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演讲稿,完成下列小题。

在北大2017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赵兰昕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元培学院2017级本科新生赵兰昕。非常荣幸今天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初入北大的感受。

       回想第一次走进北大的校门时,我还是一个手握直尺与圆规的考生。与成百上千的数学竞赛同学一样,高中的我也曾在凌晨的灯光下与代数不等式鏖战,逐一试验着舒尔分拆、pqr方法与局部不等式是否是它的克星。在漫长艰辛的跋涉之后,我在数学奥赛的获奖名单里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亲戚朋友都向我道贺,对我说:相信你能成为一个很棒的数学家。

       数学固然是一条引人入胜的道路,这个自人类理性中发展出的宏伟建筑,始终以简洁的规律呼应着万物的流转。①但我心里却有一根更长、更坚韧的弦:写作才是我的热情所在。环顾我所在的一方天地,我发现这个世界正在飞快地流逝:朋友倾诉烦恼时流过的眼泪会蒸发,外婆养在清水里的栀子花会凋谢……我发现平凡的人们都有生动的悲喜爱恨、聚合分离。很多人不关心这些事,但我内心有一种必须去记述的愿望,一种自负的责任感,似乎如果我不去写下我了解的故事、不去描绘我见到的人们,许多有趣的具体的细节最终就会被忘记。于是我知道,我生命的意义应该被写作诠释,我所希望的是,由我执笔,为我们的时代添一笔柔软的铭文。北大,有全中国最好的数学专业,我可以继续探索人类理性的奥秘;北大,也有全世界最好的中文专业,让我可以用兴趣与热爱的笔墨,记述世间点滴。在这里,我是幸运的。

       我知道,沿着前人的足迹安排自己的人生,似乎是一种被社会认可的安全策略。我的梦想却在竞赛同学中多少有些另类。我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在文学的世界里,我没有过金牌,也没有人告诉我说相信我能成为一个很棒的作家。然而,我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因为我知道,在北大,在这个鼓舞着个性与多元的园子里,每一条道路都不会孤独,每一种选择都会得到支持。我所在的元培学院开设的古生物专业,有时每年只有一个毕业生,这个数量甚至比他们研究的恐龙化石还要稀少。在北大,也常常有人因为热爱而踏上一条陌生的道路。今年刚从元培学院毕业的李雨晗师姐,同时收到了牛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因为对动物的喜爱,考虑再三后,她选择去青海三江源,做自己喜爱的动物保护工作。②我想,我可以像这样的北大人一样,走出自己的“舒适带”,去探索一个未知但令人向往的远方。即使是波折、甚至失败也不会让我畏惧。我就是要去看看自己究竟能跑多远!

       我祝愿坐在这里的每个人,都将找到自己梦想的方向,去守护平等、守护真理、守护正义;去创造价值、创造文化、创造新知……我相信我们的理想会在这里生长繁荣。

       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

       莫道今朝精卫少,且邀他日看海平。

       谢谢大家!

      【注释】①桑弓,泛指强弓,硬弓。②玉衡:玉衡星,北斗星之一。

(1)、上文中的划线句①是一位同学在阅读过程中划出来的重要语句。你认为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九年级上册中的《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等演讲稿的语言与本文有什么共同特点?请举例说明。
(3)、一位同学读到上文划线句②时遇到了阅读障碍:“舒适带”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你帮助解答。
(4)、读完赵兰昕的这篇演讲稿,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异想天开的孩子——爱迪生

     美国人汤姆斯·阿尔发·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他以造福于人类的众多发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爱迪生的发明很多,他和他的助手们一共发明和改进了一千三百多种东西,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四重电报”装置、电话中的话筒、留声机、电灯、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等。由于他的发明实在太多,因此有“发明大王”之称。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市。他家祖籍荷兰,于1730年迁往北荚,初居新泽西州,1842年才迁往俄亥俄的米兰。家里比较贫穷,主要是靠父亲种田维持生活。爱迪生六岁时,就跟着父亲到田里去做些零活。

