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容易

上海市普陀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下列语句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____。
A、这样美丽的草原,怎能不让人陶醉呢?                (反问) B、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比喻) C、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如同一条鞭子,抽我的腿。        (拟人) D、蓝鸟飞来飞去,衔回树枝,衔回草叶,衔回羽毛,筑它的巢。        (排比)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乡村剃头匠

第代着冬

      一个人如果在村庄住久了,就体会不出村庄的变化。稻田边的河流因为新修的堤岸改了道,离开山坳里的麻柳林,像游蛇一样钻进一片水竹林;吊脚楼下的大道已经废弃一段时间了,那块板结的黄泥被人开垦出来,在上面歪歪斜斜地种了几笼洋荷,新踩出来的黄土大路牛绳似的绕过一棵核桃树,消失在一片结满黄瓜的庄稼地边缘;核桃树上原来有一对黑头白身的喜鹊,不知什么时候也迁走了,只有一群斑鸠咕咕地在树枝上散步。一个人长时间地住在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村庄里,时光的锋刃就会慢慢地削去他的感觉,让他以为村庄从自己一见到时就是这个样子,从而丧失对过去的记忆。

       在小河边住了一辈子的乡村剃头匠从年轻时开始,就守着那道清亮的河流没挪过窝。他从父亲手上接过老屋,同时也接过一把锋利的剃刀和一块荡刀的麂皮,成为一个住在河边的匠人。他相信是有了他的存在,才使得村人有可能干干净净地走在黄土大道上,区别于那些同样走在黄土大道上却终年都不剃须发的畜牲。

       住在河边的这个村人由于祖传的匠人手艺,使他获得了村庄的认同。村人从满月时开始,就会定期来到河边,晒着暖洋洋的太阳,让剃头匠剃去一段陈旧不堪的岁月,那些时光的毛发就会像鸟羽洒落一地,成为泥土的一部分。这时乡村剃头匠犹如村人耕种土地时一样精细而耐心,他听着锋利的剃刀刮过头皮的声音,就像村人听见锄头铲过杂草时的声音,心中往往荡漾着一丝难以觉察的快乐。

       剃头时间久了,剃头匠就体会不出村庄的变化。只知道村庄里的男人在他手下一茬茬老掉,房屋老掉,当某一个老去的男人几个月不曾在小河边出现,村庄就会在一个不确定的夜晚传来哭声,以告诉村人一个老人从此离开村庄,远远地走了。村人汇集到那个院子里,把老人送上山。由于葬礼在太阳下进行,悲伤气氛不是很重,剃头匠得以平静地为死者整理好须发,让他像活着时一样干干净净地上路。

        人老了村人可以把他送走,房子老了却无法送走,只能在原来的地基上翻新。但剃头匠已经没有力量拆掉老房子,他甚至没有力量修补一下裂了缝的西墙。夏天多雨的季节,雨点总是被西边的风追得张皇失措。它们原本藏在乌云里,被风翻拣出来,密密地洒了一地。风在雨的后面挥舞着鞭子,抽得它们慌慌张张地跑过庄稼地,跌跌撞撞地撞上了剃头匠家的西墙。西墙痛得直流泪,干透的泥巴裹着雨水,一行一行淌下来,渐渐形成一片沟壑,像一些陈旧的泪痕。苍老的西墙在风吹日晒下裂开一些缝隙,让几只黑蜘蛛在上面牵了网,终日映衬着西斜的阳光。

       春天的时候,剃头匠有时也会靠在西墙根下晒一会儿太阳,为自己忙碌的时光做一下小结。他闭着眼睛在阳光下假寐时,旁边什么人影也没有,只有几只老母鸡在土堆里觅虫子,刨得干燥的黄泥地尘土飞扬。坐在西墙根下,睁开眼睛就可以看见那几条通往山外的大路,像几条弯曲的鞭子抽打在新绿的庄稼地里,仿佛是赶着村人往山外奔跑。早些年,村人难得在那路上面走几回,就像家畜一年发不了几次情,如果没有什么要紧事,村人一般不会到山外去。但现在情形变了,年轻人争先恐后地沿着那几条黄土大路拥向山外。剃头匠的两个儿子就离开村落去城市打工了。他们走时义无反顾,对祖传手艺了无兴趣。他们像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走时在村庄里没有留下多少东西,只留下一段时光、一幢老屋、一个苍老的父亲和他的一把锈迹斑斑的剃刀。

       剃刀已不复往日锋利。一茬一茬长起来的村人不再愿意到河边来,他们更喜欢去乡场上坐在宽大的玻璃镜前,由年轻的剃头师傅用电剪给他们修理更时髦的发型。乡村剃头匠从此被背信弃义的村人抛弃,他们就像抛弃一道陈年旧物把他晾在小河边的老屋里,看着西墙根的裂缝越来越多。

