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平果市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重阳节,又称“双九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望远,寓意步步高升;赏菊,因为菊花在秋天盛开,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吃重阳糕,寓意“步步登高”;佩茱萸,因为古人认为茱萸可以辟邪驱病。现在,重阳节更多地被赋予了敬老爱老的文化内涵,人们会陪伴家中的老人一起过节,传承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

【材料二】

(1)、重阳节是在农历的____这一天。(    )
A、三月初三 B、五月初五 C、八月十五 D、九月初九
(2)、从孟浩然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可知____是重阳节传统习俗之一。(    )
A、赏菊饮酒 B、修身养性 C、敬老爱老 D、登高望远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登高望远,寓意步步高升。 B、吃重阳糕,寓意“步步登高”。 C、佩茱萸,可以使人衣食无忧 D、赏菊,象征着坚韧和高洁。
(4)、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今天被赋予的文化内涵是(    )
A、辟邪驱病 B、敬老爱老 C、步步高升 D、修身养性
(5)、重阳节快到了,除了文中提到的陪伴老人,你还能想到什么其他的方式为老人庆祝节日呢?
(6)、除了重阳节,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至少列举2个)
举一反三
阅读

材料1:

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②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③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④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材料2:

①小鸟天堂,又名鸟的天堂,坐落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镇天马河的河心沙洲上,是江门新会的一个闻名中外的生态旅游风景区,同时小鸟天堂也是新会“新八景”之一,同时亦是新会著名的国际级生态旅游景点,同时还是中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

②小鸟天堂上面有一株500多年历史的奇特的大榕树。这棵榕树的树枝都垂到了地上,扎进了土中,已经开始成为新的树干。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时光慢慢流逝,这棵大榕树已经独木成林。在这片森林里面也同时栖息着成千上万只的小鸟、鸟雀,鸟树相依,人与鸟相处非常和谐,所以这也就成为了世间罕有的一道天然美丽的风景线,人们把这个叫做“雀墩”。

材料3:

“打卡”一词来自职场,本意是“工作人员上下班把考勤卡放在磁卡机上记录上班和下班的时间”。但在网络中传播后,衍生意思为看过留名,就相当于签到的意思一样,好似是一个日常的行为,表示自我明白了、看过了、今日来过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材料一】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并重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草堂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圣地”。1955年杜甫纪念馆成立,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它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

【材料二】工部祠的东北部,是少陵草堂碑亭和茅屋故居景区。少陵草堂碑亭里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有“少陵草堂”四字,亭子顶上覆盖茅草。这里是游客们游览时一定会合影留念的重要地标。

茅屋东侧的盆景园内,有1999年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精心挑选的,用楠木镌刻而成,颇具观赏价值。盆景园往南依次是浣花祠、花径、大雅堂和靠近南门的草堂陈列室。

【材料三】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购票须知(节选)

一、全票:50元/人。

二、享受免费优惠人群范围:

1.离休人员、残疾人、现役军人等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

2.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凭身份证原件即可入馆。

3.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3米(含1.3米)以下的儿童免费,须由监护人凭票陪同入馆(监护人不享受免费)。

三、享受半价优惠人群范围:

对6周岁(不含6周岁)~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有效证件实行半价优惠。

【材料四】 杜甫在草堂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下面的两首诗是其中的代表作,被无数书法爱好者抄录,制作成不同形式的书法作品,供人们欣赏。其中的不少佳句至今仍被人们所传诵。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