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特训】小语五上 第五单元 文体补充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黄昏

蒋春光

    有一种情绪,没来由,风一样漫无边际,雾一样团团地化不开,云一样的灰调子,而你正沉溺其中——告诉你,你是掉进黄昏里了。

    这时白日将尽,光芒尽敛。耀眼的太阳呈现出一片温柔的玫瑰红,慢慢沉入地平线,像一个游向深海的红脸孔的孩子,离你越来越远。它的周围,是色彩渐淡的云朵;而你头顶的天空,已变成清冷的钢灰色。

    这时A____。暮霭梦一样飘浮游走,模糊了事物的边界;天地正连成一体,成为不可名状的庞然大物。刚才还清晰可见的山林,披上了深灰色的长袍。树木耷拉着叶子,陷入沉思。草儿尘土压身,像经过了长途跋涉。花朵起皱,显出几分委顿和苍老。河水缓慢流淌,河面起了薄雾,看上去更为宽阔深邃。田野静穆,庄稼吸足了阳光和养分,慵懒而立。

    这时B____。鸟儿们开始商量睡眠的事,呢喃啁啾,腔调里满是草叶和虫儿的气味,一群群结伴归巢。老猫游走了一天,精疲力竭,现在有一声无一声地叫唤,昏昏欲睡。还有蛐蛐儿的声音,东一声西一声,这是它们在试音,准备夜晚来临之后登台歌唱。渐渐地,万物都静下来。

    这时百业歇息,人烟稀薄。白天的活动结束了,人们散场归家,但睡觉尚早。你在庭院独坐,看墙外渐渐暗下来的世界,散漫地想一些事情。此时最想的是亲人。你心里的思念,会随着一些气味、场景和声音,苦蒿一样生长。你瘫软在椅子里享受着这难以言表的时刻又甜蜜又忧伤。

    黄昏是乡村和小镇才有的时光。黄昏的风景以及由此风景产生的情绪,是人生的重要经验。如此与天地同节奏,多么美好。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思维导图】请联系上下文,为A、B两处拟出合适的内容,完成填空。
白日将尽,光芒尽敛→A→B.→百业歇息,人烟稀薄

这四幅画面或动或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幅,因为

(2)、画横线的句子中,“甜蜜”指,“忧伤”指。朗读这个句子,最合适的语调应是

A.缓而沉静 
B.快而沉迷 
C.快而沉重 
D.缓而沉痛

(3)、小语想把选文收藏进自己的电脑文库,放进哪个主题文件夹最合适?( )
A、故事会 B、自然窗 C、旅游册 D、行思录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会生活

    ①生活——永恒的话题,摇曳着司机的裙摆启迪我们:学会生活,懂得奋斗。

    ②懂事之春。徘徊在街头,耳畔飘入几句歌词“再大的风雨我不怕,奋斗孕育着希望……”激起我心中阵阵涟漪。于是,绿茵场上,我奋勇向前奔跑。小考体育记分牌上留下我灿烂的一笑。春天,懂事的季节,我明白应为理想而拼搏。

    ③灼热之夏。我去了长城。在逶迤的群山中,长城似卧龙,前不见首,后不望尾,盘旋曲折。轻叩每一块砖块,轻抚每一处炮台。他们都在默默中向我讲述几千年的故事……那被扁担压弯的脊柱,那被山路磨穿的草鞋,无不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奋斗的民族。生活的艰辛、磨难犹如他们挥洒的汗珠,是前进的动力。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它炫目的眼眸中有期待与希望。灼热之夏,我学会了生活,能顶着酷热去图书馆看书,只为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学习的失意中努力站起来,为下学期的目标而奋斗。

    ④硕果之秋。当纷飞的红叶化作蝴蝶飘入视野,秋天便载着它满身的金黄款款而来。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却听见生活在喃喃细语:学会我,你要做的还有许多。

    ⑤沉思之冬。学会生活,不必用浓艳的色彩去涂抹;学会生活,不必用烦琐的音符去排列;学会生活,不必用华丽的字眼去堆砌。它不是一幅画,一支歌,一首诗。它是一本书,奋斗是它的主题,我们钟其一生都在学习。

    ⑥冬天,飞雪的季节,我沉思……等待明年。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枇杷酸·枇杷甜

尹东柏

入夏的天,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老汉卖完枇杷的时候,天竟哗哗下起了大雨,他赶紧在一家“凌氏修理店”门前避雨。狂风裹着豆大的雨点而来,老汉不得不挪进修理店内。

老汉猫着身子,双手抱腰,试探地问正在修电视的师傅:“师傅姓凌吧?”凌师傅抬起了头。

“我是三桥村的。”老汉怯怯地说,“您看,能不能借把伞给我,下次赶集我保证还您。”“没问题。”凌师傅爽快答道。

凌师傅的妻子听到谈话,急忙从里屋钻出来,①狠狠地瞪了凌师傅一眼。凌师傅没理会,径直钻进里屋。妻子也跟了进去,拽着男人衣角,一直低声埋怨。凌师傅甩脱妻子的手,②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妻子窝了一肚子的火不好发作。

