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七堡镇南竹柏顺小学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课外阅读。

____

①秋,是四季中最凉爽的季节,也是个如诗如画、多彩多姿的季节。

②秋天里,盛开的菊花,衬托着红红的枫叶,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走进田野,金黄色的稻穗弯了腰,轻吻着大地。农民们手挥镰刀,将一株株稻穗割下来,虽然忙得汗流浃背,却仍面带笑容。走过了田野,踏进晒谷场。放眼望去,堆积如山的谷子呈现在眼前,这都是农民辛劳的成果。

③走到郊外,悦耳的鸟鸣声正此起彼落地传来。抬头一看,天空中飘着三三两两的白云。深吸一口气,淡淡的桂花香已隐隐传来。

④夜晚来临了。树木下、草丛里,虫儿的音乐会开始了。青蛙大声高唱着,仿佛它是一位歌王。飞舞的萤火虫,提着一盏盏小灯笼,在野草间穿梭着……

⑤秋天,是个诗情画意的季节。它带给人们收获的喜悦,一段美好的时光。

(1)、给文段加个题目。
(2)、照样子写词语。

如诗如画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出现——    勤劳——    丰富多彩——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我能猜出"汗流浃背"的意思是(   )
A、形容衣服湿得厉害 B、形容汗流得很快 C、形容汗出得很多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真好,把当作人来写。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再找一处。
(6)、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了秋天所见到的、所听到的 B、作者先写天上,再写地上;先写夜晚,再写白天 C、短文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7)、品读第④段,秋天的夜晚还会有什么虫儿?它们会做些什么?写一写。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节选)

    ①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②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③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④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林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⑤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⑥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圆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青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⑦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莆田盖地的雷洪点击,被劈断,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过一回又一回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⑧我家乡的灞河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

    ⑨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课外阅读。

村槐(节选)

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

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找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儿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

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的浮荡着繁星的海。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槐树周身是药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

几年之后重返故乡。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干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遒劲地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的土地。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

赞爱国情怀:阅读短文作答。

ㅤㅤ有一天,父亲和母亲带我去看电影《上甘岭》,一位美丽的志愿军护士唱了一首歌,那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幼小的心: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ㅤㅤ从此我就会唱这支歌了,我也慢慢懂得了祖国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祖国就是农村广阔的田野,宁静的村庄,密密的树林,还有绿色的山峦,清凉的小河。祖国就是城市宽阔的马路,高高的楼房,美丽的公园,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像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姑姑,就像很多我在书中和电影里认识的人。他们勤劳善良,热情真诚,他们爱亲人,爱朋友,爱邻居,爱同事,也爱工作,爱和平……

ㅤㅤ有一天,母亲带着我坐火车去远行。当火车隆隆地驶过黄河大铁桥,我看见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波涛滚滚,真的仿佛从天而降,一刻不停地向远方奔去……再看看,大地是那样辽阔,天空是那样高远,村庄、森林、山脉,都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旋转。白云在蓝天上悠悠飘荡,鸟儿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飞翔,风把人们的歌声和鸟儿的鸣唱传播到更加遥远的地方……

ㅤㅤ后来我当了作家,我用自己的笔写我少女时代生活的故事,也写壮丽的雪山,浩瀚的沙漠,神奇缥缈的星空。我渐渐懂得了,祖国不仅是我生长的土地,是我感受温暖亲情的家园,祖国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体,我是其中之一。我为她学习,为她工作,为她创造。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答题。

鲁迅好藏书

ㅤㅤ鲁迅是一个爱好收藏的人,收藏范围十分广泛。他喜欢藏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爱书人。

鲁迅在日本求学的时候,就开始藏书了。当时,他经常在神田町的旧书摊上寻觅自己喜欢的旧书。

ㅤㅤ鲁迅每年都专门记录购书的账目。他有一个习惯,每买一本书,当天就记下书名,花了多少钱,巨细无遗,毫厘不差。比如他买《仇十洲麻姑仙图》一套,每册花了八分钱,都一一记录在案。每年的岁末,他照例要算一回总账,将自己一年中所购买的书籍、图册、拓片等,按购买的时间顺序一一列出,以月为单位进行小结,最后算清这一年买书共花了多少钱,此外又算出平均每月花了多少钱。

ㅤㅤ鲁迅平时比较俭省,穿的衣服总是非常朴素,买书的时候却舍得花钱。平均算下来,他每年买书总共花500元以上。到了上海之后,生活安定下来了,可做长久之计,他买的书更多,一年要花800元以上。最多的是1930年,他为买书总共花了2404元,平均每个月约200元,相当于当时一般职员几个月的工资。

ㅤㅤ关于藏书的具体情况,《鲁迅日记》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比如,1912年5月12日这天,鲁迅下午到琉璃厂,历观古书肆,购得傅氏《纂喜庐丛书》;5月21日,晚上散步至宣武门外,“以铜圆十枚买得二花卉册”;5月25日,下午至琉璃厂购《李太白集》《观元量寿佛经》《中国名画》等书。在当年的账目中,鲁迅记下自己为《观无量寿佛经图赞》一书花了0.312元钱,已经精确到厘了。可见,鲁迅在买书时,讲价是极其精细的,只是不知这几厘是如何找出零钱的。

ㅤㅤ翻阅文献可知,鲁迅从1912年5月到1936年10月17日(即他逝世的前两天)这20多年的时间中,先后花费了万余元,购买了14000多册图书。他花在购买书籍上的钱,占全年收入的五分之一。这笔钱在当时可以买下三处北京八道湾的大宅子了。鲁迅平时的收入不算少,然而要买这么多的书,也会感到有些吃力。

ㅤㅤ就目前统计的数字来看,现在保存的鲁迅藏书有3800多种,13000多册,足见数量之巨和范围之广。可以说,鲁迅是中国近代一位当之无愧的大藏书家。而且,鲁迅的藏书中有一些是极其宝贵的珍本,如清朝道光十四年临海宋氏的重刻本《台州丛书》20册,其中有鲁迅抄补手迹的共4册零8页,已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ㅤㅤ鲁迅不仅拥有丰富的藏书,而且藏以致用。他勤于考证、精于研究,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并校订了《嵇康集》《谢承后汉书》等重要文献,为我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遗产的保留及发扬光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ㅤㅤ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一生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他长期坚持的藏书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藏书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使他在史料应用方面得到了巨大支持和充分保障。

(作者:王吴军 来源:学习强国 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