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东朗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测试试卷

阅读

父亲的肖像

迟子建

  ①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

    ②父亲盛年离世,他留给我们的形象,也就儒雅潇洒,从无老态。我还记得父亲过世后,我初来哈尔滨工作,去探望抚养过父亲几年的四爷爷,他见了我,也不顾我是女孩家,扯着一条白毛巾,失望地擦着泪说:“你不随你爸啊,你爸小时候那个好看!”四爷爷是第一次见我,那时我二十多岁,不算漂亮,但也不丑吧。而父亲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贫穷不能继续求学,自愿报名去了大兴安岭参加开发建设,再没回过哈尔滨。四爷爷记忆中父亲最后的形象,是他不到二十岁的模样。只能说四爷爷为了强调父亲的英俊,不惜嘲讽他的骨肉。

    ③但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说明父亲在别人眼里是其貌不扬的。写信者是父亲生前的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

    ④其中一位回忆说,他10岁随父亲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1966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父亲从哈尔滨高中毕业,是当年大兴安岭的人才了,所以一个人得兼多门课。

    ⑤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1970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仪式结束,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⑥能和我的记忆重叠上的,是信尾记叙的一件事,说是永安学校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烀的土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开着毕业式。这确实是父亲的风格。父亲喜欢把家中吃食拿给别人,也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

    ⑦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他欣赏人才,有一年从教育局为我们山镇学校要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做教师。因为学校还没建起教工宿舍,他就让这位新教师携着家眷,在我们家一住两年,吃一锅饭却分文不要,直到他们有了宿舍搬出。记得有一年涨工资,身为校长的父亲,把仅有的一个指标,给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因为先前住过我家的老师已涨过一次,谁知这位老师认定还应该是他调资,找父亲去闹。父亲没满足他的要求,父亲对他的恩情,也就被一笔勾销。父亲自此很难过。

    ⑧父亲做了二十年山镇学校的校长,直到辞世。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至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好成绩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

    ⑨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了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还在。我很担心如果父亲活着,对着空荡荡的校舍会伤感,怎么不闻读书声了呢?看见我家荒草萋萋的老院也会伤感,家里的烟囱咋不冒烟了呢?

    ⑩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

(有删改)

(1)、作者叙述了父亲建学校办教育的哪些事情?请依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多种回忆视角勾勒父亲肖像

