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南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暖雪

傅昌尧

    接到丈夫的电话,琴几乎晕倒。

    丈夫是个逃犯,在外逃亡已经整整六年了。

    (A)琴用厚厚的记忆擦洗着那声音,确认电话那头是丈夫,她终于哭了:“你在哪里?”

    “我回来了,我太想你了!等天黑我就回家,给我熬一锅羊肉汤……”话没说完,电话就挂了。琴知道丈夫一直不敢给她打电话,因为公安追得紧,隔三差五的,还有警察上门查问。眼下,要过年了,警察也要过年不是?

    琴翻翻日历,惊呆了,发现今天竟是大年三十!丈夫逃亡的这些年,琴成天恍恍惚惚,她几乎忘了岁序更迭与季节转换。丈夫犯法,有一半的原因是为了她,这也是她苦苦等待的理由。

    琴赶紧去菜市场买羊肉,可市场上不仅没了羊肉,连蔬菜也很少了,谁家到大年三十才准备年货?琴面对空荡荡的市场,急得哭起来。

    忽然,她看见迎面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车篓里分明放着一只羊腿,扎着红布条,那么醒目可人。琴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扑通”跪在那人面前。

    骑车人吓坏了:“你……干什么?”

    琴掏出一沓儿钱:“求求您!把这只羊腿让给我吧!”

    那人一愣:“这是单位发的年货,我去孝敬丈母娘的,怎么好给你?”

    琴哽咽道:“我丈夫患了绝症,快不行了,就想喝口羊肉汤,这是他最后一个要求了……”天上开始下雪,一粒粒很硬。

    那人看着琴,怔了片刻,然后将羊腿递到她手里,骑车飞驰而去,连钱也没要。

    午夜,春节晚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琴眼睛在电视上,心在外面,耳朵在门上……

    “嗒嗒!”琴扑到门口,拉开门。

    浑身是雪的丈夫被一屋子温暖醉倒……春天提前在这对夫妻的身心里回荡,并久久徘徊……

    天不知不觉地亮了。

    “琴,我得走了。”

    琴一把抱住丈夫:“不!再陪陪我……”

    “不行,警察会来的!”

    琴哽咽起来:“这样逃到何时为止?”

    “逃一天是一天,总比送死好!”

    琴说:“去自首吧,看看会不会减刑?”

    “不可能!我捅的是警察,警察会给我减刑?”

    琴说:“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警察也变了……再说,对方也有过错嘛……”

    “我不信……我走了!”丈夫走到门口。

    (B)大年初一的早晨异常宁静,一夜的欢乐都沉淀在厚厚的积雪里,世界安静、温馨得那么美丽。门轻轻打开,夫妻俩惊呆了:门廊下站着两个裹着大衣的陌生人,一夜的寒冷使他们脸色铁青。

    “新年好!”一个年龄较大的冲他们夫妻笑着一点头,清鼻涕跟着甩了下来。

    琴和丈夫似乎意识到什么,但他们不相信会是警察,而且在门外等了一夜!虽然门廊下满天星般的烟蒂证明他们确实呆了一夜。

    那个年轻的,哆嗦着双手,从怀里抠出一张拘捕证,说:“我们是西城分局的刑警……”

    年老的掏出对讲机:“小王,把车开到对面马路上,记着,大过年的不要鸣笛!”

    琴不知为什么,心里一热。

    丈夫忽然“扑通”跪下:“谢谢你们给了我一个美好的夜晚!我……伏罪……”

(选自《美文阅读大师》,有删改)

(1)、请根据情节发展和“琴”的情感变化,完成下列填充。

情节

情感

接到丈夫来电

去菜市场买羊肉

着急、难过

满足、喜悦

与丈夫团聚

惊讶、感动

(2)、小说中的“琴”是怎样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3)、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请简要赏析(A)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B)句。

(4)、“暖雪”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占领一座“制高点”

