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河池市凤山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 “诺,期返而食。”起曰: “待公而食。”故人至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行        期:期待 B、太丘舍                  去:离开 C、其自食其言也        恐:害怕 D、公而食                 待:等待
(2)、下列对甲、 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甲】文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甲】“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甲】文和【乙】文都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5)、【甲】文和【乙】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段具体内容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口      技  

                                                                                             清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 , 相和悲鸣。后游郢楚 , 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 , 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阅读《父爱是金》一文,完成题。
          ①我和父亲的关系一直是淡淡的,从小学开始到上中学,父亲一直很少过问我的学习,更不用说为了我的学习而忙碌。中考时,我只考上了一所离家很远的二流高中,面临着茫茫未知的前途。像所有的家庭一样,母亲求助于父亲,希望通过关系帮我找一所好一点的学校。而父亲的回答是:朽木在哪儿都一样。况且父亲是从不求人的,母亲只有唉声叹气。那夜,我的心凉到了极点,泪水浸湿了大半个枕巾。我默默地告诉自己:走吧,走吧,这样的家庭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②不久,我背起行囊,孤身一人远走他乡,继续我的并不光明的求学生涯。
        ③日子很苦,没有希望的生活失去了应有的朝气。我在浑浑噩噩中打发着无聊的时光,吸烟、酗酒、打架,以至于不得不要父亲来收拾残局——学校通知父亲来领我回家。我在一种报复的满足和忐忑不安中等待父亲的到来。
        ④几天后的一个下午,父亲找到我时,我又被酒精麻醉得差不多了。他绷着脸,一言不发,只是呆呆地看着我,似乎我不是他的儿子。我所有的委屈在一瞬间进发:“你从来就没关心过我,现在你总算满意了吧……”父亲哆嗦着打了我两个耳光,头也不回地推门而去,惶惶中我早已泪满心谷。
       ⑤回到宿舍,舍友递给我一大包粽子,说今天是端午节,父亲带来了我最爱吃的红枣粽子。未了,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我永生难忘的场面——父亲求校长再给我一次机会,说得涕泪俱下,他最后表态:“给孩子一个月时间,要是不改,我再来把他领回去。”那晚,粽子在我的枕边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彻夜未眠,开始认真思考同父亲的关系。
        ⑥三天后,父亲托人给我捎来一个包,包里只有一本《傅雷家书》,没有赠语,只是书的第73页被折起,上面用红笔写了一段话:“倘使这些话使你听了不愉快,使你觉得我不了解你,那么请你想到上面两个理由而原谅我,原谅我抛不开父母对子女的心。”
       ⑦不知是那两记耳光打醒了我,还是那诱人的粽子香味唤回了失去的希望。父亲再也没有被校长“召见”。
       ⑧第二年八月,我又一次背起行囊远走他乡。我考上了一所虽不是名牌,但绝对锻炼人的大学。
       ⑨父亲第一次在我打点行囊的时候看着我,不顾刚被摔坏的腿执意要送我去车站。一路上,父亲什么也没有说。我跟在他后面,默默地走路。
       ⑩到了车站,父亲帮我把包放好:“凡事靠自己,轻易莫求人。”
       ⑪父亲只留给我一句话。
       ⑫父亲两鬓斑白,已不再年轻。父亲说这句话时花了好长时间,长得让我感到心痛。我泪水横流,父亲却转身往回走去。
       ⑬“爸!”我轻轻地喊了声。
       ⑭父亲没有回头。
      ⑮“爸!”我大喊了出来。
       ⑯我看到了缓缓转过身来的父亲——他已是泪流满面。
      ⑰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看见父亲流泪。从此以后,我不再哭泣,不管多苦多累,受多大委屈,在父爱的陪伴下,我始终昂首前行。
      ⑱有人说父爱如山,也有人说父爱似海,而我要说,父爱是金。

返回首页

试题篮