学生的回忆

“我”的回忆

父亲带学生扫墓,暴雪后安全转移

父亲把增资指标给他人,先前教师生怨情

首届学生毕业,父亲从家端来食物

(2)、选文运用多种写法来刻画父亲的形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 B、第④段“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直接写出父亲的吃苦耐劳、勤劳能干。 C、第②段“他留给我们的形象,也就儒雅潇洒”,四爷爷却认为父亲“好看”,是因为四爷爷抚养过父亲,他记忆中的父亲是不到二十岁的模样。 D、第⑦段运用对比突出父亲朴实善良、慷慨无私、为山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生命的高尚精神。
(3)、对文章标题《父亲的肖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了写作的具体对象是父亲的肖像。 B、“肖像”一方面指父亲儒雅潇洒的外貌。 C、标题设置悬念,可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D、标题是线索,贯串了对父亲的回忆。
(4)、小紫想把本文作为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你认为合适吗?请你结合文章,联系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从内容和主题两个角度阐述你的想法。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鲁迅《藤野先生》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班主任邓老师正在办公室里备课,听到有人喊报告,抬头一看,是班里的何皓皓同学。
      ②“老师,我放在书包里的二百块钱被人偷了。”何皓皓慌慌张张,一副难过的表情。
      ③“哦,怎么回事?”
      ④“钱放在书包笔盒里,今天不见了。”
      ⑤“知道谁拿了吗?或者怀疑哪个了吗?”
      ⑥“不知道。老师,这钱是我妈前几天给我买球鞋的,我没买到球鞋会被妈妈骂死的。你一定要帮帮我,你就告诉我妈,说我的钱被人偷走了。”何皓皓急得涨红了脸。
      ⑦“你不能亲自告诉你妈吗?”
      ⑧“我妈不相信我的。求求你告诉我妈好吗?”
      ⑨“你不想找回自己的钱了?”
      ⑩“也不知谁偷的,不找了。”何皓皓嗫嚅道。
      ⑪邓老师定定的看着何皓皓,想从他脸上找出一些蛛丝马迹,但何皓皓一直低着头,不敢看老师。
      ⑫这个一贯调皮捣蛋的学生今天似乎变了一个人。难道就因为二百元钱?
      ⑬“不行,我一定要帮你找回来。”邓老师很坚决地说。
      ⑭课上,邓老师说:“今天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很多年前,有一个学生,家里很穷。一天,同学们出去游玩,在游玩的时候,他捡到10元钱。当时10元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对他来说更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买到很多自己一直想买而没买的东西。看看周围并没人注意自己,他赶紧把钱装到裤袋里了。一阵“咚咚”心跳以后,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又跟大家一起玩了。后来丢钱的同学发现自己的钱丢了,急得直哭。那同学心里很不是滋味,很想把钱掏出来还给人家,但他始终没有掏出来,毕竟10 元钱对他的诱惑太大了。但是,回去以后,一直不敢花这10元钱,以至几十年后,这10元钱成了他的一个心结,也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阴影。他,就是我的一个小学同学,那个丢钱的人就是我。他让我一定要把他的故事告诉我的学生。”
      ⑮邓老师语气沉重又严肃地说:“今天,何皓皓同学的二百元钱被人拿了。”邓老师顿了顿,也不拿眼睛扫描全班同学,双眼向上,左手反复将短头发向后拢,若有所思。
      ⑯同学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仿佛要看出谁是偷钱的人。
      ⑰邓老师接着说:“要找出拿钱的人一点也不难,只要把大家的书包和口袋翻一遍就可以了,很简单。但这样的话,拿了钱的同学就烙上了一个小偷的印记。我为什么说拿而不说偷,就是因为你们还是一孩子,见钱起贪念是难免的,犯点错误也很正常,我不想你们因为一时的糊涂,给你们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在我眼里,你们都是可爱的孩子。”
      ⑱邓老师亲切的话语,如春风细雨丝丝缕缕飘进同学们的心里。
      ⑲“但是,钱一定要还给何皓皓同学。”邓老师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强调,“现在,我给你们每人发一个信封,拿了钱的同学回去后将钱装进信封里,没拿钱的同学在信封里装两张白纸,封好后下午交给老师,好吗?”
      ⑳“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下午,全班五十五个信封都投到了一个纸箱里,邓老师一封封地拆着信封,从一个个信封里抽出的白纸向邓老师表明着同学们的纯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全都是两张白纸。
      果然不出邓老师的意料。
      邓老师将早已准备好的二百元钱从一个信封里抽出来,大声地宣布:“同学们,何皓皓的二百元钱还回来了。”
     教室里顿时掌声雷动。
      唯有何皓皓同学一脸诧异。
     下课了,何皓皓怯生生来到了邓老师办公室,将二百元钱还给邓老师:“邓老师,我错了。钱呗我玩游戏花了,我不敢告诉我妈,所以想了一个歪点子。这钱是你的,我不能要。”
     “我知道。”邓老师很平静地说,“但你怎么跟你妈交代?如实告诉她?你妈那么辛苦赚来的钱,就被你这样花了,她非气死不可。”
     “但是,你的钱,我不能要。”何皓皓倔强地说。
     “咱们来个约定怎么样?”邓老师语气和缓。
     “什么约定?”何皓皓抬起了头,好奇地望着邓老师。
     “为了不让你妈伤心,也不让你妈骂你,我们就保守这个秘密。这二百元钱你先拿去买鞋,但条件是以后再也不许玩电脑游戏。”邓老师说。
     何皓皓沉默不语。
     “就算是我借给你的,行吗?等你以后长大工作了,再还我,怎么样?”邓老师把钱塞给何皓皓,满脸慈祥。
     “好,老师,我一定会还你的。我们拉钩。”何皓皓伸出右手食指,与邓老师的右手食指紧紧扣在一起,使劲拉了一个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一课

老舍

铃声,对一个做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的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抖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点的把泪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像他们或者能够得到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张君燕

    ①秋风顿起、气温骤降,走在街上,会有一种进入深冬的感觉。刚回到家,接到老妈打来的电话:“妞儿,我把你去年落在家里的羽绒服整理好了,赶快过来取一下。”“取羽绒服干啥?”“傻闺女,你看天这么冷,你不得穿羽绒服啊?”老妈的话让我不禁咂舌,这天确实是冷,可还不至于穿羽绒服呀。可她哪里肯听我的辩解,撂下一句“你不来取,我给你送去。”便挂了电话。

