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必须认识到,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尤其是芯片领域还面临一些亟需破解的瓶颈。

    “从整个芯片产业来看,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主任张波说,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芯产业的打,使我们的先进工艺产品发展受阻。但这种“卡脖子”反而推动了功率半导体领城相关厂商加大对国产芯片研发的支持力度,从而使国产功率半导体能够在试错、迭代中不断发展。

    当前我国芯片产业”危”"机”并存。从全球来讲,我国的芯片应用市场规模最大,增速也最快。从总的市场占有规模来看,尽管国外厂商占了全球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是近几年国内企业有起直运的态势、在多个设备和材料锁城也实现了突破。

    若以半导体产业的光电子领域为突破口,以"换道超车"的思维,加上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实现"领跑"也不是不可能。

 (刊于(人民日报》2023.4.26,有删改)

材料二:

 (刊载于《广东科技报》2023.4.14,有删改)

    材料三:"数字时代”,芯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芯片在投入使用前,要经历上百道工序的纳米级改造。其中、"光刻"是半导体芯片生产流程中最复杂、最关键的工艺步骤,其重要设备——光刻机更被誉为"半导体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半导体芯片生产的难点和关键点在于将电路图从掩模上转移至硅片上。这一过程通过光刻来实现,光刻的工艺水平直接决定芯片的制程水平和性能水平。整个过程涉及多种核心设备,其中价值量最大且技术壁最高的部分就是光刻机。

    光刻不难,难的是更精确地光刻。极紫外光波长为10~14纳米,用这类光源作为光刻技术,是生产5nm芯片必要的设备。这种高端光刻机 EUV 光刻机(极深紫外线光刻机),是精密仪器中的翘楚。极深紫外线并非地球上天然存在的光线,需要特定的技术和设备才能够制造出来。使用这种特殊的光源,不但整个光刻间都要处于真空状态,以尽量减少光能的损耗,其他细节也要求极为苛刻,因而 EUV 光刻机制造难度极大。

光刻机对"工作环境"相当挑剔

光要纯:光刻房间要求全部为纯净的黄光,因为短波长的光会造成光刻胶变性。

    要无尘:每立方米的空气中不能有超过10个颗粒,并且颗粒大小小于0.5微米,每小时要净化30万立方米的空气。

    要安稳:厂房对地基要求也很严格,不能有任何微小的振动。

    耗电高:一台 EUV 工作24小时,耗电量达到3万度,相当于可支撑一辆电动自行车绕地球骑行六。

 (刊载于《广东科技报》2023.4.14,有删改)

    材料四:中科院近期宣布:已经欢克3nm 光子芯片技术,2023年开建第一条生产线。届时,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量产光子芯片的国家。

    实际上,中国准备建设光子芯片生产线已经不是新闻。中科芯公司在2022年就已经着手筹建,计划拟架设一条光子芯片的生产线,现在设计方案和建造事宜等在积极推进中。

    此次中科院光子芯片技术的重大突破主要是在晶体管技术方面。这使得我们生产的光子芯片更加先进,达到了3nm的层次。

    有人说,这是否说明中国芯片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呢?其实不然。光子芯片就目前来看,依旧难以取代电子芯片。那么为何我们还要孜孜不倦地在光子芯片上开发呢?原因很简单:能耗低,成本低,不用依赖极紫外光刻机等等,最关键的还是自主可拉。我们在光子芯片上的技术积累完全可以让我们实现弯道超车。 (摘自"网易新闻网"2023.3.10)

(1)、下面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刻机对“工作环境”相当挑:光要纯、要无尘、要安稳、耗电 B、半导体芯片生产过程中,将电路图从掩模上转移至硅片上这一难点可通过光刻来实现。 C、中国攻克3nm 光子芯片技术,说明中国芯片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D、尽管我国已经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还面临一些瓶颈。
(2)、请根据材料二简要介绍芯片的生产过程。
(3)、请在材料三中的横线处分别拟写恰当的标题。
(4)、你对中国芯片的发展前景有什么看法?请用一句话表达你的观点,并从材料中选择合适的论据加以论证。
举一反三
阅读《昆虫的拟态》(节选)完成各题:

