这种便宜货了,一定要买那种最高最大的,可以看好长时间的。一定要买好多好多,让所有人好好看个够”。“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定呢?
(5)、“我”用汉族春节放烟花的习俗给戈壁深处的阿勒泰带来无尽“璀璨”,你的家乡春节也有不少习俗吧,请简单介绍这个习俗并说说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胖石匠

张爱国

      ①胖石匠十五岁就跟着师父跑江湖。

      ②后来,同行都不干了,只有胖石匠还干着。他实在丢不下自己的手艺。。

      ③夏天的早上,胖石匠早早地起,光着膀子,坐在院中心,左手的斧凿一会儿是尖的,一会儿是扁的,一会儿又换成弧形,右手的铁锤适时地敲上几下,石头就听话地有了点、线或圆弧。不久,太阳照到身上了,胖石匠就转到东墙根。下午,再转到西墙根。等西墙的影子舔舐到东墙根了,胖石匠又回到院中心。偶尔,胖石匠会举起铁锤砸向自己的脊背,头也不回,只听见“啪”的一声,一只苍蝇或蚊子的尸体就烂泥一样粘在他古铜色的脊背上。

      ④胖石匠对手艺要求严。一件石器出来,只要他认为有缺陷,就立即砸碎。因此,胖石匠的石器件件是精品,石磨、石舂等普通物件也有人争相购买。往往,来人问:“这个多少钱?”胖石匠头也不抬:“我侍弄它花了七天,七天的茶水值多少你就给多少。”

      ⑤当胖婶发现这些人低价甚至不花钱从这儿弄走的石器到城里一转手就是一个令人吃惊的价钱时,就不让他再卖给这些人,要自己到城里卖。胖石匠说:“何苦啊?有人为钱,有人为面子,我只为手艺。”

      ⑥胖石匠人长得胖,做事又慢腾腾,于是大家就叫他弥勒佛。胖石匠很受用。

      ⑦这一年,胖石匠足不出院雕了一尊真人大小的弥勒佛,圆头亮顶,慈眉善目,笑口大开,项挂念珠,坦胸露乳,大腹雍容。这石像很是神奇:就在来人一边赞叹“好一个弥勒佛”一边继续里走的时候,却发现那石像又不是弥勒佛了,而是胖石匠自己。到跟前细细看,石像上唇“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事”几个隶书小字清晰可见,排列工整。于是说:“也给我弄一个弥勒佛吧,要多少钱你开口。”胖石匠摸摸大肚皮,笑着对来人说:“你啊,满脑子都是钱,不行!”

      ⑧胖石匠常常端把椅子坐在石像旁,陶陶然。一天,五岁的孙子说:“爷爷,你怎么不再雕一个自己呢?”

      ⑨胖石匠觉得很在理,就决定再雕一尊远看是自己,近看是弥勒佛的石像。

      ⑩胖石匠对这尊石像的要求更严了,严得半年里整好了几个毛坯却只因对某一凿不满意而弃掉。直到第二年秋,石像快完工了,只剩下文字还没雕上。看着每一凿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石像,胖石匠拿凿的手竟然微微颤抖。

      ⑪这次,胖石匠要在石像肚脐四周雕“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人”几个字。三天后,还有最后三个字了,胖石匠不禁激动起来

      ⑫当发现“容”字下的“口”被雕成“曰”的时候,胖石匠傻了。等回过神,他想砸,却下不了手。胖婶更是拼命拦着。

      ⑬胖石匠没办法,开始怨恨自己,骂自己那一刻为什么要激动?为什么舍不得一锤砸掉?现在为什么更舍不得砸……

      ⑭胖石匠病倒了。

      ⑮胖婶劝他:“你啊,不是弥勒佛吗?弥勒佛什么都能容,你怎么就容不下自己的一笔之误呢……”

(选自《小小说月刊(上)》2014年第3期,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羊肚子手巾

    ①记忆深处的陕北农民,不论是老汉还是青年,几乎人人都会有一条毛巾。陕北盛产山羊绵羊,人们常吃羊肉,表面布满绒毛的毛巾就像羊肚子(羊胃),所以我们陕北人都把毛巾称为羊肚子手巾。不过那时候的人们不是拿它洗脸——洗脸用一块破布就行了,而是把它当御寒、遮阳、挡尘的帽子用。

    ②每当吃了早饭,汉子们去上地的时候,都是顺手从墙上或炕头拿了羊肚子手巾,往头上一扎,然后扛犁,牵牛,甩鞭子,走进一天的辛劳。羊肚子手巾好像一首绝美的小诗,年年月月,点缀着他们的“日出而作”和“日入而息”。

