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课外阅读一

松树的风格

我对松树怀有敬仰之心非自今开始。自古以来,许多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缝隙间也好,还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渴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松树的树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炼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用它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息;在黑夜,它可以被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却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1)、第二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式,表现了松树的特点。
(2)、第三自然段整段内容采用(总一分 分一总 总一分一总)的写作方法,最后点出松树的风格是
(3)、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三自然段画线句子表达的意思。
(4)、《落花生》中作者由花生想到默默奉献的人,你从松树联想到身边的哪些人呢?请写一写你的联想。
举一反三
赞爱国情怀:阅读短文作答。

ㅤㅤ有一天,父亲和母亲带我去看电影《上甘岭》,一位美丽的志愿军护士唱了一首歌,那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幼小的心: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ㅤㅤ从此我就会唱这支歌了,我也慢慢懂得了祖国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祖国就是农村广阔的田野,宁静的村庄,密密的树林,还有绿色的山峦,清凉的小河。祖国就是城市宽阔的马路,高高的楼房,美丽的公园,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像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姑姑,就像很多我在书中和电影里认识的人。他们勤劳善良,热情真诚,他们爱亲人,爱朋友,爱邻居,爱同事,也爱工作,爱和平……

ㅤㅤ有一天,母亲带着我坐火车去远行。当火车隆隆地驶过黄河大铁桥,我看见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波涛滚滚,真的仿佛从天而降,一刻不停地向远方奔去……再看看,大地是那样辽阔,天空是那样高远,村庄、森林、山脉,都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旋转。白云在蓝天上悠悠飘荡,鸟儿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飞翔,风把人们的歌声和鸟儿的鸣唱传播到更加遥远的地方……

ㅤㅤ后来我当了作家,我用自己的笔写我少女时代生活的故事,也写壮丽的雪山,浩瀚的沙漠,神奇缥缈的星空。我渐渐懂得了,祖国不仅是我生长的土地,是我感受温暖亲情的家园,祖国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体,我是其中之一。我为她学习,为她工作,为她创造。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夏感

梁衡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拍打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进行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选自《梁衡文集》,有删改)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黄昏

蒋春光

    有一种情绪,没来由,风一样漫无边际,雾一样团团地化不开,云一样的灰调子,而你正沉溺其中——告诉你,你是掉进黄昏里了。

    这时白日将尽,光芒尽敛。耀眼的太阳呈现出一片温柔的玫瑰红,慢慢沉入地平线,像一个游向深海的红脸孔的孩子,离你越来越远。它的周围,是色彩渐淡的云朵;而你头顶的天空,已变成清冷的钢灰色。

    这时A____。暮霭梦一样飘浮游走,模糊了事物的边界;天地正连成一体,成为不可名状的庞然大物。刚才还清晰可见的山林,披上了深灰色的长袍。树木耷拉着叶子,陷入沉思。草儿尘土压身,像经过了长途跋涉。花朵起皱,显出几分委顿和苍老。河水缓慢流淌,河面起了薄雾,看上去更为宽阔深邃。田野静穆,庄稼吸足了阳光和养分,慵懒而立。

    这时B____。鸟儿们开始商量睡眠的事,呢喃啁啾,腔调里满是草叶和虫儿的气味,一群群结伴归巢。老猫游走了一天,精疲力竭,现在有一声无一声地叫唤,昏昏欲睡。还有蛐蛐儿的声音,东一声西一声,这是它们在试音,准备夜晚来临之后登台歌唱。渐渐地,万物都静下来。

    这时百业歇息,人烟稀薄。白天的活动结束了,人们散场归家,但睡觉尚早。你在庭院独坐,看墙外渐渐暗下来的世界,散漫地想一些事情。此时最想的是亲人。你心里的思念,会随着一些气味、场景和声音,苦蒿一样生长。你瘫软在椅子里享受着这难以言表的时刻又甜蜜又忧伤。

    黄昏是乡村和小镇才有的时光。黄昏的风景以及由此风景产生的情绪,是人生的重要经验。如此与天地同节奏,多么美好。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月光启蒙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光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民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民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民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还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啊。”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童谣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