昆虫的拟态

    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各种形态的昆虫伪装成自然界里的万物,隐蔽自己,吓跑敌人,或者方便自身取食,这就是昆虫的拟态。

    自然界里昆虫的拟态类型很多,主要有贝茨氏拟态、米勒式拟态以及进攻性拟态等几种类型。

    1862年,英国博物学家H•W•贝茨在研究蝴蝶时提出的可食性物种模拟有毒、有刺或味道不佳的不可食物种的拟态现象。贝茨氏拟态中的被拟者分布广、数量众多、显眼并具有不可食性或其他保护方式。拟者和被拟者经常生活在同一地区和时间,这样捕食者便难以将两者分清。

    米勒氏拟态是两种具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物种互相模拟的拟态现象。1878年,由德国动物学家弗里兹•米勒提出,故名。比如,蜜蜂和黄蜂之间彼此相似。米勒解释说,因鸟类必须通过亲身尝试才能得知某种昆虫不适口,几种均不适口的昆虫形色相似,这样鸟类一旦吃到一种不适口的昆虫,另一种具有类似形态的不适口昆虫也不会再遭到捕猎,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死亡率。

    进攻性拟态就是模仿其他生物以便于接近进攻对象的拟态。例如螳螂会模拟兰花或者其他花朵的样子,待昆虫大摇大摆飞来采蜜或者停留的时候把它吃掉,而这个被吃掉的虫子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死的。螳螂的模拟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时代,天气如何预报

    ①天气预报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预报、描述性预报向数字化、网格化预报的过程。比如,我国气象部门原来发布的城镇天气预报,内容只包括2400多个城镇的天气现象、高低温和风速风向预报,频次也只是一天三次,预报的时间精度和空间精度不够高。

    ②2012年,国家气象中心推出了一个新的预报产品,即大城市精细化预报,该产品把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24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进行细化,每6小时开展一次预报,降水量可以预报到毫米。但即便这样也不够精细,不能满足各行业及公众的需求。

    ③于是,“网格预报”这一概念被引进到我国的精细化预报业务中。如何理解它呢?可以这样比喻,就像地球上的经纬网一样,我们可以把中国以及每个城市所在的区域分解成许多个5公里×5公里甚至1公里×1公里的网格,而公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个网格中,每个网格中的天气情况也会有所差异。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拿北京的预报来说,原来的预报只是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但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北京的天气不再由一个定点来反映,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网格化预报的精细程度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可以每天以更高频次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的网格未来是什么样的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除了对陆地上的网格进行预报外,气象部门还将我国的责任海区划分为多个10公里×10公里的网格,并进行海上能见度、海上大风等要素的精细化预报。

    ④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三个要素,而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四大类__个气象要素。第一类是基本要素,即气温、降水、降水相态、风、云量、相对湿度等。以前,12小时的预报中就只反映一个要素值,现在有了更精细的逐3小时预报,可以反映不同时段的要素值。第二类是环境气象要素,包含雾、霾、沙尘暴、能见度等。第三类是灾害性天气要素,包含短时强降水、雷暴、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报。第四类是海上气象要素,在产品中具体体现为海上大风、海上能见度、海上天气现象等预报。

    ⑤与以前的天气预报相比,网格预报是精细定量的数字化预报。在方便公众获取更精准更精细的天气预报之余,还将有助于预报员开展高影响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同时基于精细的智能网格预报开展的地质灾害、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影响预报准确率也会大大提高。

    ⑥未来,气象部门还将发展结合物理机理与数值预报大数据挖掘应用的智能预报技术。一方面,基于数值预报机理的数理统计形成复杂预报模型、预报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基于气象大数据的挖掘萃取、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将与天气预报更深入地结合。