    ③其实羊肚子手巾也点缀着苍莽的陕北高原。陕北高原少雨少河流,更距大海很远很远,但连绵起伏的山峦就像一望无际的滚滚波涛,而山野间处处晃动的羊肚子手巾,就像片片白帆。若是逢集,眼前便成了羊肚子手巾的世界,白花花一片躁动喧嚣。

    ④羊肚子手巾是有味道的:风的味道,雨的味道,太阳的味道,男子汉的味道,渴望着过好日子的味道,广交朋友和攻难克险的味道。戴着它,即使在大旱之年,人的头上,总是充盈着湿淋淋的雨雾,仿佛近谷谷绿,近豆豆嫩,它美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牡丹。哦,令人眼馋迷醉的羊肚子手巾!

    ⑤而生来就是光着脑袋的娃娃们,已经八九岁了,十二三了,还是光着脑袋,这时候就往往由不得要向大人的头上瞅瞅,眼神里充满了艳羡之光。大人便笑眯眯地捏一下他的小脸蛋:“娃呀!你才多高!急个甚!好生长吧,一棵草终究要开一朵小白花哩!”当娃娃们确信自己已接近于成为后生的时候,大人们也几乎在同时默认了这一事实,就把用旧了的羊肚子手巾给儿子郑重地往头上扎去,这时候茫茫环宇的纷繁风景中,一定有树的舞蹈,河的歌唱,这几乎等于在举行一场极富文化意味的陕北式成人礼了。

    ⑥陕北汉子更多的还要为生计操劳不息,所以羊肚子手巾还常常浸透着劳作的艰辛。人们总能看到,在锄地的山上或砍柴的崖边,疲惫的汉子们常从头上解下羊肚子手巾,去擦掉脸上膀上滚滚欲落的汗水,拧干了汗水再来擦。寒冬的西北风放肆嘶吼的时候,连泥土都能冻成石头,但它吹到羊肚子手巾上边,冷便被滤掉大半,那风到脖子,到脚尖,到全身,几乎没有丁点的冷意了。要是哪天干活时受了伤,羊肚子手巾又成了包扎带。

    ⑦我虽然自小生活在陕北的城市,但因为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秧歌队的成员,甚至担任过秧歌队的伞头,所以在我的头上,也无数次地被羊肚子手巾艺术过、生动过。每到那时候,我就感到自己跨入了另一种境界,甚至感到自己就代表了淳朴勤劳善良。

    ⑧大概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回到延安,蓦然发现我的农民乡亲们头上的羊肚子手巾,那栖息了二三百年的白鹤,徒留鸣声,一夜之间全都飞得无影无踪了。后来经过深入探访,发现那些白鹤并未远离,其数量和种类反而更多了,只是都在人们家中筑了巢,巢在洗脸架上、枕头套上。我同时发现陕北农村有了大鬓角和休闲帽,有了丰富的五颜六色。对此,我感到高兴,又有些失落,心情复杂。时代的恢弘大书上,陕北曾经拥有的一页韵味深长的文化图景,是无可挽回地翻过去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误墨

凌鼎年

    ①娄城三老翰墨展上,少长成集,群贤毕至。

    ②开幕式上,应众人之求,三老联袂挥毫献艺。赵老不假思索泼墨画出水上水下几许荷叶,更有荷花含苞待放,煞是喜人;钱老成竹在胸,只寥寥几笔,三两游鱼跃然纸上,一条条栩栩如生;孙老略一凝神,一株岸边杨柳迎风摇曳,婀娜多姿。

    ③孙老画罢,回头对赵老、钱老的高足说:“来,添一笔,助助兴。”

    ④不知是不敢在“班门”前弄斧,还是中国文人固有的君子之风,几位门生都互相谦让着,谁也不肯轻易落墨。这时,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后生毛遂自荐说:“我来献丑了。”不待应允,他从从容容拿起斗笔,饱蘸浓墨,跃跃欲试。

    ⑤三老都不认识这位不速之客,但对他的勇敢精神倒颇嘉许。市美协会长想阻止,三老见之,摇摇手,何必扫年轻人的兴呢?且拭目以待吧。

    ⑥或许是因为在众目睽睽之下,或许是因为画面上已有荷有鱼有树,不好落笔,这位年轻人手执斗笔迟迟落笔不下。场上的气氛一时如凝固住一般。突然,那饱蘸的浓墨滴了一滴下来,无情地落在画面上。“呀!”年轻人一声惊呼脱口而出。这轻轻的一声如冷水滴入沸油锅。

