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美食、睡到自然醒、朋友的温暖祝福……这些生活中微小而确切的幸福,被称为“小确幸”。近年来,“小确幸”很受年轻人追捧,他们常常是在梦想遇挫之后,发热的头脑或者如火的热情开始降温,便开始慢慢学会享受“小确幸”。

    ②最初,“小确幸”是被各方肯定的。毕竟关注确切的幸福,意味着珍惜当下,不再躁动不安,不再好高骛远,没什么不好。不过,最早流行“小确幸”的台湾,今年以来却传出不少批评的声音。有人认为,很多年轻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间咖啡店,没有远大的目标。如果年轻人耽于“小确幸”,不思进取,将损及台湾未来的竞争力。

    ③当然,担忧者都是有一定年纪的老先生。他们担心,理想遇挫的年轻人,是通过生活细节寻找自我存在感,从而迷上“小确幸”;他们担心,如果最具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都失去朝气,安于现状,个人的“小确幸”将演变成社会之“大不幸”。而年轻人大都不认同老先生们,他们认为“小确幸”不过是闻到雨后草香的片刻欢愉,享受几秒整理干净衣服的惬意宁静,哪能产生那么大的毒副作用?

    ④这场对话不仅有隔着“代沟”的误解,也有对“小确幸”本身的误会。同样是开咖啡店,有的是消沉后的归隐,有的却可能充满朝气和创意。追根溯源,“小确幸”一词来源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但享受生活中简单的快乐,却并非自村上始。数十年前,林语堂提倡闲适生活,便很有“小确幸”的味道。林语堂说,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躺在床上的那一刻。他还喜欢边吃花生,边写作。这些经典镜头无疑都是“小确幸”。可是,这位文学大师却从不颓废,晚年也笔耕不辍,77岁高龄时还完成了一部《当代汉英词典》。“小确幸”本身没有所谓对与错,重点在于它装点的是什么样的人生。

    ⑤梁漱溟在《朝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态度。一是“逐求”,追求名利以及一切物质享受;二是“厌离”,厌离人世;三是“郑重”,“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按照这种区分,逐名求利的“小确幸”只能让人“颠倒迷离于苦乐之中”,与其他动物没有差别。如果处于“厌离”状态,理想遇挫,心灰意冷,“小确幸”则只是精神麻醉剂,以点滴小欢愉,忘记人生的无聊和痛苦,那么老先生们将不幸言中。但是,“小确幸”也可以是“郑重”的。“郑重”两字用得极好,既有认真珍视当下、抓住一切机会之意,也有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之心。怀着一颗“郑重”的心享受“小确幸”,既自觉、踏实地去工作生活,又懂得体会日常的小幸福,开间咖啡店又何妨?

    ⑥倘能进入这样的人生状态,不仅青春无悔,遭遇的所有挫折也都是值得的了。

(选自2014年8月5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从“点滴小欢愉,生活小确幸”“个人小确幸,社会大不幸”“郑重看人生,何妨小确幸”三个语句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一个语句,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
(2)、文章第⑤段作者首先介绍了梁漱溟的三种人生态度,分别是逐求、厌离和郑重。然后将这三种态度分别与“小确幸”加以联系,否定了和的“小确幸”,肯定了郑重的“小确幸”。最后回应前文,表明自己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蛮竹

    ①人的记忆很奇怪,有时当你搜肠刮肚地冥想时,历史无迹可寻,可有些事物,无论你身处何地,不管你心境如何,只要在某个瞬间不经意的一瞥,那潜伏在你内心里最熟知的记忆神经便被骤然牵起,让你回到拥有无限遐想的时光隧道中,回到那个虽被尘封可依然鲜活的记忆空间里。就在那天,走在街上的我无意间看到一辆用蛮竹做的推车,于是脑海便翻涌着关于它的所有片段,如一扇门在我眼前开启,门内是老家郁郁葱葱的蛮竹。