    ⑦人工智能对预报提出了挑战,但也给人类带来机遇。击败世界围棋排名第一人柯洁的“阿尔法狗”发展到现在,已经脱离了靠大量棋谱来“喂养”的阶段,凭深度学习就能不断进步。气象与围棋都有所不同,围棋虽然内部机理比较复杂但规则相对简单,而气象是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受影响的因素太多。比如降雨,即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大气没有抬升水汽无法凝结,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滴也不会长大掉落地面。因此,“智能”并不意味着预报员在这一过程中毫无“用武之地”。预报员的优势在于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在智能预报发展过程中,预报员多年的预报经验可以用来“喂养”机器和模型。在灾害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中,预报员仍将发挥关键作用。

(作者:宗志平 薛峰,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筷子春秋

    ①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 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

    ②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③“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④《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⑤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⑥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 李阳波 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 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古人如何对付蚊子

    ①现代对付蚊虫的方法很多,且很先进,但在古代,由于卫生条件没有现代好,科技手段落后,蚊虫对人类威胁更大。因此,人们会更积极地采取各种对付蚊虫的手段。那么古人是怎么驱蚊虫?现代驱逐蚊虫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是烧蚊香,古人会这么做吗?

    ②从史料记载来看,古人对付蚊子也会烧蚊香,不过说法不一样,古人称之为“熏”。滚,即俗话所说的“烟熏火燎”,这是古人夏天对付蚁虫最早也最流行的方法,也最有效。从《周礼》记载来看,先秦周朝王室就是用这种方法,书中“翦氏”条:“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底盅之事。”翦氏就是负责给周王室驱虫的,其工作方法有两种:一是祈祷神灵驱虫害,一是点燃莽草熏虫。前一种借神力驱虫,这当然是迷信,但祈祷神灵时如果燃香,客观上会有一种驱虫作用,这也是庙堂不生蚊虫的原因。而后一种“熏之”,便是古人最常用的对付蚊虫的方法。

    ③用“熏”的手段来驱蚊虫,又叫“熏香”。熏在先秦时使用很广,包括室内环境消毒、祛味、衣物增香都会“熏一下”,甚至连老鼠这样大的动物都可以用熏的手段将之驱逐。如《诗经·幽风》中那首《七月》诗便称:“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④从考古发现来看,5000年前已有专门熏香用具,在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上,便曾出土了一只灰陶熏炉。到战国时,熏香用具不仅器型漂亮,焚熏的原理也更科学。

    ⑤1965年从江苏流水县三里墩西汉墓中出土的“银鹰座带盖玉琮”,是一件战国时期玉琮造型的熏炉,将玉琮加盖、加座,中置铜内胆,便成了一件高档的“玉综熏炉”。此滚炉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出土时器内尚有烟熏残迹,应该是墓主生前熏香实用器。

    ⑥秦汉及以后,从民间到贵族家庭都开始熏香。现在文物市场上常见的“博山炉”,便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当然博山炉可不仅仅是用来熏蚊子。博山炉是一种高级熏炉,又称“博山香炉”“博山香熏”“博山熏炉”,因器型像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⑦博山炉功能在当时确实很先进,在今天也不落后,不只熏蚊子、焚香,还可为空气加湿,增加香气的持久性。这种当年古人日常愈香用具,如今身价飙升,有的精品价值连城,最典型的是从满城汉墓中挖出的一只错金搏山滚炉,已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选自2018年第16期《百科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发现嫦娥石、找到月壤水……在金秋时节,月壤研究也迎来了大丰收,一系列有关嫦娥五号月壌样品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人们对于距离我们最近的“邻居”月球的认知不断得到刷新。

2022年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宣布,来自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以下简称核地研院)的研究团队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嫦娥石”也是人类发现的第六种月球新矿物,其单晶颗粒的粒径只有10微米大小,不到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10。核地研院月球研究团队牵头人表示,虽然“嫦娥石”所属的磷酸盐矿物在地球上很常见,但和“嫦娥石”化学成分一致的,地球岩石中至今还未发现。这也证明了“嫦娥石”形成的环境和条件不同于地球。通过对“嫦娥石”形成条件的研究,可以倒推月球演化过程,对认识月球起源与演化意义重大。此外,“嫦娥石”所含的高含量稀土是否具有开发价值,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研究团队运用红外光谱和纳米离子探针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开展深入分析,其结果显示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矿物表层中存在大量的太阳风成因水,估算其水含量至少为17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这一数值显著高于月球内部的水含量;并且分析结果还显示,月壤中水含量的差异主要归因于测试深度的差异,矿物中的水主要分布在极表层内,并且其氢同位素比值与太阳风的十分接近,主要以羟基的形式存在。这些证据全部有力证实了,太阳风质子注入就是嫦娥五号采样地区月壤中水的主要来源。

