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20年9月27日,第七批117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回到祖国怀抱。国人用“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志愿军烈士,祖国接你回家了”的标语欢迎烈士回家。70年前,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为了保卫和平、抵抗侵略,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各方面存在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跨过鸭绿江,打响了抗美援朝正义之战,经过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赢得了胜利和尊严。

(材料二)

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问卷调查结论

 

(材料三)

下面是幸福社区民众观看抗美援朝纪录片《英雄儿女》后在微信群里的对话:幸福社区微信群

漫卷诗书:太感人啦!和平稳定来之不易!面对强权,低头是永远得不到尊重和自由独立,唯有敢于斗争才能站立起来。

雪狼:是呀,一个个最可爱的人,用热血与生命汇聚成新中国最珍贵的记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奋进的不竭动力。

智者:新时代也有最可爱的人新冠疫情期间,一群群逆行而战的年轻的白衣战士就是最可爱的人!

山河:@雪狼@漫卷诗书@智者 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纪录片,让孩子们都去真正了解历史,心怀感恩,珍惜当下。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斗中共有117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英勇牺牲。 B、抗美援朝,这是一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卫和平、抵抗侵略的正义战争。 C、在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际,民众对是否要继承与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展开热议。 D、幸福社区部分居民认为《英雄儿女》能让年轻一代真正了解历史,有教育意义。
(2)、阅读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结论。
(3)、抗美援朝有哪些意义?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出其中两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苗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恰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r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前形势无动于在,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①为什么雷雨天气飞机不能起飞和落地,飞机到底怕不怕雷电?
        ②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飞机上是没有避雷针的,避雷针是用在地面建筑物上的,其原理是将空中雷击产生的电流,通过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引向大地,就好像三项插头的“地线”概念,从而避免在城市的地面遭到雷击。
        ③与此同时,飞机外部结构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如果遇到雷击,飞机就是一个短路的路径,虽不会直接伤害机内人员,却很可能损坏飞机上的电子设备以及结构,对安全造成影响。
        ④由于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无法接地,因此,飞机要做的是防雷,而不是避雷。
        ⑤具体而言,在每次飞行前,飞行员都要了解航路各段的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绕飞路线,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与强雷电做正面接触;在空中飞行时,飞行员也会通过气象雷达来观测航路上的天气状况,总之,面对雷电天气,对策就是一个字——躲。如果飞机还没起飞,当然就不去冒这个险了,至于到达航班,一般情况都会选择备降,还是那个字----躲。
        ⑥但在雷电天气以外,当飞机在云层中飞行,还会跟空气、云层摩擦产生电荷,而当电荷积存达到一定值,也有可能形成雷击,这时候就要用上安装在飞机主翼或尾翼尖端处的“静电释放器”,大家一般称为放电刷,其原理是,当雷电产生的电流通过飞机,又或是飞机因空气摩擦而带静电,电流就会瞬间通过放电刷释放到机身外,这样,在导体效应的作用下就不会形成高能量的电能聚集释放这一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乘客坐在客舱里是安全的,因为客舱跟机身外壳是绝缘的。
        ⑦放电刷也是飞机上的仪表电子设备的“保护伞”,通过随时放掉机身上流动的静电,避免飞机的通信导航受到电磁场干扰而影响飞行安全。一般现代民航客机上的放电刷都有10个以上,但也有很多小飞机是没有的,因为这些小飞机的体积小,机身上的静电很小,直接就由机身释放出去了.此外,飞机防雷还体现在飞机的重要设备都做了加固,比如油箱外壳的加固以及绝缘,而航电设备的位置也是经过精确评估测算出来的,目的在于即使飞机遭到雷击,造成的损伤也不会是致命的。
        ⑧但话又说回来,放电刷的释放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飞机被高能量的雷电击中,而放电刷又不能在瞬间将这股能量释放掉,就会产生电阻效应,很可能发生机体被击穿的危险,甚至造成恶性事故。所以说,飞行一定要做到慎之又慎,最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天气状况,及时绕开危险。                                 

                                                                                                                                                                                                                                        【南方周末】

阅读下丈,回答问题。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

       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的痛,那是人生不想直接面对的现实。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哭泣,我们会伤心,我们会逃避。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

       父母在,我们就永远是小孩。在外面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会下意识地到父母那里去寻求安慰,寻找关爱,然后再带着从父母那里吸取到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一切,父母那里好像有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直到有一天爸爸突发心肌梗塞病倒了,我们这才发觉白发和皱纹已经爬上了父母的额头,岁月斑驳的阴影已经剥蚀了他们红润的面颊。那一刻,心头漾起的,就是那不能承受的痛。