       ①从飞机上往下看,白云缭绕,山峰林立,莽莽苍苍,很是壮观。在人的世界里,同样也是山峰林立,如刀似剑,直插蓝天,可以说每个杰出的人都是一座山峰,都有自己的制高点。

       ②李白、杜甫占领的是诗歌的制高点,奇伟瑰丽,难以企及;梅兰芳、周信芳占领的是京剧的制高点,美轮美奂,光彩照人;牛顿、爱因斯坦占领的是物理学的制高点,博大精深,奇妙无比……想和他们一较高低,想从他们手里夺取制高点,一般来说不大可能,弄不好就会被人嘲笑为“蚍蜉(pí fú蚂蚁)撼树”。

       ③然而,这并不是说后来的人一点出头机会都没有了,因为还有次一级的制高点,同样很重要,很壮美。如果说李杜占领的是三山五岳,你还可以去占领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一样的风光旖旎,美不胜收。譬如诗歌,即便不能和李杜争老大,仍可以独树一帜,占领自己的山头,苏、辛占领的是豪放派的制高点,柳永、李清照占领的是婉约派制高点,岑参、王昌龄占领的是边塞诗制高点,陶渊明、谢灵运占领的是田园诗制高点,读他们的诗作,或波澜壮阔,或柔情似水,或金戈铁马,或小桥流水,都诗意盎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精神熏陶。退一步讲,如果连占领普陀山、五台山的机会也没有了,你也不要灰心,只要你有志向,还有无数有名或无名的山头在等着你去征服、去占领。有了自己的山头,就拥有了一座事业的制高点,你就是标准、楷模,你就是权威泰斗,你就有了话语权。

       ④可是,当今世界人才济济,竞争到了白热化程度,想拥有一座自己的制高点,是越来越难了。那么,怎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制高点呢?

       ⑤关键要选准方向,找好突破口。一个最基本原则是:决不重复别人,务必要独出心裁。比如练书法,我们练一辈子隶书也超不过汉隶水平,终生研习草书也难赶上张旭、怀素,然而,前任中国书协主席张海苦心揣摩多年,终于发明了一种韵味独特的“草隶”体,清新明快,一鸣惊人,发挥“杂交优势”,硬是在草、隶两座大山之间崛起了一座新的制高点。

       ⑥再就是要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每个制高点都是一点一点地堆起来的,说是占领其实更是建设,没有个十年二十年功夫,不可能奏效,有的甚至要倾终生之力。因为道理很简单,“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看看我们周围那些拥有制高点的人,哪一个不是夜以继日的工作狂,哪一个不是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⑦每个有志者都需要占领一座制高点。这个制高点不一定是珠穆朗玛,不一定高耸入云,但一定是独具特色的、饱含自己心血的事业高地。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5G≠4G+1G

喻思娈

       万物互联,海量的数据需要强大稳定的网络来支持,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5G正向我们走来。5G的商用将推进哪些领域的发展?日前在英特尔(中国)举行的“加速通向5G之路”行业沙龙上,学界和业界专家给出了解答。

       英特尔(中国)通信与设备事业部无线标准首席技术专家吴耕说,5G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在4G上加1G,5G不仅能带来更快的传输速率和更高的网络带宽,也将带来超高可靠性和低延迟。未来,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智慧城市等领域将因5G而释放巨大的潜力。

       “5G时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将连成一体,将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许志远说。

       当前一些应用,比如无人驾驶汽车需要的高可靠性、低延迟,4G没法满足,5G能够实现延迟低于1毫秒,峰值传输速率高达10GBps(比特每秒)。超低延迟和大数据文件的高速传输让5G能够像第六感一样近乎实时地获取与周围环境的信息。无人驾驶汽车可使用基于云的人工智能和数据,与路上其他汽车以及包括路灯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实时“沟通”。

       虚拟现实将改变人们认知现实的方式。许志远说,从计算到传感,特别是在通信上,虚拟现实目前还没有做到给用户提供良好体验的准备,5G将大大改进虚拟现实的体验,并让无处不在的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等都将成为现实。

       全球统一的标准能为未来5G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全球统一的标准下,无论中国还是欧洲的智能设备都能正常接通,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给用户带来极大便利。由于以往的2G、3G、4G系统主要服务于通信,所以存在多制式标准并行的情况。工信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推进组专家罗振东表示,进入5G时代后,市场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网络”。