(摘编自都芃《科学家从月壤里“挖”出了这些宝》,有删改)

材料二:

氦-3一直被视为未来重要的清洁聚变资源之一。而月球则是储存氦-3的天然“仓库”。核地研院第一批月球样品使用责任人黄志新介绍,目前的核聚变实验主要利用氘一氖反应来开展,但这种方式的核聚变会产生中子,具有一定危害性。而以氦-3为原料的聚变过程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并且反应释放的能量更大,堪称是未来的完美能源。氦-3虽好,但在地球上却储量极低。氦-3的主要来源是太阳风,由于受地球磁场和大气的阻挡,能够到达地球的氦-3微乎其微。但与地球相反的是,月球由于缺少大气层保护,常年受太阳风吹拂,月壤中含有大量的氦-3资源,且月壤中的钛铁矿对氦-3有较好的储存作用。种种因素都使得在地球上稀缺的氦-3,在月球上却储量惊人。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曾估算,月壤中的氦-3含量可满足长达万年的地球能源需求。

(摘编自都芃《科学家从月壤里“挖”出了这些宝》,有删改)

材料三

月球可开采的7类资源及用途

月球资源

用途

含量巨大,未来的月球住民可以在月球上开采并提炼硅,制作半导体,生产太阳能电池板,自给自足

稀土

用于生产电子产品(电视、电脑)、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电池板等

可用作燃料的催化剂,在阳光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就能制造火箭的燃料和氧气

用于建筑物、飞机和医疗设备的轻而坚固的材料

月球定居者可以开采出约29亿公吨的水用于饮用和耕作,如果将它们分成氢气和氧气,也可能成为飞往火星的火箭的燃料

贵金属

用于化学催化、珠宝、医疗器材、电子设备

氦-3

未来环保清洁的核聚变燃料,是地球的稀缺资源

(摘编自“广东省地质局”网站)

材料四:

对于人类而言,月球不仅是踏足浩瀚宇宙的前哨站,或许还是赖以生存的资源储备仓库。这些资源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能源危机,满足未来对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等的需求,并将人们带到火星甚至更远的地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计划发射的“阿尔忒弥斯1号”火箭可能变成人类重返月球的“发令枪”。英国《每日邮报》发文称,一旦部署到位,人们的注意力将转向矿业资源。月球资源的争夺首先是大国之间的竞争,但过不了多久,世界上许多大型企业集团也会加入这场争夺战。

这一块巨大的“月饼”将如何分割?这些资源的争夺又将如何受到监管?联合国《外层空间条约》明确规定,任何民族国家都不能声称对月球拥有主权,包括所有主要的航天国家在内的100多个国家签署了该条约。来自多国的专家们一致呼吁解决规则和法律问题,以便在国际上达成更多共识,因为人们担心争夺这块巨大的“月饼”会变成富豪公司之间的混战。

无论如何,新的太空竞赛已经真正开始了。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一个国家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大体可以表明这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大致以长江流域北界为界,南方水资源占全国80%以上,北方不足20%。北方平原辽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更加剧了缺水的状况,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为了缓解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我国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长江,属太平洋水系,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全长6300余千米。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

长江干流自江源至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长约4500千米,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宜昌至江西湖口为中游,长950多千米,流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0多千米,流域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

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2亿千瓦时,是中国水能最富集的河流,与黄河相比,长江的发电量远远高于黄河。长江干流通航里程2800多千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网、中国政府网相关介绍)

【材料三】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之“黄”,实为泥沙。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泥沙九成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蚀易散,每逢暴雨冲刷,则流失大量水土,奔入黄河。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摘编自百度百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