     爱迪生小时候并不聪明,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对于任何事物总喜欢追根问底,就是日常见惯的现象,他都要仔细看看。比如,大树怎样生长,树叶是什么形状,他往往一看就要看上半天。他不但好奇爱问,而且什么都想亲自尝试一下。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亲急着到处去寻找,最后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十分奇怪,一直想自己也试试看。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是一个劲地盯着父亲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从此,大家都说爱迪生是个“呆子”。他常常站在街头上抄写商品的商标和广告,而且逢人就问,不怕别人讨厌,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小爱迪生由于好奇,经常闯祸。有一次,为了考察火的奥秘,他试着在邻居的谷仓里燃起一堆火,这立即引起一场熊熊大火,爱迪生也为此遭到一顿毒打。

     在爱迪生七岁时,他的家庭在米兰维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迁到密西根州去,父亲在那里以木工为业。

     就在这一年,爱迪生上学了。当时学校课程设置呆板,还实行体罚学生的制度,幼小的爱迪生,十分不满意这种教育方法。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引不起他的兴趣。他功课学得不好,可脑子里却装着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经常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在当时那样的学校里,这样一个异想天开的孩子,当然不受欢迎,同学们都说他笨,连老师也说他是个“低能儿”。在校学习不到三个月,老师便把爱迪生的母亲叫来,对她说:“汤姆斯这孩子一点不用功,还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昨天上算术课时,他居然问我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您看这不是太不像话了吗?我看这孩子实在太笨,留在学校里只会妨害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就这样,爱迪生被迫退学。这是他一生所受到的惟一的正式教育。

     离开学校后,爱迪生就跟着父亲学木工,空下来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读书写字。

     爱迪生的母亲原是小学教员,对教导孩子很有耐心,也很有经验。常给他讲一些名人的故事,说发明万有引力的牛顿,小时并不聪明,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竟成了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母亲还不断给他鼓励和教育,不厌其烦地解答他所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

     由于母亲循循善诱,爱迪生聚精会神地读了不少书,遇到难懂的章节,也决不放过,他一定要问个明白,懂个透彻,因此学习进步很快。有一天,母亲给爱迪生买了本《自然读本》,他立即被书中的科学小实验吸引住了,从此经常照着书上讲的方法去做实验。后来,爱迪生曾回忆说:“《自然读本》是我第一次读到的科学书籍,那时我还不到十岁。”这本书引起了小爱迪生对科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他做了大量的实验,培养了他进行实验的能力。

阅读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敬业与乐业(节选)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③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④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⑤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个繁荣的时代,一个活力大爆发的时代……这里我们选取了与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展望2016中国文化。——编者

                                                                                  实体书店,会持续回暖吗

       在所有人都在为书店之死而惋惜和哀叹的时候,2015年,实体书店竟然渐渐回暖。亚马逊,这家曾经给实体书店沉重打击的网络书店宣布要开设1000家实体书店,而首家书店已经开业。亚马逊的中国同行当当网也应声宣布未来要在全国开1000家实体书店。书店怎么又成了香饽饽?

       因为书店已经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了,实体书店正在变得时尚和复杂起来。卖服装、开咖啡店、办活动、做APP……实体书店带给读者的体验日益舒适和丰富;线上线下的结合将更有利于网络书店巨头吸引客户、培育读者的忠诚度;遍及全国的书店体系将有利于整合资源,开辟新的销售通路……实体书店不是负担,而是财富。这样的观念正在改变投资者的态度。而且,政府对实体书店的大力扶持也会使这一趋势保持下去。2015年,天津市已经宣布未来3年,每年投入2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实体书店发展,推动建设书香社会。因此,2016年,实体书店还将继续回暖,更多时尚温馨的书店将出现在读者身边。

                                                                                  电视剧,会更年轻吗

       如果你对电视剧的理解还停留在仅在电视台播出的连续剧,那肯定是落伍了。随着与互联网相伴成长的一代观众的文化消费能力越来越强,电视剧中“小鲜肉”的魅力逐渐盖过了“大叔”,娱乐性盖过了严肃思考和说教。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2015年的热剧《瑯玡榜》、《花千骨》和《伪装者》。

       年轻观众的喜好决定了电视剧市场的变化,电视剧从“中老年人专属娱乐”转向面对更多年轻观众,这意味着题材要更加多元化、内容要更有新鲜感、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要越来越强,同时也意味着仙侠玄幻题材受到更多追捧、叙事节奏更加紧凑、画面细节更加精致、演员“颜值”更加考究……