    ②蛮竹,一种生长在山里的竹子,高大而粗壮,挺拔的竹竿带着大地黑土的倔强直冲云天,恣意地向白云深处延展。“蛮”即“大”,在布朗族眼里乃“王”之意,在我看来,他有的是王者的大气而无霸气,有王者的博爱而没有狭隘,在广阔的天地里延展成一片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蛮竹苍苍,他是主妇,染绿了山寨,掩映着篱笆和野花,让家变成了温馨的小窝;蛮竹苍苍,他是壮汉,带领着源源不断的子孙,世代驻守着大山,倾其一生献给了这片土地上勤劳而善良的人们。

    ③蛮竹于我而言就是一种暖暖的记忆,生长在心里最肥沃的地方。春天,细雨绵密,________洒向静默的大山,黑土里,岩缝中,蛮竹用积蓄了一冬的能量破土而出,开始了一生________拔节。在天地间,细雨的轻柔与蛮竹的刚劲完美地交融为一幅烟雨图,唯其这般,山林才显得灵动而多彩。记得小时候,我和阿公到山里找菌子,看着满坡地蓄势待发的青笋,阿公笑着对我说:你看,我们的朋友开始出土了。是啊,我们的朋友,它是布朗族一辈子也离不开的朋友。阿公那根挑起全家衣食的扁担,阿奶那个被手摩挲得发亮的簸箕,一代又一代的布朗人就在与蛮竹的相守中走完辛劳而平和的一生,这一生始终带着蛮竹清淡素怡的滋味,带着蛮竹生生不息的精神,这样的人生简单而实在,自然而淡定。

    ④经过季节的洗礼,蛮竹从嫩绿到油绿再到淡黄,一节节展示着自己的壮硕。于是人们砍来蛮竹,建房、做成家具农具,把蛮竹丝丝入扣地编织进了自己的生活里,日子也透着清淡的竹香。老家保存着一根扁担,宽厚而结实,被阿公长满老茧的手磨得光滑而透亮,那是一根浸透了汗水的扁担,从阿公砍下蛮竹的那天起,它便成为了一个战士,肩负起家的重任。在挑起日出与月落的过程中,父亲长大了,于是阿公便一担担地翻山越岭,把家里有限的食粮挑运给外出求学的父亲。蛮竹做的扁担渐渐弯了腰,色泽由淡黄变成灰褐,父亲在城里工作了成家了,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这时,扁担也完成了一生的使命,________靠立在屋子的角落,年迈的阿公拄着拐杖,背上是岁月留下的一个弧线。每次看到阿公遗留下的那根蛮竹扁担,总会想起朱自清《背影》里的章节,一样的情感被不一样的符号所记刻着,那根扁担被年月镀上了一层光晕,那是父爱厚重的光晕,常常氤氲了我感动的泪眼。

    ⑤一切农具几乎都来源于蛮竹,箩筐、耙、扁担、簸箕、手推车……这些用具经过岁月的积淀,有些被人们的手磨得光滑,有些被汗水和黑土一层叠一层凝结成褐色,这是经过耕耘、种植、收成而留下的劳苦见证。布朗人离不开它,离开了也就意味着自己的生命终结,在这些平凡的农具中,我看到了山里人伟大而坚毅的人格魅力,他如苍苍的蛮竹,在骤风暴雨中依旧能挺直脊梁,压不垮催不倒,倾其一生来承受和付出,这共同的秉性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原来,上苍的安排是这么的意味深长,此刻,仰望蛮竹,我热血沸腾。

    ⑥春天的雨又开始飘飘洒洒地落下了,我知道,在远方,在大山皱褶处,我的心又开始发芽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善独”与“乐群”

①儒家“乐群”,道家“善独”。《庄子·在宥》言:“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独”,代表着道家的崇高理想。

    ②道家的“独”,有一种清贵之气,有一缕清远自在,更有一种清新超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从骨子里漫溢出来的这份大气,昂然天地的人格追求,必然以“独”为基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上的李白,将小我融入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鄙弃功名的他“独”得精神自由。苏东坡被贬黄州却写出《赤壁赋》开篇的自在无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其中的精神气概端的离不开“独”字。历史前行时,在多少名人志士身上可以看出道家乃至道教“善独”的影子,他们身处不同时代,却共同显现出“独”的魅力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心胸豁达。