凌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自动伞递给了老汉。老汉撑起伞转身欲走,凌师傅说了一声“等等”。

老汉以为凌师傅受到了妻子的暗示,反悔借伞,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

凌师傅并没有把伞收回去,还从里屋翻出了一件外套递给老汉,说:“看您冷得牙齿打战,快穿上,别冻着了。”老汉穿上外套,顿时全身都暖了。

老汉走后,妻子噼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

凌师傅没跟妻子拌嘴,只扔下一句话“你就是小心眼儿”,说着便又干活去了。

第三天,老汉上街来了。老汉将伞和衣服还给了凌师傅,还递给了凌师傅一袋金灿灿的枇杷。

凌师傅推辞了几次,老汉说:“那天多亏您借伞和衣服给我,要不然,我非害一场大病不可。要是害了大病,我那一山的枇杷就完了。与那一山枇杷相比,这袋枇杷算得了什么。”

老汉留下枇杷,千恩万谢地走了。

凌师傅剥了一颗枇杷,扔进嘴里,立刻吐出一颗乌溜溜的细核来,直咂嘴道:“真甜!”又剥一颗塞进妻子的嘴里,她双眼眯成一条缝,瓮声瓮气地说:“好酸!”

凌师傅抢过话:“是你的心酸了。”

凌师傅的妻子向来爱吃枇杷,可这回老汉送来的枇杷,她再没动过。 (选自《文艺生活》,有删改)

阅读科学小品文,完成练习。(22分)

林中乐队

【苏联】维塔利·比安基

三月,莺唱起歌来,白天黑夜,老是尖声叫着,啡啼着。孩子们都觉得奇怪:它什么时候睡觉呢?原来鸟在春天是没工夫睡大觉的,它每次只能睡短短的一小觉:它唱一阵,打个盹儿,醒来再唱第二阵;半夜里睡一会儿,中午睡一会儿。

在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在森林里可以听到清脆的独唱、拉提琴、打鼓、吹笛;可以听到嗥声、咳嗽声、呻吟声;也可以听到吱吱声、嗡嗡声、呱呱声。燕雀、莺和歌声婉转的鹤鸟,用清脆、纯净的声音唱着﹔甲虫吱吱嘎嘎地拉着提琴;啄木鸟打着鼓;黄鸟尖声尖气地吹着笛子;母鹿咳嗽着;狼嗥叫着;猫头鹰哼哼着;蜜蜂嗡嗡地响着;青蛙咕噜咕噜地吵一阵,又呱呱呱地叫一阵。

没有好嗓子的动物,也不觉得难为情。它们都会按照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乐器:啄木鸟寻找能发出响亮声音的枯树枝,这就是它们的鼓。它们那结实的嘴,就是顶好的鼓槌。天牛的脖子嘎吱嘎吱地响——这不是活像在拉一把小提琴吗?炸蠕用小爪子抓翅膀:它们的小爪子上有小钩子,翅膀上有锯齿。一种火红色的水鸟把长嘴伸到水里,使劲一吹,把水吹得扑噜扑噜直响,整个湖里传起一阵喧嚣,好像牛叫似的。沙雉更是异想天开,它竟用尾巴唱起歌来了:它一个腾身冲入云霄,然后张开尾巴,头朝下直冲下来。它的尾巴兜着风,发出一种“嗟嗟”的声音—不折不扣,活像羊羔在森林的上空叫!

森林里的乐队就是这样组成的。

(选自《森林报》,有删改)

阅读

心系竹林

季美林

①竹林,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帮助。

②远远望去,竹林犹如一床厚厚的绿被软软地盖着大山。清风过处,绿被子也随风起伏,仿佛是大山恬静休憩(qì)时均匀的呼吸。

③儿时,常约了伙伴到竹林,摘下一片嫩嫩的竹叶儿放入口中,吹出小鸟般清脆的声音,逗得竹枝上的鸟儿也“叽叽喳喳”地叫开了,留在口中的是竹叶的幽幽清香。我们在林中追逐嬉戏,玩累了就找块地方躺下,那软绵绵的厚厚的金黄的叶子,给人躺在炕上的感觉,那么舒服,那么惬(qiè)意。闭了眼,叶间光点儿照在眼上,便感到红彤彤的一片。在这一片红亮的色彩中,幻想着自己已经长大了的未来……

④在春天,细雨纷纷的日子里,我会跑到林中去寻找“竹荪(sūn)”。竹荪是一种粉红色的菌类,像根倒立着的胡萝卜,半透明的,上面还沾着水珠,鲜嫩嫩的。我采上一大把,蹦跳着带回家,于是餐桌上就会添上一份清香四溢的竹荪汤。

⑤初冬时,那株株鲜笋已经长高,裹在它们身上的笋壳也随风飘散。母亲就把那壳捡了来,拭去上面的绒毛,然后剪成鞋的形状,再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上布条纳成“千层底”——母亲说那样的鞋底可以隔湿,抵御冬寒。

⑥到了冬天,当皑(ái)皑白雪压弯竹梢时,我便穿着母亲做的暖和的新鞋和伙伴们在竹林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⑦时间流逝,我现在已经远离了故乡,可是我的心仍旧系在竹林里。

(选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