    ②在去老妈家的路上,突然想到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二十来度的天气,一位小美女郊游时却穿着羽绒服,面对好友们不解的目光,小美女幽幽地说,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联想到老妈的行为,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着笑着,心头涌上温暖。

    ③从小到大,每次天气转凉,不管我身上穿着什么,老妈总会跟在后面喋喋不休:“死丫头,瞧你穿的那点东西,快去加件衣裳。”那时候年少,一来爱美,二来也真不觉得冷,总是有意无意地和老妈作对,偏偏不肯多穿一件衣服。初中时住校,周末回家,老妈特意交代我多带点衣服,说看天气预报这周要降温。我撇了撇嘴,对老妈的话不以为意。临走时,还悄悄把老妈塞到我包里的毛衣毛裤取了出来。

    ④没想到,到周三时,天空竟然零星飘起了雪花。阴历十月,谁能想到会下雪呀。只穿一条秋裤的我坐在教室里冻得瑟瑟发抖,我一边不停地搓着手,一边暗骂自己不听老妈的话,活该受罪。课间我一路小跑着去厕所,隐约听到熟悉的叫声,下意识地回头,竟然看到了满身雪花的老妈。“死丫头,跟你说的话偏偏不听,这下冻坏了吧。”老妈嘴上责备着,眼神里却满是关切和疼惜。在寝室里换上棉衣后,浑身一下子暖和起来,这时我才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妈,你怎么来的呀?”老妈一直不会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可是十几里的路呀。“走路呗,又不远,正好锻炼身体。”老妈轻描淡写地回答。看着老妈花白的头发,略显肥胖的身躯,以及因腰病而不利索的双腿,我的鼻子一酸。

    ⑤如今我已长大成年,老妈却依然时不时地在我身后念叨,提醒我多穿衣服,仿佛我还是那个倔强的不懂事的孩子。那天和同事们闲聊,说起穿衣服的事情,同事们都争先恐后地“控诉”起老妈的“罪行”来。然而,我却分明在同事们的脸上看到了甜蜜,那是一种幸福的炫耀啊。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爱,是最深沉最体贴的母爱。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窗牵牛花

风中箫

    十五岁的她,叛逆、倔强,沉迷网络游戏,经常逃学去酒吧,还跟社会上一些人有了来往,不管母亲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哀求打骂,都无济于事,她依然如故。母亲毫无办法,常常暗自垂泪。

    那次她逃学跟一帮朋友去爬山,偏找没路陡峭的地方走,结果摔下山来。所幸并无大碍,只是右腿骨折。打上石膏,医生说,需躺在床上静养三个月,右腿不能乱动,更不能下床。

    病房里静悄悄的,她那些朋友早不见了。她躺累了,挣扎着想起身,腿却钻心地疼,只能再躺下不动。她想抬一下右腿,又是一______疼袭来,她心里忽然漫过无边无际的恐惧,反复纠缠着母亲问:“我的腿是不是再不能走路了?”母亲一遍遍耐心地跟她说:“会好的,你躺着别动,过几天就能下地走路了。”她哪里受过这样的苦呢,嚷嚷着难受,发脾气,摔东西,哭闹不休。母亲日夜守着她,像照料婴儿般呵护着她。

    因为疼痛和难受,病房里的时光,慢成了黑白的长镜头,昼夜似乎都已不再分明,她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母亲把家里的君子兰搬了来,放在病房的窗台上。母亲说,这是你十岁时从外婆家搬来的,刚开始你勤快地天天浇水,差点浇坏了……她转过头,望一眼那苍绿的君子兰,摇摇头说,不记得了。

    几天后,从君子兰旁边拱出两片小小的嫩叶儿,探头探脑的。开始让人以为是棵小草,随着叶子渐渐长大,母亲冲着她惊讶地说,原来是一棵牵牛花啊。她侧头望过去,细细的茎蔓,嫩绿的叶子,看上去倒有些惹人喜欢。母亲找来一根竹竿插上,纤细的茎蔓便顺着竹竿向上攀爬着。白的墙,白的床单,那一______新绿格外引人注意。