    ③道家的“善独”还能让我们想到__________,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道家的“独”确实存在着自身的偏颇之处。我们知道的陶渊明,不愿因为做官而丧失自己人格之“真”,所安然舍弃官场,营造着自己梦想中的“桃花源”。“遗世独立”固然可以保持人格的高超,但是,从某种角度说,也可能有避世之嫌。一个人保持了“小我”的清高,却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未免不是一种怯试。就这个意义,上来讲,儒家的“乐群”,可以救道家的一偏。

    ④我国古代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有一篇教育论文《学记》,因它系统而全面地概括了先秦时期的教育 经验而著名。该文有言:“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这话明确了教育过程中应有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乐群”就言出于此。

    ⑤儒家强调的“乐群”不止存在于学业有成的阶段,更要贯通到整个社会。“乐群”的前提是爱,是对这个世界的“爱”。众人的“爱”像一个个同心圆,由内向外扩展,于是有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儒家的“乐群”。

    ⑥孟子见梁惠王时,问过一个经典的问题:“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不得不承认:“不若与人。”“与民同乐”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又大大发扬了一番,成了为官者的座右铭。这也是儒家的“乐群”。

    ⑦“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即使是国君,如果不能顺应民意,人民也可以“诛独夫”。所以,人人本着恻隐之心,让这个社会成为一个秩序井然、充满温情、和谐的整体,正是儒家“乐群”思想穿越千载直达当代的现实价值。

    ⑧如果说道家追求的“善独”是“独善其身”,那么儒家追求的“乐群”就是“兼济天下”。对当代人来说,既要“善独”,成就一个人格完整、胸襟开阔、境界高尚的人;又要“乐群”,心中有爱,心系社会,把民众的利益视为无上,才能使我们不负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多元时代。

    ⑨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独立的我们,还要不忘时时记挂着远方和天下!明白这个道理时,我们又能从另一个方面倍感自信,用一种思想纠正另一种思想的偏颇,有多种可能供我们选择,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

(作者:叶春雷。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____

明前茶

①枇杷园的中央,有一块空地,老祝捐出的十棵枇杷树,就围绕着这山间少有的平整之地。认养枇杷树的城里家庭,周末会来打望“我家的枇杷树”,这是他们帮扶村小孩子的一种方式。

②老祝年轻时,曾在村小当代课老师,后来因为文凭不够,不得不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承包枇杷园作为新的事业打拼。这行他做得很成功,自从栽种树苗,他就仿佛拥有侍弄枇杷树的金手指。“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黄泥裹余核,散掷篱落间。春风拆勾萌,朴榛菅。一株独成长,苍然齐屋山。”老祝觉得范成大这首诗就是在形容自己的山中岁月。苍苍枇杷树,很快就高及屋顶了,枇杷越结越多,富裕了的老祝,就想着为村小做点事:买些书本,添一副篮球架。他还打算用这笔钱,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因为六年级有个姓朱的孩子有做导演的天分。

批注

引用古诗,用枇杷树的成长来表现老祝的生活状态,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

③去年暑假,这小子自己写剧本,与三位同学在晒场上表演,把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奶奶对娃儿教育上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扮演戏中的奶奶,孩子拿出了自己积攒已久的压岁钱,买了灰白的假发。在他身上,老祝看到了自己少年时那股要把一切事情都做成的心气儿。老祝也看到了台下的奶奶,那泼辣的老妇人一边痛骂孙子歪点子一箩筐,一边却笑出了眼泪,频繁地用手背去擦。与孙子朝夕相处的这十二年,奶奶只感受到生活的沉重负荷;那天,她却忽然感受到了孩子像枇杷树一样成长的生命力以及他热辣的回报。孩子的才华,就像飞溅的枇杷汁,让顽固的奶奶皱起了鼻子——她被酸到了,也被甜到了。这股劲儿,一直冲到了奶奶的鼻腔和眼眶,让她且喜且叹,且愁且笑。
      ④老祝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想要为这孩子提供一点方便。他当然也可以把卖批把的钱直接捐出来,可转念一想,枇杷树每年的收获,也是一种期待与冒险。如今的城里人就喜欢猜测与冒险,开启一个认养枇杷树的盲盒计划可能更有吸引力。老祝被自己的新点子逗笑了——如果,一棵果树能吸引城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嗅见山野的气息,体会农桑的辛苦,吃到现摘的枇杷;或者,见一见泥鳅一般黑且机灵的“朱导”,与之合演消夏之戏,也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⑤就这样,去年10月,老祝在微信上开卖“枇杷盲盒”:预付1600元认养一棵树,来年这棵树上所有的枇杷都是你家的了;若是风调雨顺,一棵树最少能结两百斤枇杷呢;树可家认养,也可由几家共同认养;认养枇杷树的收入,将作为善款捐给村小。老祝有点私心,他想把这笔收入的20%用于“朱导”的梦想,帮他成立山里的第一个戏剧社。老祝期待这能勉励这个孩子,让他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保有一点世俗之上的精神生活。