       被年轻人扔下的剃头匠渐渐失去了匠人的身份,他混迹于普通村人之间,手里总是握着一把农具,行走在绵延于山脊的庄稼地里。村里的庄稼地越来越多,只有一些不愿意离开土地的老人还在和土地较劲,不争气的儿子全都跑到了山外。他们把土地扔给老子,又把老子扔在地上,然后像二流子一样混进城市,给狗日的城市扛长工。苍老的父亲种不了那么多地,只好荒上一些,让杂草像村人的头发疯长,没人愿意给这些荒地剃头。实际上孤独的父亲愿意多种一点地,但是他精力日益不济,如同照顾了自己的媳妇就再也没有精力去让别人的媳妇怀上孩子一样,看着那些妖娆的土地荒在山洼,被遗留在村里的老人除了诅咒几声敞开的黄土大路之外,其余的事情实在是无能为力。

       乡村剃头匠就这样让村庄遗忘在地里,把他还原成一个寂寞的父亲。只有当一个老掉的村人要永久地离开村庄时,人们才会想起他那把锈迹斑斑的剃刀,使他有机会去重温过去那段美好岁月。

       重新握上剃刀的剃头匠会成为一个乡村哲学家。他深知是自己的剃刀一刀一刀地削短了村人的光阴。当这些光阴在村庄里消失得了无踪影,一个人就把自己一辈子的时间用完了。用过的时间被他们埋在皱纹里,也埋在他们走过的路上,由于那时的路是封闭着的,村人走来走去还是没有走出村庄。现在村里的道路完全敞开了,仿佛一个初恋的姑娘向恋人敞开心扉。这些敞开的道路通往远处的村庄和河流、大路和码头,也通往村人的内心世界。在年轻的村人看来,那是一些饥饿的路,上面流淌着对未来的饥渴。而在渐渐老去的剃头匠眼里,那是一些疯狂的路,未来的匠人已经叛逃出村庄,祖传的手艺只好终老在自己手里。

        此时在武陵山区的广大村落里,剃头匠作为一种乡村匠人,已日益稀少。他们正健步走出村庄的记忆,以远年标本的姿态,消散于村庄敞开的大路。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小题。

盘古开天辟地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还是混沌的一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奇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大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有九万里长。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的机会。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终于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花担

张晓风

    ①诗诗 , 春天的早晨,我看见一个女人沿着通往城市的路走来。

    ②她以一根扁担,担着两筐子花。诗诗你能不惊呼吗?满满两大筐水晶一般硬挺而透明的春花。

    ③一筐在前,一筐在后,她便夹在两筐璀璨之间。半截青竹剖成的扁担微作弓形,似乎随时都准备要射发那两筐箭镞般的待放的春天

    ④淡淡的清芬随着她的脚步,一路散播过来。当农人在水田里插那些半吐的青色秧针,她便在黑柏油的路上插下恍惚的香气。诗诗,让我们爱那些香气,从春泥中酿成的香气。

    ⑤当她行近,诗诗,当她的脸骤然像一张距离太近的画贴近我时,我突然怔住了。汗水自她的额际流下,将她的土布衫子弄湿了。我忍不住自责,我只见到那些缤纷的彩色,但对她而言,那是何等的负荷,她吃力的走着,并不强壮的肩膀被压得微微倾斜。

    ⑥诗诗,生命是一种怎样的负担?

    ⑦当她走远,我仍立在路旁,晨露未晞,青色的潮意四面环绕着我们。诗诗,我迷惘地望着她和它,那逐渐没入市尘的模糊的花担。

    ⑧她是快乐的呢?还是痛苦的呢?

    ⑨诗诗,担着那样的担子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的呢?走这样的一段路又是怎样的一段路呢?想着想着,我的心再度自责,我没有资格怜悯她,我只该有敬意——对负重者的敬意。

    ⑩那天早晨,当我们从路旁走开,我忽然感到那担子的重量也压在我的两肩上。所有美丽的东西似乎总是沉重的——但我们的痛苦便是我们的意义,我们的负荷便是我们的价值。诗诗,世上怎能有无重量的鲜花?人间怎能有廉价的美丽?

    ⑪诗诗,且将你的小足举起,让我们沿着那女人走过的路回去。诗诗,当你的脚趾初履大地的那一天,荆棘和碎石便在前路上埋伏着了。诗诗,生命的红酒永远榨自破碎的葡萄 , ________________。今年春天,诗诗,今年春天让我们试着去了解,去参透。诗诗,让我们不再祈祷自己的双肩轻松,让我们只祈祷我们挑着的是满筐满篓的美丽。

    ⑫诗诗,愿今晨的意象常在我们心中,如同光热常在春阳中。

【注】①诗诗,是台湾作家张晓风的儿子。本文选自张晓风的散文《初绽的诗篇》。②箭镞:箭头上的金属尖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____