    牵牛花的茎蔓攀着竹竿一圈一圈向上爬,她一圈一圈数着,1、2、3……她想起了蹦跳着一级级数台阶的快乐,想起了走在阳光下轻快自在的感觉。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她曾经拥有那幺多快乐和幸福。

    她渐渐安静下来,不再乱发脾气,不再吵嚷哭闹。

    早上醒来,她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窗台,心里满是期待:牵牛花的蔓又长高了没有?当然每一次她都不曾失望。纤细的茎蔓那样有力,直爬到竹竿的顶端,伸出毛茸茸的触角张望着。母亲用竹竿搭了个小花架,它顺着爬了上去,把一个窗台缠绕得绿意盎然。

    寂静的病房里,她安静地望着窗台上的牵牛花。以前,她见过路边的牵牛花,但她从来不知道,牵牛花的藤蔓是如此蓬勃,每时每刻都在向上飞快地生长,不知疲倦。每天清晨,它都会让她惊异,呀,又长高了。

    牵牛花的蔓牵着她的目光,茎蔓攀到哪儿,她的目光就追到哪儿,心,也跟着柔软细腻起来。牵牛花每抽出一片新叶子,她心里就会生出一些小小的欢喜和期待。

    她再也数不清牵牛花的蔓绕了竹竿多少圈,只看到,每一片叶子,都朝向窗外的阳光。

    牵牛花开的季节,她已经可以下床走动了。她回学校认真读书的样子,如一朵悄然开放的牵牛花。

    多年后,她接母亲来家里住,母亲看着满阳台的牵牛花,笑:“怎么都是牵牛花?”她笑:“喜欢啊。”她忽然想起问___那年,那盆君子兰一直都放在室内,怎会长出牵牛花啊___母亲淡淡地说:“我特意种上的。”

    她愣在了一旁,心里缠绕的都是那一窗浓绿的牵牛花。

    她记得,就是从那时起,她懂得了感恩,学会了珍惜。

现代文阅读

致敬人生导师

题目:

①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 1984 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他穿着一件黑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酱紫色的围巾。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他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将。只记得他第一节讲杜甫的《兵车行》。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我们是军队作家班。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板书,行云流水——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他的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地摽劲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个人。

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这话说得很重,许多年后,徐怀中主任说:“听了吴先生的话,我真是感到无地自容!”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其中自然有他原本并不想来给我们讲课,是徐怀中主任三顾茅庐才把他请来的意思。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记得在下课前他还特意说:我读过你们的小说,发现你们都把“寒”毛写成了“汗”毛,当然这不能说你们错,但这样写不规范。接下来他引经据典地讲了古典文学中此字都写作“寒”,最后他说,我讲了这么多课,估计你们很快就忘了,但这个“寒”字请你们记住。

现在回想起来,吴先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寒”字,是不是有什么弦外之音呢?是让我们知道他寒心了吗?还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知识的浅薄?

其实,我从吴先生的课堂里,还是受益多多的。他给我们讲庄子的《秋水》和《马蹄》,我心中颇多合鸣。后来,我索性以《马蹄》为题写了一篇散文,以《秋水》为名写了一篇小说。《马蹄》发表在 1985 年的《解放军文艺》上,《秋水》发表在 1985 年的《莽原》上,这都是听了吴先生的课之后几个月的事儿。

这两篇作品对我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蹄》表达了我的散文观,发表后颇受好评,还获得了当年的“解放军文艺”奖。《秋水》中,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名称,从此,这个“高密东北乡”就成了我的专属文学领地。

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吴先生进来后,那门就在弹簧的作用下“哐当”一声关上了。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我记得我不好意思看吴先生的脸,同学们不来上课造成的尴尬却要我们几个来上课的承受,这有点不公平,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

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我当时也许想到了据说黑格尔讲第一课时,台下只有一个学生,他依然讲得慷慨激昂的事,而我们有五个人,吴先生应该满足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渺小的北海。

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随着弹簧门“咣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我没想到吴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月题”,是马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然后他又说——我感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我感到脸上发烧,也有点无地自容了。

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然锐利。我说: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

他说:噢。

我说: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秋水》, 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

他说:噢。

我说: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

此时,正有一少妇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

“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

(出自《莫言散文集》节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