⑥26个城市家庭,认养了十棵枇杷树,拉了一个微信群,自称“枇友”。冬去春来,老祝教他们疏花、疏果。这些农活,都要搭起梯子,钻入枇杷树浓密的树冠中,或以猴子捞月的身姿,或以熊猫横卧之憨态,伸长手臂和剪子艰难地干。令老祝惊讶的是,就像“朱导”这样的“赤脚大仙”爱玩阳春白雪的戏剧一样,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对爬树疏果这样的事,也干得兴致勃勃。

⑦A鸟最爱枇杷树,啄食几口枇杷,就能在树梢上亮嗓鸣唱;城里人也爱枇杷树,搭起几顶帐篷,就能在树下吃着枇杷,喝着凉茶倾听鸟语风吟“吱——呀——”忽然加入的一声清透鸟鸣,惊飞了乌鸫的得意,它拍着翅膀一边搜寻一边卖弄华丽的转音,却怎么也找不着、逼不走那后来者。乌鸫困惑地摇动尾翼叹气,城里孩子在望远镜中瞧见了,窃笑不已。老祝也笑了,“朱导”噙着自制的叶笛欢鸣着从枇杷树枝杈间探出头来。这孩子是这里的常客,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这些小技巧,就没有他不会的。

批注A:(从修辞或句式的角度)

① 

⑧世间的孩子无需撮合就能成为朋友。不多时,白色帐篷里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闹声、斗嘴声。城里孩子与乡间少年似乎达成了某种竞赛的规则,不知是谁起头,他们开始以清亮的童声,如溪水般欢脱地淌出诗情:“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老祝想起来了,这正是白居易的《山枇杷》⑨暖风熏人,剥一只枇杷,汁水的甜蜜入口入心;耳畔,孩子的吟诵与笑声,入耳也入云。B老祝笑得合不拢嘴,他的盲盒里,期待开出了希望之花。

批注B:(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

②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拓展阅读

回家

①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絮,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

②肖锦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奇妙的神色,是喜悦也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③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男人一手搂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大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④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清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儿?”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男人还想说话,肖锦云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⑤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随机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⑥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挂断电话后,她知道筹备了大年的婚事又要推后了。这已经是第三次了。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A】下了半个月的雪,就像涌在心里奔赴于他的冲动一样,丝毫有停下来的意思。终于,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⑦下吧,就让这雪尽情地下吧。“呜——”火车发出一声长呜,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

⑧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说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B】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我们回家家里的雪比这漂亮多了。”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水。女人自顾自地吃起来。

⑨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说:“大姐,你喝点儿水吧。”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  不渴。”“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更塞给了肖锦云。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肖锦云听着也们的谈话,闭上了眼睛。

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孩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女人说:“我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男人不服气地兑:“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寸步不让。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

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男人说:“是的,刚结婚半年。”

男人笑了笑,接着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才说道:“大姐,对不起。”肖锦云微微一笑,然后说.“没什么。”

“老公,”女人眼眶里充满了泪水,“大姐,你…我们……”男人看了看女人,把她揽进怀里。肖锦云看着他们,又轻轻拍了拍怀里的包裹,心想:回家,都能回家,就好!