       显然,在这场电视台与互联网关于电视剧的博弈中,互联网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本身的机制更灵活、资本流动性更大、播出方式更多样、盈利模式更多元……互联网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电视剧行业也不例外。2016年,除了“小鲜肉”,一定还有更多新鲜给你好看。

                                                                           老人跌倒,会有更多人相助吗

       老人跌倒扶不扶,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近些年竟然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不断在讨论,但就在一些人不敢扶、一些人远远观望、一些因此而产生的纠纷闹上法庭的同时,依然有许多人毫不犹豫地向老人援之以手。在“中国好人榜”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好人。2016年,眼见倒在地下的老人究竟扶不扶,是不是仍旧成为一个问题?而且,是扶的增多,还是观望的增多?

       尽管扶不扶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原因,老人跌倒不扶的事情也难保将来不会再次发生,但随着社会舆论对这类问题监督的成熟化,更随着各种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好人有好报依然会是社会主流。在各级道德模范的评选中,在“中国好人榜”上,被表彰的见义勇为行为就包括扶助跌倒的老人;有的地方还发出《在公共场所主动扶助老年人的倡议书》,其中就明确提出对主动扶助跌倒老年人的市民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相信在今年,帮扶跌倒老人的人会越来越多。

                                                                                                                                                       (选自2016年1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季节十二帖》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季节十二帖(节选)

林清玄

二月  立春

    春气始至,立春是在四日的七时一分。

    “日光开始温柔照耀的时候,请告诉我。”地上的青虫对荷叶上的绿蛙说。

    “我忙得很呢!我还要告诉茄子、白芋、西瓜、肉豆、荇菜,它们发芽的时间到了。”蛙说。“那么谁来告诉我春天到来了呢?”青虫说。

    “你可以静听远方的雷声或者仕女们踏青的脚步声呀!”蛙说。

    青虫遂伏耳静听,先听见的竟是抽芽的青草血液流动的声音。

六月  芒种

    “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曰芒种。”

    坐火车越过田野,偶尔会见到农夫正在田中插秧,点点的嫩绿在风中显得特别温柔,甚至让人忘记了那每一株都有一串汗水。

    芒种,是多么美的名字,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承担是芒种,高粱的波浪是芒种,天人菊在野风中盛放是芒种……有时候感觉到那一丝丝落下的阳光,也是芒种。

    六月的明亮里,我们能感受到四处流动的光芒。

    芒种,是为光芒植根。在某些特别的时候,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就仿佛把光芒种植。

七月  小暑

    院里的玫瑰花,从去年落了以后就没有再开,叶子倒仍然十分青翠,枝干也非常刚强。只是在落雨的黄昏,窗子结满雾气,从雾里看出去,就见到了去年那个孤寂的自己。

    这一次从海岸回来,意外看到玫瑰花结成的苞,惊喜地感觉自己又寻回了年轻时那温婉的心情,这小小的花,小小的暑气,使我感觉到真实的自我。

    泡一杯碧螺春,看玫瑰花在暑气里挣扎开放,突然听见从遥远海边传过来的涛声,一波又一波清洗着我心灵的岬(jiǎ)角。

九月  白露

    “阴气渐重,凝而为露,故名白露。”

    几棵苍郁的树,被云雾和时间洗过,流露出一种沧桑的神色。我站在这山最高的地方向下望,云一波波地从脚下流过,鸟声从背后传来,我好像也懂了站在这里的树的心情——站在最高的地方可以望远,但也要承担高处的冷,还有那第一波来的白露。

    候鸟大概很快就要从这里飞过,到南方的海边去了吧?

    这时站在云雾封弥的山上,我闭上眼睛,就像看见南方那明媚的海岸。

十一月  立冬

    “冬者,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故名立冬。”

    如果要认识青春,就要先知道青春有终结的时候。

    为花的开放而欢喜,为花的凋落而感伤。这样,我们永远不能认识流过的时间是一种自然的呈现。

    在园子里紫丁香花开的时候,让我们喝春天的乌龙吧!

    在群花散尽,木棉独自开放的冬日,让我们烘着暖炉,听维伐尔第,喝咖啡吧!

    冬天多么美,那枝头最后落下的一朵木棉,是绝美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稚子不识白蜡烛,是孤陋寡闻吗?