       爸爸是“文革”前最后一批完成学业的大学生,爱好运动的他在学校就达到了运动健将的标准,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体育工作。他的身体特别棒,好多人至今还记得他年轻时在寒冬腊月脱先了衣服用冰雪摩擦身体的情景。不要说这种独特的“洗澡”方式很少有人见过,单是那身在冰雪下闪着光亮的一块块隆起的肌肉,就足以使人惊异得瞪大眼睛,小青年们对他则更是顶礼膜拜。“力大为王”一向是民间不成文的法则,更何况他还是一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有文化有知识的“大王”。

       然而,那天这位“大王”就那样躺倒在医院的急救室里,任医生护士在他身上插着各种各样的管子和针头。他的脸越来越黄,他的手脚也越来越凉,生命的热力似乎正从他的身上慢慢扩散和消失。那一刻,我痛,我的心近乎绝望般的痛。

       我用自己的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摩擦着爸爸冰冷的双脚,我要把我的信念,把我的激情,把我原本就是从他那里得来的生命活力通过我的手心贯穿到他的脚心,再通过他的脚心传递到他整个的身心。我要他坚强,我要他勇敢,我要他回来——像以前一样回到我的身边来。

       爸爸他真的回来了!生命之花重新在他身上绽放。心脏中一下子装上了四个支架的他,也被医生视为医学界的奇迹。

       不错,他的起死回生,缘于当今高超的医学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缘于他自己一向良好的体质和坚忍不拔的男子汉气质。然而在潜意识里,我认为这一奇迹的出现,还缘于爸爸在身处临界的那一刻,读懂了女儿通过手中传递给他的语言。

       那是用血缘凝结而成的语言,那是用亲情浇灌而成的语言。从手心向他传递过去的那生生不息的气息里,爸爸读懂了我向他表达的情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需要和依恋.感受到我们对他深深的爱。他用顽强的毅力挣脱了病魔,回到了我们身边。

       慢慢从惊恐中恢复过来的我们,逐渐变得又只记得从父母那里去吸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了,而父母则是更慷慨地给我们提供着源源不尽的食物、关怀和照顾。

       只是,我们也多少发觉了一些变化。每次到家,总见爸爸在忙着,忙着种花,忙着写稿,忙着练字,忙着裱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作品,说是要给自己的同学每人一张以作纪念,还指给我看哪些是给哥哥的,哪些是给弟弟的,哪些又是给我的……

       爸爸永远也不会知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多么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这种像交代后事一般的话语,我拒绝承认某种现实,我甚至自私地认为我们还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小孩,他应该一如既往地保持年轻和健康,一如既往地宠爱我们……

       从上次发病到现在,才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近来感到身体明显不适的爸爸只得重新到南京医院复查,医生得出的结果是模棱两可的“不容乐观”,说是要作进一步的检查,而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再次进行心脏搭桥手术。

       当这些现象突然出现在自己最为挚爱的亲人身上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作出自欺欺人的反应。拒绝承认这样的现实,要想逃避这样的现实,不敢碰,不能揭,不愿看……

       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苦,它真是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啊。

       可是,我们又实在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不得不去面对和承受这样的现实。面对了,承受了,我们才会心安,才会有勇气面对人生之路上或许会有的更大的伤痛,也才会真正成为我们自己。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

开往边远山区的火车

戴 希

①你在某所重点大学上学,半年后将要毕业。他是你的同班同学。为了写好毕业论文,你们结伴前往边远山区调研。

②你们并肩坐在一列开往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上,一边欣赏窗外的山山水水,一边畅谈未来。

③“快看,好迷人的景致!”当火车驶入大峡谷,你指着窗外激动地说。他顺着你指的方向看过去:“哇,这儿的山又高又大,山尖直插云霄,云彩像白丝带一样缠绕在山头!”他的双眸亮了。这儿的树漫山遍野蓬勃生长,到处是墨绿色的海洋!你同样喜形于色。这儿山石嶙峋,一块连着一块,有圆形的、方形的、椭圆形的,千奇百怪!这儿的石板岩红红的,层层叠叠,俨然一本本厚厚的书!你愉快地想:“真好,大山里的自然环境真美啊!”