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再见。”肖锦云抱着包裹下了车。【C】不远处,两位老人无助地等在风雪中

(有删改)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各题。

草木结霜

鲍尔吉·原野

①草并不知道,秋天,它们要披上白霜的铠甲。

    ②草出生之后被称为青草,它们身穿绿衫在天涯奔跑。草给黑色、红色和黄色的泥土打上绿印,绿是植物的命,是无处不在的生长。天下没有黑草,就像没有绿色的煤炭。只有绿才可以打通阳光的能量通道。绿把阳光变成蛋白质,草们吃阳光,喝地下水,草的生活方式至简至净、至广大。

    ③草在绿里安家,绿色的脉络里有水渠和马路。草的叶子既是肉身也是房子,自己住在自己身上,不假外求。这一点比人强多了,自由从此诞生。春天起,草一直生长。它早上长还是夜里长?草什么时候都在长,如同听过“草活一秋”的咒语。人的一生如果只活三个季节,他一定拼命生长,而不去打麻将喝酒看电视剧。草所做的只是生长,它只会生长,那就一直生长。生长很舒服,它觉出自己的腰拔高了。阳光拢在叶子里,暖暖洋。草不悲观。悲观是干什么?是跟自己作对吗?大凡生长者都不悲观。当你无选择地置身足以悲观的处境里面,先要剔除悲观。我相信草在短短一生看到的东西比人一生看过的更多。草看到天鹅绒的黑夜镶满银钻。草看到雨水在空气中亦疾亦徐地跳舞。草看到白粉沾满蝴蝶的翅膀。草看到阳光从天边爬进自己脖子,草看到风伸开透明的手指却抓不住任何东西。草看到鸟儿在飞翔中相爱,草看到老鼠的眼珠亮比钻石,草看到云彩打墙阻挡河流,草看到月亮的山谷堆满黄金,草看到波浪在河里回头瞭望。

    ④秋天到了,草停止生长。草长了一生也不过一巴掌高。它们站立不动,一如等待判决。它不知是谁、是什么不让它们继续生长,是立秋白露还是欧阳修的《秋声赋》?自然界,不生长就意味着凋亡。但草不知道什么叫死,太阳照耀它,雨还在下,土地还有许多地方没长草。草离开此世,世上似乎什么都没少,草没有草的遗产,没有草的车辆和文字。只不过,没有草的土地露出了土地。草站在秋天的驿站张望等待,这时候五谷丰登,果树挂满亮晶晶的水果取悦人类。草在告别,一身之外一无所有,甚至发不出一声鸟鸣来辞行。

    ⑤草叶等待霜降。霜降之前,天要下上几场雨,为霜准备原材料。土地变成一片烂泥之后,白霜从天而降,于子夜,于星星全体明亮之时,草换了衣装。它们白衫白冠,凛然发亮。这是要出征吗?每一根草都像一位士兵,披着亮甲,茎叶犹如银枪。阳光转过来,每每融化草的刀枪。至凌晨,它们再度披霜。

    ⑥白霜冻不死树木与河流。它之降临,只为让草退场。霜让绿色从草的身上飞逸,为每一株草换上黄衫。阳光从此停止与草的能量交换,草的叶子呈现白金色——人类高档时装的颜色。从此,大地长出一层迷蒙的金羊毛,曰枯草。A在落日边上,枯草看上去像血流遍地,像炭火暗燃,像鲜艳的毯子。

    ⑦秋日里,山坡的枯草以黄金的色调显示高雅。枯掉的不过是草的躯壳,草的绿色灵魂升上天庭牧场与上帝欢聚。风吹不走草的白金躯壳,它站在它原来站立的地方。草一生未走半步,却早把种子送往四面八方,换来成千上万条命。于是,B枯萎的草仍然优雅,在冬日越来越近的夜晚,它们披挂白盔白甲,而后在阳光下卸妆。

    ⑧跑步时,我见到北陵后面结霜的草。结了霜的草似乎比原来高了。它们好像刚从西伯利亚回来,好像在卸车,好像张着毛茸茸的睫毛。我放缓脚步并庆幸我还没结霜――跑过这些草的身旁。在近于黝黑的松树下面,霜草的模样如同下了半场雪,比夏天在松树脚下环绕的雾气更白,却不像雪那么呆板。太阳出来的时候,草叶上没有一滴水,依然干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