【新闻事件】

    孙老师在杭州一所热门公办小学教科学,有20年的教龄,这周竟然被一个三年级小朋友问傻了!当天,她上的是实验课,因为要研究材料的沉浮,所以给班里每个小组发了一根白蜡烛,让学生们把蜡烛放在水里,观察蜡烛的浮沉。实验做到一半,有个学生跑到她身边,拿着蜡烛偷偷问:“老师,这个是什么?”

    后来给另一个班上课,孙老师留了个心眼,实验前就指着蜡烛问全班:“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第一个举手的同学说是塑料条,第二个同学倒是答对了,但根据举手情况,她发现班里95%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

    让孙老师哭笑不得的是,即使告诉学生“这是蜡烛”,仍有孩子在实验报告里写“蜡烛是塑料做的”。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根本没明白蜡烛是用什么做的,用途是什么。

    快10岁的小朋友,居然不知蜡烛是何物,到底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无知,还是课本OUT了?这个问题让孙老师思考了许久。毕竟,在现在的生活中,除了蛋糕上五颜六色又细又长的生日蜡烛,能用到这种白蜡烛的地方微乎其微。

(摘自《钱江晚报》)

【媒体观点】

    很多孩子的生活由父母一手包办,缺乏常识。比如,吃水煮蛋时,如果鸡蛋刚从滚烫的水里拿出来,壳是很难剥的。让学生解释这个现象,80%的学生都说不知道,家里平时都是长辈剥好吃现成的。杭州留下小学的科学老师仰毅明告诉钱报记者,之前班里有许多学生,被父母保护得太好,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让碰,更不要提动手操作。六年级学习“工具与机械”单元,要求孩子们将教室橱柜上的螺丝拧下来,结果很多孩子还是人生第一次碰螺丝刀。没有生活阅历,课本上的知识点就无法活学,只能靠死记硬背。

(摘自《钱江晚报》)

    看似很传统、很落后的白蜡烛,确实有几分“自古以来”的意思。所以,我们没有因为BP机、5寸软盘的过时而奇怪,却对看起来“土气”的白蜡烛,倒会有“怀古”之心。唐诗有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其实在古代,点蜡烛是达官贵人才有的待遇。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白蜡烛也是70年代刚刚普及的现代产品。我们不必感慨白蜡烛从孩子们的认识中消失,那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合乎知识更迭规律的。

(摘自新浪网)

    教材固然需要与时俱进,尽可能贴近现在学生的生活与认知,但更值得担忧的是学生缺乏生活常识,而其背后往往折射家庭教育中的娇生惯养问题。比如划火柴点燃酒精灯,一看突然冒出火焰,全班都吓坏了,很多学生都不敢点,怕被烫伤。如果不是从小呵护过度,何以至此?不识蜡烛和火柴,或许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只会纸上谈兵,却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孩子难免沦为“套中人”。

(摘自人民网)

【网友评论】

网友一:蜡烛就是蜡烛,应先不管颜色,先教孩子们怎么区分蜡烛与塑料以及各自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加深孩子们的认识与实践,这才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网友二:蜡烛已经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了,确实有很多孩子不知道。但一想,当我们的孩子读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茫然不知何物,着实有点遗憾。