④火车终于到达站点,你们下车步行很长一段山路后来到一个山村,住下来后,才知道这个山村山多地薄,离县城远,交通不便;村民种的粮食,不但产量低,还得人背肩扛,徒步远行到集市去卖。

⑤一般早晨天刚亮,村民就出门赶路,晚上天擦黑才能回家。

⑥所有这一切,村民们都坦然面对,他们顽强坚守,毫无怨言。

⑦你们各自住在一户农户家。

⑧你住的那户只有奶奶和孙子留守。奶奶七十多岁,孙子七岁,奶奶和孙子穿着破旧。可他们生活从容,充满阳光。

⑨每天早晨六点前,奶奶会起床做早饭,做好饭后和孙子一块儿吃。说是做饭,其实就是煮锅稀饭,抓点儿咸菜放里面;或者煮点儿面条,舀点儿辣椒油再放点儿葱花。

⑩吃过早饭,孙子背上旧书包,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步行两个多小时,赶往山村小学读书。虽然学校有些简陋,可是在这里读书的孩子都专心致志。

⑪孙子上学去了,奶奶就去喂牛放羊、种菜栽树、割草砍柴……往往忙碌至夜幕降临才回家做晚饭。

⑫孙子放学回家后,如果天没完全黑,他便在屋檐下的明亮处,趴在一张高木凳上认真地写作业。

⑬不上学时,孙子会帮奶奶干活儿:要么在厨房里,有模有样地生火做饭;要么上山打柴,背着比自己还高的干柴,气喘吁吁____

⑭你住进他们家后,他们的饮食依旧,只是吃饭前,如果有鸡生蛋,他们要给你煎个鸡蛋或冲碗蛋花,而以前,他们家的鸡蛋只是用来卖钱买日用品的;他们的劳作依旧,只是不让你像他们一样干活儿。你要辅导孙子读书做作业,孙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奶奶也乐得合不拢嘴。

⑮你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奶奶说可不能让你受苦;孙子说向你学文化长知识,机会难得,他打心眼里,愿意你来他家。你心里漾起粼粼的潋滟。

⑯有件事你听后眼圈红红的。孙子在学校吃午饭,比家里伙食好多了。遇到学校发物资改善生活,孙子总是把他的牛奶、面包等平常吃不到的好东西攒下来,带回家给你和奶奶吃。你问他为什么自己不吃,他回答吃过了,吃不完。你悄悄地向同村与他临近的同学打听他是否真的吃了,同学就摇头。

⑰那天你再问孙子:“为什么自己不吃呢?”孙子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孙子仰脸问:“你能留下不走吗?”你望着他渴望的眼神,落泪了。

⑱你送给奶奶和孙子每人一套新衣服,又送给孙子一个新书包,他们高兴坏了,宛如得到了人间珍宝。你问他们:“为什么新衣服不常穿,新书包不常用?”他们说:“这么好的东西,哪舍得!新衣服等过年时穿,新书包等旧书包不能用了再用。”

⑲住在另一户农户家的他,眼里也经常含着感动的泪水。

⑳一个月后,你们结束调研。要离开山村时,闻讯而至的村民把你们送到村口,久久不肯转身。望着他们,你们心潮起伏。

㉑“我打听过,山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急需学历高的老师,”并排坐在返程的绿皮火车上,你真挚而诚恳地对他说,“我们同为师范生,教书育人更有优势。不如,毕业后我们再结伴来山村支教吧?”

㉒看着你期待的目光,他情不自禁地点头。你们会心一笑。

㉓约定的时间到了。你们准备乘上开往那个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去山村学校支教。

㉔可就在火车开动之前,他止步了:“我们还是别去了,山村条件太差,日子太难熬,不如回城里找工作,寻求更好的发展吧?”你大吃一惊。

㉕“怎么能这样呢?”盯着他的双眼,你坚定地摇头,“不,我必须信守诺言!”

㉖就这样,你们一个临阵而退,返回大城市谋职;一个毅然前行,登上开往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去山村支教。

㉗时光荏苒,一晃三年过去。

㉘艳阳高照的日子,你受邀进省城参加全省优秀教师表彰大会。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戴上大红花的那一刻,你热泪盈眶。

㉙颁奖大会结束,他迫不及待地找到你。

㉚又是火车站,当你准备乘上那趟开往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之前,他下意识地拉住你的手:“别再去山村受苦受累了,留在省城吧。”

㉛你轻轻抽出自己的手,上下打量他半晌,依然坚定地摇头:“不,山里的孩子更需要良好的教育,我舍不得撇下他们!”你又登上熟悉的、开往边远山区的那趟绿皮火车。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4年第1期,有删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铭粪。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材料二】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道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钢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未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既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就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就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诚告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棵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地亲自上处,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如以勉励,教训,或资备。

(丰子恺的《我的母亲》节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