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对比阅读。

ㅤㅤ材料一: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ㅤㅤ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ㅤㅤ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ㅤㅤ材料二:父辈的童年更多是在田野间追逐,是与大自然交心,与小伙伴玩乐。吹麦哨、玩竹蜻蜓……没有机器轰鸣的年代,大自然给父辈的童年生活带来不少乐趣。

ㅤㅤ由于科技进步,电视机成为“90后”童年回忆里的标志性物件。而当动漫风潮袭来,“90后”则成了被风暴席卷的第一批孩子。虚拟宠物喂养玩具、四驱兄弟同款赛车、游戏卡片、变形金刚……这些动漫衍生产品可以在家里堆成一座小山。

ㅤㅤ“00后”一出生就徜徉在互联网,他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父母手中闪着光的物品——长方形、会发音。“00后”们模仿着大人的动作,很快可以上手手机等各类电子产品。他们的童年是一手拿碗筷,一手刷屏幕,在各种无意识的动作中逐渐认知世界。

ㅤㅤ智能玩具是“10后”的娱乐新宠,这类玩具是基于“10后”家庭结构衍生出来的产品。智能玩具在设计上更加注重智能化和互动体验,拍一拍就会唱、摇一摇就会跳、按一按就会亮,这些玩具以声音、灯光、画面等形式吸引着孩子们。

(1)、读材料一,提取关键信息,梳理竹节人的玩法。

竹节人玩法

玩法一

玩法二

玩法三

起名号

名号:

源自名著《

名号:金钩大王

源自京剧《盗御马》

名号:

源自名著《

添兵器

冰棍棒→

→偃月刀

(2)、阅读材料二,为不同年龄段的人选择他们的童年玩具,将序号填到相应的位置。

①竹节人

②智能玩具

③竹蜻蜓

④电子产品

⑤动漫衍生产品

⑥麦哨

(3)、阅读材料一,我可以解决( )这几个阅读任务。(多选)
A、写一份玩具改装指南。 B、体会传统玩具带来的乐趣。 C、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4)、材料一第1、2自然段末尾都有“神气”一词,这样写突出了同学们
(5)、读了材料,同学们对“谁的童年乐趣多”提出了不同看法,你的观点是什么?

观点一:父辈的童年可以在山野间追逐,与大自然交心,有好多玩伴,这是何等自由、畅快,他们的童年乐趣更多。

观点二:现在科技发达,各种智能玩具应运而生,我们“10后”能在与屏幕、机器的互动中感受乐趣,童年更多姿多彩。

我的观点:

举一反三
【材料一】

①袁隆平23岁时在湖南一所偏僻的农校做老师。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发生的饥荒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他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要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当他决定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时,世界上已经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都没有成功,并断言这“不可能”。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顶着巨大的压力,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面对困难绝不退却。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1970年,试验田所在的云南发生地震,人们纷纷撤离,但袁隆平却泰然自若,在田间搭棚子继续研究。经历了一次次“曲折的寻找之旅”,又经过了一个个“穿行在磨难之中”的试验过程,袁隆平终在这条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袁老研发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被认为“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②1996年,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2016年,中国不再接受联合国提供的粮食援助,他给中国26年的粮食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2018年,袁隆平院士所带领的海水稻团队在迪拜热带沙漠成功实验种植水稻,获得大丰收。“荒漠变绿洲”,这是中国水稻的奇迹!

【材料二】

1964年袁隆平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袁隆平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

【材料三】袁隆平语录

①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②我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我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后者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③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感悟家国情怀

【材料1】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____”的响亮回答。

【材料2】

1894年7月,日本军舰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袭击。甲午战争爆发。

同年9月,我方舰队在黄海海面与日军舰队相遇,展开了一场激战。战斗打响后,邓世昌指挥的战舰“致远”冒着密集的炮火,纵横海面,频频开炮,屡中敌舰。以先锋舰“吉野”为首的四艘日本军舰,进逼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为了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开足马力,抢到“定远”前面,迎战来敌。“致远”在四艘敌舰的包围之中,顽强作战,不断炮击敌舰。不久,“致远”上的炮弹打光了,邓世昌命令用步枪射击。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战,“致远”弹孔累累,水线以下也多处受伤,船身倾斜,眼看就要沉没。邓世昌怒视着在海面横冲直撞的“吉野”,对大副说:“日本舰队全仗‘吉野’横行,如果撞沉它,我军一定能取得胜利。”邓世昌登上舰桥,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我舰船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撞沉‘吉野’,与它同归于尽。”全舰官兵齐声高呼,表示拥护。

邓世昌登上驾驶台,两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猛冲过去。敌人发现“致远”向“吉野”冲来,立即集中火力,轰击“致远”。“致远”的甲板起火了,但是仍在继续前进,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冲向“吉野”。敌舰上的士兵见了,惊恐万状,纷纷跳水逃命,“吉野”的舰长也吓得手足无措。可是,一颗日本鱼雷击中了“致远”,顿时全舰爆炸起火,不久就沉没了。

邓世昌英勇赴死的大无畏精神大大激发了海军将士的爱国热情,他虽然为国捐躯了,但他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摘自《海军将领邓世昌》,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