我:作为学生,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答各题。

那个不一般的长者

马德

    岳父从小就没了父亲。

    寡母领着几个儿女,日子过得牺惶。
    成年后,岳父当过很多年的生产队长。有一年,从白洋淀过来两个卖席子的人,村里人要把他们抓起来,因为那个年代不允许私人做小买卖。岳父跟村里人说,那两个人是他的亲戚,只是过来投奔自己。好说歹说,村里人才放过他们。岳父把卖席子的人领到家里,不仅好吃好喝招待了,还偷着帮他们把席子卖给了四邻。一家人都埋怨他,怕岳父因此惹出什么祸来。岳父说,你看,他们多可怜,想那么多干什么。
    两个卖席子的人此后每年都会来看望岳父,每次来都要带很多白洋淀的特产,然后便是说了无数遍依然还要重复的感激的话。当然了,走的时候,岳父也不让对方空手回去。自行车后架上,白面、红薯粉、山药,总之满满当当。岳父的意思是,人家年年来看咱,这是有良心的人,咱也不能亏待了人家,别人敬咱一尺,咱得敬别人一丈。
    岳父似乎什么样的苦也吃得下。家里之前养着一头母猪,每到产猪崽的时候,岳父差不多要住在猪圈里,白天黑夜都要守着,生怕母猪压死一头猪崽。毕竟把猪崽养大卖掉,差不多是一年里最主要的经济收入,马虎不得。我毕业后,赤手空拳来到冀中平原这座小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结婚的时候,岳父鼓励我说: “这不算什么,谁还不是白手起家,你俩好好过日子,以后什么都会有的。”单位分房,我分到一个三居室,要花费四万七千元。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东拼西凑,借了四万元。买房后的那几年,岳父年年种西瓜,想多点收入,贴补我们。有一年,西瓜长得喜人,个个溜圆,结果快要上市的时候,一场冰雹,颗粒无收。还有一年,西瓜也长得喜人,还没遇上冰雹,结果那年家家的西瓜都好,拉到集上,卖不上价钱。即便这样,留给自家吃的,都是地里捡回来的歪七扭八的瓜。我说: “爹,反正也卖不上价钱,好的咱们自己吃了吧。”岳父笑一下,说: “别这样,卖一分(钱) 是一分(钱) 的。”
    岳父爱看戏。他最喜欢的是地方戏保定老调,有两个曲目非常爱听,一个是《潘杨讼》,一个是《忠烈千秋》。他还讲,保定老调的名角叫王贯英,由她扮演的寇准简直绝了。岳父每每谈到这个名字,就像一个粉丝道出追捧的明星,满怀赤诚。那时,王贯英经常下乡演出,有王贯英演出的地方,岳父必然要去看。他偶尔为我讲戏的内容,我只是配合着点头,其实他讲了什么,我一句也没听到心里去。岳父有时看出我的心不在焉,就跟我强调说: “这些戏唱的都是忠君爱国,正邪交锋,唱的是正气,唱的是大义,你上课也许用得着。”岳父知我教书育人,他的心里大约明白,教书应该教什么样的书,育人应该育什么样的人。可惜,那时候的我年轻,心里很抵触戏曲,总觉得咿咿呀呀半天唱不了一句,太麻烦,一看到戏台,听到戏曲,远远地就逃走了。岳父老了之后,电视机旁边总要放一张大大的纸片,纸片上醒目地写着播放戏曲的频道。除了地方小戏之外,岳父也看河北梆子,还看京剧、豫剧、黄梅戏,差不多只要是唱戏的,他都爱看。
    多年父子成兄弟。有时候,我跟岳父开玩笑,揶揄他。我说: “爹,你看你,也没给俺们挣下什么基业,有个房子,也伸不开腿。”是的,岳父家的房子是冀中平原典型的青砖包坯的小矮房子,开间不大,门窗不大。最重要的是,我1.8米的个子在炕上睡觉,常常伸不开腿。每当这个时候,岳父就会来一段《潘杨讼》的唱段: “我迈步来在五凤楼下,凌烟阁修盖的甚是威风,阁前悬挂忠臣區,字字行行写的清,头一家忠臣老赵普,论武将还属杨令公。”他唱得有些跑掉,似唱,又似念白,像是反驳我,证明他在这个家立下了功劳,又像是宕开一笔,避而不谈。总之,岳父曲折迂回,我问过,他答完,两人相视哈哈一笑,便是这般温馨日常。
    岳父病重的時候,二百斤的汉子瘦成了一把。住院的日子,他已经无力上卫生间,每次我抱着他,给他一个支撑,然后他缓挪脚步,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到几步远的卫生间。有时,中途累了,他就把头倚在我的肩膀上,休息一会儿,苦笑一下,慨叹一声:“唉,你看这人啊,说不行了,也就一步也走不了了。”
    从患病到去世,岳父在这个世界艰难地挨了三年。三年里,无论是病魔平常的纠缠,还是最后时刻极度的痛苦,他始终没有对侍奉左右的人有过一句大声呵斥。有时候,迷迷糊糊地醒过来,看着我们还守在身边,他总是说:别管我,你们快歇一会儿吧。”岳父只是冀中平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呈现出这般温厚和体贴,让我觉得,这不是一般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长者,一个慈悲的亲人。

    岳父活着的时候很喜欢我,我很怀念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