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南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暖雪

傅昌尧

    接到丈夫的电话,琴几乎晕倒。

    丈夫是个逃犯,在外逃亡已经整整六年了。

    (A)琴用厚厚的记忆擦洗着那声音,确认电话那头是丈夫,她终于哭了:“你在哪里?”

    “我回来了,我太想你了!等天黑我就回家,给我熬一锅羊肉汤……”话没说完,电话就挂了。琴知道丈夫一直不敢给她打电话,因为公安追得紧,隔三差五的,还有警察上门查问。眼下,要过年了,警察也要过年不是?

    琴翻翻日历,惊呆了,发现今天竟是大年三十!丈夫逃亡的这些年,琴成天恍恍惚惚,她几乎忘了岁序更迭与季节转换。丈夫犯法,有一半的原因是为了她,这也是她苦苦等待的理由。

    琴赶紧去菜市场买羊肉,可市场上不仅没了羊肉,连蔬菜也很少了,谁家到大年三十才准备年货?琴面对空荡荡的市场,急得哭起来。

    忽然,她看见迎面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车篓里分明放着一只羊腿,扎着红布条,那么醒目可人。琴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扑通”跪在那人面前。

    骑车人吓坏了:“你……干什么?”

    琴掏出一沓儿钱:“求求您!把这只羊腿让给我吧!”

    那人一愣:“这是单位发的年货,我去孝敬丈母娘的,怎么好给你?”

    琴哽咽道:“我丈夫患了绝症,快不行了,就想喝口羊肉汤,这是他最后一个要求了……”天上开始下雪,一粒粒很硬。

    那人看着琴,怔了片刻,然后将羊腿递到她手里,骑车飞驰而去,连钱也没要。

    午夜,春节晚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琴眼睛在电视上,心在外面,耳朵在门上……

    “嗒嗒!”琴扑到门口,拉开门。

    浑身是雪的丈夫被一屋子温暖醉倒……春天提前在这对夫妻的身心里回荡,并久久徘徊……

    天不知不觉地亮了。

    “琴,我得走了。”

    琴一把抱住丈夫:“不!再陪陪我……”

    “不行,警察会来的!”

    琴哽咽起来:“这样逃到何时为止?”

    “逃一天是一天,总比送死好!”

    琴说:“去自首吧,看看会不会减刑?”

    “不可能!我捅的是警察,警察会给我减刑?”

    琴说:“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警察也变了……再说,对方也有过错嘛……”

    “我不信……我走了!”丈夫走到门口。

    (B)大年初一的早晨异常宁静,一夜的欢乐都沉淀在厚厚的积雪里,世界安静、温馨得那么美丽。门轻轻打开,夫妻俩惊呆了:门廊下站着两个裹着大衣的陌生人,一夜的寒冷使他们脸色铁青。

    “新年好!”一个年龄较大的冲他们夫妻笑着一点头,清鼻涕跟着甩了下来。

    琴和丈夫似乎意识到什么,但他们不相信会是警察,而且在门外等了一夜!虽然门廊下满天星般的烟蒂证明他们确实呆了一夜。

    那个年轻的,哆嗦着双手,从怀里抠出一张拘捕证,说:“我们是西城分局的刑警……”

    年老的掏出对讲机:“小王,把车开到对面马路上,记着,大过年的不要鸣笛!”

    琴不知为什么,心里一热。

    丈夫忽然“扑通”跪下:“谢谢你们给了我一个美好的夜晚!我……伏罪……”

(选自《美文阅读大师》,有删改)

(1)、请根据情节发展和“琴”的情感变化,完成下列填充。

情节

情感

接到丈夫来电

去菜市场买羊肉

着急、难过

满足、喜悦

与丈夫团聚

惊讶、感动

(2)、小说中的“琴”是怎样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3)、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请简要赏析(A)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B)句。

(4)、“暖雪”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问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时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进门就发出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子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亲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现代文阅读

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            )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         )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          )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         )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圈养在心中的狼