明前茶

①枇杷园的中央,有一块空地,老祝捐出的十棵枇杷树,就围绕着这山间少有的平整之地。认养枇杷树的城里家庭,周末会来打望“我家的枇杷树”,这是他们帮扶村小孩子的一种方式。

②老祝年轻时,曾在村小当代课老师,后来因为文凭不够,不得不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承包枇杷园作为新的事业打拼。这行他做得很成功,自从栽种树苗,他就仿佛拥有侍弄枇杷树的金手指。“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黄泥裹余核,散掷篱落间。春风拆勾萌,朴榛菅。一株独成长,苍然齐屋山。”老祝觉得范成大这首诗就是在形容自己的山中岁月。苍苍枇杷树,很快就高及屋顶了,枇杷越结越多,富裕了的老祝,就想着为村小做点事:买些书本,添一副篮球架。他还打算用这笔钱,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因为六年级有个姓朱的孩子有做导演的天分。

批注

引用古诗,用枇杷树的成长来表现老祝的生活状态,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

③去年暑假,这小子自己写剧本,与三位同学在晒场上表演,把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奶奶对娃儿教育上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扮演戏中的奶奶,孩子拿出了自己积攒已久的压岁钱,买了灰白的假发。在他身上,老祝看到了自己少年时那股要把一切事情都做成的心气儿。老祝也看到了台下的奶奶,那泼辣的老妇人一边痛骂孙子歪点子一箩筐,一边却笑出了眼泪,频繁地用手背去擦。与孙子朝夕相处的这十二年,奶奶只感受到生活的沉重负荷;那天,她却忽然感受到了孩子像枇杷树一样成长的生命力以及他热辣的回报。孩子的才华,就像飞溅的枇杷汁,让顽固的奶奶皱起了鼻子——她被酸到了,也被甜到了。这股劲儿,一直冲到了奶奶的鼻腔和眼眶,让她且喜且叹,且愁且笑。
      ④老祝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想要为这孩子提供一点方便。他当然也可以把卖批把的钱直接捐出来,可转念一想,枇杷树每年的收获,也是一种期待与冒险。如今的城里人就喜欢猜测与冒险,开启一个认养枇杷树的盲盒计划可能更有吸引力。老祝被自己的新点子逗笑了——如果,一棵果树能吸引城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嗅见山野的气息,体会农桑的辛苦,吃到现摘的枇杷;或者,见一见泥鳅一般黑且机灵的“朱导”,与之合演消夏之戏,也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⑤就这样,去年10月,老祝在微信上开卖“枇杷盲盒”:预付1600元认养一棵树,来年这棵树上所有的枇杷都是你家的了;若是风调雨顺,一棵树最少能结两百斤枇杷呢;树可家认养,也可由几家共同认养;认养枇杷树的收入,将作为善款捐给村小。老祝有点私心,他想把这笔收入的20%用于“朱导”的梦想,帮他成立山里的第一个戏剧社。老祝期待这能勉励这个孩子,让他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保有一点世俗之上的精神生活。

⑥26个城市家庭,认养了十棵枇杷树,拉了一个微信群,自称“枇友”。冬去春来,老祝教他们疏花、疏果。这些农活,都要搭起梯子,钻入枇杷树浓密的树冠中,或以猴子捞月的身姿,或以熊猫横卧之憨态,伸长手臂和剪子艰难地干。令老祝惊讶的是,就像“朱导”这样的“赤脚大仙”爱玩阳春白雪的戏剧一样,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对爬树疏果这样的事,也干得兴致勃勃。

⑦A鸟最爱枇杷树,啄食几口枇杷,就能在树梢上亮嗓鸣唱;城里人也爱枇杷树,搭起几顶帐篷,就能在树下吃着枇杷,喝着凉茶倾听鸟语风吟“吱——呀——”忽然加入的一声清透鸟鸣,惊飞了乌鸫的得意,它拍着翅膀一边搜寻一边卖弄华丽的转音,却怎么也找不着、逼不走那后来者。乌鸫困惑地摇动尾翼叹气,城里孩子在望远镜中瞧见了,窃笑不已。老祝也笑了,“朱导”噙着自制的叶笛欢鸣着从枇杷树枝杈间探出头来。这孩子是这里的常客,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这些小技巧,就没有他不会的。

批注A:(从修辞或句式的角度)

① 

⑧世间的孩子无需撮合就能成为朋友。不多时,白色帐篷里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闹声、斗嘴声。城里孩子与乡间少年似乎达成了某种竞赛的规则,不知是谁起头,他们开始以清亮的童声,如溪水般欢脱地淌出诗情:“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老祝想起来了,这正是白居易的《山枇杷》⑨暖风熏人,剥一只枇杷,汁水的甜蜜入口入心;耳畔,孩子的吟诵与笑声,入耳也入云。B老祝笑得合不拢嘴,他的盲盒里,期待开出了希望之花。

批注B:(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

②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