       我国已经全面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中国5G试验也是全球首个由政府主导和规划的国家5G试验。今年美国通信运营商Verizon宣布将在美国11座城市进行5G试验性运营;中国5G网络第二阶段测试也计划于今年正式开启。业界普遍预计,标准化的5G网络将于2020年前后实现商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26日,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多动症

杨红樱

    除了体育老师不说马小跳有多动症,几乎其他所有教过马小跳的老师,都说马小跳有多动症。

    秦老师说:“马小跳,我来治你的多动症。”

    秦老师就这么武断,还没去医院检查,她就断定马小跳有“多动症”。

    过了几天,秦老师问马小跳,想不想在“六一”儿童节上台表演节目。

    马小跳说当然想,自己做梦都想。

    班上要表演的节目是童话剧《龟兔赛跑》。路曼曼演兔子,唐飞演乌龟。两个主角都有人选了,那么,马小跳又演什么呢?

    秦老师说:“马小跳演那棵树,就是兔子靠着睡觉的那棵树。”

    说是演树,其实只不过是一个道具而已。马小跳两只手举着两根树枝,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连一句台词都没有。

    故事是从一只兔子在一棵大树下遇见一只乌龟开始的,也是在这棵大树下结束的。所以,马小跳必须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地站在那里。

    马小跳两只手高高地举着两根树枝,眼睁睁地看着兔子路曼曼在他身边跳来跳去,眼睁睁地看着乌龟唐飞在他身边爬来爬去。

    那个唐飞真是笨,连马小跳都把他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了,他自己还经常忘词儿。马小跳忍不住就要给他提词儿,唐飞不仅不感谢马小跳,反而去向秦老师告状。

    “秦老师,马小跳说话了。”

    秦老师就来警告马小跳:“马小跳,你要记住,你是一棵树,树是不能讲话的。你再故意捣乱,我就把你换下来。你知不知道,还有很多同学想演你这个角色呢!”

    马小跳知道,确实有很多同学想演他这个角色。

    马小跳很怕秦老师把他换下来,后来在排练的时候,马小跳就不停地对自己说:“马小跳,你是树,不是人。树是不能说话,不能动,不知道累的。”

    秦老师看马小跳有进步,就鼓励他:“马小跳,只要你把树演好了,我就让你说一句台词。”

    马小跳说:“你不是说树是不能说话也不能动的吗?”

    秦老师就笑起来:“我们演的《龟兔赛跑》是部童话剧,童话中的动物可以说话,树也可以说话。”

    马小跳说:“童话中的树既然可以说话,为什么只能说一句,而不能多说几句呢?”

    “不可以。”秦老师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只能说一句,但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

    马小跳后来才知道,这句非常非常重要的话,就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秦老师说:“别小看这么一句台词,这句台词可是这部童话剧的灵魂。”

为了能说这句台词,马小跳在排练中,一动不动地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唐飞记不住词儿,或者是路曼曼出点差错,站三四个小时的时候也有。

    秦老师终于同意让马小跳说这句台词了。

    马小跳把这句台词至少练了一百遍。

    “六一”儿童节那天演节目之前,马小跳的全身裹满了棕色的布,这是树干。他的手上举着绿色的树枝,就更像一棵树了。他一上台,就把所有人的眼球都吸引到他身上了。马小跳是全校闻名的淘气包,所以他在全校的知名度很高。

    “看看,演树的是马小跳!”

    “他真像一棵树。”

    “噢噢,马小跳!噢噢,马小跳!"

    节目演到最后,马小跳终于用充满智慧的声音,也就是用那种瓮声瓮气、拖声拖气的腔调,说出了那句最关键、最灵魂的台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他刚一说完,全场就响起了炸雷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链接】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李京京,又是你不定神。”程老师皱起眉头。

    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可是随即又抬起头来,并且举了举手。

    “什么事?”

    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裳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颀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 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 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 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老汪说:“每 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 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 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 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以前我在别处卖的。”“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⑾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 “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阅读《春天忆故人》,完成各题。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铺天盖地地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看一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模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呀吱呀哼叫的老车毕竟已然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一晃,过去快四十年了。

⑤我去过他在雍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定”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令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等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的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呢?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吗?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绽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⑪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2017年4月27日《北京日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