    ⑦坏了坏了!一幅好好的画眼看就要毁了。真是大煞风录!好几个人用愠怒的眼神瞅着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后生。

    ⑧不料年轻人反倒镇定了,他审视误墨片刻,不慌不忙地在误墨上略作加工,好啊,那误墨竞化作一只半空振翅的翠鸟,简直补得天衣无缝,堪称大手笔。

    ⑨画罢,年轻人轻轻地说:“惭愧,惭愧!贻笑大方。”

    ⑩赞叹声啧啧四起。三老也对年轻人刮目相看,谓之“后生可畏”。

    ⑪翌日,市报上赫然登出这位年轻人的照片,有篇报道对他大加赞扬,似乎他是翰墨展主角。

    ⑫市美协会长很欣喜也很自责,欣喜的是发现了这样一位新秀,自责的是对这位新秀一无所知。他决定登门去拜访这位新秀,不巧,唯有一位耄耋老人在家。老人不言不语,进屋捧出一大叠满纸涂鸦的毛边纸、宣纸来。市美协会长翻着翻着,疑是自己眼睛出了毛病——他简直不敢相信,所有的这一叠纸,几乎都画着翠鸟——从误墨中化出的翠鸟。

(选自《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有改动))

现代文阅读

老师:下面文章约2500字,略读此文,请尽量在6分钟左右读完。略读时,请注意文章写了关于外婆的哪些典型事件。之后再精读文章,捕捉文本细节,于细节关联中体会作者的情思

带外婆出去玩

李娟

①我们无论去到哪里,都一定会带上外婆的。要不然怎么办呢?她快九十岁的人了,要是把她一个人撂在城里或内地的话,那多可怜啊。虽然我们生活也不好,在山里四处奔波的,连个像样的床也没法给她老人家支一张,也不能给她弄点好吃的东西。但一家人好歹都能在一起,无论干点什么,都放心。

②我妈的理由则是:有老人在嘛,出去玩的时候嘛,就有人看商店了嘛。

③可惜这个算盘没打好,别看外婆年龄大了,人还灵醒得很呢。又刚刚从内地来,看到什么都稀罕极了,玩心比谁都重。一听说我们要出去玩,就不声不响一个人悄悄地换了衣服和鞋子,戴上草帽,拄上拐棍,早早地站到路口等我们了。

④我们实在不想带她出门。没办法啊。以前在库委牧场做生意,住的是木头房子,虽然跟牛圈差不多,但人走空了至少还可以象征性地锁一下门。到了沙依横布拉克,住的是帐篷,就几块塑料布盖住了全部的商品,一定得留人看门的。再说外婆毕竟上了年纪,爬坡上坎的也不行了,哪能跟上我们这么利索的年轻人。我们和她一起出去的话,得先猴一样蹿出去一截子,再等她老人家半个小时,然后再蹿一截,再充满耐心地等。在险要处,还要陪着她老人家提心吊胆地一步一步挨过去,总之,出去玩的话,只要带上外婆,肯定不会玩得尽兴。

⑤但要把外婆一个人留在家里的话,我们在外面也不会有多自在。一路上又老操心着家里,只想早早回去。除了惦记她一个人在家寂寞,不安全以外,还有——她老人家老是把货架上好吃的东西自以为不露痕迹地偷出来,发给附近的小孩子。我们出门半个小时后,就开始掐算了:开始少苹果了……再过一会儿又想:一把糖又没了……回去的路上:这下好了,泡泡糖盒子也空了……

⑥于是,每次回家的情景便是这样的:小店门口簇拥的孩子们一哄而散,剩一地的果核糖纸。外婆笑眯眯地站在最里面,高高兴兴地、假假地说:“今天生意好得很!特别是吃的东西卖得最快!”