游睿

    男人惧怕一匹狼,是儿子出生以后的事情。

    男人是山里最优秀的猎人。他有一把祖传的猎刀,那刀锋芒毕露,削铁如泥。有刀在手, 男人握住的就是满满的自信,别说狼,就算老虎也不怕。

    男人曾经被四大一小五匹狼团团围住过。男人拔出猎刀唰唰一阵挥舞,四匹大狼瞬间就被砍成数段。剩下那匹小狼睁着黑豆般的眼睛连连后退,男人犹豫了一下,仍一刀挥了过去。小狼哀号一声跑开,只留下了一只灰色的狼耳朵。

    看着小狼边回头边跑远,男人有些后悔,他知道狼的报复心极强,它迟早会找他报仇。儿子出生之后,男人就放下了猎刀。儿子很瘦,半眯着眼睛像只孱弱的猫。男人抱着他,心都快融化了。男人想,如果儿子看到一个残忍血腥的爸爸,会是什么后果?男人暗地里发誓,一定要做个好父亲,让儿子健健康康地成长。于是男人用麻布将猎刀缠住,挂在了墙角。但男人总会想起那匹独耳狼,担心它随时可能出现。伤害他也就算了,万一伤害到了儿子怎么办?所以男人从不让儿子离开他的视线。

    儿子渐渐长大,那匹狼一直没出现过。可越是这样,男人越担心。男人知道它一直在,作为一匹狼,它终究会来复仇。

    不想,儿子却喜欢上了一只羊。

    儿子五岁的时候,男人在石头缝里发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山羊。这种小羊,以前无一例外地都变成了他口中喷香的烤乳羊。儿子却对这个湿漉漉的小家伙爱不释手。

    “它多可怜啊。”儿子说,“爸爸,我能把它养大吗?” 看着儿子清澈的大眼睛,男人点了点头。

    男人花了小半天工夫搭出一个羊圈,再把小山羊放在里面。男人从外面割回一些草,一根一根地喂到羊的嘴里。儿子用小手抚摸羊的毛,小山羊就把身子往儿子身边靠。儿子开心极了,拍着手说:“它和我交朋友了。”男人就笑了。

    儿子渐渐成长,小山羊也渐渐变成大山羊。儿子经常翻进羊圈和羊一起玩儿,还骑在羊身上。男人发现不光是儿子,就连自己也和这只山羊有了感情。每次男人走近羊圈,山羊都会咩咩地叫几声,还会把头撒娇般往他身上靠。男人甚至觉得,这只山羊和儿子一样,看着就特别温暖。

    只是一想到不知何时可能有一匹狼会出现,男人的心顿时就冷却了。因为羊的存在,狼可能更容易出现,这是狼的本性。何况,它还要复仇。

    山羊在圈里越长越肥硕。男人的儿子也上了学。

    男人希望儿子成绩能好点儿,将来能走出大山。但男人很快就发现,事与愿违,儿子的成绩十分不好。每天放学回家,儿子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喂山羊,把作业丢在了一边。

    男人牵儿子回屋,手把手辅导他,可儿子却总是心不在焉。男人咬咬牙,耐心地哄他, 诱导他,鼓励他。可男人一转身,儿子就溜到了羊圈边。男人再拉,儿子就挣扎不已。儿子哭着说:“我不要读书,我长大了就放羊。”男人强拉不动,忽然抡起手,给了儿子一个耳光。这是男人第一次打儿子。

    儿子捂住脸哇哇大哭,男人后悔不已。他感到自己的心在淌血,他比儿子更难受。

    男人走出门打算透口气,没走出几步,猛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影子,一匹一只耳朵的狼,正怒视着男人。

    男人瞬间惊呆,果然,该来的,总会来。男人迅速转身,回家取出猎刀。再出来时,狼不知去向。男人感到恐惧,攥紧了猎刀想,这刀恐怕再也不能离手了。

    这天下午,男人回家的时候,儿子依旧在羊圈边喂羊。“作业做了吗?”男人问。

    儿子摇摇头。

    “为什么不做?”男人又问。儿子依旧摇摇头。

    男人看了看那只山羊,此刻它正温顺地靠着儿子。男人却突然发现,这只羊实在太肥硕了,一点儿也不好看。以前儿子可以和它玩,可现在影响学习,还能继续玩吗?