⑦这倒也罢了,哄了小孩子总能落下点人情(我们这里的小孩子每次到森林里拾柴火回来,都会往我们家门口的柴火垛上扔一两根)。她一天到晚自作主张地胡卖东西,就不可原谅了。

⑧一次,她把二十块钱的胶卷两块五毛钱就卖出去了。那个捡了大便宜的人,第二天居然还想来捡,被我们骂了一顿。然后我们又回过头使劲埋怨外婆。谁知她老人家还振振有词:“那么丁点大的小盒子,哪值得到这么多的钱?你们不要乱卖东西!”——看,她还说我在乱卖。我们板着脸,都不理她了。过了一会儿她好像终于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但仍然虚弱地为自己进行最后的开脱:“再怎么说我还是收了他两块五,总比一分钱不要白送给他强嘛……”

⑨家里有了这么个老太太,真是毫无办法。

⑩另外,她注意到了我们三块钱就卖出一瓶啤酒,于是从那以后,不管什么酒她老人家一律都三块钱卖。包括很贵的那种伊犁特。我妈说:“这样可不行,外婆看商店的时候,我们得留下一个人看外婆。”

⑪当然啦,在外面玩多好啊,我们谁也不愿意做留守的那一个。于是便轮流值日。开始我们两个还都挺自觉的,到了后来,就开始赖皮了。谁的动作快,谁腿长,谁就占便宜。我这人比较老实,早上吃了饭,总是要刷锅洗碗什么的,因此总是吃亏,总是眼巴巴地看着她扬长而去,而且还没有多少怨言。我妈就不一样了,每次迟一步让我占了先机的话,就开始使劲怂恿外婆搞破坏了——

⑫“妈,你看,妹仔又要带你出去玩了,还不快点穿衣服,还不快点跟上!”

⑬一面又得意洋洋地冲我大喊:“娟,你等一等嘛,外婆也想去,你顺便把她带上吧!”

⑭我大惊失色,外婆喜出望外。我装作没听到似的,拔腿就跑,外婆来不及穿好衣服,把大衣和拐棍都挟在腋下,跌跌撞撞就冲出来了。我妈又好心地追上她,给她戴上草帽,推着她往我这边跑:“妹仔,你慢一点,等一下外婆嘛!”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

⑮而我呢,总是跑得很远了,又忍不住回头看,看到外婆还在沼泽边的草地里蹒跚着,急急往我这边赶。她的身子瘦小佝偻,闪闪乎乎,摇摇晃晃的。她还一点儿也不知情呢,一个劲儿地怪我走得太快了:“妹仔啊,你慢一点啊,你慢一点啊,我撵不上你呀……”

⑯让人心里忍不住一片动荡,一片汪洋,柔软得呀,于是两只脚再也走不动了。

⑰外婆在这山野里多么孤独……

⑱每次都这样,心一软,就完了。接下来想也想得到这一趟行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通常是我搀着她慢悠悠地磨蹭到前面山路拐弯的地方时,她就满意了:“娟哪,走了这么远了,好了,今天玩够了。我们回去吧,你妈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

⑲我就只好跟傻子似的,再慢悠悠把她搀回去。而在家里,我妈早已收拾妥当,准备出发,只等我回来和她交班了。

⑳当然,我也不是好欺负的,我也会用这一招来对付她。可她的结果总是比我好,因为我一个人在家的话,外婆更“不放心”。所以每次出门没走几步她就能把外婆撂下。

㉑有一次她去爬左边那座山,外婆也跟去了。我估计最多半个小时外婆就该被甩下回来了。可是这一去,去了整整两个小时,而且最后还是外婆一个人回来的。不晓得出了什么事。

㉒我连忙问她走了多远。

㉓她说:“极远极远极远极远……”

㉔我问:“山高不高?”

㉕她说:“极高极高极高极高……”

㉖我说:“那你一个人怎么下来的?”

㉗她连忙转过身,让我看她的屁股,并且问我磨破了没有。

㉘我气坏了,我妈也真是的,怎么能让外婆一个人走那么远的路回来?两个小时呢!

㉙外婆又说:“好高好高的山哟,老子(呃,她老人家向来都这么自称……)从没见过那么高的山,老子爬到半路(吹牛,她能爬到一半?)就累得不行了,你妈硬要老子上去,你妈又拉又扯,硬是把老子拖了上去,背了上去……唉呀呀——好高的山哪!骇得老子一身汗……那里头好多的树子呀,到处都躺得是,那么粗的(展开手臂比画了一下)有,那么粗的(把手臂展得直直的又比画了一下)也有,也没见有谁把它拖回去当柴烧,估计从来也没有人进去过(又在吹了),好高啊好高啊……老子这回可是上去过一次了,呃,老子这回晓得了,呃——再也不想了,老子再也不去想它了……”

㉚可是从那以后,她就天天开始想了。她天天坐在帐篷外,仰着脖子遥望对面半山上那片浓重的森林,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那么粗啊……从没得人进去过……”

㉛出神得,旁边的稀饭沸得都顶掉了锅盖还不知道。那是她平生第一次进入森林。

(选自《阿勒泰的角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