    “你不做作业,我就杀了它!”男人说。

    “你敢!”儿子猛然站起,“你杀了羊,我就再也不读书了。” 男人实在没忍住,给了儿子一记耳光:“读,还是不读?”

    “不读!”儿子大哭着说,“打死也不读!”

    “我让你不读!”男人跳进羊圈,抽出随身紧握的猎刀,没有任何前奏,没有丝毫犹豫, 动作娴熟而流利,一道白光闪过,喷薄的羊血溅了他一身。

    哭声戛然而止,只见儿子睁大眼睛,脸色惨白。他意识到了什么,连忙扔掉猎刀伸手去搂,儿子却哇地一声大叫,撒腿就跑。

    “站住!”男人呵斥道,立刻起身去追。跑出数米,却见儿子竟然连滚带爬地往回跑。男人一把抓住儿子的衣领。

    就在此刻,男人才惊恐地发现,儿子的前方,正伏着一匹只有一只耳朵的狼,狼呲着牙,眼里一片血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毕淑敏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祖父小的时候,很聪明,也很有毅力,学业有成,正欲大展宏图之际,曾祖将他叫了去,拿出一个古匣,对他说,孩子,我有一件心事,终生未了——早年间,江南有一家富豪,酷爱藏书。他家有两册古医书,集无数医家心血之大成,为杏林一绝。富豪视若珍宝,秘不传人。后来,富豪出门遇险,一位壮士救了他的性命,富豪感恩不尽,欲以斗载的金银相谢。壮士婉拒我不要钱,只想用你的医书救普天下人的性命。富豪想了半天,说,我可以将医书借给你三天。

    壮士得了书后,急如星火地赶回家,请来乡下的诸位学子连夜赶抄医书、时间紧迫,荧荧灯火下,抄书人急速依样画葫芦地描了下来。谁知,抄好的医书拿给医家一着,竟是不能用的。医家以人的性命为本,这种在匆忙之中由外行人抄下的医方,讹脱衍倒之处甚多,且错的离奇,谁敢用它在病人身上做实验呢?壮士欲再去借来重抄,孰料富豪家失火,所有藏书化为灰烬。从此这两册抄录的医书,就像鸡肋,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曾祖的话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组父。

    祖父说,您手里拿的就是这两册书吗?

    曾祖说,正是。

    祖父说,您是要我把它们校勘出来?

    曾祖说,我希望你能穷毕生的精力,让它死而复生,但工程浩大,你这一辈子,是无法同时改正两本书的。现在,你就从中挑一本吧,留下的那本,只有留待我们的后代子孙了。

    济世救人的功用也是一样的,祖父随手点了甲本。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同一方未知的领域,同一个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

    祖父没有辜负曾祖的期望,像盲人摸象一般地摸索,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无法判定正误的方剂:他采集百草熬药炼成汤,以身试药,几次昏厥在地。为了一句不知出处的引言,他查阅无数典籍……祖父的一生围绕着这册古医书旋转,从翩翩少年一直变作鬓发如雪。到了祖父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终于将那册古书中的几百处谬误全部订正完了。

    人们欢呼雀跃,毕竟从此这本伟大的济世良方可以造福无数百姓了。但造化弄人,不久,远方发掘了一座古墓,里面埋藏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简,其中正有甲书的原件。人们迫不及待地将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原件相比较,结果同古简完全吻合,祖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又在瞬忽之间烟消灰灭,毫无价值。

    古墓里出土了乙医书的真书吗?我问。

    没有。朋友答。

    我叹息说,如果祖父当初选择了乙书,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啊。

    朋友说,我也问过他这个问题。

    祖父说,对我来讲,甲书乙书是一样的。我用一生的时间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它的真实,这已经足够。

(选自《毕淑敏散文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